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也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平日不苟言笑,偏有学生“调皮”,给他出一个题。
梅贻琦与韩咏华育有5个子女:梅祖彬、梅祖彤、梅祖杉、梅祖彦、梅祖芬。长女梅祖彬读联大外文系,次女梅祖彤读生物系,三女梅祖杉读经济系。独子梅祖彦读机械工程系,在参军热潮中,他应征入伍做翻译官。他的二姐梅祖彤也应征参加了英国人组织的战地志愿医疗队,她是西南联大唯一参军的女生。
梅祖彬在联大很活跃,参加文艺演出、举办募捐。她长得亭亭玉立,相貌清秀姣好,在联大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吸引到众多爱慕的目光。她不乏追求者,其中一个特别奇葩。
赵宝煦接受张曼菱采访时,讲到这个“奇葩”追求梅祖彬的故事。
赵宝煦说:这是一个“宝贝”学生,不太动脑子,一根筋,只知道吃喝玩乐。同学们都拿他穷开心。有一天,他宣布,要追求梅祖彬。这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吗?同学们都觉得好玩又好笑,这下有好戏看了,还“热心”帮他出谋划策。“同学哄他,说你追啊,你得送花。还说,街上买的花太一般了。咱们宿舍外种了好多花,送这个就行,还省钱。”这个“奇葩”马上跑到宿舍外边,打算摘花,付诸行动。
一个同学追出去对他说,这怎么行,你追求梅小姐,得写呈文,得到梅校长的批准后,再摘花去送。这个“花痴”果真听从了这个建议,按照格式写了一个呈文。这样一个近乎调侃的条呈,日理万机的梅校长并没有回避,照样给了明确的批复——不准。他维护了呈请制度的一贯性。
汪曾褀在其回忆西南联大的文章中,也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另一位“奇葩”。
汪曾祺认为:联大的人都有点怪。“正常”在联大不是一个褒词。一个人很正常,就会被其余的怪人认为“很怪”。
这个怪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他在宿舍独占一个四字形的单元。独来独往,别人也不想和他搭伙。
金昌焕用双层木板把床围起来,营造了独立的空间——屋中之屋,也与其他室友隔离。“联大的学生大都很狂,讥弹时事,品藻人物,语带酸咸,词锋很锐。金先生全不这样。他不发狂论。”
事实上他很少跟人说话。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叮叮当当的东西下面。
到了大学四年级,他在聚兴诚银行里兼了职,当会计。“自从当了会计,他添了两样毛病。一是每天提了一把黑布阳伞进出,无论冬夏,天天如此。二是穿两件衬衫,打两条领带,穿好了衬衫,打好领带;又加一件衬衫,再打一条领带。”这样一个怪人,自然配得上一个很长的绰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金昌焕快要毕业了。他想要做两件事。一件是加入国民党,这个好办,很快填好表格走程序了;一件是追求一个女同学,这下可难了。
一天,他提着阳伞到聚兴诚去上班,前面走着两位联大的女同学,她们交头接耳地说着话。一个兴奋地告诉另一个:你知道吗?这人穿两件衬衫,打两条领带,他有一个很长的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听话的那个女同学很好奇,不禁回头看了金昌焕一眼,嫣然一笑。
金昌焕被这女生回眸一笑迷倒了,这临去秋波一转,让他心里荡漾。这真是如同那首歌所唱:“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金昌焕立即给这位女同学写了一封情书,开头写道:“××女士芳鉴,敬启者……”接着说了很多仰慕的话,最后直截了当地提出:“倘蒙慧眼垂青,允订白首之约,不胜荣幸之至。随函附赠金戒指一枚,务祈笑纳为荷。”在“金戒指”三字的旁边还加了一个括号,括号里注明“重一钱五”。这封情书是当面递交的。
这位女同学很对得起金昌焕。她把这封信公布在校长办公室外面的布告栏里,把这枚金戒指也用一枚大头针钉在布告栏的墨绿色的绒布上。于是金昌煥全校出名了,无人不知。
被无情地拒绝了。但是,金昌焕并不在乎。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情书和金戒指镇定自若地取下来,收回了。
“哼,你们谈论去吧。这情书换个名,连同金戒指,总能送出去的。”“议论和嘲笑,就像蜘蛛网,一抹就没了。”“我金昌焕已经在重庆找好了差事,顶好的单位,过两天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两个“奇葩”的求爱,真是不分伯仲。
青春的联大校园,因为爱情,有笑有泪,有甜蜜也有苦涩,有浪漫也有悲剧。联大经济系教授秦缵的女公子郁文小姐因母逼迫不得从嫁,自伤薄命,仰药而死。《吴宓日记》里提到的联大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沈从文的九妹,叫沈岳萌,一次在跑警报时,居所财物被小偷盗走,精神受到刺激;在恋爱方面不能顺遂,岁月蹉跎,始终未找到意中人。1945年,沈岳萌因患精神分裂症,不得已从昆明由一个凤凰同乡护送回大哥住的沅陵。
西南联大的爱情,不管是笑还是泪,痴情还是绝情,都是一代人的生命投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看到这些影像,不禁使人生出种种感慨……
(摘自辽宁人民出版社《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
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平日不苟言笑,偏有学生“调皮”,给他出一个题。
梅贻琦与韩咏华育有5个子女:梅祖彬、梅祖彤、梅祖杉、梅祖彦、梅祖芬。长女梅祖彬读联大外文系,次女梅祖彤读生物系,三女梅祖杉读经济系。独子梅祖彦读机械工程系,在参军热潮中,他应征入伍做翻译官。他的二姐梅祖彤也应征参加了英国人组织的战地志愿医疗队,她是西南联大唯一参军的女生。
梅祖彬在联大很活跃,参加文艺演出、举办募捐。她长得亭亭玉立,相貌清秀姣好,在联大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吸引到众多爱慕的目光。她不乏追求者,其中一个特别奇葩。
赵宝煦接受张曼菱采访时,讲到这个“奇葩”追求梅祖彬的故事。
赵宝煦说:这是一个“宝贝”学生,不太动脑子,一根筋,只知道吃喝玩乐。同学们都拿他穷开心。有一天,他宣布,要追求梅祖彬。这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吗?同学们都觉得好玩又好笑,这下有好戏看了,还“热心”帮他出谋划策。“同学哄他,说你追啊,你得送花。还说,街上买的花太一般了。咱们宿舍外种了好多花,送这个就行,还省钱。”这个“奇葩”马上跑到宿舍外边,打算摘花,付诸行动。
一个同学追出去对他说,这怎么行,你追求梅小姐,得写呈文,得到梅校长的批准后,再摘花去送。这个“花痴”果真听从了这个建议,按照格式写了一个呈文。这样一个近乎调侃的条呈,日理万机的梅校长并没有回避,照样给了明确的批复——不准。他维护了呈请制度的一贯性。
汪曾褀在其回忆西南联大的文章中,也讲到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另一位“奇葩”。
汪曾祺认为:联大的人都有点怪。“正常”在联大不是一个褒词。一个人很正常,就会被其余的怪人认为“很怪”。
这个怪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他在宿舍独占一个四字形的单元。独来独往,别人也不想和他搭伙。
金昌焕用双层木板把床围起来,营造了独立的空间——屋中之屋,也与其他室友隔离。“联大的学生大都很狂,讥弹时事,品藻人物,语带酸咸,词锋很锐。金先生全不这样。他不发狂论。”
事实上他很少跟人说话。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叮叮当当的东西下面。
到了大学四年级,他在聚兴诚银行里兼了职,当会计。“自从当了会计,他添了两样毛病。一是每天提了一把黑布阳伞进出,无论冬夏,天天如此。二是穿两件衬衫,打两条领带,穿好了衬衫,打好领带;又加一件衬衫,再打一条领带。”这样一个怪人,自然配得上一个很长的绰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金昌焕快要毕业了。他想要做两件事。一件是加入国民党,这个好办,很快填好表格走程序了;一件是追求一个女同学,这下可难了。
一天,他提着阳伞到聚兴诚去上班,前面走着两位联大的女同学,她们交头接耳地说着话。一个兴奋地告诉另一个:你知道吗?这人穿两件衬衫,打两条领带,他有一个很长的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听话的那个女同学很好奇,不禁回头看了金昌焕一眼,嫣然一笑。
金昌焕被这女生回眸一笑迷倒了,这临去秋波一转,让他心里荡漾。这真是如同那首歌所唱:“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金昌焕立即给这位女同学写了一封情书,开头写道:“××女士芳鉴,敬启者……”接着说了很多仰慕的话,最后直截了当地提出:“倘蒙慧眼垂青,允订白首之约,不胜荣幸之至。随函附赠金戒指一枚,务祈笑纳为荷。”在“金戒指”三字的旁边还加了一个括号,括号里注明“重一钱五”。这封情书是当面递交的。
这位女同学很对得起金昌焕。她把这封信公布在校长办公室外面的布告栏里,把这枚金戒指也用一枚大头针钉在布告栏的墨绿色的绒布上。于是金昌煥全校出名了,无人不知。
被无情地拒绝了。但是,金昌焕并不在乎。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情书和金戒指镇定自若地取下来,收回了。
“哼,你们谈论去吧。这情书换个名,连同金戒指,总能送出去的。”“议论和嘲笑,就像蜘蛛网,一抹就没了。”“我金昌焕已经在重庆找好了差事,顶好的单位,过两天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两个“奇葩”的求爱,真是不分伯仲。
青春的联大校园,因为爱情,有笑有泪,有甜蜜也有苦涩,有浪漫也有悲剧。联大经济系教授秦缵的女公子郁文小姐因母逼迫不得从嫁,自伤薄命,仰药而死。《吴宓日记》里提到的联大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沈从文的九妹,叫沈岳萌,一次在跑警报时,居所财物被小偷盗走,精神受到刺激;在恋爱方面不能顺遂,岁月蹉跎,始终未找到意中人。1945年,沈岳萌因患精神分裂症,不得已从昆明由一个凤凰同乡护送回大哥住的沅陵。
西南联大的爱情,不管是笑还是泪,痴情还是绝情,都是一代人的生命投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看到这些影像,不禁使人生出种种感慨……
(摘自辽宁人民出版社《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