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记者,从事文字工作多年。干我们这行的对外介绍自己都说:“我就是一码字儿的。”码字儿的活,听起来似乎了不起,其实也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工种——它所需要的文字基本功、观察能力、思辨能力等,都是通过练习可以掌握的。
也许是由于职业关系,在对女儿的教育中,我比较看重表达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因为我认为,在所有要学习的知识当中,这种能力对人生的影响最大。如果女儿学习并掌握了它,那她观察世界的角度、传递情感的方式,都会因为文字技能的提高而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感性、柔软、细腻……在文字的世界里,她会拥有强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她战胜浮躁,远离喧嚣,获得安宁。
怎么培养呢?说来也简单,那就是写日记。
一年级——拼命夸
女儿刚上小学时,我发现她其实已经掌握了不少的生字和词语,于是鼓励她写日记。我的方法并不高明,总结起来就是“威逼利诱”和“无节操地赞扬”。
“威逼利诱”好理解。你想不想看动画片?想看啊,那好办,白天写篇日记呗,晚上就可以看半个小时的动画片了;动物园这么好玩,下周还想不想来?还想来啊,那就把今天怎么玩的写篇日记呗;寒暑假,写满20篇日记,奖励你一个乐高玩具;旅行前必须完成5篇日记,不然就退机票了……相信,凡是当过家长的,没有不会这招的。
至于“无节操地赞扬”,是我在采访一位语文教育名家时他告诉我的。他说,如果你想让孩子写作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玩命地夸。如果你实在找不到文章的词句当中有可夸之处,那就“昧着良心”说:“这个标点符号怎么点得这么好?爸爸都想不到可以在这里用这个标点。”
对这位教育名家的话,我深以为然。此后,我对女儿的每篇日记、习作,都用了洪荒之力去夸奖:“你确定这是你自己写的?太神奇了!”“老婆,你快来看咱女儿写的作文,水平可比你高多了!”语言夸张的同时,最好配合夸张的肢体语言,演技浮夸,做父母着实不易啊。
其实,面对好吃的好玩的,外界的各种享受,没有几个孩子愿意趴在家里写作文或者写日记的。刚开始,我让女儿写日记,她的状态那叫一个痛苦,写文章跟挤牙膏似的,费了一天的力气,等我下班回家,看到的不是一篇吃喝拉撒的流水账,就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对话记录。
记得有一天,我刚进家门,女儿就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她今天日记的字数喜破纪录,写了500多字。我一听高兴极了,翻开一看,“今天,我读了一本什么什么书,它告诉了我一个这样的道理……”接下来的500个字,估计都是抄的书评,最后加了一句,“这本书实在太好看了”。我强忍内心的悲怆,硬着头皮夸奖道:“嗯,真棒,字写得越来越好看了。”其实想想,她能把500个字抄一遍,又何尝没有收获?
教育孩子,不能急于求成,这个道理我懂。我觉得,一年级主要让女儿对文字有个基本的认知,学会并愿意把日常琐事或者自己一些零碎的想法记录下来。本着培养习惯的目的,我一般不会对她写好的文字做任何改动,她写几十个字、抄几百个字都可以;记一篇流水账或者画一幅画也行。最多就是在夸奖之余,顺便提一两点建议,比如,写中午吃的红烧肉很好吃,那你吃了几块啊?有没有一边吃一边又怕长胖啊?写和小伙伴玩乐高积木,两人是怎么分工的啊?等等。每次都是点到为止,从来不要求她改写或重写,不让她有一点压力。这样,她下次依然会有兴致乱写一通,然后再拿给我看,照例收获一番表扬。表扬之外,我再额外啰唆几句建议。在我的大力表扬之下,我的不少建议在不知不觉中都被她采纳了。
就这样,她越写越好,越写越顺,文章渐渐脱离了流水账,有点模样了。
二年级——提建议
上了小学二年级后,语文课开始要求学生写话。我发现,女儿非常适应。这可能跟我们之间的一个小游戏有关——从小我就给她讲睡前故事。我的睡前故事不是读现成的童话书,而是现编,想到啥编啥,看到啥编啥。比如,女儿说想听一个有关枕头的故事,我就说枕头;她说要讲一个有关空调的故事,我就编空调;我还讲过台灯,讲过窗帘……总之,每天晚上我都天马行空地给她讲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在我的讲述中,这些目之所及的物品都是有生命的,它们之间永远有对话有冲突,有点“玩具总动员”的意思。
女儿觉得很好玩,在摸熟了我的套路之后,开始自己编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俩约定今天的主题是“大树和小树”,我的本意是通过说大树虽然站得高看得远,却也承受着强风,进而让女儿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不料,女儿反驳说,不是这样的。大树承受强风,其实是为了小树。因为小树是它的朋友,小树弱小,大树必须保护小树,否则小树就有可能被风刮倒。女儿还说,总有一天小树会长成大树,到那个时候,它就有能力保护大树了,因为这时候大树已经衰老了……
我听了非常感动。
我们父女俩常在一起玩这个游戏,我称之为“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事例有很多。比如,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和女儿躺在沙发上,我看到客厅的空调上垂着装饰用的金属制的假树叶,而脚边的茶几上刚好有个绿色的盆栽,于是挑起话题。我问女儿:“空调上的假叶子买回来要花两千块钱,茶几上的真葉子买回来只要几十块钱,而家门外草地上的草根本不值钱,它们都是叶子,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
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我和女儿探讨了许多。我们探讨了什么是真与假,什么是易逝与永恒,什么是冰冷与温热,什么是高级与庸俗,什么是真正的美与价值……总之,我们谁也没有说服谁,也不想说服谁,而是任由思维流淌,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最后,天色渐暗,女儿总结说,如果要她选择,她宁愿做外面的野草,也不愿做家里的盆栽或者昂贵的装饰树叶,因为野草可以每天沐浴阳光、自由生长……我很高兴,那个下午她也许不会完全明白,但一定会对生命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道理懵懂于心。
我渐渐发现,写话——这种命题的、有提示同时又有想象空间的写作,很契合女儿的性格特点。她偏理性,喜欢在一个既定的框架内去发挥。我很高兴她对文字有了一些感觉和萌芽,能找到落地和呈现的方式,却又不甘心让她的写作一直拘泥于“舒适地带”,于是我继续“威逼利诱”她写日记,写那种思维完全发散的,可以天马行空联想的,以及完全敞开心灵的文章。 从这个阶段开始,我开始对她的日记提一些比较具体的意见,比如遣词造句上的推敲和对故事细节的描写等。我还一再跟她强调,日记一定是对真实事件和真实情感的记录和表达。我对她说:“你在看图写话时,可以多联想多进行发散思维,但在写日记时,一定要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学会去感受这个有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真实世界。”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美好想法,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在思想王国和现实世界里穿梭自如,更别说一个8岁的孩子了。但是我真的很高兴,因为我能在女儿的日记里经常看到她灵光一现的真实情感。
比如,有一天她被我天天让她写日记给激怒了,憋了一下午,晚上给了我一篇日记《我就是不喜欢写日记》——洋洋洒洒上千字,全是对我的控诉。我看了之后,既惭愧于自己对她的教育太简单粗暴,又开心于她现在写文章已经能够有理有据、挥洒自如了。那天,我不仅没生气,反而有些得意地告诉女儿,这是我读过的她写得最棒的日记。作为奖励,我答应以后对她不再有硬性的写日记要求,我尊重她的意愿。
事实上,不久之后的一天,她放假在家想起以前的好朋友,主动写了一篇日记《我眼中的友谊》,表达了对闺蜜的思念。我读后感慨万千,虽然文字稚嫩,但是通过女儿的文字,我看到了她内心的细腻和柔软。
三年级——拒套路
到了小学三年级,写话被命题作文所取代,这对孩子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遣词造句和细节推敲外,还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铺陈的考量。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女儿的写作有了更多的功利和应试色彩。
作为家长,我理解这种功利和应试色彩。我觉得,无拘无束、自由发挥的写作决定了一个人码字儿水平的上限,而应试写作则决定了一个人码字儿水平的下限。孩子在学校通过标准化的作文学习,能够迅速夯实基本功,这包括对各种文体的熟悉,对基本文法的运用,以及对文章完整结构的把控等。
在这方面,老师是专家,我不敢班门弄斧,只是从一个文字从业者的角度,更看重动笔之前的谋篇布局和立意。所以,在女儿动笔前,一般我会建议她先列提纲,将文章主题简化成侧重点不同的小节,然后用若干个小节,共同来说明一个主题。我想让女儿养成这样的习惯,这对她将来要接触到的议论文、说明文等,会大有帮助。
女儿长大了,学习负担比以前重了,但我依然要求女儿写日记,养成用文字记录和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习惯,并把这当成一种追求。尽管之前我承诺过不再硬性地要求她写日记,但我仍希望她能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在渐渐加重的课业学习中,找到和自己心灵对话的机会。
记得,老师出过一个命题作文《暖冬》。女儿曾读过一篇范文,写某个冬日,老师对小主人公进行了一次帮助,让他感觉虽然身在冬天,却如沐春风。按照讨巧的写法和套路,这篇作文应该写一件类似的好人好事,只要写得不太差,得分会比较有保障。但是女儿没有这样做,她考虑了一下,决定尊重自己的内心,从真实情感出发,没有编造,跳出套路,写了她眼中的暖冬——由室内制暖的空调想到科技的进步,想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想到山区的孩子……或者,如果有机会,她能够和山区的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互帮互助,那么冬天再冷,又怎么会觉得冷呢?
如何在创新和套路间把握分寸,是很值得孩子们思考和不断尝试、练习的。
再说一个事例。不久前,有篇课堂作文:土地公公分别给小猪、小牛和小猴每人一袋稻子。小猪把稻子做成美食全吃了;小牛省吃俭用,吃一些剩一些;小猴扎紧裤带,把这些稻子都当种子种下去,来年喜获丰收……当时,我和女儿探讨,看到这类素材,不要立刻按照一贯的思路给这三种做法定性,可以想一想,小猪的做法有无可取之处,而小猴的做法又有什么问题?
为此,我和女儿又“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了半个晚上。我告诉女儿,种稻子需要技术、土地以及相应的生产工具,而且这种行为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说不定颗粒无收,外加失去了整袋的稻子,所以小猴的做法不一定最好。小猪却在第一时间品尝了美食,这难道不是一种简单、快乐的生活态度吗?而且小猪能够把稻子做成美食,不也说明了小猪非常聰明、热爱生活吗?
最终,我和女儿探讨出了完美结局,那就是:小猴有栽种技术,小牛会保存种子,小猪有做美食的手艺,如果他们三个团结起来,就可以不断享受到新鲜、可口的美食了。这个故事原本褒贬分明,经过一番分析,你会发现它完全可以演变成一个团结合作大欢乐的主题,也可以延伸到对待生活的态度、社会分工等相关话题。我和女儿都觉得颇为受益,聊得很过瘾。
女儿马上就要上四年级了,她以后写作的路会越走越难,因为要求会更高,但是我并不太担心。作为父亲,我享受和女儿每次交流的快乐,更希望她爱上文字和写作,而不是把文字和写作当成学习道路上一个被量化为分数的工具。若干年以后,我希望能在家里读到她在异乡亲笔写来的信,同时也希望,将来的某一天她翻看过去写下的文字,能从中找到跟我有关的记忆和感动。
【编辑:杨子】
也许是由于职业关系,在对女儿的教育中,我比较看重表达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因为我认为,在所有要学习的知识当中,这种能力对人生的影响最大。如果女儿学习并掌握了它,那她观察世界的角度、传递情感的方式,都会因为文字技能的提高而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感性、柔软、细腻……在文字的世界里,她会拥有强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她战胜浮躁,远离喧嚣,获得安宁。
怎么培养呢?说来也简单,那就是写日记。
一年级——拼命夸
女儿刚上小学时,我发现她其实已经掌握了不少的生字和词语,于是鼓励她写日记。我的方法并不高明,总结起来就是“威逼利诱”和“无节操地赞扬”。
“威逼利诱”好理解。你想不想看动画片?想看啊,那好办,白天写篇日记呗,晚上就可以看半个小时的动画片了;动物园这么好玩,下周还想不想来?还想来啊,那就把今天怎么玩的写篇日记呗;寒暑假,写满20篇日记,奖励你一个乐高玩具;旅行前必须完成5篇日记,不然就退机票了……相信,凡是当过家长的,没有不会这招的。
至于“无节操地赞扬”,是我在采访一位语文教育名家时他告诉我的。他说,如果你想让孩子写作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玩命地夸。如果你实在找不到文章的词句当中有可夸之处,那就“昧着良心”说:“这个标点符号怎么点得这么好?爸爸都想不到可以在这里用这个标点。”
对这位教育名家的话,我深以为然。此后,我对女儿的每篇日记、习作,都用了洪荒之力去夸奖:“你确定这是你自己写的?太神奇了!”“老婆,你快来看咱女儿写的作文,水平可比你高多了!”语言夸张的同时,最好配合夸张的肢体语言,演技浮夸,做父母着实不易啊。
其实,面对好吃的好玩的,外界的各种享受,没有几个孩子愿意趴在家里写作文或者写日记的。刚开始,我让女儿写日记,她的状态那叫一个痛苦,写文章跟挤牙膏似的,费了一天的力气,等我下班回家,看到的不是一篇吃喝拉撒的流水账,就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对话记录。
记得有一天,我刚进家门,女儿就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她今天日记的字数喜破纪录,写了500多字。我一听高兴极了,翻开一看,“今天,我读了一本什么什么书,它告诉了我一个这样的道理……”接下来的500个字,估计都是抄的书评,最后加了一句,“这本书实在太好看了”。我强忍内心的悲怆,硬着头皮夸奖道:“嗯,真棒,字写得越来越好看了。”其实想想,她能把500个字抄一遍,又何尝没有收获?
教育孩子,不能急于求成,这个道理我懂。我觉得,一年级主要让女儿对文字有个基本的认知,学会并愿意把日常琐事或者自己一些零碎的想法记录下来。本着培养习惯的目的,我一般不会对她写好的文字做任何改动,她写几十个字、抄几百个字都可以;记一篇流水账或者画一幅画也行。最多就是在夸奖之余,顺便提一两点建议,比如,写中午吃的红烧肉很好吃,那你吃了几块啊?有没有一边吃一边又怕长胖啊?写和小伙伴玩乐高积木,两人是怎么分工的啊?等等。每次都是点到为止,从来不要求她改写或重写,不让她有一点压力。这样,她下次依然会有兴致乱写一通,然后再拿给我看,照例收获一番表扬。表扬之外,我再额外啰唆几句建议。在我的大力表扬之下,我的不少建议在不知不觉中都被她采纳了。
就这样,她越写越好,越写越顺,文章渐渐脱离了流水账,有点模样了。
二年级——提建议
上了小学二年级后,语文课开始要求学生写话。我发现,女儿非常适应。这可能跟我们之间的一个小游戏有关——从小我就给她讲睡前故事。我的睡前故事不是读现成的童话书,而是现编,想到啥编啥,看到啥编啥。比如,女儿说想听一个有关枕头的故事,我就说枕头;她说要讲一个有关空调的故事,我就编空调;我还讲过台灯,讲过窗帘……总之,每天晚上我都天马行空地给她讲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在我的讲述中,这些目之所及的物品都是有生命的,它们之间永远有对话有冲突,有点“玩具总动员”的意思。
女儿觉得很好玩,在摸熟了我的套路之后,开始自己编故事。
记得有一次,我俩约定今天的主题是“大树和小树”,我的本意是通过说大树虽然站得高看得远,却也承受着强风,进而让女儿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不料,女儿反驳说,不是这样的。大树承受强风,其实是为了小树。因为小树是它的朋友,小树弱小,大树必须保护小树,否则小树就有可能被风刮倒。女儿还说,总有一天小树会长成大树,到那个时候,它就有能力保护大树了,因为这时候大树已经衰老了……
我听了非常感动。
我们父女俩常在一起玩这个游戏,我称之为“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事例有很多。比如,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和女儿躺在沙发上,我看到客厅的空调上垂着装饰用的金属制的假树叶,而脚边的茶几上刚好有个绿色的盆栽,于是挑起话题。我问女儿:“空调上的假叶子买回来要花两千块钱,茶几上的真葉子买回来只要几十块钱,而家门外草地上的草根本不值钱,它们都是叶子,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
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我和女儿探讨了许多。我们探讨了什么是真与假,什么是易逝与永恒,什么是冰冷与温热,什么是高级与庸俗,什么是真正的美与价值……总之,我们谁也没有说服谁,也不想说服谁,而是任由思维流淌,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最后,天色渐暗,女儿总结说,如果要她选择,她宁愿做外面的野草,也不愿做家里的盆栽或者昂贵的装饰树叶,因为野草可以每天沐浴阳光、自由生长……我很高兴,那个下午她也许不会完全明白,但一定会对生命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道理懵懂于心。
我渐渐发现,写话——这种命题的、有提示同时又有想象空间的写作,很契合女儿的性格特点。她偏理性,喜欢在一个既定的框架内去发挥。我很高兴她对文字有了一些感觉和萌芽,能找到落地和呈现的方式,却又不甘心让她的写作一直拘泥于“舒适地带”,于是我继续“威逼利诱”她写日记,写那种思维完全发散的,可以天马行空联想的,以及完全敞开心灵的文章。 从这个阶段开始,我开始对她的日记提一些比较具体的意见,比如遣词造句上的推敲和对故事细节的描写等。我还一再跟她强调,日记一定是对真实事件和真实情感的记录和表达。我对她说:“你在看图写话时,可以多联想多进行发散思维,但在写日记时,一定要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学会去感受这个有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真实世界。”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美好想法,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在思想王国和现实世界里穿梭自如,更别说一个8岁的孩子了。但是我真的很高兴,因为我能在女儿的日记里经常看到她灵光一现的真实情感。
比如,有一天她被我天天让她写日记给激怒了,憋了一下午,晚上给了我一篇日记《我就是不喜欢写日记》——洋洋洒洒上千字,全是对我的控诉。我看了之后,既惭愧于自己对她的教育太简单粗暴,又开心于她现在写文章已经能够有理有据、挥洒自如了。那天,我不仅没生气,反而有些得意地告诉女儿,这是我读过的她写得最棒的日记。作为奖励,我答应以后对她不再有硬性的写日记要求,我尊重她的意愿。
事实上,不久之后的一天,她放假在家想起以前的好朋友,主动写了一篇日记《我眼中的友谊》,表达了对闺蜜的思念。我读后感慨万千,虽然文字稚嫩,但是通过女儿的文字,我看到了她内心的细腻和柔软。
三年级——拒套路
到了小学三年级,写话被命题作文所取代,这对孩子的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遣词造句和细节推敲外,还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铺陈的考量。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女儿的写作有了更多的功利和应试色彩。
作为家长,我理解这种功利和应试色彩。我觉得,无拘无束、自由发挥的写作决定了一个人码字儿水平的上限,而应试写作则决定了一个人码字儿水平的下限。孩子在学校通过标准化的作文学习,能够迅速夯实基本功,这包括对各种文体的熟悉,对基本文法的运用,以及对文章完整结构的把控等。
在这方面,老师是专家,我不敢班门弄斧,只是从一个文字从业者的角度,更看重动笔之前的谋篇布局和立意。所以,在女儿动笔前,一般我会建议她先列提纲,将文章主题简化成侧重点不同的小节,然后用若干个小节,共同来说明一个主题。我想让女儿养成这样的习惯,这对她将来要接触到的议论文、说明文等,会大有帮助。
女儿长大了,学习负担比以前重了,但我依然要求女儿写日记,养成用文字记录和表达自己真实情感的习惯,并把这当成一种追求。尽管之前我承诺过不再硬性地要求她写日记,但我仍希望她能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在渐渐加重的课业学习中,找到和自己心灵对话的机会。
记得,老师出过一个命题作文《暖冬》。女儿曾读过一篇范文,写某个冬日,老师对小主人公进行了一次帮助,让他感觉虽然身在冬天,却如沐春风。按照讨巧的写法和套路,这篇作文应该写一件类似的好人好事,只要写得不太差,得分会比较有保障。但是女儿没有这样做,她考虑了一下,决定尊重自己的内心,从真实情感出发,没有编造,跳出套路,写了她眼中的暖冬——由室内制暖的空调想到科技的进步,想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想到山区的孩子……或者,如果有机会,她能够和山区的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互帮互助,那么冬天再冷,又怎么会觉得冷呢?
如何在创新和套路间把握分寸,是很值得孩子们思考和不断尝试、练习的。
再说一个事例。不久前,有篇课堂作文:土地公公分别给小猪、小牛和小猴每人一袋稻子。小猪把稻子做成美食全吃了;小牛省吃俭用,吃一些剩一些;小猴扎紧裤带,把这些稻子都当种子种下去,来年喜获丰收……当时,我和女儿探讨,看到这类素材,不要立刻按照一贯的思路给这三种做法定性,可以想一想,小猪的做法有无可取之处,而小猴的做法又有什么问题?
为此,我和女儿又“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了半个晚上。我告诉女儿,种稻子需要技术、土地以及相应的生产工具,而且这种行为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说不定颗粒无收,外加失去了整袋的稻子,所以小猴的做法不一定最好。小猪却在第一时间品尝了美食,这难道不是一种简单、快乐的生活态度吗?而且小猪能够把稻子做成美食,不也说明了小猪非常聰明、热爱生活吗?
最终,我和女儿探讨出了完美结局,那就是:小猴有栽种技术,小牛会保存种子,小猪有做美食的手艺,如果他们三个团结起来,就可以不断享受到新鲜、可口的美食了。这个故事原本褒贬分明,经过一番分析,你会发现它完全可以演变成一个团结合作大欢乐的主题,也可以延伸到对待生活的态度、社会分工等相关话题。我和女儿都觉得颇为受益,聊得很过瘾。
女儿马上就要上四年级了,她以后写作的路会越走越难,因为要求会更高,但是我并不太担心。作为父亲,我享受和女儿每次交流的快乐,更希望她爱上文字和写作,而不是把文字和写作当成学习道路上一个被量化为分数的工具。若干年以后,我希望能在家里读到她在异乡亲笔写来的信,同时也希望,将来的某一天她翻看过去写下的文字,能从中找到跟我有关的记忆和感动。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