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些患者,反复就诊于综合医院的各个科室,做各种医学检查,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而检查结果却往往是正常的。这些患者病急乱“逛医”,查来查去,最终问题竟然出在心理方面。
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宁波市第一医院院长阮列敏教授表示,很多人不知道心理疾病会导致躯体症状,有些疾病其实需要“心药”医,心身同治,才能避免“逛医”之痛。
心里因素和躯体疾病互为交织
“在我们医院,各个科室的医生会有这样一种默契,如果一名患者查遍全身都查不出疾病的源头,那么就要考虑他(她)是不是有心理方面的问题。”阮列敏教授表示,心理因素和躯体疾病往往互为交织,其发生、发展和预后相互影响。生活或工作压力、家庭变故等都可能导致内心的矛盾冲突,进而引起身体的异常反应:反之,长期的躯体疾病困扰也会引起焦虑、担心等不良心理状态,加上羞于承认自己有心理或精神问题等传统观念束缚,进而出现“逛医行为”。
中医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百病生于气”的说法,可见自古以来就重视心理因素对人体疾病的重要影响。
国外一项研究发现,综合医院就诊群体中,精神障碍诊断比例占44%,心理社会问题占43%。这些患者中,需要干预者占41%,患者本人需要专业帮助者占54%。另有研究表明,到综合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只有38%的人是单纯的躯体疾病,剩余62%的人都是心身疾病。大多数病人有躯体疾病都是前往神经内科、消化科、呼吸科、心内科、内分泌科等科室就诊,而非心理咨询门诊、精神心理科和心身医学科。
有病亂“逛医”,就会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期。阮列敏教授介绍,“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身病房就收治过不少病人,是从消化科、心血管科等其他科室转诊过来的,有些患者甚至同时有多个系统症状,在多个科室就诊过,最后发现这些疾病都是由心理疾病引起的。”
一位从消化科转来的22岁女患者,身高163厘米,体重只有26.5公斤。医生经过详细的病史追问和深入交谈,发现女孩是由心理疾病引起的神经性厌食。
一位七旬老奶奶,因为腹痛住进消化科,经过胃镜、肠镜等各项检查,都没查出问题,疼痛反而愈发严重,医生不得不为她打止痛针止痛。有医生注意到她情绪有些低落,便请心理医生来诊断。经过深入交谈,老人坦承她最近的确情绪不太好,但她依然不相信情绪问题会引起如此剧烈的腹痛。经过一星期的抗抑郁治疗,老人的腹痛明显好转,两周后就出院了。在停药一年多后,因为老伴去世,老人的腹痛再一次发作,她立即住院治疗,这一次病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
一位在心血管科就诊的六旬老伯,血压很高,加大药量也控制不好,医生发现他脾气很大,情绪不太稳定,便请心理医生来诊断,最后也确诊为心身疾病。经过心理治疗,老伯的血压很快降了下来,此后使用很小的药物剂量就可以有效控制。
一位经常心慌、心悸的患者,在身处飞机机舱、密闭车厢等地方时常有阵发性的惊恐、心慌、胸闷,恨不得立即打破窗户跳出去。做心电图正常,测血氧饱和度正常。医生判断没有器质性病变,是轻度惊恐发作的表现,给予药物治疗。果然,用药后很快就能够平静下来,不再有焦虑和濒危感。
阮列敏教授强调,“心身同治”尤为重要。比如,原发性高血压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一种心身疾病,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各种不良刺激产生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恐惧、愤怒、抑郁等)易导致原发性高血压,而高血压病患者又容易出现上述不良情绪,导致血压波动和负性心理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高血压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可以通过自我情绪管理来控制血压变化。放松训练可以消除紧张和焦虑情绪,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达到降压的目的,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自我治疗方法。
老人往往是“逛医”主力军
人上了年纪后,生理功能的退化加之家庭环境的改变对心理健康也有着显著的影响。有的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难以适应,有的人则因为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与社会联系减少,缺乏归属感,这些都可能引发老年人的心理疾病。阮列敏教授前不久刚刚治疗过一位65岁的独居老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关爱的渴望,就是通过躯体症状来表达的。但其子女并不理解,反而有些责怪老人太“作”。
赵大伯三年前丧偶,平时一个人住,原本性格有些孤僻的他,这些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他不是感到胃肠不适就是胸闷,要么就是不明原因的头痛。为此,赵大伯没少看医生,先后看过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及中医科,但总是查不出具体原因。尤其近一年时间,他多数时间都是呆在家里不愿出门,总是盼着子女来看他,只要子女在身边,他就觉得安心,浑身的不适也不治而愈了。但子女工作很忙,基本一个月才来看他一次。
最近三个月,赵大伯自感不适症状加重,到药店买了各种药服用。同时对子女的依赖程度加深,无法一个人独自在家,不能自行出门、上街、散步……无论去哪里都要有子女陪伴,不然就会感到心慌心悸。子女不在,他连走路都成了问题。无奈之下,子女只能将赵大伯送到康复医院。
“这是很典型的老年抑郁症,主要原因还是老人独居,缺乏关爱。”阮列敏教授说,有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老人,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难受,到医院一检查又没有什么病,但老人的确不舒服,往往一深究才发现,还是心理上的问题。
阮列敏教授对赵大伯进行了心理疏导,同时对其服用的药物进行调整。“老人做了各项检查都没有大问题,没有必要服用这么多药物,最关键的还是要取得家里人的亲情关爱和理解。”在与老人的子女接触后,阮列敏教授建议,和谐的家庭、孝顺的子女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子女的关爱胜过良药,平时多关心慰问老人,让老人的心理障碍缓解得快一些,心理问题解决了,躯体症状自然也就解除了。
阮列敏教授建议,独居老人的身心健康是最值得关注的。因为“孤独”两个字,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并渐渐使人失去了生活的乐趣。老年人对子女的关注永远是第一位的,远离父母的人应该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候一下,更要常回家看看。
“逛医”是一种痛
阮列敏教授表示,“逛医”是一种痛。患者负面情绪不断加重的同时,反复到各大医院各科就诊,重复做大量昂贵的检查、治疗,浪费大量医疗资源。另外,反复“逛医”是一种对医生、医院的极度不信任,导致医患矛盾增多、关系紧张,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因此,对于就医患者来说,如果看遍各科并治疗多日后,身体不适症状仍不能缓解,就去看看心理门诊,看是否是心理因素造成了身体不适,从而从根本上解除病痛。“心身科医生除了能提供基于整体观的医疗服务,还会更加擅长人际互动,重视家庭和环境对健康的影响,重视与其他科室联络会诊合作。”阮列敏教授说。
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宁波市第一医院院长阮列敏教授表示,很多人不知道心理疾病会导致躯体症状,有些疾病其实需要“心药”医,心身同治,才能避免“逛医”之痛。
心里因素和躯体疾病互为交织
“在我们医院,各个科室的医生会有这样一种默契,如果一名患者查遍全身都查不出疾病的源头,那么就要考虑他(她)是不是有心理方面的问题。”阮列敏教授表示,心理因素和躯体疾病往往互为交织,其发生、发展和预后相互影响。生活或工作压力、家庭变故等都可能导致内心的矛盾冲突,进而引起身体的异常反应:反之,长期的躯体疾病困扰也会引起焦虑、担心等不良心理状态,加上羞于承认自己有心理或精神问题等传统观念束缚,进而出现“逛医行为”。
中医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百病生于气”的说法,可见自古以来就重视心理因素对人体疾病的重要影响。
国外一项研究发现,综合医院就诊群体中,精神障碍诊断比例占44%,心理社会问题占43%。这些患者中,需要干预者占41%,患者本人需要专业帮助者占54%。另有研究表明,到综合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只有38%的人是单纯的躯体疾病,剩余62%的人都是心身疾病。大多数病人有躯体疾病都是前往神经内科、消化科、呼吸科、心内科、内分泌科等科室就诊,而非心理咨询门诊、精神心理科和心身医学科。
有病亂“逛医”,就会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期。阮列敏教授介绍,“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身病房就收治过不少病人,是从消化科、心血管科等其他科室转诊过来的,有些患者甚至同时有多个系统症状,在多个科室就诊过,最后发现这些疾病都是由心理疾病引起的。”
一位从消化科转来的22岁女患者,身高163厘米,体重只有26.5公斤。医生经过详细的病史追问和深入交谈,发现女孩是由心理疾病引起的神经性厌食。
一位七旬老奶奶,因为腹痛住进消化科,经过胃镜、肠镜等各项检查,都没查出问题,疼痛反而愈发严重,医生不得不为她打止痛针止痛。有医生注意到她情绪有些低落,便请心理医生来诊断。经过深入交谈,老人坦承她最近的确情绪不太好,但她依然不相信情绪问题会引起如此剧烈的腹痛。经过一星期的抗抑郁治疗,老人的腹痛明显好转,两周后就出院了。在停药一年多后,因为老伴去世,老人的腹痛再一次发作,她立即住院治疗,这一次病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
一位在心血管科就诊的六旬老伯,血压很高,加大药量也控制不好,医生发现他脾气很大,情绪不太稳定,便请心理医生来诊断,最后也确诊为心身疾病。经过心理治疗,老伯的血压很快降了下来,此后使用很小的药物剂量就可以有效控制。
一位经常心慌、心悸的患者,在身处飞机机舱、密闭车厢等地方时常有阵发性的惊恐、心慌、胸闷,恨不得立即打破窗户跳出去。做心电图正常,测血氧饱和度正常。医生判断没有器质性病变,是轻度惊恐发作的表现,给予药物治疗。果然,用药后很快就能够平静下来,不再有焦虑和濒危感。
阮列敏教授强调,“心身同治”尤为重要。比如,原发性高血压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一种心身疾病,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各种不良刺激产生的负性情绪(如焦虑、恐惧、愤怒、抑郁等)易导致原发性高血压,而高血压病患者又容易出现上述不良情绪,导致血压波动和负性心理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高血压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可以通过自我情绪管理来控制血压变化。放松训练可以消除紧张和焦虑情绪,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达到降压的目的,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自我治疗方法。
老人往往是“逛医”主力军
人上了年纪后,生理功能的退化加之家庭环境的改变对心理健康也有着显著的影响。有的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难以适应,有的人则因为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与社会联系减少,缺乏归属感,这些都可能引发老年人的心理疾病。阮列敏教授前不久刚刚治疗过一位65岁的独居老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关爱的渴望,就是通过躯体症状来表达的。但其子女并不理解,反而有些责怪老人太“作”。
赵大伯三年前丧偶,平时一个人住,原本性格有些孤僻的他,这些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他不是感到胃肠不适就是胸闷,要么就是不明原因的头痛。为此,赵大伯没少看医生,先后看过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及中医科,但总是查不出具体原因。尤其近一年时间,他多数时间都是呆在家里不愿出门,总是盼着子女来看他,只要子女在身边,他就觉得安心,浑身的不适也不治而愈了。但子女工作很忙,基本一个月才来看他一次。
最近三个月,赵大伯自感不适症状加重,到药店买了各种药服用。同时对子女的依赖程度加深,无法一个人独自在家,不能自行出门、上街、散步……无论去哪里都要有子女陪伴,不然就会感到心慌心悸。子女不在,他连走路都成了问题。无奈之下,子女只能将赵大伯送到康复医院。
“这是很典型的老年抑郁症,主要原因还是老人独居,缺乏关爱。”阮列敏教授说,有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老人,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难受,到医院一检查又没有什么病,但老人的确不舒服,往往一深究才发现,还是心理上的问题。
阮列敏教授对赵大伯进行了心理疏导,同时对其服用的药物进行调整。“老人做了各项检查都没有大问题,没有必要服用这么多药物,最关键的还是要取得家里人的亲情关爱和理解。”在与老人的子女接触后,阮列敏教授建议,和谐的家庭、孝顺的子女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子女的关爱胜过良药,平时多关心慰问老人,让老人的心理障碍缓解得快一些,心理问题解决了,躯体症状自然也就解除了。
阮列敏教授建议,独居老人的身心健康是最值得关注的。因为“孤独”两个字,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并渐渐使人失去了生活的乐趣。老年人对子女的关注永远是第一位的,远离父母的人应该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候一下,更要常回家看看。
“逛医”是一种痛
阮列敏教授表示,“逛医”是一种痛。患者负面情绪不断加重的同时,反复到各大医院各科就诊,重复做大量昂贵的检查、治疗,浪费大量医疗资源。另外,反复“逛医”是一种对医生、医院的极度不信任,导致医患矛盾增多、关系紧张,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因此,对于就医患者来说,如果看遍各科并治疗多日后,身体不适症状仍不能缓解,就去看看心理门诊,看是否是心理因素造成了身体不适,从而从根本上解除病痛。“心身科医生除了能提供基于整体观的医疗服务,还会更加擅长人际互动,重视家庭和环境对健康的影响,重视与其他科室联络会诊合作。”阮列敏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