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一词出现频率极高,“新时代”一词,是对我们所处时代的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新时代,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如果仍然沿用过去的思维模式,仅靠模仿学习将不仅变得日益困难,而且毫无效益、举步维艰。如今对教育行业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困境的原因分析都是表象的,其实质是教育管理者的心智模式问题。
教育管理者首先应认识到自身心智模式是存在问题的。教育管理者应认识到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储备、管理水平等方面还不够完善。人不可能去解决一个不存在的问题,教育管理者应认识到教育行业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所有人的问题都是管理上的问题,所有管理上的问题都是管理者心智模式的问题,心智模式重构的大门才会打开。
建立终身成长心智模型,摈弃固定性思维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如今的社会充满了穿上成人衣服的小孩,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没有同步发展,且这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对教育管理者而言更是如此,要关注自身的心智成熟,扩大格局、视野,终身不断践行和修正,自我更新完善永无止境。
自古以来,儒道两家都对管理者自身成长提出具体的要求。如“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意即为政在选用人才,要得到合适的人必先修养身心,修养身心必须遵循“道”,而遵循“道”必须以仁为本。道家《庄子·天下》中 “内圣外王之道”,是古代文人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内圣,即对内修炼以具备像圣人一样的才德,如拥有“仁”爱之心、知识渊博、品德高尚与人格完善。外王,指将内在的才德延伸为外在行动,影响和引导大众,施行“王”道。
道家的“内圣”和儒家的“修身”,并非人人生而有之,也非朝夕就可达到的境界。学习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积累的过程。品德与人格也是需要终其一生不断践行反思完善。全球顶级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说:“真正的领导能力来自让人钦佩的人格。”“内圣外王”、“取人以身”和 “人格”这些东西方哲学理念,指明管理不只是一种外在行为,而是把管理者的自我成长完善放到了比对组织的人、事、物的管理更重要的地位。
21世纪是科技和互联网的新时代,新事物和新科技不断涌现,人类社会以指数级发展变化,其速度、幅度和深度不可同日而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管理者首先要建立终身成长这个底层心智模型,才能适应新时代,引领未来潮流。
构建系统心智模型,摈弃单线思维
NLP大师李中莹的系统动力学认为,世界由三层构成,称之为“三层世界”,即物质世界、心理世界和系统世界。我们同时活在三层世界,因此需要培养起用三层世界看待问题的心智模式,单看任何一层都不全面,都有欠缺。
在物质世界这一层看待事物时,我们往往讲道理、分对错。很多管理者的心智模式便是停留在这个初级层面,他们相信管理得用理性。这样的管理者讲方法、技巧、流程一套又一套,制定的制度有厚厚几本,却不管用、没效果。这种单纯的唯物的心智模式,粗暴简单地认为人类目前对世界的数学分析和科学认识已经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而没有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科技的探索才刚起步。心理世界,即人的潜意识、心理活动。在这一层看待问题时,会关注到人的情绪与感受。“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出自《礼记·中庸》,也体现古人对因人事变化而导致政局和政策多变的感慨。孟子曰“得人心者得天下”,也是我们今天所大力提倡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早期曙光。这些都说明了人及人心的重要作用。要懂得理解人的需求,注意在平时就积累别人的好感,获得别人的支持。别人支持你并不是因为你的权力,而是你是否懂得理解别人。懂得从心理层面看待问题的管理者,会意识到做好管理,必须关注到人的内心。关注人的心理世界,有助于避免管理者在工作中把焦点放在对与错,真正关注人,助力个人事业愿景,从中可以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系统世界里,更关注“人、事、物”的和谐,并且十分关注未来,认为人是应该不断进步发展的。
三层系统世界模型也属于底层心智模型,既要考虑对错,又要考虑心理状态,更要考虑在各自有关系统中的关系是否积极和谐,人应当如何活好这一生。当一个管理者能站在较高层面上理解事物时,他就能照顾全局,更容易解决问题。简单来说,管理者应做到 “管事”用理性,“管人”用感性;决定时用理性,执行时用感性,人和事都要发展进步。要注重整体平衡,强调“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即三方面都有良好的、满意的结果。
建设团队型管理心智模型,摈弃权力思维
任用权、奖赏权、惩罚权是组织赋予管理者的权力,如果仅仅依靠这些权力来管理,大权一把抓,责任一肩挑,势必令管理者身心俱疲,而各種问题却层出不穷无暇应对。管理者不是先知全能,更不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永动机,也是一个普通的人,需要一个团队来协助。
美国管理学家泰勒所说:“为了提高效率和控制,大上级只保留处理例外和非常规事件的决定权,而控制例行和常规的权力由部下分享。” 一把手负责未来,部下负责今天。作为每个单位的最高管理者,应该把自己从那些例行公事中抽出来,用80%的时间找出未来在哪儿,做未来的事情,做预防性的事情,剩下的20%处理一些重大的关于今天的事。其他的关于今天的事情、日常事务,统统交由团队负责。做到事前定目标,事中监控不跑偏,事后评价总结,打造团队型管理。
教育管理者与部下是“合作伙伴”,而非“管与被管者”。具体而言,是一种基于梦想和利益的合作关系。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管理者与团队之间相互配合协作,达成一种互利共赢的模式。在这种关系之下,双方都致力于在事业的平台上取得各自的成功,双方共享成果。 教育管理者應改变其关注解决问题的心智模式,而转变为达到目标的心智模式。先从工作会议开始,花大量的时间讨论如何达到目标,而非怎样解决问题。把具体事放手交给管理团队去解决,与团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承受失败的痛苦,而不需事必躬亲鞠躬尽瘁。要注意放权,权力和责任是等同的。有多大权力就必须承担多大责任,而承担了多大责任,就应该有相应的权力来配合,否则这个责任是无法担实的。“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出自清·和邦额《夜谈随录》,现在引申为管理者只想把任务和责任往下压,却不放权,这样马儿没有动力跑不快。作为教育管理者,只需“掌好舵”,专注于制定发展战略,指明发展前进的方向。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宏观的观察与对未来的思考上,通过花大量的时间关注国内外发展,对先进的管理学、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探索研究,结合自身实际,勾画未来愿景、发展蓝图、价值观与战略规划等,逐步推进引导执行。
树立简单快乐心智模型,摈弃苦、难思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增广贤文》中有收录,旨在鼓励人们不怕苦多读书,只有勤奋才能成功。佛经《中阿含经》说:“云何苦圣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恚苦、恩爱别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意即人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此八苦。我国传统的儒、道哲学与印度佛教哲学思想相结合,不知不觉社会上有了一个信念:有意义的事情、重要的事情,就必须要做得很辛苦、显得很艰难。把焦点放在了“辛苦、艰难”上,似乎不辛苦、不艰难就没有意义,不重要。而忽略人都是生而追求成功快乐的,忽略了去寻找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
其实人生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样的,无所谓苦和难,苦和难只是自己对事情的一个“分别心”,你对事情定义为苦那就“苦”,定义为乐就“乐”,定义为难那就“难”,定义为简单就“简单”。把焦点放在“苦”和“难”上是没有意义的,你觉得苦是所处的层次过低,站在较高层面上理解事物时就不会觉得苦。世上的事也没有难与不难,只有懂与不懂。你懂就不难,不懂就难。所以要树立人生是追求快乐幸福的,事情一定有更轻松的其他可能性的理念,只是过去没有沿此方向思考而已。
打造可迭代的多元心智模型
查理·芒格说:“思维模型是你大脑中做决策的工具箱。你的工具箱越多,你就越能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查理·芒格凭借多元思维模型,和沃伦·巴菲特合作,使得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公司。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的著作《原则》中也谈到了上百个“原则”,其本质上也是多种思维模型。凭借预测金融危机模型,瑞·达利欧成功的预测了美国次贷危机和数次金融危机,使得桥水基金在金融危机中逆市盈利,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
作为教育管理者,也要逐步打造适合教育行业的心智模型集合,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实践检验,逐步完善改进,形成一个科学决策的系列工具箱,进而使管理者形成稳定的可迭代的多元心智模式。
通过充满说教特点的印度佛教哲学,可形成“因明”思维模型,培养广博的时空观,更好开启智慧。 通过我国以警句箴言、引证比喻为特点的哲学,从道家可获得“反者道之动”思维模型,形成以“道”和“动”为核心的宏观心智,从儒家的孔、孟、董仲舒、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直到清末的新汉学,在生活与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思想支撑,可形成入世的积极思维模型。 从充满辩论、推理论证特点的西方哲学,可获得思辨思维模型,在具体工作中形成缜密务实科学的心智模式。从数学可获得复利模型,从物理学和化学可获得临界点、倾覆力矩、自我催化模型,从生物学可获得现代综合进化模型,从工程学可获得冗余备份模型,从心理学可获得逆向思维模型、心理误判模型,从经济学可获得金融危机模型、金融保障模型、资产增值模型,从互联网科技可获得指数增长模型、跨行业颠覆模型等等。
这些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加起来足有上百种,但对每个人而言重要的思维模型不会超过十个,这十个左右思维模型融合起来,就出现一种效应,类似于突破了生物学意义上人的“临界点”,但远未达到禅宗的“开悟”,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境界,形成一种具有普世智慧的高阶多元心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经验,深入分析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广大教育管理者要打造多元思维模型,构建可迭代的心智模式,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管理指导教育工作,以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管理者的要求,为国家强盛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毕生力量。
作者单位:旬邑县教育局
教育管理者首先应认识到自身心智模式是存在问题的。教育管理者应认识到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储备、管理水平等方面还不够完善。人不可能去解决一个不存在的问题,教育管理者应认识到教育行业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所有人的问题都是管理上的问题,所有管理上的问题都是管理者心智模式的问题,心智模式重构的大门才会打开。
建立终身成长心智模型,摈弃固定性思维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如今的社会充满了穿上成人衣服的小孩,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没有同步发展,且这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对教育管理者而言更是如此,要关注自身的心智成熟,扩大格局、视野,终身不断践行和修正,自我更新完善永无止境。
自古以来,儒道两家都对管理者自身成长提出具体的要求。如“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出自《中庸·第二十章》,意即为政在选用人才,要得到合适的人必先修养身心,修养身心必须遵循“道”,而遵循“道”必须以仁为本。道家《庄子·天下》中 “内圣外王之道”,是古代文人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内圣,即对内修炼以具备像圣人一样的才德,如拥有“仁”爱之心、知识渊博、品德高尚与人格完善。外王,指将内在的才德延伸为外在行动,影响和引导大众,施行“王”道。
道家的“内圣”和儒家的“修身”,并非人人生而有之,也非朝夕就可达到的境界。学习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积累的过程。品德与人格也是需要终其一生不断践行反思完善。全球顶级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说:“真正的领导能力来自让人钦佩的人格。”“内圣外王”、“取人以身”和 “人格”这些东西方哲学理念,指明管理不只是一种外在行为,而是把管理者的自我成长完善放到了比对组织的人、事、物的管理更重要的地位。
21世纪是科技和互联网的新时代,新事物和新科技不断涌现,人类社会以指数级发展变化,其速度、幅度和深度不可同日而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管理者首先要建立终身成长这个底层心智模型,才能适应新时代,引领未来潮流。
构建系统心智模型,摈弃单线思维
NLP大师李中莹的系统动力学认为,世界由三层构成,称之为“三层世界”,即物质世界、心理世界和系统世界。我们同时活在三层世界,因此需要培养起用三层世界看待问题的心智模式,单看任何一层都不全面,都有欠缺。
在物质世界这一层看待事物时,我们往往讲道理、分对错。很多管理者的心智模式便是停留在这个初级层面,他们相信管理得用理性。这样的管理者讲方法、技巧、流程一套又一套,制定的制度有厚厚几本,却不管用、没效果。这种单纯的唯物的心智模式,粗暴简单地认为人类目前对世界的数学分析和科学认识已经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而没有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科技的探索才刚起步。心理世界,即人的潜意识、心理活动。在这一层看待问题时,会关注到人的情绪与感受。“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出自《礼记·中庸》,也体现古人对因人事变化而导致政局和政策多变的感慨。孟子曰“得人心者得天下”,也是我们今天所大力提倡的“以人为本”思想的早期曙光。这些都说明了人及人心的重要作用。要懂得理解人的需求,注意在平时就积累别人的好感,获得别人的支持。别人支持你并不是因为你的权力,而是你是否懂得理解别人。懂得从心理层面看待问题的管理者,会意识到做好管理,必须关注到人的内心。关注人的心理世界,有助于避免管理者在工作中把焦点放在对与错,真正关注人,助力个人事业愿景,从中可以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系统世界里,更关注“人、事、物”的和谐,并且十分关注未来,认为人是应该不断进步发展的。
三层系统世界模型也属于底层心智模型,既要考虑对错,又要考虑心理状态,更要考虑在各自有关系统中的关系是否积极和谐,人应当如何活好这一生。当一个管理者能站在较高层面上理解事物时,他就能照顾全局,更容易解决问题。简单来说,管理者应做到 “管事”用理性,“管人”用感性;决定时用理性,执行时用感性,人和事都要发展进步。要注重整体平衡,强调“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即三方面都有良好的、满意的结果。
建设团队型管理心智模型,摈弃权力思维
任用权、奖赏权、惩罚权是组织赋予管理者的权力,如果仅仅依靠这些权力来管理,大权一把抓,责任一肩挑,势必令管理者身心俱疲,而各種问题却层出不穷无暇应对。管理者不是先知全能,更不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永动机,也是一个普通的人,需要一个团队来协助。
美国管理学家泰勒所说:“为了提高效率和控制,大上级只保留处理例外和非常规事件的决定权,而控制例行和常规的权力由部下分享。” 一把手负责未来,部下负责今天。作为每个单位的最高管理者,应该把自己从那些例行公事中抽出来,用80%的时间找出未来在哪儿,做未来的事情,做预防性的事情,剩下的20%处理一些重大的关于今天的事。其他的关于今天的事情、日常事务,统统交由团队负责。做到事前定目标,事中监控不跑偏,事后评价总结,打造团队型管理。
教育管理者与部下是“合作伙伴”,而非“管与被管者”。具体而言,是一种基于梦想和利益的合作关系。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管理者与团队之间相互配合协作,达成一种互利共赢的模式。在这种关系之下,双方都致力于在事业的平台上取得各自的成功,双方共享成果。 教育管理者應改变其关注解决问题的心智模式,而转变为达到目标的心智模式。先从工作会议开始,花大量的时间讨论如何达到目标,而非怎样解决问题。把具体事放手交给管理团队去解决,与团队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承受失败的痛苦,而不需事必躬亲鞠躬尽瘁。要注意放权,权力和责任是等同的。有多大权力就必须承担多大责任,而承担了多大责任,就应该有相应的权力来配合,否则这个责任是无法担实的。“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出自清·和邦额《夜谈随录》,现在引申为管理者只想把任务和责任往下压,却不放权,这样马儿没有动力跑不快。作为教育管理者,只需“掌好舵”,专注于制定发展战略,指明发展前进的方向。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宏观的观察与对未来的思考上,通过花大量的时间关注国内外发展,对先进的管理学、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探索研究,结合自身实际,勾画未来愿景、发展蓝图、价值观与战略规划等,逐步推进引导执行。
树立简单快乐心智模型,摈弃苦、难思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在《增广贤文》中有收录,旨在鼓励人们不怕苦多读书,只有勤奋才能成功。佛经《中阿含经》说:“云何苦圣谛?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恚苦、恩爱别苦、所求不得苦。略五盛阴苦。”意即人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此八苦。我国传统的儒、道哲学与印度佛教哲学思想相结合,不知不觉社会上有了一个信念:有意义的事情、重要的事情,就必须要做得很辛苦、显得很艰难。把焦点放在了“辛苦、艰难”上,似乎不辛苦、不艰难就没有意义,不重要。而忽略人都是生而追求成功快乐的,忽略了去寻找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
其实人生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样的,无所谓苦和难,苦和难只是自己对事情的一个“分别心”,你对事情定义为苦那就“苦”,定义为乐就“乐”,定义为难那就“难”,定义为简单就“简单”。把焦点放在“苦”和“难”上是没有意义的,你觉得苦是所处的层次过低,站在较高层面上理解事物时就不会觉得苦。世上的事也没有难与不难,只有懂与不懂。你懂就不难,不懂就难。所以要树立人生是追求快乐幸福的,事情一定有更轻松的其他可能性的理念,只是过去没有沿此方向思考而已。
打造可迭代的多元心智模型
查理·芒格说:“思维模型是你大脑中做决策的工具箱。你的工具箱越多,你就越能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查理·芒格凭借多元思维模型,和沃伦·巴菲特合作,使得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公司。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的著作《原则》中也谈到了上百个“原则”,其本质上也是多种思维模型。凭借预测金融危机模型,瑞·达利欧成功的预测了美国次贷危机和数次金融危机,使得桥水基金在金融危机中逆市盈利,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
作为教育管理者,也要逐步打造适合教育行业的心智模型集合,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实践检验,逐步完善改进,形成一个科学决策的系列工具箱,进而使管理者形成稳定的可迭代的多元心智模式。
通过充满说教特点的印度佛教哲学,可形成“因明”思维模型,培养广博的时空观,更好开启智慧。 通过我国以警句箴言、引证比喻为特点的哲学,从道家可获得“反者道之动”思维模型,形成以“道”和“动”为核心的宏观心智,从儒家的孔、孟、董仲舒、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直到清末的新汉学,在生活与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思想支撑,可形成入世的积极思维模型。 从充满辩论、推理论证特点的西方哲学,可获得思辨思维模型,在具体工作中形成缜密务实科学的心智模式。从数学可获得复利模型,从物理学和化学可获得临界点、倾覆力矩、自我催化模型,从生物学可获得现代综合进化模型,从工程学可获得冗余备份模型,从心理学可获得逆向思维模型、心理误判模型,从经济学可获得金融危机模型、金融保障模型、资产增值模型,从互联网科技可获得指数增长模型、跨行业颠覆模型等等。
这些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加起来足有上百种,但对每个人而言重要的思维模型不会超过十个,这十个左右思维模型融合起来,就出现一种效应,类似于突破了生物学意义上人的“临界点”,但远未达到禅宗的“开悟”,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境界,形成一种具有普世智慧的高阶多元心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经验,深入分析了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广大教育管理者要打造多元思维模型,构建可迭代的心智模式,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管理指导教育工作,以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管理者的要求,为国家强盛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毕生力量。
作者单位:旬邑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