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以及平时的作文情况看,许多高中生作文的语言无灵气、无个性,这种情况已经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了。那么,情况为何如此糟糕?学生作文语言的弊病总是产生于我们平时的教学。我们不妨在此列举一下:
1.语言基础太差。笔者在一所高中任教,曾以《真错别字自测手册》(潘亿影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中的常用字部分编印一份测试题,结果整个年级近千名学生只有几个获得及格!从该书中所列举的数字,我们也看到语言基础差绝非个别现象。词汇贫乏,积累不足,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语法不通,语病百出,也是很突出的问题。词汇贫乏,用词单一的原因或许不在于语文教学中不重视词语积累,主要的还是不能灵活使用。如何把词语的积累与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需要我们多下工夫的。而我们对语法重视不够、训练不足,早应该反思、补救了。
2.缺乏个性体验。由于受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眼前书”的观念影响,许多高中生无法做到“关注社会,思考生活、人生”。而写作就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思想感情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没有个性体验,作文不是有感而发,表现在语言上不是讲大话、空话,就是无病呻吟。另一方面,对生活虽有所体验,但程度不深,认识不足,语言也必然缺乏思想性、辩证色彩和精神内涵。
3.阅读量太少,没有文化底蕴。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道出了阅读与语言表达的关系。阅读量太少,历史文化知识贫乏,人文素养缺失,无法引用、化用一些名言警句,语言自然缺乏文采,没有文化底蕴。有些学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存有偏见,一味限制不加引导;与此同时,为应付作文考试而强调学生背诵所谓的“万能材料”,硬性推行一些所谓考场作文高分技法,比如开头结尾一定使用比喻和排比句式。于是考生的作文便出现千人一面,套作、仿作比比皆是的局面;或者胡编乱造,荒诞不经,格调低下。
4.缺乏有效训练。语言是写作的基础,也是评价写作能力的最直接的感受。好的语言就是一篇好作文的灵魂。苏联作家裴定说:“有结构不完整的好作品,但语言失败而成为好作品的却不曾有过。”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对语言的训练很少,也没有多大成效。这也是造成高中生作文弊端的一个重要原因。
弊端的存在固然悲哀,但它并非不可治。我们需要做的是“对症下药”。以我之见,我们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高中阶段仍需下大力气抓语言训练。在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词典等工具书,积累语言,辨析词义,咬文嚼字。有一句话说:“最聪明的人要下最笨的工夫。”如果高中生也拿出一点“背词典”的精神,则何愁词汇不丰富?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过:“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其次,语言的训练应灵活多样、讲求实效。训练方法的灵活多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也锻炼了各种思维能力。比如“联词组段”这种“撮合语言”的训练,“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钱钟书语);举办演讲与辩论比赛,对学生语言和思维的结合就是很好的锻炼;又如开展文学社团活动,学生的文采可在实践中提高;再如鼓励学生自改作文,给亲友编发祝福短信等等,坚持下去总会有成效的。
再次,广泛阅读,增加文化底蕴。大家都有同感,多读书的学生,其作文肯定写得好。如果以时间紧迫为理由反对高中生读课外书,那么请想一想,孤陋寡闻,既不“知古”,又不“观今”,如此高中生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吗?恐怕他们连适应语文考试要求也做不到。这些年来语文高考越来越贴近社会生活,越来越重视人文性和时代性,这难道不应使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者清醒吗?我国传统诗文写作教学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先读书后作文。通过诵读训练,学生语言基础扎实了,知识丰富了,写作便是水到渠成之事。现在我们则“本末倒置”甚至“弃本逐末”,岂有不败哉?
此外,我们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这已不仅是学写作、学语言,也是学做人了,其意义更深远矣。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学生作文语言灵动、文采飞扬之时,定是祖国教育园地“万紫千红总是春”之日!
(责编 雷 艳)
1.语言基础太差。笔者在一所高中任教,曾以《真错别字自测手册》(潘亿影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中的常用字部分编印一份测试题,结果整个年级近千名学生只有几个获得及格!从该书中所列举的数字,我们也看到语言基础差绝非个别现象。词汇贫乏,积累不足,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语法不通,语病百出,也是很突出的问题。词汇贫乏,用词单一的原因或许不在于语文教学中不重视词语积累,主要的还是不能灵活使用。如何把词语的积累与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需要我们多下工夫的。而我们对语法重视不够、训练不足,早应该反思、补救了。
2.缺乏个性体验。由于受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眼前书”的观念影响,许多高中生无法做到“关注社会,思考生活、人生”。而写作就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思想感情源于对生活的体验;没有个性体验,作文不是有感而发,表现在语言上不是讲大话、空话,就是无病呻吟。另一方面,对生活虽有所体验,但程度不深,认识不足,语言也必然缺乏思想性、辩证色彩和精神内涵。
3.阅读量太少,没有文化底蕴。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道出了阅读与语言表达的关系。阅读量太少,历史文化知识贫乏,人文素养缺失,无法引用、化用一些名言警句,语言自然缺乏文采,没有文化底蕴。有些学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存有偏见,一味限制不加引导;与此同时,为应付作文考试而强调学生背诵所谓的“万能材料”,硬性推行一些所谓考场作文高分技法,比如开头结尾一定使用比喻和排比句式。于是考生的作文便出现千人一面,套作、仿作比比皆是的局面;或者胡编乱造,荒诞不经,格调低下。
4.缺乏有效训练。语言是写作的基础,也是评价写作能力的最直接的感受。好的语言就是一篇好作文的灵魂。苏联作家裴定说:“有结构不完整的好作品,但语言失败而成为好作品的却不曾有过。”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对语言的训练很少,也没有多大成效。这也是造成高中生作文弊端的一个重要原因。
弊端的存在固然悲哀,但它并非不可治。我们需要做的是“对症下药”。以我之见,我们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高中阶段仍需下大力气抓语言训练。在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词典等工具书,积累语言,辨析词义,咬文嚼字。有一句话说:“最聪明的人要下最笨的工夫。”如果高中生也拿出一点“背词典”的精神,则何愁词汇不丰富?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说过:“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其次,语言的训练应灵活多样、讲求实效。训练方法的灵活多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也锻炼了各种思维能力。比如“联词组段”这种“撮合语言”的训练,“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钱钟书语);举办演讲与辩论比赛,对学生语言和思维的结合就是很好的锻炼;又如开展文学社团活动,学生的文采可在实践中提高;再如鼓励学生自改作文,给亲友编发祝福短信等等,坚持下去总会有成效的。
再次,广泛阅读,增加文化底蕴。大家都有同感,多读书的学生,其作文肯定写得好。如果以时间紧迫为理由反对高中生读课外书,那么请想一想,孤陋寡闻,既不“知古”,又不“观今”,如此高中生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吗?恐怕他们连适应语文考试要求也做不到。这些年来语文高考越来越贴近社会生活,越来越重视人文性和时代性,这难道不应使目光短浅、急功近利者清醒吗?我国传统诗文写作教学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先读书后作文。通过诵读训练,学生语言基础扎实了,知识丰富了,写作便是水到渠成之事。现在我们则“本末倒置”甚至“弃本逐末”,岂有不败哉?
此外,我们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这已不仅是学写作、学语言,也是学做人了,其意义更深远矣。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学生作文语言灵动、文采飞扬之时,定是祖国教育园地“万紫千红总是春”之日!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