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学校组织去将军山秋游,我负责信息系的学生工作,当时有一位班主任,手里拎着一大包物品,一直跟在一位学生后面忙前忙后。据说这是一位残疾学生,他和同学关系比较紧张,不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秋游,于是班主任就担当起陪游的角色。后来集体用餐时,这位班主任因为要陪残疾学生而没有到场,我当时就有了要找这位学生聊一聊的想法。
不久之后,我正好担当了这个班一个月的临时班主任工作,也就有了和这位残疾学生(以下简称“华同学”)以及他周围群体深度接触的机会。我了解到,“华同学”因为脑瘫,学习和生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从小到大,他一直生活在人们的关爱中。刚入学时,周围同学对“华同学”非常友好,经常给他力所能及的帮助。那么后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华同学”与其他同学越走越远的呢?
一是“华同学”喜欢表现自己。“华同学”在任何一门课中表现得都比其他同学积极。语文课上,他拿来文章让语文老师修改,缠着老师要帮他发表;绘图课上他缠着老师问这问那,恨不得老师给他一个人上课……大部分老师看他是残疾人,出于维护他自尊的考虑,同时也为了表现一下自己的爱心,往往会鼓励他,很少有人会把话点破。正是这一点使“华同学”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忽略了自己的实际能力,提出了一些不符合自身实际的要求。
二是“华同学”极度自私,依残卖残。“华同学”最大的问题是面对同学的帮助、老师的关爱,他觉得是应该的,从不知道感恩;相反如果他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经常发布一些负面的言行,尽管同学们表面上不和他计较,但心里对他已是极度反感。
如果再让这种状况维持下去,不仅不利于“华同学”自身的成长,而且会让他在班上越来越孤立。机会终于来了,一次“华同学”再次在班上向我发泄他对学校组织秋游的不满。我直截了当地批评了他:“学校组织秋游,收了你多少费用?学校要靠你这笔费用来发财吗?”“秋游的时候你光想着自己,你替你班主任考虑了吗?班主任有什么义务要陪着你,帮你拎东西,替你跑前跑后?”几句话一问,“华同学”不吱声了。我趁热打铁,提到了他在网络上发布不良言行这件事。我说:“华同学,人要知道感恩,党和政府关心你,给你减免了学费,难道你认为这就是应该的吗?你不仅不懂得感恩,还在网络上发布反社会的言行,下次还有谁还愿意帮助你?”我之所以在教室当着一群学生的面说出这番话,是因为我觉得我替同学们说出了他们早就想说又不愿意说出口的话,给了他们宣泄情绪的一个通道,缓解了“华同学”与其他同学之间紧张对立的关系。我相信自己直截了当的这几句话,一定会在他心里产生震动。
过了几天,“华同学”拿了一篇他写的文章来找我。过去他曾拿这篇文章向一位语文老师请教,文章本身一般,但老师肯定了他的兴趣爱好,勉励他自强自立,告诉他回去后再好好修改,将来有可能的话帮他发表文章。这本身是一句鼓励他的话,“华同学”却当真了,有空就去找老师,害得老师后来只能躲着他。这次“华同学”又拿着文章来找我,我可没本事帮他发表,不过我还是想见识一下他的文字功底,顺便给他泼泼冷水,于是就将它拷进了电脑。几天以后,“华同学”问我,文章写得怎么样?我分析给他听,你的文章整个就是平铺直叙,没有任何情节描写,这样的文章没有人会愿意一直读下去。在这之前“华同学”一直认为自己有写作的天赋,积极打算向文学创作这个方向发展,为此还和家长发生过争执,家长也说服不了他。周围的人从来都是鼓励他、肯定他,只有我会打击他,不过因为我说得合情合理,他也只能心服口服。
寒假前,我在办公桌上发现了一封信,是“华同学”留给我的。在信中“华同学”提到,长这么大以来,很少有人提到他身上存在的问题,只有我对他说了真话,他非常感谢我给他的帮助。他表示自己今后还会继续写作,但仅仅是将它作为自己的一种爱好,不去刻意追求什么。另外他也在主动调整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希望同学们能够接纳他。
后来,我通过其他师生再次了解“华同学”的状况,“华同学”比以前低调了许多,也没有再在网上发表过激言论。“华同学”的事件让我反思,对问题学生,我们要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做老师重要的是真实,不能为了塑造自己关爱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的形象而回避学生身上的问题。我们一昧地迁就学生,任其发展下去,将来踏上社会以后,他们很可能成为一个有人格障碍的公民。对学生真正的关爱是指出他们身上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改正问题,哪怕有些话学生当时接受不了,但总有一天,他会回味过来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老先生的话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一种境界。赏识是教育,批评也是教育,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没有批评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我们要合理使用赏识与批评两种教育手段,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不久之后,我正好担当了这个班一个月的临时班主任工作,也就有了和这位残疾学生(以下简称“华同学”)以及他周围群体深度接触的机会。我了解到,“华同学”因为脑瘫,学习和生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从小到大,他一直生活在人们的关爱中。刚入学时,周围同学对“华同学”非常友好,经常给他力所能及的帮助。那么后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华同学”与其他同学越走越远的呢?
一是“华同学”喜欢表现自己。“华同学”在任何一门课中表现得都比其他同学积极。语文课上,他拿来文章让语文老师修改,缠着老师要帮他发表;绘图课上他缠着老师问这问那,恨不得老师给他一个人上课……大部分老师看他是残疾人,出于维护他自尊的考虑,同时也为了表现一下自己的爱心,往往会鼓励他,很少有人会把话点破。正是这一点使“华同学”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忽略了自己的实际能力,提出了一些不符合自身实际的要求。
二是“华同学”极度自私,依残卖残。“华同学”最大的问题是面对同学的帮助、老师的关爱,他觉得是应该的,从不知道感恩;相反如果他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经常发布一些负面的言行,尽管同学们表面上不和他计较,但心里对他已是极度反感。
如果再让这种状况维持下去,不仅不利于“华同学”自身的成长,而且会让他在班上越来越孤立。机会终于来了,一次“华同学”再次在班上向我发泄他对学校组织秋游的不满。我直截了当地批评了他:“学校组织秋游,收了你多少费用?学校要靠你这笔费用来发财吗?”“秋游的时候你光想着自己,你替你班主任考虑了吗?班主任有什么义务要陪着你,帮你拎东西,替你跑前跑后?”几句话一问,“华同学”不吱声了。我趁热打铁,提到了他在网络上发布不良言行这件事。我说:“华同学,人要知道感恩,党和政府关心你,给你减免了学费,难道你认为这就是应该的吗?你不仅不懂得感恩,还在网络上发布反社会的言行,下次还有谁还愿意帮助你?”我之所以在教室当着一群学生的面说出这番话,是因为我觉得我替同学们说出了他们早就想说又不愿意说出口的话,给了他们宣泄情绪的一个通道,缓解了“华同学”与其他同学之间紧张对立的关系。我相信自己直截了当的这几句话,一定会在他心里产生震动。
过了几天,“华同学”拿了一篇他写的文章来找我。过去他曾拿这篇文章向一位语文老师请教,文章本身一般,但老师肯定了他的兴趣爱好,勉励他自强自立,告诉他回去后再好好修改,将来有可能的话帮他发表文章。这本身是一句鼓励他的话,“华同学”却当真了,有空就去找老师,害得老师后来只能躲着他。这次“华同学”又拿着文章来找我,我可没本事帮他发表,不过我还是想见识一下他的文字功底,顺便给他泼泼冷水,于是就将它拷进了电脑。几天以后,“华同学”问我,文章写得怎么样?我分析给他听,你的文章整个就是平铺直叙,没有任何情节描写,这样的文章没有人会愿意一直读下去。在这之前“华同学”一直认为自己有写作的天赋,积极打算向文学创作这个方向发展,为此还和家长发生过争执,家长也说服不了他。周围的人从来都是鼓励他、肯定他,只有我会打击他,不过因为我说得合情合理,他也只能心服口服。
寒假前,我在办公桌上发现了一封信,是“华同学”留给我的。在信中“华同学”提到,长这么大以来,很少有人提到他身上存在的问题,只有我对他说了真话,他非常感谢我给他的帮助。他表示自己今后还会继续写作,但仅仅是将它作为自己的一种爱好,不去刻意追求什么。另外他也在主动调整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希望同学们能够接纳他。
后来,我通过其他师生再次了解“华同学”的状况,“华同学”比以前低调了许多,也没有再在网上发表过激言论。“华同学”的事件让我反思,对问题学生,我们要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做老师重要的是真实,不能为了塑造自己关爱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的形象而回避学生身上的问题。我们一昧地迁就学生,任其发展下去,将来踏上社会以后,他们很可能成为一个有人格障碍的公民。对学生真正的关爱是指出他们身上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改正问题,哪怕有些话学生当时接受不了,但总有一天,他会回味过来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老先生的话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一种境界。赏识是教育,批评也是教育,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没有批评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我们要合理使用赏识与批评两种教育手段,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