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目前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实际状况,发现目前外语人才在对有关中华文化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高校外语专业人才的调整方案,最终让高校外语专业人才能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发挥最大作用。
关键词:外语专业;中华文化;走出去;任务
一、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概念理解
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精神价值。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国外民众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感知当代中国发展活力,应当是我们的不懈追求。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涉及诸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当然我们也可以化繁为简地理解为,既然目标是“走出去”,那么首先最直接的方式当然是借助于真正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包括留学生、定居者以及移民等在民间的直接小范围传播;其次是借助于踏入中国国门的外国人,包括留学生、旅行者等,通过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印象,回国后进行传播。对高校而言,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还是应该从培养外语专业人才做起,因为语言才是任何文化真正“走出去”的最直接的输出路径。
二、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具体措施
(一) 外语专业学生必须首先打下中华文化积淀的坚实基础
近些年来随着我们中国自身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特别是在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之后,高校对外语人才的培养,在重视中华文化自身方面首先要提上日程,这是时代的需要与选择。然而毕竟语言只是一个交际的工具,交流的内容才是基础和根本的。哪怕自己的外语表达能力再强,但是如果没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又岂能逃脱得了言之无物的可悲状态?因此高校外语专业首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上好本民族的课程为首要己任,让学生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理念,保证外语专业才是外语人才真正聪明的做法和选择。
(二) 提升外语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以直接带动和影响专业学生的水平
大学专业学习阶段是学生培养专业能力与形成职业习惯的过程,因此专业教师的思维方式与专业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习惯。高校必须重视对教师自身文化底蕴以及民族自信思维的培养和重视,提高教师用外语去表达我们母语文化的能力,拓宽知识面,在讲述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深刻地意识到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必须在外语教师队伍中开展传统文化熏陶与影响。提高教师对传统书籍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庄子》等的理解与讲授能力。学一种语言就是打开一扇窗。因此,外语教师不仅应该让学生学好外语这门语言,掌握西方文化,还应该让他们深刻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提高学生们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这样,学生们才可以肩负起中国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三) 教学方法中加强文化对比的教学方式促进中华文化的渗透
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传授中国文化和教给学生如何用外语去释义中国文化。因为教材中没有有关内容,结果造成了很多学生既欠缺中国文化知识,又欠缺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所以高校外语专业在教学中采取中西方文化对比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势在必行的。通过比较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两种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加强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表达能力;例如讲到英国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可以对比一下中国的戏剧之祖《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讲到英文学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可对比一下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佳话;讲到日本的作家夏目漱石,就可以谈谈中国的鲁迅……通过这种对比教学,学生既能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又能体会到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外语表达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四) 促学机制中增加中华文化内容的考评激励制度
专业知识考评的标准历来是推进任何文化直接进步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它具有着直接的调控和导向作用。在外语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促使学生提高母语文化素养。为进入西方文化而出国留学为多数外语专业毕业生的梦想和追求。也正是这个原因,外语作为叩开西方世界大门的钥匙,尤其重要的那扇门就是诸如托福、雅思等英语考试。所以,英语学习就是为了在这些考试中取得高分,然后到西方国家去,这种功利主义的态度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并不少见。如此一来,非但英语专业教育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最后毕业生不再是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反而成为民族文化的掘墓人。当前我国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题型中的段落翻译的考查内容就涉及中国文化。这是对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國文化的重视,是英语专业教学融入中国文化的要求,能够增强外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学习意识,是当前外语专业教学的必然趋势。
(五) 对在华留学生积极引导,使其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与桥梁
在华留学生群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感知者和传播者。我国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积极引导来华留学生真正深入中国社会,使他们全方位、立体化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中国的历史沿革和挑战机遇、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发展,形成对中国的深刻理解与认同,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友谊的桥梁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传统的外语教学往往沿袭传统思维一直单纯追求语言的工具性,这既不符合语言本身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也不符合新时代对外语更加全面的需求性。只有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外语学习的目标相挂钩,才能真正发挥外语的交际功能,为外语能力的提升增加诸多内容的丰富性。
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语言在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传统的外语教学往往沿袭传统思维一直单纯追求语言的工具性,这既不符合语言本身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也不符合新时代对外语更加全面的需求性。只有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外语学习的目标相挂钩,才能真正发挥外语的交际功能,为外语能力的提升增加诸多内容的丰富性。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影响力的增强及与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全球形成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这是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最好的机遇与时机,各高校外语专业应该抓住时机,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这样才可培养出能肩负起中国文化传播者角色的一流人才,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侯健.试论中国文化与当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4):79-81.
[2]蒋挺.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与对策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31):114-115.
[3]黄辉.试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及其途径[J].东岳论丛,2009(4):182-184.
作者简介:
卢春红,辽宁省大连市,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关键词:外语专业;中华文化;走出去;任务
一、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概念理解
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精神价值。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国外民众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感知当代中国发展活力,应当是我们的不懈追求。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一项涉及诸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当然我们也可以化繁为简地理解为,既然目标是“走出去”,那么首先最直接的方式当然是借助于真正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包括留学生、定居者以及移民等在民间的直接小范围传播;其次是借助于踏入中国国门的外国人,包括留学生、旅行者等,通过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印象,回国后进行传播。对高校而言,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还是应该从培养外语专业人才做起,因为语言才是任何文化真正“走出去”的最直接的输出路径。
二、 高校外语专业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的具体措施
(一) 外语专业学生必须首先打下中华文化积淀的坚实基础
近些年来随着我们中国自身的发展,经济的腾飞,特别是在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之后,高校对外语人才的培养,在重视中华文化自身方面首先要提上日程,这是时代的需要与选择。然而毕竟语言只是一个交际的工具,交流的内容才是基础和根本的。哪怕自己的外语表达能力再强,但是如果没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又岂能逃脱得了言之无物的可悲状态?因此高校外语专业首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上好本民族的课程为首要己任,让学生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理念,保证外语专业才是外语人才真正聪明的做法和选择。
(二) 提升外语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以直接带动和影响专业学生的水平
大学专业学习阶段是学生培养专业能力与形成职业习惯的过程,因此专业教师的思维方式与专业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职业习惯。高校必须重视对教师自身文化底蕴以及民族自信思维的培养和重视,提高教师用外语去表达我们母语文化的能力,拓宽知识面,在讲述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深刻地意识到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必须在外语教师队伍中开展传统文化熏陶与影响。提高教师对传统书籍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庄子》等的理解与讲授能力。学一种语言就是打开一扇窗。因此,外语教师不仅应该让学生学好外语这门语言,掌握西方文化,还应该让他们深刻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提高学生们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这样,学生们才可以肩负起中国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三) 教学方法中加强文化对比的教学方式促进中华文化的渗透
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传授中国文化和教给学生如何用外语去释义中国文化。因为教材中没有有关内容,结果造成了很多学生既欠缺中国文化知识,又欠缺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所以高校外语专业在教学中采取中西方文化对比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势在必行的。通过比较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两种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加强学生对本国文化的表达能力;例如讲到英国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可以对比一下中国的戏剧之祖《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讲到英文学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可对比一下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佳话;讲到日本的作家夏目漱石,就可以谈谈中国的鲁迅……通过这种对比教学,学生既能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又能体会到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外语表达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四) 促学机制中增加中华文化内容的考评激励制度
专业知识考评的标准历来是推进任何文化直接进步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它具有着直接的调控和导向作用。在外语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促使学生提高母语文化素养。为进入西方文化而出国留学为多数外语专业毕业生的梦想和追求。也正是这个原因,外语作为叩开西方世界大门的钥匙,尤其重要的那扇门就是诸如托福、雅思等英语考试。所以,英语学习就是为了在这些考试中取得高分,然后到西方国家去,这种功利主义的态度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并不少见。如此一来,非但英语专业教育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最后毕业生不再是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反而成为民族文化的掘墓人。当前我国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题型中的段落翻译的考查内容就涉及中国文化。这是对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國文化的重视,是英语专业教学融入中国文化的要求,能够增强外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学习意识,是当前外语专业教学的必然趋势。
(五) 对在华留学生积极引导,使其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与桥梁
在华留学生群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感知者和传播者。我国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积极引导来华留学生真正深入中国社会,使他们全方位、立体化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中国的历史沿革和挑战机遇、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发展,形成对中国的深刻理解与认同,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友谊的桥梁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传统的外语教学往往沿袭传统思维一直单纯追求语言的工具性,这既不符合语言本身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也不符合新时代对外语更加全面的需求性。只有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外语学习的目标相挂钩,才能真正发挥外语的交际功能,为外语能力的提升增加诸多内容的丰富性。
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语言在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传统的外语教学往往沿袭传统思维一直单纯追求语言的工具性,这既不符合语言本身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也不符合新时代对外语更加全面的需求性。只有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外语学习的目标相挂钩,才能真正发挥外语的交际功能,为外语能力的提升增加诸多内容的丰富性。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影响力的增强及与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全球形成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这是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最好的机遇与时机,各高校外语专业应该抓住时机,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这样才可培养出能肩负起中国文化传播者角色的一流人才,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侯健.试论中国文化与当前英语专业人才培养[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6(4):79-81.
[2]蒋挺.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与对策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31):114-115.
[3]黄辉.试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及其途径[J].东岳论丛,2009(4):182-184.
作者简介:
卢春红,辽宁省大连市,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