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队陆陆续续,十一月与电线杆、广告牌、水泥路被一同安插进来,我们,一步步迈进杨家坪,迈进这大山的心脏之地。而久居在此的:木房的沉稳与从容、溪水的宁静与清盈、树木的随意与不羁略显惶恐并面露疑惑。
在葛园,在一叠叠苍翠里,如河流遇到从天而降的巨石,我风尘仆仆的思绪突地凝滞,尔后,神秘消失。
抬头,湛蓝与纯白交替,天异常辽阔,阳光从几万米高空柔然而下,穿过层层韧绿,点点金色印在略显干燥的田埂上、泥土中。小路上的我,两手挡着光线,步伐慢慢移动,如地面尚未从夏季撤退的黑色爬虫,以蠕动的方式在秋日追逐生命的绿色。
阳光过来了,那长长的温暖的手臂,正深情地抚摸黝黑的泥土和缩头缩尾的小草、古旧民居的瓦垄和沟渠的涟漪;洗衣服的女人们背着背篓出来了,如泉水般流向池塘,佝偻着身子在水里溶化着;半明半暗的屋角,一只猫优雅地伸了个懒腰,抱着尾巴在阴凉下凝固了。此时,没有微风吹拂,没有喧嚣嘈杂,我,就这样站着,站在一片宁静里,感受不到任何变化。但在不经意间,光线移过我的鬓角,像飞鸟一样毫不犹豫向身后而去。
锣鼓声在葛园响起,这种律动的呐喊被空气一波波用力甩出,落在田野、道路上,也落进耳膜。听着这擂响的战鼓,走在秋日的原野里,走到中年的田埂上,站在阳光又移过一寸的杨家坪葛园,心里,竟有一番难以言说。视觉处,头戴红色布帕,衣着红色大襟,红色裙子搭配精致的红鞋的土家姑娘们,在田野上分外亮眼,仿佛新开的花,尚且带着露珠,这种鲜亮,这种娇艳与欣欣向荣,就像另一个季节突地降临。
面前的田,绿色的外衣被揭去,黝黑壮实的胸膛露出来,三三两两的人,面露微笑,捋着袖子,挥动锄头,将地里埋藏的葛根一点点抠出来。有人心急,在清亮的流水里荡几下,撕掉外皮,将白色的肉芯往嘴里一塞,忍不住当场就吃起来;有人细心,捡起杂草,卷成一团,洗净每一个缝隙,再包起来,放进行囊,仿佛珍藏的宝贝似的。此时阳光轻洒,已是下午,而田野上的风光昭示,这是秋日,是丰收的季节,是我们的季节。
乐章似乎仍未翻过新篇,那些尚自长在田野里的綠叶,它们,并不以遗留者的姿态面对世人,它们,挥动层层叠叠的茸的触角,始终给你以温柔,在你眼里心里持久地晃动。仿佛从未远去的故乡,仿佛它姗姗而来,面带微笑,蓦然之间,我掉入一个怪圈,一个古老的乡村与山林和田野的怪圈,那里,老屋炊烟袅袅升起,泥地缓慢行走的黄牛,一展翅便飞上树梢的鸡,村口永远茂盛的古樟……
这些曾经司空见惯的事,如河流般,时而干涸,时而充盈,更多的时候,就像生了锈的暗绿色的水底,沉甸甸却面容模糊。如今,当我站在这葛园,当它们又一次萦绕心头,我惊喜地发现:它们用比以往更清晰的方式在向我招手,且越来越近,一时间,我无法用词语形容,勉强拼凑出一个句子:“原来它们并未走远,原来,它们还可以回到我的身边。”
我掏出那颗辗转漂泊的、在黑夜里潜行的心,它曾经困在江湖的风雨里,像燕子一样轻盈地疾行过,像秃鹰一样麻木而冷漠过,像麋鹿一样东躲西闪惊惧不安过。此时,在千里之外的异乡,在杨家坪葛园,这颗心异常平和、安祥,并一遍遍拼凑着那些散落的碎片,试图还原童年和遗失的从前。
我们看花:道路两旁一开几色的鸡冠花,已然凋零仍带点红黄的指甲花,长在溪边的高高低低的木芙蓉,远远近近的紫色茅草花以及山野里不知名的小野花,这些,在老屋的笑容里,在我和姐姐的相互扶持里;灰瓦下的青砖老屋,平整的晒谷场,木头原色的栅栏,一畦畦菜园,那些在田地里弯腰劳作的老人们,都落在父辈的汗水以及古木的浓阴里。但我寻找的最重要的东西,不可捉摸,无法揣测,此时,它们正在屋角、石头上、池塘里、田埂边打着盹,并偶尔闪动着迷人的微光。
朋友打小就在这儿长大,她饶有兴趣地描绘着无法在时间里还原的细节,比如那座古色古香的昌华桥的来历,村里那幢青砖房的角落里有一棵好看的树。她说她外婆原先就住在山上,木头房子吊脚楼,夏日时,屋角微风习习,树动叶翻,有鸟儿会歪着脖子朝她看,晚上天凉如水,夜深了还要盖棉被。她说到后来搬到小镇,语速很快,没有过多细节。又说到后来搬回山上某个夜晚捉萤火虫的事,水边油菜杆上的最多,用小玻璃瓶装着,挂在床头,一直盯一直盯,以至于第二天眼睛都肿了。
我从来就以为,人类独有的创意,是从描摹记忆开始,并且越来越逼近真相,比如最初的壁画、后来的摄影,然而,最真实的,莫过于当事者的亲述,很有幸,我分享了她的记忆,也很有幸,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她还能保持记忆的完整性。我用手里那部功能十分强大的手机,奋力捕捉那些毛茸茸的叶子,倔强而又坚韧的葛藤,余下的,用想象补充着:它们春日里蓬勃的生长,夏日里的青春焕发,当秋季来临,万物凋落,它仍然用绿色指向天空。照片一张张呈现面前,为了达到想象的效果,我用技术将光线变强、再变强,而景物与人却持续失落。
万物说:“持续自会持续,逝去终将逝去。”你说:“我们能做的,只会在某一天,在记忆之外,苦苦搜寻一些碎片的光芒。”我说:“我们来到杨家坪,站在葛园。”
在葛园,在一叠叠苍翠里,如河流遇到从天而降的巨石,我风尘仆仆的思绪突地凝滞,尔后,神秘消失。
抬头,湛蓝与纯白交替,天异常辽阔,阳光从几万米高空柔然而下,穿过层层韧绿,点点金色印在略显干燥的田埂上、泥土中。小路上的我,两手挡着光线,步伐慢慢移动,如地面尚未从夏季撤退的黑色爬虫,以蠕动的方式在秋日追逐生命的绿色。
阳光过来了,那长长的温暖的手臂,正深情地抚摸黝黑的泥土和缩头缩尾的小草、古旧民居的瓦垄和沟渠的涟漪;洗衣服的女人们背着背篓出来了,如泉水般流向池塘,佝偻着身子在水里溶化着;半明半暗的屋角,一只猫优雅地伸了个懒腰,抱着尾巴在阴凉下凝固了。此时,没有微风吹拂,没有喧嚣嘈杂,我,就这样站着,站在一片宁静里,感受不到任何变化。但在不经意间,光线移过我的鬓角,像飞鸟一样毫不犹豫向身后而去。
锣鼓声在葛园响起,这种律动的呐喊被空气一波波用力甩出,落在田野、道路上,也落进耳膜。听着这擂响的战鼓,走在秋日的原野里,走到中年的田埂上,站在阳光又移过一寸的杨家坪葛园,心里,竟有一番难以言说。视觉处,头戴红色布帕,衣着红色大襟,红色裙子搭配精致的红鞋的土家姑娘们,在田野上分外亮眼,仿佛新开的花,尚且带着露珠,这种鲜亮,这种娇艳与欣欣向荣,就像另一个季节突地降临。
面前的田,绿色的外衣被揭去,黝黑壮实的胸膛露出来,三三两两的人,面露微笑,捋着袖子,挥动锄头,将地里埋藏的葛根一点点抠出来。有人心急,在清亮的流水里荡几下,撕掉外皮,将白色的肉芯往嘴里一塞,忍不住当场就吃起来;有人细心,捡起杂草,卷成一团,洗净每一个缝隙,再包起来,放进行囊,仿佛珍藏的宝贝似的。此时阳光轻洒,已是下午,而田野上的风光昭示,这是秋日,是丰收的季节,是我们的季节。
乐章似乎仍未翻过新篇,那些尚自长在田野里的綠叶,它们,并不以遗留者的姿态面对世人,它们,挥动层层叠叠的茸的触角,始终给你以温柔,在你眼里心里持久地晃动。仿佛从未远去的故乡,仿佛它姗姗而来,面带微笑,蓦然之间,我掉入一个怪圈,一个古老的乡村与山林和田野的怪圈,那里,老屋炊烟袅袅升起,泥地缓慢行走的黄牛,一展翅便飞上树梢的鸡,村口永远茂盛的古樟……
这些曾经司空见惯的事,如河流般,时而干涸,时而充盈,更多的时候,就像生了锈的暗绿色的水底,沉甸甸却面容模糊。如今,当我站在这葛园,当它们又一次萦绕心头,我惊喜地发现:它们用比以往更清晰的方式在向我招手,且越来越近,一时间,我无法用词语形容,勉强拼凑出一个句子:“原来它们并未走远,原来,它们还可以回到我的身边。”
我掏出那颗辗转漂泊的、在黑夜里潜行的心,它曾经困在江湖的风雨里,像燕子一样轻盈地疾行过,像秃鹰一样麻木而冷漠过,像麋鹿一样东躲西闪惊惧不安过。此时,在千里之外的异乡,在杨家坪葛园,这颗心异常平和、安祥,并一遍遍拼凑着那些散落的碎片,试图还原童年和遗失的从前。
我们看花:道路两旁一开几色的鸡冠花,已然凋零仍带点红黄的指甲花,长在溪边的高高低低的木芙蓉,远远近近的紫色茅草花以及山野里不知名的小野花,这些,在老屋的笑容里,在我和姐姐的相互扶持里;灰瓦下的青砖老屋,平整的晒谷场,木头原色的栅栏,一畦畦菜园,那些在田地里弯腰劳作的老人们,都落在父辈的汗水以及古木的浓阴里。但我寻找的最重要的东西,不可捉摸,无法揣测,此时,它们正在屋角、石头上、池塘里、田埂边打着盹,并偶尔闪动着迷人的微光。
朋友打小就在这儿长大,她饶有兴趣地描绘着无法在时间里还原的细节,比如那座古色古香的昌华桥的来历,村里那幢青砖房的角落里有一棵好看的树。她说她外婆原先就住在山上,木头房子吊脚楼,夏日时,屋角微风习习,树动叶翻,有鸟儿会歪着脖子朝她看,晚上天凉如水,夜深了还要盖棉被。她说到后来搬到小镇,语速很快,没有过多细节。又说到后来搬回山上某个夜晚捉萤火虫的事,水边油菜杆上的最多,用小玻璃瓶装着,挂在床头,一直盯一直盯,以至于第二天眼睛都肿了。
我从来就以为,人类独有的创意,是从描摹记忆开始,并且越来越逼近真相,比如最初的壁画、后来的摄影,然而,最真实的,莫过于当事者的亲述,很有幸,我分享了她的记忆,也很有幸,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她还能保持记忆的完整性。我用手里那部功能十分强大的手机,奋力捕捉那些毛茸茸的叶子,倔强而又坚韧的葛藤,余下的,用想象补充着:它们春日里蓬勃的生长,夏日里的青春焕发,当秋季来临,万物凋落,它仍然用绿色指向天空。照片一张张呈现面前,为了达到想象的效果,我用技术将光线变强、再变强,而景物与人却持续失落。
万物说:“持续自会持续,逝去终将逝去。”你说:“我们能做的,只会在某一天,在记忆之外,苦苦搜寻一些碎片的光芒。”我说:“我们来到杨家坪,站在葛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