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镜下注射吲哚箐绿指引腹膜外途径腹腔镜膀胱憩室切除术3例

来源 :微创泌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膀胱镜下注射吲哚箐绿(ICG)指引腹膜外途径腹腔镜膀胱憩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例BPH所致膀胱憩室患者行膀胱镜下注射ICG指引经腹膜外途径腹腔镜膀胱憩室切除术,憩室直径为85~135 mm.首先取截石位行经尿道膀胱镜检查找到憩室及颈口位置,使用内镜注射针于憩室底部黏膜下注射吲哚菁绿指示定位,然后在耻骨联合上方建立腹膜外间隙,找到标记的憩室,完整切除、缝合憩室颈口.结果: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130~180 min,术中出血20~50 mL.术中未出现周围脏器损伤,术后均未出现尿外渗.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2~3 d,术后留置尿管7~12 d,术后住院7~14 d.随访3~10个月,均无复发,排尿症状较前明显改善.结论:膀胱镜下注射ICG指引腹膜外途径腹腔镜膀胱憩室切除术,术中可精准定位憩室位置,经腹膜外途径可以减少手术副损伤,使腹腔镜膀胱憩室切除术更精准、安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317护宣教平台结合分级心理护理模式在鼻咽癌(NPC)患者放疗期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医院收治的90例NPC放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317护宣教平台结合分级心理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护理依从性、不良情绪、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服务态度、护患沟通、业务水平、健康教育、满足需求及时性的护理质量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
目的 探索前馈控制联合音乐干预对麻醉恢复室(PACU)全身麻醉恢复期患者躁动、护理不良事件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医院2020年9月—2021年2月126例PACU全身麻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两组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3例,给予对照组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并行前馈控制联合音乐干预,比较两组麻醉恢复期躁动情况、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麻醉苏醒质量.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躁动时间、躁动次数及躁动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坠床、意外拔管发生率低
目的 探讨分级干预对头颈部肿瘤术后PICC患者静脉血栓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头颈部肿瘤术后PICC置管患者使用相同的血栓风险评估表筛查风险等级,将血栓风险等级中的中风险、高风险分别排序号,设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各92例,其中中风险、高风险分别46例.对照组两个风险等级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中风险者,给予常规护理加特定电磁波,高风险者在中风险护理基础上,加用红花酒精外敷置管静脉皮肤投影区.比较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
多发伤是由同一致伤因素引起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损伤,其中一处损伤即使单独存在也可能危及生命 [1].创伤性膈疝是胸腹部遭受严重创伤导致膈肌破裂,腹腔内脏器穿过膈肌破口部位进入胸腔,引起呼吸、循环及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等,病死率高达30%[2].2020年10月30日我科收治1例多发伤合并创伤性膈疝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及精细化护理,患者转归良好.
期刊
目的 探讨漫画宣教在学龄期腹股沟疝患儿术前访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20年10月92例学龄期腹股沟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术前访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漫画宣教.比较两组麻醉诱导配合度、不同时间点心理状态及机体应激(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以及家长的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麻醉诱导配合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等候期、进入手术室后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等候期
肉瘤样肾癌(sarcomatoid renal cell carcino?ma,sRCC)是肾细胞癌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类型,其组织学特征是肿瘤出现梭形间充质样细胞,可见于任何肾细胞癌亚型中[1].一般来说,肉瘤样改变的存在意味着肿瘤更频繁地侵袭行为,包括进展迅速和预后不佳[2].虽然sRCC的概念于1968年即被提出,但是肉瘤样改变的分子机制和免疫学特征仍不清楚.在靶向治疗时代, sRCC患者的总生存期通常不到12个月[3].
目的 推进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管理目标的临床落实,减少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 对患者参与患者安全临床实践中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促进护理人员对“患者参与患者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认同和实践,促进并帮助患者提高其在“照护性参与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参与行为,注重参与评价与参与反馈.结果 “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的主动意识提高,照护过程中参与安全的行为改善.近5年院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逐年降低,2016年发生率0.68%;2017年发生率0.63%;2018年发生率0.61%;2019年发生率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