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带领省文物局和西安市文物局有关领导视察西安美都博物馆,并专程看望美都博物馆理事长黄新兰女士。赵局长说:“我们专程来看望您,也是再次感谢您曾花重金购回海外流失文物,并无偿捐赠给国家文物部门的义举,事情虽然过去多年了,但您为保护国家文物所做的贡献我们一直没有忘记。”黄新兰女土谦逊地说:“保护国家文物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我只是做了一个公民应该做的事。”
赵局长提到的义举,就是2006年黄新兰女士联合欧洲保护中华艺术协会主席高美斯先生,重金从欧洲购回一件宜阳铜鼎,并无偿捐赠给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赵局长当年出席并主持了捐鼎仪式,至今整整十周年了。
早在2004年的法国巴黎,有人拿着宜阳铜鼎的照片找高美斯先生鉴定,作为研究中国文物的专家,高美斯先生认定这是一件中国文物,他希望这件文物能回到中国。他找到铜鼎的持有人,经反复做工作,这位巴黎人最终同意将鼎卖给高美斯,还给中国。高美斯先生随即联系他在中国的友人黄新兰女士,两人商定共同出资购买铜鼎,并无偿捐赠给中国文物部门。
2006年4月初,宜阳铜鼎在高美斯先生和陕西省文物局人员的护送下,从巴黎运抵西安。陕西省文物局组织有关专家对铜鼎作了鉴定。
2006年4月10日,“欧洲保护中华艺术协会主席高美斯先生、西安美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新兰女士捐赠战国铜鼎仪式”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隆重举行。至此,这件流落海外100多年的青铜鼎,终于回到了故土。
2006年“5。1”期间,宜阳铜鼎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公开展出。这件铜鼎历经风雨,身世颇具传奇色彩,其流传经历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这是一件流失海外多年后又幸运回归祖国的战国青铜鼎,为圆形素面盖鼎,通高17.5cm,两耳间宽24.5cm,口径17.7cm,重3060克,上有铭文43字,在鼎口沿处有“宜阳”、“咸”、“临晋厨鼎”等刻铭,共有战国、西汉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题铭。专家考证认为,该鼎为战国晚期韩国所铸,在秦的兼并战争时进入秦咸阳。宜阳铜鼎入秦后,秦管理者对其进行了校验,同时加刻“咸,一斗四升”五字,供秦使用。秦朝灭亡后,铜鼎又归汉王朝所有,作为临晋的厨鼎(临晋为汉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大荔县)。西汉政府对铜鼎又做了重新校验,不仅标刻了容积,还称量标刻了鼎和盖的重量,并与其它铜鼎一起进行编号,列为“临晋厨鼎”第四十九号。
这件青铜鼎刻铭记载了该鼎的重量、容积,反映了它的流传经历,对研究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度量衡制度和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与《史记》中有关宜阳的记载是相吻合的。它见证了2000多年前的社会变迁已经赋予它太多的意义,而“流落”欧洲百年重归故土的经历又为它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专家推断,这件鼎可能在100多年前的清代出土于陕西咸阳附近,随后在清末乱世中被人带入欧洲。此后,它在数个欧洲贵族中几经转手,最后由法国巴黎某家族收藏。
黄新兰女士和高美斯先生共同购鼎捐鼎的经历,不仅是中欧之间的一次良好合作,更开创了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回归和保护的一种新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反响。高美斯先生说:“我希望这件铜鼎在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之一的秦俑博物馆中,能够继续见证中国的繁荣昌盛。”黄新兰女士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西安人,出资把这件出土于咸阳的重噐买回来,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事情并没有至此结束。宜阳铜鼎回归只是法国友人和中国爱国人士追索海外中国流失文物回归的第一步,在当年的捐鼎仪式上,高美斯先生和黄新兰女士都表示,他们还将继续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早日回归中国而做出努力。
从此至今,岁月已迈过十年。十年来的事实证明,他们所说的话掷地有声!
十年间,黄新兰女士与高美斯先生多次合作,共同致力于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及艺术品的回归工作;
十年间,黄新兰女士斥巨资购回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和艺术品,其中不乏“西汉‘长信司官’青铜锺”、“明弘治青花黄彩山茶纹盘”、“清粉彩情侣抚琴图将军大罐”、“清广彩金沙滩水浒传故事图大瓶”、“清广彩描金人物纹大海碗”、“乾隆八旬御制嵌螺钿镶玉挂屏”、“清掐丝珐琅车型盒”以及代表中国参加过巴拿马世界博览会的展品“掐丝珐琅百鸟朝凤纹巨型尊”等大器重器,更有体量达117件一套的“清矾红描金人物故事餐具”和体量达127件一套的“‘洪宪年制’花卉纹餐具”,在同类收藏中难得一见。
十年间,黄新兰女士倾心于自己的收藏事业,同时也在思考着一个更大的问题,如何让自己的藏品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让自己的收藏从个人的爱好上升为一种文化的力量?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自己出资建一座博物馆,把自己的藏品展示给社会大众,让更多的人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她的想法得到文物部门的支持和批准,2011年5月18日,黄新兰女士出资创办的“西安美都博物馆”在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公园正式落成并向社会开放。博物馆为仿汉式建筑,恢宏大气,展览面积五千平方米,展品一千五百多件,均为黄新兰女士个人收藏。主题陈列分为三大部分:盛世遗珍——汉代瓦当艺术展;海天瓷韵——外销瓷精品展;宝器金风——珐琅器珍藏展。其中外销瓷和珐琅器展品具有品质高、体量大、数量多和种类全的特点,在全国同类藏品中实属少见,西安美都博物馆也因此成为西安和陕西地区唯一集中收藏展示外销瓷和珐琅器的博物馆。开馆以来,国家文物局领导及省、市有关领导和文物部门领导、专家多次来馆视察指导工作,对博物馆的创办和发展都给予高度评价。
十年间,黄新兰女士在经营企业的同时,致力于加强博物馆的全面建设,致力于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她提出“保护文物,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办馆宗旨,为了让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同时,博物馆每年都组织“文化服务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活动”,带上藏品和宣传资料举办以“回流国宝,大汉遗韵”为主题的义务讲解和巡回展览,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华文化的感染与熏陶。
十年间,黄新兰女士先后荣获“陕西省保护文物先进个人”、“西安市未央区“十佳文化遗产保护者”等荣誉称号。她创办的美都博物馆被西安市文物局评为“保护文物先进单位”,在西安市文物局历年组织的民办博物馆考评中,美都博物馆连续两年名列前三名。
“我们一直没有忘记”。赵荣局长的话语朴实而又意味深长。在宜阳铜鼎回归十周年之际,我们追忆铜鼎回归的曲折传奇经历,记述一位企业家、收藏家坚持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心路历程与家国情怀,也是在记录中华民族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一点半滴。虽然波澜不惊,但却弥足珍贵。正是由于一直没有忘记,中华文明才得以生生不息,绵延几千年而不绝。今天,当我们已经能够看得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的时候,我们更能切身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们一直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
参考文献:
[1]《博物馆话题》 田 静著 三秦出版社出版
赵局长提到的义举,就是2006年黄新兰女士联合欧洲保护中华艺术协会主席高美斯先生,重金从欧洲购回一件宜阳铜鼎,并无偿捐赠给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赵局长当年出席并主持了捐鼎仪式,至今整整十周年了。
早在2004年的法国巴黎,有人拿着宜阳铜鼎的照片找高美斯先生鉴定,作为研究中国文物的专家,高美斯先生认定这是一件中国文物,他希望这件文物能回到中国。他找到铜鼎的持有人,经反复做工作,这位巴黎人最终同意将鼎卖给高美斯,还给中国。高美斯先生随即联系他在中国的友人黄新兰女士,两人商定共同出资购买铜鼎,并无偿捐赠给中国文物部门。
2006年4月初,宜阳铜鼎在高美斯先生和陕西省文物局人员的护送下,从巴黎运抵西安。陕西省文物局组织有关专家对铜鼎作了鉴定。
2006年4月10日,“欧洲保护中华艺术协会主席高美斯先生、西安美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新兰女士捐赠战国铜鼎仪式”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隆重举行。至此,这件流落海外100多年的青铜鼎,终于回到了故土。
2006年“5。1”期间,宜阳铜鼎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公开展出。这件铜鼎历经风雨,身世颇具传奇色彩,其流传经历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这是一件流失海外多年后又幸运回归祖国的战国青铜鼎,为圆形素面盖鼎,通高17.5cm,两耳间宽24.5cm,口径17.7cm,重3060克,上有铭文43字,在鼎口沿处有“宜阳”、“咸”、“临晋厨鼎”等刻铭,共有战国、西汉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题铭。专家考证认为,该鼎为战国晚期韩国所铸,在秦的兼并战争时进入秦咸阳。宜阳铜鼎入秦后,秦管理者对其进行了校验,同时加刻“咸,一斗四升”五字,供秦使用。秦朝灭亡后,铜鼎又归汉王朝所有,作为临晋的厨鼎(临晋为汉代县名,位于今陕西大荔县)。西汉政府对铜鼎又做了重新校验,不仅标刻了容积,还称量标刻了鼎和盖的重量,并与其它铜鼎一起进行编号,列为“临晋厨鼎”第四十九号。
这件青铜鼎刻铭记载了该鼎的重量、容积,反映了它的流传经历,对研究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度量衡制度和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与《史记》中有关宜阳的记载是相吻合的。它见证了2000多年前的社会变迁已经赋予它太多的意义,而“流落”欧洲百年重归故土的经历又为它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专家推断,这件鼎可能在100多年前的清代出土于陕西咸阳附近,随后在清末乱世中被人带入欧洲。此后,它在数个欧洲贵族中几经转手,最后由法国巴黎某家族收藏。
黄新兰女士和高美斯先生共同购鼎捐鼎的经历,不仅是中欧之间的一次良好合作,更开创了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回归和保护的一种新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反响。高美斯先生说:“我希望这件铜鼎在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之一的秦俑博物馆中,能够继续见证中国的繁荣昌盛。”黄新兰女士说:“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西安人,出资把这件出土于咸阳的重噐买回来,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事情并没有至此结束。宜阳铜鼎回归只是法国友人和中国爱国人士追索海外中国流失文物回归的第一步,在当年的捐鼎仪式上,高美斯先生和黄新兰女士都表示,他们还将继续为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早日回归中国而做出努力。
从此至今,岁月已迈过十年。十年来的事实证明,他们所说的话掷地有声!
十年间,黄新兰女士与高美斯先生多次合作,共同致力于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及艺术品的回归工作;
十年间,黄新兰女士斥巨资购回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和艺术品,其中不乏“西汉‘长信司官’青铜锺”、“明弘治青花黄彩山茶纹盘”、“清粉彩情侣抚琴图将军大罐”、“清广彩金沙滩水浒传故事图大瓶”、“清广彩描金人物纹大海碗”、“乾隆八旬御制嵌螺钿镶玉挂屏”、“清掐丝珐琅车型盒”以及代表中国参加过巴拿马世界博览会的展品“掐丝珐琅百鸟朝凤纹巨型尊”等大器重器,更有体量达117件一套的“清矾红描金人物故事餐具”和体量达127件一套的“‘洪宪年制’花卉纹餐具”,在同类收藏中难得一见。
十年间,黄新兰女士倾心于自己的收藏事业,同时也在思考着一个更大的问题,如何让自己的藏品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让自己的收藏从个人的爱好上升为一种文化的力量?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自己出资建一座博物馆,把自己的藏品展示给社会大众,让更多的人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她的想法得到文物部门的支持和批准,2011年5月18日,黄新兰女士出资创办的“西安美都博物馆”在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公园正式落成并向社会开放。博物馆为仿汉式建筑,恢宏大气,展览面积五千平方米,展品一千五百多件,均为黄新兰女士个人收藏。主题陈列分为三大部分:盛世遗珍——汉代瓦当艺术展;海天瓷韵——外销瓷精品展;宝器金风——珐琅器珍藏展。其中外销瓷和珐琅器展品具有品质高、体量大、数量多和种类全的特点,在全国同类藏品中实属少见,西安美都博物馆也因此成为西安和陕西地区唯一集中收藏展示外销瓷和珐琅器的博物馆。开馆以来,国家文物局领导及省、市有关领导和文物部门领导、专家多次来馆视察指导工作,对博物馆的创办和发展都给予高度评价。
十年间,黄新兰女士在经营企业的同时,致力于加强博物馆的全面建设,致力于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她提出“保护文物,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办馆宗旨,为了让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同时,博物馆每年都组织“文化服务进学校、进社区、进军营活动”,带上藏品和宣传资料举办以“回流国宝,大汉遗韵”为主题的义务讲解和巡回展览,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华文化的感染与熏陶。
十年间,黄新兰女士先后荣获“陕西省保护文物先进个人”、“西安市未央区“十佳文化遗产保护者”等荣誉称号。她创办的美都博物馆被西安市文物局评为“保护文物先进单位”,在西安市文物局历年组织的民办博物馆考评中,美都博物馆连续两年名列前三名。
“我们一直没有忘记”。赵荣局长的话语朴实而又意味深长。在宜阳铜鼎回归十周年之际,我们追忆铜鼎回归的曲折传奇经历,记述一位企业家、收藏家坚持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心路历程与家国情怀,也是在记录中华民族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一点半滴。虽然波澜不惊,但却弥足珍贵。正是由于一直没有忘记,中华文明才得以生生不息,绵延几千年而不绝。今天,当我们已经能够看得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的时候,我们更能切身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们一直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
参考文献:
[1]《博物馆话题》 田 静著 三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