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确立的最根本的目的。基于这样的目的,作为聋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从转变教育观念人手,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促进聋生融入社会主流。具有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改变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激发兴趣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互为一体的。《纲要》中指出“要把实践性学习方式作为主导教学与学习方式”。由此可见,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一问一答”、“满堂问”等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根据我班学生大部分住校,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蒋小芸洗手帕》一文时,我先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实践洗手帕,再一一表述自己是怎样洗手帕的,然后把自己洗手帕的过程写下来(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最后把学生们写的洗手帕的过程与课文中蒋小芸洗手帕的过程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分析“谁的做法更好”、“谁用的词语更准确”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了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避免了枯燥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再如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我把课堂移到了校园、公园和大地中,让学生开动脑筋,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找”春天,再将这些内容适当地穿插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这样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合理地利用、发挥这些“代償功能”,通过设疑、引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我的家乡》一文时,在揭示课题后,我便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这个课题,你们想从文中知道哪些内容?”学生们经过思考,纷纷举手发言:“我想知道我的家乡在什么地方”、“我想知道我的家乡是个怎样的地方”、“我想知道课文怎样描写家乡的”、“我想知道应该怎样去爱自已的家乡”……于是,我便从解答学生的疑问人手,教授课文内容。但文中没有写明“我们应该怎样爱家乡”,这时我播放有关录像资料,加之语言(手语)的点拨,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拓宽了:“用双手建设家乡”,“办工厂、招残疾工人,减轻社会负担”,“用学到的知识建设家乡”等许多用实际行动爱家乡的句子便脱口而出。
三、适时组织讨论,培养聋生的合作能力
有想法也就有了交流的愿望。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适时适当的讨论,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见识,发展语言能力,而且在讨论中能提升学生的认识,培养聋生的合作能力。如在教学《瓜籽怎么放》一课时,教材中“培培和良德”对于瓜子的嘴是向上放还是向下放有不同的看法,而且都有自己的理由,而当他们向农民请教时,农民也没有明确地说瓜籽到底应该怎么放。根据教材的内容,我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组,即:支持良德的为一组,支持培培的为一组。两组在经过充分地准备后(有的到图书窒查材料、有的上网找、有的回家向父母请教),开始讨论,双方立场明确,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讨论热烈。叉如在教学《骆驼和羊》一文时,针对“高好还是矮好”学生们又有了不同的意见,于是我便组织学生围绕“高好还是矮好”进行讨论,学生们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证明高、矮的好处,又适时地指出高、矮的不足,通过讨论,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了“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的道理。
总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春风的沐浴下,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萌芽也逐渐崭露头角,正以其崭新的风貌展现在世人的眼前。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作为聋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立足课堂教学,合理利用教材,挖掘学生潜能,不断探索与改革聋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聋生的创新意识,为把聋生培养为“残而有为”的新世纪“四有”新人而努力奋斗!
一、改变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激发兴趣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互为一体的。《纲要》中指出“要把实践性学习方式作为主导教学与学习方式”。由此可见,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一问一答”、“满堂问”等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根据我班学生大部分住校,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蒋小芸洗手帕》一文时,我先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实践洗手帕,再一一表述自己是怎样洗手帕的,然后把自己洗手帕的过程写下来(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最后把学生们写的洗手帕的过程与课文中蒋小芸洗手帕的过程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分析“谁的做法更好”、“谁用的词语更准确”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了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避免了枯燥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再如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我把课堂移到了校园、公园和大地中,让学生开动脑筋,凭借敏锐的观察力“找”春天,再将这些内容适当地穿插在教学的过程之中,这样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体验到了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合理地利用、发挥这些“代償功能”,通过设疑、引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我的家乡》一文时,在揭示课题后,我便让学生说一说:“通过这个课题,你们想从文中知道哪些内容?”学生们经过思考,纷纷举手发言:“我想知道我的家乡在什么地方”、“我想知道我的家乡是个怎样的地方”、“我想知道课文怎样描写家乡的”、“我想知道应该怎样去爱自已的家乡”……于是,我便从解答学生的疑问人手,教授课文内容。但文中没有写明“我们应该怎样爱家乡”,这时我播放有关录像资料,加之语言(手语)的点拨,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拓宽了:“用双手建设家乡”,“办工厂、招残疾工人,减轻社会负担”,“用学到的知识建设家乡”等许多用实际行动爱家乡的句子便脱口而出。
三、适时组织讨论,培养聋生的合作能力
有想法也就有了交流的愿望。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适时适当的讨论,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见识,发展语言能力,而且在讨论中能提升学生的认识,培养聋生的合作能力。如在教学《瓜籽怎么放》一课时,教材中“培培和良德”对于瓜子的嘴是向上放还是向下放有不同的看法,而且都有自己的理由,而当他们向农民请教时,农民也没有明确地说瓜籽到底应该怎么放。根据教材的内容,我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分成两组,即:支持良德的为一组,支持培培的为一组。两组在经过充分地准备后(有的到图书窒查材料、有的上网找、有的回家向父母请教),开始讨论,双方立场明确,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讨论热烈。叉如在教学《骆驼和羊》一文时,针对“高好还是矮好”学生们又有了不同的意见,于是我便组织学生围绕“高好还是矮好”进行讨论,学生们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证明高、矮的好处,又适时地指出高、矮的不足,通过讨论,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了“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的道理。
总之,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春风的沐浴下,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萌芽也逐渐崭露头角,正以其崭新的风貌展现在世人的眼前。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作为聋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立足课堂教学,合理利用教材,挖掘学生潜能,不断探索与改革聋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培养聋生的创新意识,为把聋生培养为“残而有为”的新世纪“四有”新人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