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推进农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本文构建“共同”和“富裕”维度下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TOPSIS”法从农户个体和省域层面测度了2008-2020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水平,采用核密度函数估计、Moran\'s I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刻画其时空演变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共同富裕视域下中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总体划分为生活福祉优越型、生活福祉满足型、生活福祉温饱型三类;不同省份之间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且随时间的发展空间差
【机 构】
:
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四川成都611130
【出 处】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推进农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本文构建“共同”和“富裕”维度下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TOPSIS”法从农户个体和省域层面测度了2008-2020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水平,采用核密度函数估计、Moran\'s I指数和Dagum基尼系数刻画其时空演变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共同富裕视域下中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总体划分为生活福祉优越型、生活福祉满足型、生活福祉温饱型三类;不同省份之间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且随时间的发展空间差异较大,呈现出“东强西弱、南高北低,华东为龙头,华北、中南为两翼,东北、西南、西北作尾翼”的空间分布格局.重视不同省份之间居民生活质量的空间差异,特别是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足需要与生活环境宜居有效协同,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地推进从“共建”→“共享”→“共富”的生活质量提升策略,并妥善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民生质量改善.
其他文献
清军入滇后,吴三桂镇滇专权,督抚体制名存实亡.是时,云南“夷风未变、土官相仍”,土地高度集中.历经康熙朝“撤藩”和雍正朝大规模“改土归流”,云南省级和大部分地方政权被纳入清廷直接统治.除此之外,清廷还在云南大力推行土地、赋役制度改革和儒学教育等,其实质是用“以汉化夷”取代“以夷制夷”.通过一系列变革,云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的“内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清廷真正有效掌握了云南的行政权、经济权与文化权.与此同时,“云南人”也逐渐摆脱数千年“夷人”“蛮夷”“夷倮”的角色和称谓,融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
政治稳定是边境牧区治理的政治保障,也是边境牧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石.当前边境牧区各族群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涵括在边境牧区地缘政治环境错综复杂、政治体系治理效能发挥不到位、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不平衡不充分、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内存张力等具象化表征,影响着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绩效认同和利益认同.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有待从加强国家顶层设计,依托党建引领赋能,促进经济绩效提振,实现高效政治参与等维度出发,进一步提升边境牧区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由于地理区位和人文禀赋的特殊性,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不同于内地区域的困境和挑战.特别是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要前沿和桥头堡的西北陆路边境口岸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为了有效推进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必须本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全面、科学、实事求是地总结分析该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宏观上看,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经济、社会、语言文化、周边地缘政治等方面;微观上看,边境地区不同次级区域的实际情况各异,故铸牢中
古代中国、欧洲和印度是世界文明三大发达区域,哲学思想也较为发达.自古以来,这些区域的哲人对于人的欲望问题的种种看法,构成了东西方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历史上这些地区人类对待自身的生存价值和行为准则的基本看法.对欲望持否定和抑制的态度并加以具有古典特色的哲理分析,是古代哲学的主流,具有鲜明的特色.这对今天的人类是有启迪的.
现时代状况是伴随着韦伯意义上的合理化趋势扩展而同时表现出来的在物质上的极度丰富与在精神上的极度贫乏.在此情势下,休闲活动的外在形式性与内在本真性两者俱丧.所谓外在形式性的丢失就是指劳动(工作)与休闲的二分状况,休闲活动在客观上被劳动(工作)所排斥;而内在本真性的丢失则是指休闲活动被消费行为化或商品化,休闲活动在主观上的自由变得不可能.针对此二问题,我们就需要在现代社会批判与审美批判这两个方向上做一定的展开.出于恢复一种真正的休闲活动的考虑,现代社会批判与审美批判这二者不仅是缺一不可的,而且实则是统一的.
文化消费主义是消费主义在文化领域的现实表现,是一种更具渗透性和颠覆性的社会思潮.在资本驱动、文化霸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及技术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这一思潮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潜在、分散的受众.它呈现出消费理念畸形化、消费实践娱乐化、消费形式隐秘化和消费产品市场化的样态.随着文化消费主义蔓延,其危害也日渐浮现,既动摇了主流价值的合法地位,又抽空了文化的价值意蕴,并摧毁了个体的精神世界.为了有效应对文化消费主义的挑战,需要“纠”“导”并重,有效破解文化消费主义难题;“攻”“防”必备,维护主流价值的合法性地位;“刚
鉴于恶意申请专利对竞争秩序和机制的破坏,亟待对其行为认定和法律规制路径进行重新思考和梳理.通过解析恶意申请专利的本体论,探究行为发生的理论渊源和内在成因,将其定性为市场环境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借鉴司法实践经验,对恶意申请专利做类型化研讨,将其进一步限定为利用现有技术、窃取他人技术、编造虚假技术提起专利申请的行为.由于专利法和民法基本原则对恶意申请专利的疲软,遂以社科法学和法教义学为视角,分别探讨以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恶意申请专利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从而有效弥补申请阶段的制度性瑕疵,实现社会效果与法律解释体系的
“骑墙式辩护”是伴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而日益显现的一种辩护现象,其典型特征是辩护冲突和利益均沾.除了被追诉人与辩护人的认识分歧外,其更多是在当下无罪判决率极低和被追诉人认罪认罚自愿性难以保障情况下的一种辩护策略.这种辩护冲突有三种形态:一是同一辩护人的前后冲突,即在定罪程序中作无罪辩护的辩护人,在后来的量刑程序中又作量刑辩护;二是同一辩护阵营内部的冲突,该形态又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在由两位辩护人参与辩护的案件中,其中一位配合被追诉人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另一位则作无罪或者量刑辩护.第二,被追诉人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