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教学是一种策略,要求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决策。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103-001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根本的就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即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多种学习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等。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方法实施有效教学。
一、情境化——注重兴趣激发
大量实践证明,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感,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
比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开始的安排是:①教师投影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墨水瓶盒、粉笔盒、铅笔盒、排球、牙膏盒的实物图,引导学生按照平面上的图形(平面图形)和占据一定空间的图形(立体图形)进行比较分类;②师生共同概括:像粉笔盒等长方体或正方体、排球等,都占据一定的空间,把它们的形状称为立体图形;③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④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长方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出示多个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实物,为学生创设了进行比较分类的具体问题情境,对“比较分类”这一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真实化——注重过程感悟
新课标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让学生感悟学习的全过程,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认识体系。比如一位教师在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新课教学时,是这样引导的:
1.屏幕出示:有48根小棒,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根?
学生都能列出算式:48÷2=24
师:24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1:十位上的4除2得2,个位上的8除以2得4,合起来是24;
生2:十位上的4是4个十,除以2得2个十,就是20;个位上的8除以2得4,20加4得24;
其他学生都表示同意生2的说法。
2.屏幕出示:如果把48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根?
学生都能列出算式48÷3
师:谁也能来口算呢?
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多数学生碰到了困难,苦苦思索。(感悟口算之难)
3.指名学生到实物展台上演示分小棒的过程,要求边操作边说分法。
4.学生尝试笔算,暴露各种有趣的思维。
5.师生共同优化这几种解法,并尝试用正确、优化后的方法解几道题。
三、动态化——注重课堂生成
曾经听过这样的一节课:教师出示一个商店的货架图,货架上商品的标价分别是:饼干4元,方便面2元,水果糖5元,巧克力6元,礼品盒20元。问题是:小红带了18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
一开始:学生都按照教师的预设,将18元都用完,18元用了以后有剩余的;有的买的是一件商品,也有的买的是几件商品,有的买的是一个种类的几个商品;有的买的是几个不同种类的商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了这么多好的方法。
生1: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18元可以买礼品盒。
生2:不行,不行,钱不够,礼品盒20元,小红只有18元,怎么买?
生1;是可以的啊,虽然小红只有18元,但他可以让阿姨便宜一点卖给他,我经常和妈妈去买东西,商店的阿姨都有优惠的。
生1:如果这个阿姨不优惠,小红可以去别的商店买嘛。
师生:(都愣住了……)
课前准备中教师没有这样的预设,这样一个课堂上生成的结果让教师和孩子们始料不及,这个动态的生成使我们懂得了数学知识应该放到生活中思考。
四、生活化——注重习题延伸
新课改教材生活化的情景呈现方式无疑将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作了一次很好的诠释,就连课题也是诸如《运白菜》、《小小图书馆》、《青蛙吃害虫》等充满生活味的,而不再是像从前“三位数的加减、除加、除减”等枯燥而抽象的名词了。实践证明,以生活情景方式呈现数学问题,变抽象枯燥为形象有趣,变教师要我学为在教师的点拨下我要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学得轻松,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了乘法知识后,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买门票方案: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12元,团体票(供10人游玩)每张100元。我们班有49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然后让学生分析且讨论买门票方案。这样的题目,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投入本组讨论,并从中选取本组人员认为比较合理的方法:
生1:按每张12元购买,要花12×49=588元,不合算:我组讨论后采用买4张团体票,再买9张个人票,一共要花100×4 12×9=508元;
生2:我给讨论得出:买5张团体票,只花100×5=500元;
生3:我认为还有更合算的方法,买票时请1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出10元钱,我们只花100×5-10=490元。这样我合算,那位游客也合算。
同学们根据讨论的结果,重新设计出最佳方案。
显然,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也会越来越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变得有活力了,学生才会更加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有效的。
如何提高小學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笔者只是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4-103-001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根本的就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即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多种学习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等。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地采取多种方法实施有效教学。
一、情境化——注重兴趣激发
大量实践证明,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巧妙地设置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感,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
比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开始的安排是:①教师投影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墨水瓶盒、粉笔盒、铅笔盒、排球、牙膏盒的实物图,引导学生按照平面上的图形(平面图形)和占据一定空间的图形(立体图形)进行比较分类;②师生共同概括:像粉笔盒等长方体或正方体、排球等,都占据一定的空间,把它们的形状称为立体图形;③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④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长方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出示多个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实物,为学生创设了进行比较分类的具体问题情境,对“比较分类”这一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真实化——注重过程感悟
新课标十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实践性,让学生感悟学习的全过程,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认识体系。比如一位教师在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新课教学时,是这样引导的:
1.屏幕出示:有48根小棒,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根?
学生都能列出算式:48÷2=24
师:24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1:十位上的4除2得2,个位上的8除以2得4,合起来是24;
生2:十位上的4是4个十,除以2得2个十,就是20;个位上的8除以2得4,20加4得24;
其他学生都表示同意生2的说法。
2.屏幕出示:如果把48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根?
学生都能列出算式48÷3
师:谁也能来口算呢?
让学生思考一会儿,多数学生碰到了困难,苦苦思索。(感悟口算之难)
3.指名学生到实物展台上演示分小棒的过程,要求边操作边说分法。
4.学生尝试笔算,暴露各种有趣的思维。
5.师生共同优化这几种解法,并尝试用正确、优化后的方法解几道题。
三、动态化——注重课堂生成
曾经听过这样的一节课:教师出示一个商店的货架图,货架上商品的标价分别是:饼干4元,方便面2元,水果糖5元,巧克力6元,礼品盒20元。问题是:小红带了18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
一开始:学生都按照教师的预设,将18元都用完,18元用了以后有剩余的;有的买的是一件商品,也有的买的是几件商品,有的买的是一个种类的几个商品;有的买的是几个不同种类的商品。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了这么多好的方法。
生1: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18元可以买礼品盒。
生2:不行,不行,钱不够,礼品盒20元,小红只有18元,怎么买?
生1;是可以的啊,虽然小红只有18元,但他可以让阿姨便宜一点卖给他,我经常和妈妈去买东西,商店的阿姨都有优惠的。
生1:如果这个阿姨不优惠,小红可以去别的商店买嘛。
师生:(都愣住了……)
课前准备中教师没有这样的预设,这样一个课堂上生成的结果让教师和孩子们始料不及,这个动态的生成使我们懂得了数学知识应该放到生活中思考。
四、生活化——注重习题延伸
新课改教材生活化的情景呈现方式无疑将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作了一次很好的诠释,就连课题也是诸如《运白菜》、《小小图书馆》、《青蛙吃害虫》等充满生活味的,而不再是像从前“三位数的加减、除加、除减”等枯燥而抽象的名词了。实践证明,以生活情景方式呈现数学问题,变抽象枯燥为形象有趣,变教师要我学为在教师的点拨下我要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学得轻松,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能力。
例如:学生学习了乘法知识后,我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买门票方案: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12元,团体票(供10人游玩)每张100元。我们班有49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然后让学生分析且讨论买门票方案。这样的题目,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投入本组讨论,并从中选取本组人员认为比较合理的方法:
生1:按每张12元购买,要花12×49=588元,不合算:我组讨论后采用买4张团体票,再买9张个人票,一共要花100×4 12×9=508元;
生2:我给讨论得出:买5张团体票,只花100×5=500元;
生3:我认为还有更合算的方法,买票时请1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出10元钱,我们只花100×5-10=490元。这样我合算,那位游客也合算。
同学们根据讨论的结果,重新设计出最佳方案。
显然,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也会越来越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变得有活力了,学生才会更加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有效的。
如何提高小學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笔者只是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