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而其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未来国家经济政治政策的决策者,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因此,重视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大学生走出心理障碍,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本篇文章重点发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探讨可能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策略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身心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在此时期,大学生心理趋于成熟而但未完全成熟,各种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又时常自相矛盾,加之其自我调控能力欠缺,在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严峻就业形势等问题时,许多大学生表现出诸多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和疾病。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不论是在高等学府还是一般的大专院校,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心理障碍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是必然选择。
一、当代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及心理落差问题(即由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及心理落差问题)
大学校园对于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崭新的环境,而对此环境能否尽快适应会严重影响其后续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环境适应问题多表现为对现实的失落感以及个人孤独感。对于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来说,考上大学是其最终目标,并常以此来激励自己。但若考入的大学校园与自己的想象落差很大,便可能会是其有对现实的失落感,并沉浸在过去的中学生活中不能自拔。另有学生会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并且在暂时脱离父母的庇护后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另外正常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往往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圈。
2.情绪波动问题
大学阶段是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尚未稳定,心理十分敏感复杂,易受环境、情绪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生理发育已基本趋于成熟,但因其社会阅历较浅,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此外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往往交织在一起,极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并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由此可导致其情绪心理落差。且这种情绪波动问题往往是群體性的,极易在大学生群体中播散。
3.学习问题
众所周知,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并且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变化给大学生们带来了诸多心理负担。进大学后,几乎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多有一种失落感,而部分同学为了保住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比中学更加废寝忘食,除专业课外,还自学一些其它课程(很多大学生喜欢双学位),长期超负荷,容易出现神经紧张、失眠等多种焦虑并发症。另有部分学生则感到考入大学“如释重负”,提不起努力学习的劲头。
此外,因就业竞争压力过大、家庭问题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也很多,或突发偶然,或长期持续存在;并常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二、解决策略
综上,结合本学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人际交往教育,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
首先,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需要学校及时发现学生群体中潜在的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问题,成立及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对其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使其走出人际交往的怪圈,勇敢自信地区面对复杂的人际和社会交往环境,既主观认识自己,又客观认识他人。
其次,可成立大学生人际交往活动中心,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教育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并定期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他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2.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锻炼健全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积极、健全的心理素质在大学生日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达到此目的的一个中药途径便是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使其正确面对挫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可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建立一个“度”,对其进行正确把握与调节,遇事冷静,助其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
3.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作为高校工作者,应积极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根据客观现实条件来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整个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因期望值及现实落差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情绪。
4.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代大学生是满怀激情,富于理想,敢闯敢拼的一代,勇于追求美好事物,想迫切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期望找到解决对策。但其作为初入社会的新手,社会经验及耐挫力的欠缺可导致他们在对社会的认识上常常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肤浅性,往往求得在想像中的心理满足或者错误和片面的选择来对待理想和现实。作为一线直接面对学生的老师,我们要因势利导,积极发现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各种优点,促使大学生在自我和社会之间达成一种平衡,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和社会责任,并缓解由于不满现实引起的过度的焦虑、无助等不良情绪反应,以及因此产生的不良行为,防止他们对社会产生敌意,甚至厌世等不良的态度和行为。
二十一世纪作为一个全球思想文化激荡、价值多元、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精彩而又纷繁复杂的世界,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耐挫力、调控力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其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及时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使其走向成熟,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李丽.陈庆良.洪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91-94.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策略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身心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在此时期,大学生心理趋于成熟而但未完全成熟,各种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又时常自相矛盾,加之其自我调控能力欠缺,在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严峻就业形势等问题时,许多大学生表现出诸多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和疾病。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不论是在高等学府还是一般的大专院校,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屡见不鲜,心理障碍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应对是必然选择。
一、当代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及心理落差问题(即由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及心理落差问题)
大学校园对于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崭新的环境,而对此环境能否尽快适应会严重影响其后续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环境适应问题多表现为对现实的失落感以及个人孤独感。对于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来说,考上大学是其最终目标,并常以此来激励自己。但若考入的大学校园与自己的想象落差很大,便可能会是其有对现实的失落感,并沉浸在过去的中学生活中不能自拔。另有学生会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并且在暂时脱离父母的庇护后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另外正常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往往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圈。
2.情绪波动问题
大学阶段是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尚未稳定,心理十分敏感复杂,易受环境、情绪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生理发育已基本趋于成熟,但因其社会阅历较浅,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飘忽不定。此外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往往交织在一起,极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并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由此可导致其情绪心理落差。且这种情绪波动问题往往是群體性的,极易在大学生群体中播散。
3.学习问题
众所周知,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并且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变化给大学生们带来了诸多心理负担。进大学后,几乎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多有一种失落感,而部分同学为了保住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比中学更加废寝忘食,除专业课外,还自学一些其它课程(很多大学生喜欢双学位),长期超负荷,容易出现神经紧张、失眠等多种焦虑并发症。另有部分学生则感到考入大学“如释重负”,提不起努力学习的劲头。
此外,因就业竞争压力过大、家庭问题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也很多,或突发偶然,或长期持续存在;并常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二、解决策略
综上,结合本学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人际交往教育,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
首先,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需要学校及时发现学生群体中潜在的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问题,成立及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对其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使其走出人际交往的怪圈,勇敢自信地区面对复杂的人际和社会交往环境,既主观认识自己,又客观认识他人。
其次,可成立大学生人际交往活动中心,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法和技巧,教育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以诚相待,用真诚去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并定期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他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2.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锻炼健全的心理素质是解决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本途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积极、健全的心理素质在大学生日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达到此目的的一个中药途径便是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使其正确面对挫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可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建立一个“度”,对其进行正确把握与调节,遇事冷静,助其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
3.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作为高校工作者,应积极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根据客观现实条件来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整个人需要和心理期望,避免因期望值及现实落差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情绪。
4.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代大学生是满怀激情,富于理想,敢闯敢拼的一代,勇于追求美好事物,想迫切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期望找到解决对策。但其作为初入社会的新手,社会经验及耐挫力的欠缺可导致他们在对社会的认识上常常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肤浅性,往往求得在想像中的心理满足或者错误和片面的选择来对待理想和现实。作为一线直接面对学生的老师,我们要因势利导,积极发现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各种优点,促使大学生在自我和社会之间达成一种平衡,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和社会责任,并缓解由于不满现实引起的过度的焦虑、无助等不良情绪反应,以及因此产生的不良行为,防止他们对社会产生敌意,甚至厌世等不良的态度和行为。
二十一世纪作为一个全球思想文化激荡、价值多元、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精彩而又纷繁复杂的世界,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耐挫力、调控力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其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及时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使其走向成熟,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李丽.陈庆良.洪明.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1):91-94.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