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以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能力为发展目标。基于核心素养多元化理论以及结合实际地理教学经验,本文围绕高中高效课堂的策略展开,提出实现高效地理课堂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效课堂 探究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围绕以“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理念为核心展开,以实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具备现代公民素养为根本。学生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的提高,必然要以地理课堂教学为最重要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多元智能理论倡导以“多元化切入点”,重视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为地理教学有效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一、化静为动 引入视频教学
视频资源可以有效整合文字、动画和声音等,具有集中性和立体性等优点,将复杂抽象的地理过程、原理、规律等静态知识用直观的动画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跨越了时空弥补教材的不足。在高中自然地理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这一课时中,通过选择播放大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碰撞、张裂的模拟视频动画,将“板块间碰撞形成巨大山脉、板块张裂形成海洋/大洋中脊”直观地传递给学生,实现对“板块运动导致地球基本宏观地形格局”这一地理思维的习得。大气环流是形成全球气候地区分布的重要原因,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掌握大气环流的关键。通过Flash资源,将气压带和风带的空间立体动态分布展示出来,理解大气环流运动的一般性规律。
二、依托师生关系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顺畅完成地理教学各环节的前提。教师、教材、多媒体教學资源、学生共同构成地理教学课堂的有机整体,只有学生密切跟进教师的知识思维引导,完成知识的接受和再加工转化为自我思维的一部分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才算结束,地理教师的课堂主导性角色才能得以体现。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存在敏感叛逆、渴求与老师平等交流、被老师认可的强烈需求的性格心理。地理教师唯有在基于高中生普遍的心理现状出发,及时调整课堂上与学生的相处方式,积极架构师生交流的有效平台和教学情境,设计开放性、讨论度高的的地理问题,倾听学生对于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意见表达,充分地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在言语间更多的鼓励。例这不仅是有效践行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理念,同时也是学生一次自我个性和创造性的解放,乃至促进师生关系及情感的升华。
三、让现实生活走进课堂
地理现象源自于生活。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中,注重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能充分提高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高中地理必修2主要为人文地理部分,人文地理涉及到人口、城市以及产业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最为紧密。因此,此部分是深化地理生活性以及加深学生对乡土地理认知的桥梁。例如:在讲授“工业的区位发展因素和变化”这一环节,作者以日常生活中袜子购买产地在大唐,从而引入诸暨市大唐镇“大唐袜业”发展历史以及现状材料,由学生通过所提供材料,归纳总结工业发展的一般性区位因素——交通、市场、原料、地形等。
四、开展地理小实验 以活带究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补充了地理活动和地理实验,特别是可操作性强的地理小实验是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兴趣点,实现地理活动与基础知识整合、提高课堂有效性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形式,但也是理解大气环流最重要的基础。理解热力环流的根本点在于地表受热不均,从而引起空气发生垂直运动,由此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存在高低气压差,继而发生空气的水平运动,构成热力环流。在课堂上,演示以同时点燃蜡烛和蚊香,二者保持适中间距,由学生观察蜡烛和蚊香燃烧烟的流动方向—蚊香的烟靠近蜡烛一侧来验证热力环流这一知识点。
五、信息化图片 缤纷地理课堂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地图中,包含众多的地理信息要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各类地图,通过不同颜色、形状、图形和符号,把丰富的地理信息整合成有效的地理事物“经纬网”。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地理——以欧洲西部地区一幅地形图中,就涉及到许多的地理要素:大陆轮廓、地形、河流湖泊、自然资源等。通过有效整合,可归纳出欧洲的地形特征、水文特征,以及推理分析该区域分布的气候特征。
总结
营造高效地理课堂环境,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材内容、丰富地理课堂、夯实地理知识,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最终实现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提升信息获取能力,结合学情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更有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阙翠文,李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策略探究[J].新校园(中旬刊),2018(11):21-22.
[2]叶良煊.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12):75-76.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效课堂 探究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围绕以“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理念为核心展开,以实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具备现代公民素养为根本。学生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的提高,必然要以地理课堂教学为最重要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多元智能理论倡导以“多元化切入点”,重视课堂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为地理教学有效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一、化静为动 引入视频教学
视频资源可以有效整合文字、动画和声音等,具有集中性和立体性等优点,将复杂抽象的地理过程、原理、规律等静态知识用直观的动画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跨越了时空弥补教材的不足。在高中自然地理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这一课时中,通过选择播放大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碰撞、张裂的模拟视频动画,将“板块间碰撞形成巨大山脉、板块张裂形成海洋/大洋中脊”直观地传递给学生,实现对“板块运动导致地球基本宏观地形格局”这一地理思维的习得。大气环流是形成全球气候地区分布的重要原因,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掌握大气环流的关键。通过Flash资源,将气压带和风带的空间立体动态分布展示出来,理解大气环流运动的一般性规律。
二、依托师生关系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顺畅完成地理教学各环节的前提。教师、教材、多媒体教學资源、学生共同构成地理教学课堂的有机整体,只有学生密切跟进教师的知识思维引导,完成知识的接受和再加工转化为自我思维的一部分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才算结束,地理教师的课堂主导性角色才能得以体现。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存在敏感叛逆、渴求与老师平等交流、被老师认可的强烈需求的性格心理。地理教师唯有在基于高中生普遍的心理现状出发,及时调整课堂上与学生的相处方式,积极架构师生交流的有效平台和教学情境,设计开放性、讨论度高的的地理问题,倾听学生对于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意见表达,充分地信任学生,给予学生在言语间更多的鼓励。例这不仅是有效践行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理念,同时也是学生一次自我个性和创造性的解放,乃至促进师生关系及情感的升华。
三、让现实生活走进课堂
地理现象源自于生活。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中,注重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能充分提高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高中地理必修2主要为人文地理部分,人文地理涉及到人口、城市以及产业活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最为紧密。因此,此部分是深化地理生活性以及加深学生对乡土地理认知的桥梁。例如:在讲授“工业的区位发展因素和变化”这一环节,作者以日常生活中袜子购买产地在大唐,从而引入诸暨市大唐镇“大唐袜业”发展历史以及现状材料,由学生通过所提供材料,归纳总结工业发展的一般性区位因素——交通、市场、原料、地形等。
四、开展地理小实验 以活带究
在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穿插补充了地理活动和地理实验,特别是可操作性强的地理小实验是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兴趣点,实现地理活动与基础知识整合、提高课堂有效性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形式,但也是理解大气环流最重要的基础。理解热力环流的根本点在于地表受热不均,从而引起空气发生垂直运动,由此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存在高低气压差,继而发生空气的水平运动,构成热力环流。在课堂上,演示以同时点燃蜡烛和蚊香,二者保持适中间距,由学生观察蜡烛和蚊香燃烧烟的流动方向—蚊香的烟靠近蜡烛一侧来验证热力环流这一知识点。
五、信息化图片 缤纷地理课堂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地图中,包含众多的地理信息要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各类地图,通过不同颜色、形状、图形和符号,把丰富的地理信息整合成有效的地理事物“经纬网”。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地理——以欧洲西部地区一幅地形图中,就涉及到许多的地理要素:大陆轮廓、地形、河流湖泊、自然资源等。通过有效整合,可归纳出欧洲的地形特征、水文特征,以及推理分析该区域分布的气候特征。
总结
营造高效地理课堂环境,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材内容、丰富地理课堂、夯实地理知识,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最终实现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提升信息获取能力,结合学情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更有效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阙翠文,李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策略探究[J].新校园(中旬刊),2018(11):21-22.
[2]叶良煊.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1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