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张津剑,男,重庆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
叶阿忠,男,福建三明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计量经济。
陈生明,男,福建福清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量经济与区域经济。
摘要:伴随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断加快的经济增长,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在悄然发生变化,然而城镇居民消费率却不断下降。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半参数计量经济模型对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儿童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具有正的影响;中国老年抚养系数的变化对居民消费呈现先抑后扬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扩大内需,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改善提出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儿童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居民消费率;面板半参数计量经济模型
一、引言
2013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5.7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600亿美元,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根据世界银行在201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居民消费率尚处于世界偏低水平。从1993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居民收入的稳步上升,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居民消费率呈现长期的下降趋势,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居民消费率从1997年的43.3%到2012年的32.9%,年均下降0.45个百分点。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为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奠定基础,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但随着近三十年来生育率持续下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正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人口老龄化特征在不断显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开启了研究社会不同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先河,该理论认为人们为了平衡一生的消费总是在年轻时储蓄,年老时依靠年轻时的储蓄消费。因此基于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的理论基础,有关我国人口结构变动与消费率的关系,国内外不少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总体来看,国内外研究者对人口结构与消费/储蓄的关系有如下几种观点:
第一,老龄化有利于消费增长。Leff(1969)使用74个国家的截面数据,通过计量检验,认为社会存在较高的老年人口比例不利于储蓄的提高,换言之,对消费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舒尔茨(2005)在生命周期储蓄理论基础上,使用16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多种动态面板回归模型计量检验了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其研究结论支持了生命周期理论的观点。
第二,老龄化不利于消费增长。Modigliani & Cao(2004)采用中国1953~2000年时间序列数据,对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进行了计量检验,得出了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出现高储蓄的一个重要原因的结论。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关系,实证分析过程中,首先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和老人抚养比等解释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然后通过比较面板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固定效用半参数面板模型的3种模型,,来探究少儿抚养率、老人抚养比与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关系。
(一)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大多数面板数据在时间维度上是非平稳的,为了避免伪回归,需要对主要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本文利用LLC方法(2002)对各变量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表1的检验结果表明ROC、GRPI、YD、R、INF、RUI和OD均为零阶单整。
(二)模型比较与估计结果
前两个回归结果显示:(1)少儿抚养比(YD)对城镇居民消费率(GRPI)影响系数显著为正,少儿抚养比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率就相应增加0.7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家庭新生儿数目的减少,父母经济负担减轻,家庭支出相应减少;(2)老年撫养比(OD)对城镇居民消费率(GRPI)的影响系数为负,但其影响非显著,其原因在于老人的消费偏好相比于中青年阶段较为保守,由于我国的养老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善,因此刚步入老龄阶段的老人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因此在这一阶段,社会老龄化的增加会对整个社会消费带来正向作用。(3)此外,其他解释变量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实际利率R与居民消费率呈正向关系。但由于我国在(1989年-2012)年间的样本期间实际利率在零附近上下波动,因而总体而言实际利率的变动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老年抚养比是本文重点考察的变量,前两个回归结果显示代表老年抚养比的OD对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并不显著,那么老年抚养比和居民消费率之间没有关系吗?显然不是,本文尝试使用固定效应半参数面板计量模型来做进一步的调整,采用Epanechnikov核函数和固定窗宽局部线性工具变量估计,并通过R、Eviews、Matlab和Gauss软件来实现半参数面板滞后模型估计。
其中偏导数图的横坐标表示人才外流变量RMit;纵坐标表示其对技术创新的偏导数(·)RMit,即为每提高一个单位的人才外流量引起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化率。
从图1可以看出:(1)整体上,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当OD接近16,当老年抚养比低于OD时,偏导数值为负,但随着老年抚养比越来越高,社会老龄化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对城镇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将越来越大,此时老年抚养比的正效应一直大于负效应。其原因在于,当一个社会步入老龄阶段时,老年人口上升,人口红利减少,社会用于积累和投资的产出就会减少,未来的人均收入就会降低,从而抑制消费增长。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理论分析,并利用中国数据对若干相关问题进行了计量检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少儿抚养比的提高显著增加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
第二,当一个社会在步入老龄化阶段之初,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扩大,对整个社会的消费具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会逐渐减弱,当老年抚养比超过一个特定值,即当老龄人口超过一定规模时,对社会的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随着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加大对老年人的保障力度,完善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体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发展与老年人相关的娱乐健康产业,使他们愿意消费、乐于消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老年人的消费信心。(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Leff,N.H.1969.Dependency Rates and Savings Rat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Issue 5:886-896.
[2]Li Wenxing,Xu Changsheng and Ai Chunrong.2008.Impacts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China:1989-2004.[J]Economic Research 7:118-129.
[3]王志刚.面板数据模型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王德文,蔡防,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J].人口研究,2004
[5]袁志刚,朱国林.消费理论中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及对中国消费不振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
叶阿忠,男,福建三明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计量经济。
陈生明,男,福建福清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量经济与区域经济。
摘要:伴随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断加快的经济增长,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在悄然发生变化,然而城镇居民消费率却不断下降。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半参数计量经济模型对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儿童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具有正的影响;中国老年抚养系数的变化对居民消费呈现先抑后扬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扩大内需,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改善提出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儿童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居民消费率;面板半参数计量经济模型
一、引言
2013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5.7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600亿美元,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根据世界银行在2013年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居民消费率尚处于世界偏低水平。从1993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居民收入的稳步上升,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居民消费率呈现长期的下降趋势,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居民消费率从1997年的43.3%到2012年的32.9%,年均下降0.45个百分点。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为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奠定基础,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但随着近三十年来生育率持续下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正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人口老龄化特征在不断显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开启了研究社会不同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先河,该理论认为人们为了平衡一生的消费总是在年轻时储蓄,年老时依靠年轻时的储蓄消费。因此基于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的理论基础,有关我国人口结构变动与消费率的关系,国内外不少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总体来看,国内外研究者对人口结构与消费/储蓄的关系有如下几种观点:
第一,老龄化有利于消费增长。Leff(1969)使用74个国家的截面数据,通过计量检验,认为社会存在较高的老年人口比例不利于储蓄的提高,换言之,对消费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舒尔茨(2005)在生命周期储蓄理论基础上,使用16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多种动态面板回归模型计量检验了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其研究结论支持了生命周期理论的观点。
第二,老龄化不利于消费增长。Modigliani & Cao(2004)采用中国1953~2000年时间序列数据,对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进行了计量检验,得出了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出现高储蓄的一个重要原因的结论。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关系,实证分析过程中,首先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和老人抚养比等解释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然后通过比较面板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固定效用半参数面板模型的3种模型,,来探究少儿抚养率、老人抚养比与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关系。
(一)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大多数面板数据在时间维度上是非平稳的,为了避免伪回归,需要对主要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本文利用LLC方法(2002)对各变量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表1的检验结果表明ROC、GRPI、YD、R、INF、RUI和OD均为零阶单整。
(二)模型比较与估计结果
前两个回归结果显示:(1)少儿抚养比(YD)对城镇居民消费率(GRPI)影响系数显著为正,少儿抚养比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率就相应增加0.7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家庭新生儿数目的减少,父母经济负担减轻,家庭支出相应减少;(2)老年撫养比(OD)对城镇居民消费率(GRPI)的影响系数为负,但其影响非显著,其原因在于老人的消费偏好相比于中青年阶段较为保守,由于我国的养老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善,因此刚步入老龄阶段的老人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因此在这一阶段,社会老龄化的增加会对整个社会消费带来正向作用。(3)此外,其他解释变量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实际利率R与居民消费率呈正向关系。但由于我国在(1989年-2012)年间的样本期间实际利率在零附近上下波动,因而总体而言实际利率的变动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老年抚养比是本文重点考察的变量,前两个回归结果显示代表老年抚养比的OD对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并不显著,那么老年抚养比和居民消费率之间没有关系吗?显然不是,本文尝试使用固定效应半参数面板计量模型来做进一步的调整,采用Epanechnikov核函数和固定窗宽局部线性工具变量估计,并通过R、Eviews、Matlab和Gauss软件来实现半参数面板滞后模型估计。
其中偏导数图的横坐标表示人才外流变量RMit;纵坐标表示其对技术创新的偏导数(·)RMit,即为每提高一个单位的人才外流量引起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化率。
从图1可以看出:(1)整体上,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当OD接近16,当老年抚养比低于OD时,偏导数值为负,但随着老年抚养比越来越高,社会老龄化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对城镇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将越来越大,此时老年抚养比的正效应一直大于负效应。其原因在于,当一个社会步入老龄阶段时,老年人口上升,人口红利减少,社会用于积累和投资的产出就会减少,未来的人均收入就会降低,从而抑制消费增长。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理论分析,并利用中国数据对若干相关问题进行了计量检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少儿抚养比的提高显著增加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
第二,当一个社会在步入老龄化阶段之初,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扩大,对整个社会的消费具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会逐渐减弱,当老年抚养比超过一个特定值,即当老龄人口超过一定规模时,对社会的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随着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加大对老年人的保障力度,完善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体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发展与老年人相关的娱乐健康产业,使他们愿意消费、乐于消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老年人的消费信心。(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Leff,N.H.1969.Dependency Rates and Savings Rat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Issue 5:886-896.
[2]Li Wenxing,Xu Changsheng and Ai Chunrong.2008.Impacts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China:1989-2004.[J]Economic Research 7:118-129.
[3]王志刚.面板数据模型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4]王德文,蔡防,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J].人口研究,2004
[5]袁志刚,朱国林.消费理论中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及对中国消费不振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