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来临,教学的弊端一览无遗,如何在新课改中教好小学生语文呢?本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激发课堂活力
在传统的计划课堂下,我们的教师惟教案独尊,不敢越教案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七窍生烟乱了方寸。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间即逝的教育资源尤其宝贵。
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改革给课程以科学定位,它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这就是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都是完整的生命主体。因此,新课标特别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的确,语文学习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也要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以体验感受为脉络,就是让学生用身体去亲自经历,用心灵去亲自感悟,让学生充分体验阅读,体验写作,体验实践,体验探究,使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体验感受而又富于个性色彩的过程。
三、设计自主合作探究走向学习新境界
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构建民主、交流的、开放性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主导地位。
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传统教学活动中往往没有注意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换、相互影响的作用,课堂中充盈着竞争气氛,而不是双赢的过程。因此,近年的课堂教学改革注重的主体性发挥,过分地落在学生自学上。课堂教学艺术不乏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往往流于形式。相对于全班教学、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常被用于低层次的学习任务,而真正需要集思广益,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的高层次学习,由于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责任到人,小组形同虚设。学生在课堂中貌合神离,只是“孤独的个体”,没有真正达到互帮互助,互教互学的境界。合作探究要做好前期准备,形成学习小组,培养教学助手;扫除心理障碍,敢于畅所欲言;训练合作技能,教会学生运用;激发合作意识,营造学习气氛。
四、架构“对话式”语文教学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话交流”好像指的是方式,是对阅读课堂活动形式上的要求,但其中却深含着现代理念。以对话交流为形式的教学设计,体现师生间的和谐与平等,也可体现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还可体现师生和文本、编者间的平等。
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与文本、同学、教师的多层次“对话交流”中,引导学生“读出作者”,更要学生“读出自己”,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以对话交流为形式,学生不仅从教材中读懂了生活哲理,找到了提高自我思想品质的途径,而且在师与生、生与生构建的交流平台中进行了深刻的思想碰撞与心灵的洗涤,达到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的目的。 如我在教《去年的树》一课,就预设了学生一次又一次与文本的层递性对话。首先,我在揭示课题后,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与课文对话,寻找收获;接着,在学生第一次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体会小鸟和大树的深情,然后,请学生体验角色,直接进行“大树与小鸟”的对话,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与自己对话。“作为课文的读者还有什么话说,想对谁说?”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对话过程。学生有了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融,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总之,新课改中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建构,决不应该是为应试教育披上一件华丽的外衣。新课程是理念、是精神,更是实践和探索。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对新课程、新教材多个层面解读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大胆激发学生的灵性,积极构建语文课堂教学,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既有形式又有精神,使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受益,也从而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的生命绽放出异样的光彩。
(作者单位:辽宁省建平县榆树林子镇小学122400)
一、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激发课堂活力
在传统的计划课堂下,我们的教师惟教案独尊,不敢越教案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七窍生烟乱了方寸。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间即逝的教育资源尤其宝贵。
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改革给课程以科学定位,它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这就是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都是完整的生命主体。因此,新课标特别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的确,语文学习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也要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以体验感受为脉络,就是让学生用身体去亲自经历,用心灵去亲自感悟,让学生充分体验阅读,体验写作,体验实践,体验探究,使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体验感受而又富于个性色彩的过程。
三、设计自主合作探究走向学习新境界
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构建民主、交流的、开放性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主导地位。
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传统教学活动中往往没有注意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交换、相互影响的作用,课堂中充盈着竞争气氛,而不是双赢的过程。因此,近年的课堂教学改革注重的主体性发挥,过分地落在学生自学上。课堂教学艺术不乏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往往流于形式。相对于全班教学、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常被用于低层次的学习任务,而真正需要集思广益,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的高层次学习,由于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责任到人,小组形同虚设。学生在课堂中貌合神离,只是“孤独的个体”,没有真正达到互帮互助,互教互学的境界。合作探究要做好前期准备,形成学习小组,培养教学助手;扫除心理障碍,敢于畅所欲言;训练合作技能,教会学生运用;激发合作意识,营造学习气氛。
四、架构“对话式”语文教学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话交流”好像指的是方式,是对阅读课堂活动形式上的要求,但其中却深含着现代理念。以对话交流为形式的教学设计,体现师生间的和谐与平等,也可体现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还可体现师生和文本、编者间的平等。
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与文本、同学、教师的多层次“对话交流”中,引导学生“读出作者”,更要学生“读出自己”,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以对话交流为形式,学生不仅从教材中读懂了生活哲理,找到了提高自我思想品质的途径,而且在师与生、生与生构建的交流平台中进行了深刻的思想碰撞与心灵的洗涤,达到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的目的。 如我在教《去年的树》一课,就预设了学生一次又一次与文本的层递性对话。首先,我在揭示课题后,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与课文对话,寻找收获;接着,在学生第一次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体会小鸟和大树的深情,然后,请学生体验角色,直接进行“大树与小鸟”的对话,最后,教师又引导学生与自己对话。“作为课文的读者还有什么话说,想对谁说?”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对话过程。学生有了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融,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总之,新课改中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建构,决不应该是为应试教育披上一件华丽的外衣。新课程是理念、是精神,更是实践和探索。我们语文教师,要在对新课程、新教材多个层面解读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大胆激发学生的灵性,积极构建语文课堂教学,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既有形式又有精神,使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受益,也从而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的生命绽放出异样的光彩。
(作者单位:辽宁省建平县榆树林子镇小学12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