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广州大学城各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阐述大学城就业指导资源共享的必要性,探索大学城就业指导资源共享的方式。
【关键词】大学城;就业指导;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4-015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广州大学城作为一种新的高校组织模式,具有教育资源共享化、社区管理政府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等鲜明特色,在这种新的模式中,利用“资源共享”的突出特点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大学城扩大我省高等教育供给,提升高校办学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广州大学城高校就业指导现状
大学城共进驻了十所高校, 即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和广州大学。十所高校在大学城校区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归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
十所高校中,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因为主体未进驻大学城,或是没有毕业生在大学城校区,故未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岗位。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东药学院这六所学校在原校区的基础上建立了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专门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但因大学城的地理位置、建设进度等问题的影响,就业指导机构职能还没有完善。
(二)就业指导目标定位有误差
政府、社会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而其中衡量高校是否做好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就业率,各高校为获得政府、社会对其工作的认可,形成以提高就业率为导向的就业工作思路,想方设法地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成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目标。
(三)就业指导内容片面,未能实现全程化
大学城各高校因机构和体制等原因,在就业指导的内容上普遍具有短期性、功利性、实用性、阶段性的特点,以“应试教育”为主,看重实用的就业技巧和就业形势辅导,属于补救性或者治疗性就业辅导,缺乏就业观念教育和生涯规划的辅导,较少设计以提高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性就业辅导。就业指导主要在大四才开展,忽略低年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低年级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是阶段性而没有实现"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四)就业指导途径、方法单一
传统的学生就业指导以就业指导课、讲座为主,一般是通过召开学生大会,请负责相关工作的领导给学生做就业形势报告,缺乏吸引力,单向灌输,为简单的面上指导;着重集体教育为主,缺乏个性化教育与辅导,缺乏分层次教育,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一棍子打死;没有利用好职业测评工具,多数依赖就业指导人员主观意向进行就业指导。
(五)各高校资源有限,不能有效进行就业指导
首先,各高校配备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不足,通常在2~4名左右,并且没有引起关心学生就业工作和职业发展的其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如校内专业教师参与程度低,利用校外人士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多等。因此,需要依靠院系学生政工干部、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而院系学生政工干部一般工作量相当大,且非常繁琐,同时缺少专门的就业指导专业素养,专业化程度不高。造成了大学城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其次,由于大学城校区远离市区,受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的限制,信息流入的渠道明显少于在市中心的老校区,社会信息、知识信息、生活信息、就业信息等与大学生学习和成长密切相关的信息获取难度较大。据华南师范大学2006届毕业生求职过程调查显示90%毕业生认为交通是就业过程中一个很大的问题,网络是学生信息获取的最主要来源,信息覆盖面很难达到100%。信息来源单一,社会接触少,这就为有效开展就业指导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实现大学城就业指导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综合以上对大学城就业指导现状的分析,各高校并未切合大学城“资源共享”;的鲜明特点,仍是以单打独斗为主,合作的少,双赢局面不多。努力实现就业指导资源共享是解决大学城就业指导现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关键。大学城就业指导资源共享有就业指导信息资源共享,就业指导课程的共享,就业指导讲师的共享,各种就业指导设备、载体的共享以及就业指导活动的共享等几个方面。根据广州大学城的建设特点,各个院校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为大学城资源共享创造了必要条件。实现就业指导资源共享的必要性,首先体现在就业指导资源共享可以解决大学城就业指导中突出的问题,即就业指导机构不够健全,功能不完善的问题,通过各高校的资源整合,实现各高校间相互取长补短,弥补本高校本身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共享利用其他高校所具有的机构和功能,更好地做好本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其次,资源共享是解决各高校师资、场地力量不足等缺陷的很好途径,通过形成资源共享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大学城就业指导讲师团,实现校际就业指导课互选等。再次,资源共享可以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各高校把本校有特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拿出来共享,达到互惠互利。第四,实现就业指导资源共享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将资源实现合理配置,实现资源高效率。
三、实现资源共享的方式
首批进驻大学城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大都是广东省高等教育事业中底子好、名气大、教学水平高的院校,它们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彼此的互补。这种突出的优势为扩大院校之间的合作力度,相融互补,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就业指导资源共享体系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就业指导信息共享
大学城一期十所高校进驻的小谷围岛面积达18平方公里,各高校学生的信息交流主要依靠网络。要实现就业指导资源信息的共享,就需要打造一个功能齐全的网路平台。可以通过创建一个“广州大学城就业在线”网站,实现以上功能,在网站里,设置就业指导信息公布、就业指导资料下载、就业指导网络学习视频等专栏,使大学城学生都能通过网站了解到十所高校的最新就业指导动态,阅读相关的就业指导文章,观看网上就业指导视频等,进行自主学习。
(二)利用大学城学分互认体系,实现就业指导课跨校选课
广州大学城已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功能,各高校可将本校就业指导课提供给其他高校学生修读,跨校选课。
(三)共享就业指导师资
各高校联合整合自身资源,组织本校优秀师资,并共同邀请大学城外企业、政府等各界就业指导专家,组建大学城就业指导专家讲师团。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建立经常沟通和协调的交流机制,合理利用讲师团,解决本校师资不足的难题。此外,各高校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和教师的培训,也可以十所高校联合起来共同进行,节省人力物力。
(四)重组就业指导设备、载体等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最大实效
如各高校可共享职业素质测评系统,通过集体购进网络版的素质测评,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实效性。此外,还可以共享全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卫星专网、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共同编写书籍、报刊等就业指导材料。
(五)整合就业指导活动
大学城高校大部分都成立了直属于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学生社团组织,如“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协会”等。各高校可通过这些学生组织,协同组织举办一些共通性强的就业指导活动,如引导毕业生下基层宣传推广活动,就业指导巡回讲座,就业咨询及个体辅导,毕业生求职心理辅导活动,各类就业指导相关的竞赛,包括模拟校园招聘大赛,毕业生征文比赛等。
(六)联合开展就 业指导研究
各高校针在对本校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需要对其他学校的学生的状况也有了解。各高校联合集中力量开展就业指导调研,共享调查数据结果,有利于探索适合大学城就业指导整体模式的共性规律。
综上所述,通过就业指导资源的共享,使大学城新环境的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各校就业指导实效的共赢,是一个富有创新意义的重要探索。现阶段,这种全方位的资源共享还未能全部实现,需要各高校间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不断解决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探索中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郭鼎文.广州大学城体育资源的共享和开发[J].体育学刊,2005,(7).
[2]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
作者简介:侯永雄(1981-),男,广东韶关人,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助教。
【关键词】大学城;就业指导;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14-015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广州大学城作为一种新的高校组织模式,具有教育资源共享化、社区管理政府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等鲜明特色,在这种新的模式中,利用“资源共享”的突出特点开展好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大学城扩大我省高等教育供给,提升高校办学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广州大学城高校就业指导现状
大学城共进驻了十所高校, 即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和广州大学。十所高校在大学城校区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归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就业指导机构不健全
十所高校中,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因为主体未进驻大学城,或是没有毕业生在大学城校区,故未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岗位。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东药学院这六所学校在原校区的基础上建立了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专门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但因大学城的地理位置、建设进度等问题的影响,就业指导机构职能还没有完善。
(二)就业指导目标定位有误差
政府、社会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而其中衡量高校是否做好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就业率,各高校为获得政府、社会对其工作的认可,形成以提高就业率为导向的就业工作思路,想方设法地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成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目标。
(三)就业指导内容片面,未能实现全程化
大学城各高校因机构和体制等原因,在就业指导的内容上普遍具有短期性、功利性、实用性、阶段性的特点,以“应试教育”为主,看重实用的就业技巧和就业形势辅导,属于补救性或者治疗性就业辅导,缺乏就业观念教育和生涯规划的辅导,较少设计以提高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性就业辅导。就业指导主要在大四才开展,忽略低年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低年级的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是阶段性而没有实现"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四)就业指导途径、方法单一
传统的学生就业指导以就业指导课、讲座为主,一般是通过召开学生大会,请负责相关工作的领导给学生做就业形势报告,缺乏吸引力,单向灌输,为简单的面上指导;着重集体教育为主,缺乏个性化教育与辅导,缺乏分层次教育,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一棍子打死;没有利用好职业测评工具,多数依赖就业指导人员主观意向进行就业指导。
(五)各高校资源有限,不能有效进行就业指导
首先,各高校配备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不足,通常在2~4名左右,并且没有引起关心学生就业工作和职业发展的其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如校内专业教师参与程度低,利用校外人士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多等。因此,需要依靠院系学生政工干部、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而院系学生政工干部一般工作量相当大,且非常繁琐,同时缺少专门的就业指导专业素养,专业化程度不高。造成了大学城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程度不高、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其次,由于大学城校区远离市区,受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的限制,信息流入的渠道明显少于在市中心的老校区,社会信息、知识信息、生活信息、就业信息等与大学生学习和成长密切相关的信息获取难度较大。据华南师范大学2006届毕业生求职过程调查显示90%毕业生认为交通是就业过程中一个很大的问题,网络是学生信息获取的最主要来源,信息覆盖面很难达到100%。信息来源单一,社会接触少,这就为有效开展就业指导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实现大学城就业指导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综合以上对大学城就业指导现状的分析,各高校并未切合大学城“资源共享”;的鲜明特点,仍是以单打独斗为主,合作的少,双赢局面不多。努力实现就业指导资源共享是解决大学城就业指导现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关键。大学城就业指导资源共享有就业指导信息资源共享,就业指导课程的共享,就业指导讲师的共享,各种就业指导设备、载体的共享以及就业指导活动的共享等几个方面。根据广州大学城的建设特点,各个院校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为大学城资源共享创造了必要条件。实现就业指导资源共享的必要性,首先体现在就业指导资源共享可以解决大学城就业指导中突出的问题,即就业指导机构不够健全,功能不完善的问题,通过各高校的资源整合,实现各高校间相互取长补短,弥补本高校本身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共享利用其他高校所具有的机构和功能,更好地做好本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其次,资源共享是解决各高校师资、场地力量不足等缺陷的很好途径,通过形成资源共享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大学城就业指导讲师团,实现校际就业指导课互选等。再次,资源共享可以丰富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各高校把本校有特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活动拿出来共享,达到互惠互利。第四,实现就业指导资源共享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将资源实现合理配置,实现资源高效率。
三、实现资源共享的方式
首批进驻大学城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10所高校,大都是广东省高等教育事业中底子好、名气大、教学水平高的院校,它们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彼此的互补。这种突出的优势为扩大院校之间的合作力度,相融互补,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就业指导资源共享体系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就业指导信息共享
大学城一期十所高校进驻的小谷围岛面积达18平方公里,各高校学生的信息交流主要依靠网络。要实现就业指导资源信息的共享,就需要打造一个功能齐全的网路平台。可以通过创建一个“广州大学城就业在线”网站,实现以上功能,在网站里,设置就业指导信息公布、就业指导资料下载、就业指导网络学习视频等专栏,使大学城学生都能通过网站了解到十所高校的最新就业指导动态,阅读相关的就业指导文章,观看网上就业指导视频等,进行自主学习。
(二)利用大学城学分互认体系,实现就业指导课跨校选课
广州大学城已实现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功能,各高校可将本校就业指导课提供给其他高校学生修读,跨校选课。
(三)共享就业指导师资
各高校联合整合自身资源,组织本校优秀师资,并共同邀请大学城外企业、政府等各界就业指导专家,组建大学城就业指导专家讲师团。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建立经常沟通和协调的交流机制,合理利用讲师团,解决本校师资不足的难题。此外,各高校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和教师的培训,也可以十所高校联合起来共同进行,节省人力物力。
(四)重组就业指导设备、载体等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最大实效
如各高校可共享职业素质测评系统,通过集体购进网络版的素质测评,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实效性。此外,还可以共享全国大学生就业服务卫星专网、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共同编写书籍、报刊等就业指导材料。
(五)整合就业指导活动
大学城高校大部分都成立了直属于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学生社团组织,如“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协会”等。各高校可通过这些学生组织,协同组织举办一些共通性强的就业指导活动,如引导毕业生下基层宣传推广活动,就业指导巡回讲座,就业咨询及个体辅导,毕业生求职心理辅导活动,各类就业指导相关的竞赛,包括模拟校园招聘大赛,毕业生征文比赛等。
(六)联合开展就 业指导研究
各高校针在对本校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需要对其他学校的学生的状况也有了解。各高校联合集中力量开展就业指导调研,共享调查数据结果,有利于探索适合大学城就业指导整体模式的共性规律。
综上所述,通过就业指导资源的共享,使大学城新环境的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各校就业指导实效的共赢,是一个富有创新意义的重要探索。现阶段,这种全方位的资源共享还未能全部实现,需要各高校间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不断解决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探索中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郭鼎文.广州大学城体育资源的共享和开发[J].体育学刊,2005,(7).
[2]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
作者简介:侯永雄(1981-),男,广东韶关人,华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