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是2014年国务院第19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所提出的总目标。当然,这不是一个新的提法。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提出,“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2002年提出,“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去年的完整叙述是,“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跨度23年的4份国务院决定,都以此为目标,足见其意义重大。当然,以上在体系建构的具体表述上是有差别的。这一方面体现出,随着实践的推进,体系建构的标准在不断提高,内涵在不断深化;另一方面,说明职业教育体系建构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也体现了时代的语汇痕迹。
为什么要将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始终坚持的目标呢?国家顶层设计的主要考虑是,坚决改变职业教育是“断头教育”的现状,打破制约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天花板”,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为广大青年锻造一辈子都打不破的“铁饭碗”,提供人人出彩的机会。
2015年对于实现体系建构目标至为关键。
按照教育部等六部门提出的“两步走”战略,2015年是“第一步”,要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具体内涵是9个方面: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得到广泛宣传,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更加完备,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专业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基本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基本形成,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简言之,2015年形成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要能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显然,这是具有极大挑战的。
这里特别强调以下三点。
一是要有任务意识。明确任务是抓落实的关键。2015年的体系建构任务已经清清楚楚,有关部门应及早列出时间表,逐项分解、落实任务。
二是要有开放观念。从“适应发展需求”“产教融合”“相互沟通”“终身教育”等这些目标表述的具体字眼就可以看出,我们要建构的体系是开放的,建构的方式也是开放的,绝不是职业教育自成一统,也绝不是教育部门自说自话。
三是要有纠偏举措。因应体系建构需要,许多地方通过试点等形式,加强中职、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衔接。这是没有问题的。需要注意的是,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刚性措施,避免把职业教育办成升学教育的倾向,从而导致体系建设变味。
跨度23年的4份国务院决定,都以此为目标,足见其意义重大。当然,以上在体系建构的具体表述上是有差别的。这一方面体现出,随着实践的推进,体系建构的标准在不断提高,内涵在不断深化;另一方面,说明职业教育体系建构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也体现了时代的语汇痕迹。
为什么要将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始终坚持的目标呢?国家顶层设计的主要考虑是,坚决改变职业教育是“断头教育”的现状,打破制约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天花板”,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为广大青年锻造一辈子都打不破的“铁饭碗”,提供人人出彩的机会。
2015年对于实现体系建构目标至为关键。
按照教育部等六部门提出的“两步走”战略,2015年是“第一步”,要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具体内涵是9个方面: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得到广泛宣传,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更加完备,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专业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基本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基本形成,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简言之,2015年形成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要能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显然,这是具有极大挑战的。
这里特别强调以下三点。
一是要有任务意识。明确任务是抓落实的关键。2015年的体系建构任务已经清清楚楚,有关部门应及早列出时间表,逐项分解、落实任务。
二是要有开放观念。从“适应发展需求”“产教融合”“相互沟通”“终身教育”等这些目标表述的具体字眼就可以看出,我们要建构的体系是开放的,建构的方式也是开放的,绝不是职业教育自成一统,也绝不是教育部门自说自话。
三是要有纠偏举措。因应体系建构需要,许多地方通过试点等形式,加强中职、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衔接。这是没有问题的。需要注意的是,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刚性措施,避免把职业教育办成升学教育的倾向,从而导致体系建设变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