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外教育对于改变学校教育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打破学校教育人才培养上的标准化、同步化弊端,实现学校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从校外教育的作用与体现等方面论述校外教育如何点燃每个人的发展激情,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关键词]校外教育 素质教育 作用 体现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影响学生素质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自我发展的要求等,均对学生素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本文将着重论述校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体现。
一、校外教育的作用
校外教育指专门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各种校外教育机构、单位和部门,在校外向儿童青少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的过程。它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广泛性、长期性、随机性、教育性、趣味性、指导性等特征。校外教育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指社会为校外人的学习提供的教育设施和硬性的环境,如青少年宫、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等。体现了社会提供的一种福利和机会,希望校外人利用这种福利和机会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再造福于社会。“软件”指规章制度、社会文化、社会道德观念、社会伦理观念、社会价值观念或社会价值取向等对人的导育。校外教育具有以下作用。
1.改变学校教育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动脑又动手,以培养能力为核心。
2.打破学校教育人才培养上的标准化、同步化弊端,以人为本,重视个性特长的发展,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实现学校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4.打破统一的大纲、教材乃至课程的内容,获取更多、更广泛的知识,特别是最新的知识。
二、校外教育的主要体现
1.在德育教育中的体现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陆续发布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件。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德育教育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教育是全方位、多层次、社会化的,学校教育仅是教育中的一部分,良好品质的养成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更需要校外教育,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必须重视学校教育及校外教育的德育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在基础能力培养中的体现
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基础能力培养就是培养更基础、更通用的能力。这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地位日益提高,决定了适应于当今社会需要的劳动者必须是通晓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知识,具有跨专业、跨学科进行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通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形成一种“宽基础、灵活性、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宽基础”是指基本技能和基础能力的培养。“灵活性”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培养。“人为本”是指人才的基础品质的培养、个性发展的培养。但是由于学教教育的标准化、同步化、封闭式、教材的相对稳定性、缺少实践性及创新性等特点,决定了仅有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校外教育。校外教育很少有框框条条限制,有选择的余地及空间,创新性及实践性较强。只有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特点及作用,才能保证受教育者具备坚实的基础能力,基础能力是保证受教育者继续学习的需要,使他们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只有有了坚实、通用的基础能力,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在终生教育中的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我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还要同“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相互衔接,势必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不懈的奋斗,需要政府和教育系统艰辛的努力。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了不断丰富知识的可能性,为终身教育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可以看出,终身教育很重要,它对素质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终身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现在我们分析一下终生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开放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时间方面,把受教育的时间扩展为人的一生。(2)空间方面,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构成了一个相互开放、相互联系的整体。(3)人力方面,教育成了全社会的职责。(4)信息方面,接受信息更及时、更充分、更全面。(5)物质方面,家庭、企业、工厂都为教育服务,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物质资源。从终生教育开放性特征的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每一方面都离不开校外教育,都与校外教育相关联,离开了校外教育就谈不上终身教育。在实践中,必须把学校教育、校外教育、终生教育有机结合,使受教育者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新要求。
4.在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中的体现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只有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
在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21世纪,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因素。学校教育由于他的传统性及特殊性,在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的需求。而校外教育打破了以教育者为中心,实现了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更重视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使受教育者能获取更多、更广泛的知识,特别是最新的知识及最新的信息,同时校外教育更具备社会实践的条件,更重视社会实践,使受教育者动手又动脑,可以说校外教育极大的解放了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这就要求一方面必须深化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必须同时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在创新及实践方面的特长,以便更快、更好、更多的培养人才。现代社会,国民素质的教育及提高取决于国民的德育教育、基础能力的培养、终身教育、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而这些教育和培养是与校外教育密不可分的,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校外教育,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大力发展校外教育。
参考文献:
[1]许德馨.少年宫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
[2]中国校外教育工作年鉴.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
[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4]黄全愈.培养智慧的孩子.湖南少儿出版社,2006.
[5]胡颖,姚磊.《和孩子一起成长》丛书.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云南玉溪市青少年宫)
[关键词]校外教育 素质教育 作用 体现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影响学生素质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自我发展的要求等,均对学生素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本文将着重论述校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体现。
一、校外教育的作用
校外教育指专门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各种校外教育机构、单位和部门,在校外向儿童青少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的过程。它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广泛性、长期性、随机性、教育性、趣味性、指导性等特征。校外教育分“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指社会为校外人的学习提供的教育设施和硬性的环境,如青少年宫、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等等。体现了社会提供的一种福利和机会,希望校外人利用这种福利和机会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再造福于社会。“软件”指规章制度、社会文化、社会道德观念、社会伦理观念、社会价值观念或社会价值取向等对人的导育。校外教育具有以下作用。
1.改变学校教育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动脑又动手,以培养能力为核心。
2.打破学校教育人才培养上的标准化、同步化弊端,以人为本,重视个性特长的发展,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实现学校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4.打破统一的大纲、教材乃至课程的内容,获取更多、更广泛的知识,特别是最新的知识。
二、校外教育的主要体现
1.在德育教育中的体现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陆续发布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件。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德育教育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基础。教育是全方位、多层次、社会化的,学校教育仅是教育中的一部分,良好品质的养成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更需要校外教育,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必须重视学校教育及校外教育的德育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在基础能力培养中的体现
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基础能力培养就是培养更基础、更通用的能力。这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地位日益提高,决定了适应于当今社会需要的劳动者必须是通晓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知识,具有跨专业、跨学科进行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通才。”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形成一种“宽基础、灵活性、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宽基础”是指基本技能和基础能力的培养。“灵活性”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培养。“人为本”是指人才的基础品质的培养、个性发展的培养。但是由于学教教育的标准化、同步化、封闭式、教材的相对稳定性、缺少实践性及创新性等特点,决定了仅有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校外教育。校外教育很少有框框条条限制,有选择的余地及空间,创新性及实践性较强。只有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特点及作用,才能保证受教育者具备坚实的基础能力,基础能力是保证受教育者继续学习的需要,使他们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只有有了坚实、通用的基础能力,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在终生教育中的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我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还要同“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相互衔接,势必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不懈的奋斗,需要政府和教育系统艰辛的努力。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了不断丰富知识的可能性,为终身教育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可以看出,终身教育很重要,它对素质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终身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现在我们分析一下终生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开放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时间方面,把受教育的时间扩展为人的一生。(2)空间方面,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构成了一个相互开放、相互联系的整体。(3)人力方面,教育成了全社会的职责。(4)信息方面,接受信息更及时、更充分、更全面。(5)物质方面,家庭、企业、工厂都为教育服务,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物质资源。从终生教育开放性特征的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每一方面都离不开校外教育,都与校外教育相关联,离开了校外教育就谈不上终身教育。在实践中,必须把学校教育、校外教育、终生教育有机结合,使受教育者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新要求。
4.在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中的体现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只有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
在知识经济扑面而来的21世纪,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因素。学校教育由于他的传统性及特殊性,在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的需求。而校外教育打破了以教育者为中心,实现了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更重视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使受教育者能获取更多、更广泛的知识,特别是最新的知识及最新的信息,同时校外教育更具备社会实践的条件,更重视社会实践,使受教育者动手又动脑,可以说校外教育极大的解放了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这就要求一方面必须深化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必须同时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在创新及实践方面的特长,以便更快、更好、更多的培养人才。现代社会,国民素质的教育及提高取决于国民的德育教育、基础能力的培养、终身教育、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而这些教育和培养是与校外教育密不可分的,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校外教育,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大力发展校外教育。
参考文献:
[1]许德馨.少年宫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
[2]中国校外教育工作年鉴.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
[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4]黄全愈.培养智慧的孩子.湖南少儿出版社,2006.
[5]胡颖,姚磊.《和孩子一起成长》丛书.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云南玉溪市青少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