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太渺小了!渺小得就好像计算机中的一个字符,甚至比一个纳米还要小。放眼再看看远远的冰川上游正在攀登的游客,小小的,比蚂蚁还小,行动缓慢,缓慢得好像没有动,这才是人在自然界中的正确位置的图画。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human beings should be more modest, more careful and with more abstinence to achieve relative harmonious and progress.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作者建议人类要谦逊一些,慎重一些,节制一些,以取得相对的和谐和进步。尊重现实,摆正人在自然中的正确位置。
最近读到一本杂志,首篇是个显赫的标题:“把‘人’字写得更大!”我想唱个反调:“把‘人’字写得更小!”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批驳那篇文章,只是借题发挥,抒发一下长期积存在我心中的一点想法。
九年前,当我登临阿尔卑斯山最大、最长的阿莱奇冰川的时候,曾引发过一通感慨:“人坐在计算机旁和立在冰川之上,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不过14英寸的荧光屏上,可以搜索各种数据、程式、资料、知识,可以访问世界的各个领域,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算、分析、归纳和运用,真是‘方寸胸怀容万象,欲同天地竞风流’,好像整个世界都可运筹在计算机之中,人太伟大了。但走在冰川上,环顾眼前的景象,轩腾起伏,尺幅千里,壮丽、悠远、神秘的大自然给予的是另一种感觉:人太渺小了!渺小得就好像计算机中的一个字符,甚至比一个纳米还要小。放眼再看看远远的冰川上游正在攀登的游客,小小的,比蚂蚁还小,行动缓慢,缓慢得好像没有动,这才是人在自然界中的正确位置的图画。”
在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我看到听到的事太多了。人应当站在什么位置上?说来也简单,人是大自然创造的,而且是个比较年轻的物种,最长也不过几百万年。大地是我们的母亲,生我,养我,教育我,给我一切,还谆谆教训我。但我们恩将怨报,把原始天然林淹成水库,把坡鹿栖息地建成牧场,把热带森林垦成橡胶园;把黄河的灾难移植到长江和其他流域,把大片的耕地变成灰沙砖瓦和沥青水泥所组成的“沙漠”,然后又去大规模地破坏森林、草原和湿地。更可怕的是人还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还给这种贪婪、无知、短视披上了救世主的外衣,把自毁家园、造孽子孙说成是“现代文明”。
世间有千千万万个物种,人只是其中的一个。但人的数量太多了,人的认识太自我,做了许多悖于自然现实和自然历史的事。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我很欣赏老庄哲学。老子说话有时候是很偏激的,他不仅主张“自然无为”,而且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些话的意思是:什么仁义道德、圣贤能人、名利技术,都不要。他主张尊重自然,反对文明。他这话看来极端,但不无道理。因为“文明”是对人而言,对自然就不一定是“文明”了。对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自然来说,文明和愚昧,创造和毁灭,进步和倒退,往往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以长距离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古代长城,现在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高生产、高消耗、高浪费耗竭自然资源的社会模式,现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时髦。我们截住了沙漠中的一条河流,建立一个水库、一个绿洲、一座城市,堪称丰功伟绩了,而下游几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却变成了一片死海。一些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古国被埋在沙底,现在只有探险家和考古学家才能发现。许多人类的文明正在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我说这些,无意要大家什么都不做,都回到人类童年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中去。社会要进步,人类要改善生活,大自然也永远不会重复自己。我只希望在社会和自然之间,人类要谦逊一些,慎重一些,节制一些,以取得相对的和谐和进步。我反对的只是破坏自然、自戕人类的文明,提倡的却是物我同舟、天人共泰的生态文明。而倡导生态文明的关键是要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现实,摆正人在自然中的正确位置。
“人”字原本多大,就写多大。现在是写得太大了,应该写小些,小些,更小些,把“人”字写在原来应有的位置上。
钟怀(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已故):
不光是写“人”字,恐怕写名字,也应该小些、小些,更小些!
冯小竹(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
人类是地球文明的创始者,也可能是地球文明的掘墓人。
唐蟾珠(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地球数十亿年的演化过程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也孕育了人类。人类对自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影响将愈来愈大。它既有建设性的一面,也有巨大的破坏力。20世纪中叶以来,地球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物种消失、灾害频繁等状况。人类的行为不仅破坏了生物的生存条件,也危及人类自身。由于客观世界具有复杂性,人类也有个认识的过程。沙漠化或荒漠化、土壤侵蚀、天气变暖等现象的出现,有自然发展的规律,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速或加剧了这种变化的趋势。
吴琦(昆虫学家):
如果这里的历史是指自然的历史,这里的现实是指自然的现实,可以说我们对自然的历史和自然的现实知之太少了。我们还不了解一座山、一片水,甚至一条溪流的历史情况,也不了解它现实的地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状况,就随时随意将施工机械开进去,将原来的存在物扫荡一空,然后按想象加以改造,这便是人的现实,甚至还有“科技狂”想把自然的地球改造为人工的地球。
人类大多数行为表现了人不能明确知道人在自然界中应处的位置,更谈不上“摆正”。他们的心目中只有一条,即最大限度地向自然界攫取利益,这大概便是人类狂妄、自私、贪婪、跋扈、残暴、短视和混乱的原因。
现在主要的危险是人对土生土长的自然——它的动物、植物和一切景观不认识、不尊重,甚至弃之如蔽屣。
卢风(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书着力强调的基本思想是:大自然是伟大的,大自然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类。人类最有智慧,最有能量,但终究是自然界的一员。自然界是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人在其中,不在其外,更不在其上。人类应谦逊一些,慎重一些,节制一些。“人”字有多大就写多大,强调人类应“做自然的奴隶,当社会的主人”。这些思想都是非常深刻的。西方现代性的张扬激励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人”字写得太大了。人类若不抑制自己“浅薄的狂妄”,就可能狂妄地走向毁灭。
桑尽东(华北石油教育学院):
人类应该明白:自然的儿女不光是人类,它包括所有的生命,有灵质态的,也有非灵质态的;有成形的,也有尚未成形的;有显性状态的,也有非显性状态的,都是大自然身上“掉下来的肉”,都有着难于割舍的“亲情”。自然机制是普爱机制、公平机制,不会偏袒任何一个物种,人类也甭想做“大自然的唯一宠儿”。之所以把人类也作为生态链中的一环,设置成有生有灭、受生受克、物质轮回,便是这种“公平机制”的具体体现。自然法则所关注的是“生态之兴”、“机制之畅”,所普照的乃自然界的全体公民,而非人类的一枝独秀。从宇宙的宏观来看,自然态是一种最优组合态、最佳生存态,相互制约,相生相克,生生灭灭。
张抗抗(作家,全国政协委员):
读到《把“人”字写小些,更小些!》,想起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有关读书的文章《大写的“人”字》,不由对自己先前所接受的“人是至高无上的”这一传统人文主义观念产生了进一步的质疑与内疚。人作为地球上的一种高智能动物,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文化、科学与社会历史。但在自然万物与宇宙空间中,人其实又是极为渺小的。人在创造自己的同时也在走向毁灭,人类的“伟大”是以对地球其它生物的戕害以至毁灭的“犯罪”行为为代价的。唐老师提出“把‘人’字写小些,更小些”,是为了追索地球其他生物的生命权。时至21世纪,人类若是不能把禽兽权 、植物权与人权置于平等的生态视野中,“人”字在未来也终将消失。
吴扬(贵州安顺中学学生):
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的最高等动物。其实有文章写道:“不同的物种和不同的化学元素一样,都具有基本的结构及化学特征。金贵于铁,而用于刀,则铁优于金。银重于铝,而用于翼,则铝优于银。生物界更难说有高低贵贱之分。人类力不如大象,飞不如燕雀,游不如海狸,寿不如龟鳖,连细胞中的染色体都比猩猩少一对。”谈何高级?人聪明,聪明是个什么东西?聪明使人成为天使,还是成为魔鬼?有人说得好,人的生命只是地球生物圈自然秩序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和其他生物一样,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进化过程,而且也面对相同的自然环境,相互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生命或生命共同体的重大变化甚至灭绝,都会通过系统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影响。不幸的是,生态平衡只需很小的变化,就可能改变地球的状况。平均温度若降低2摄氏度,就是另一个冰河时代,若升高2摄氏度,又回到无冰时代。无论哪种变化,都是全球性的灾难。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human beings should be more modest, more careful and with more abstinence to achieve relative harmonious and progress.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作者建议人类要谦逊一些,慎重一些,节制一些,以取得相对的和谐和进步。尊重现实,摆正人在自然中的正确位置。
最近读到一本杂志,首篇是个显赫的标题:“把‘人’字写得更大!”我想唱个反调:“把‘人’字写得更小!”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批驳那篇文章,只是借题发挥,抒发一下长期积存在我心中的一点想法。
九年前,当我登临阿尔卑斯山最大、最长的阿莱奇冰川的时候,曾引发过一通感慨:“人坐在计算机旁和立在冰川之上,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不过14英寸的荧光屏上,可以搜索各种数据、程式、资料、知识,可以访问世界的各个领域,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算、分析、归纳和运用,真是‘方寸胸怀容万象,欲同天地竞风流’,好像整个世界都可运筹在计算机之中,人太伟大了。但走在冰川上,环顾眼前的景象,轩腾起伏,尺幅千里,壮丽、悠远、神秘的大自然给予的是另一种感觉:人太渺小了!渺小得就好像计算机中的一个字符,甚至比一个纳米还要小。放眼再看看远远的冰川上游正在攀登的游客,小小的,比蚂蚁还小,行动缓慢,缓慢得好像没有动,这才是人在自然界中的正确位置的图画。”
在如何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我看到听到的事太多了。人应当站在什么位置上?说来也简单,人是大自然创造的,而且是个比较年轻的物种,最长也不过几百万年。大地是我们的母亲,生我,养我,教育我,给我一切,还谆谆教训我。但我们恩将怨报,把原始天然林淹成水库,把坡鹿栖息地建成牧场,把热带森林垦成橡胶园;把黄河的灾难移植到长江和其他流域,把大片的耕地变成灰沙砖瓦和沥青水泥所组成的“沙漠”,然后又去大规模地破坏森林、草原和湿地。更可怕的是人还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还给这种贪婪、无知、短视披上了救世主的外衣,把自毁家园、造孽子孙说成是“现代文明”。
世间有千千万万个物种,人只是其中的一个。但人的数量太多了,人的认识太自我,做了许多悖于自然现实和自然历史的事。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我很欣赏老庄哲学。老子说话有时候是很偏激的,他不仅主张“自然无为”,而且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些话的意思是:什么仁义道德、圣贤能人、名利技术,都不要。他主张尊重自然,反对文明。他这话看来极端,但不无道理。因为“文明”是对人而言,对自然就不一定是“文明”了。对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自然来说,文明和愚昧,创造和毁灭,进步和倒退,往往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以长距离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古代长城,现在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高生产、高消耗、高浪费耗竭自然资源的社会模式,现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时髦。我们截住了沙漠中的一条河流,建立一个水库、一个绿洲、一座城市,堪称丰功伟绩了,而下游几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却变成了一片死海。一些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古国被埋在沙底,现在只有探险家和考古学家才能发现。许多人类的文明正在带来适得其反的结果。我说这些,无意要大家什么都不做,都回到人类童年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中去。社会要进步,人类要改善生活,大自然也永远不会重复自己。我只希望在社会和自然之间,人类要谦逊一些,慎重一些,节制一些,以取得相对的和谐和进步。我反对的只是破坏自然、自戕人类的文明,提倡的却是物我同舟、天人共泰的生态文明。而倡导生态文明的关键是要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现实,摆正人在自然中的正确位置。
“人”字原本多大,就写多大。现在是写得太大了,应该写小些,小些,更小些,把“人”字写在原来应有的位置上。
钟怀(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已故):
不光是写“人”字,恐怕写名字,也应该小些、小些,更小些!
冯小竹(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
人类是地球文明的创始者,也可能是地球文明的掘墓人。
唐蟾珠(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地球数十亿年的演化过程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世界,也孕育了人类。人类对自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影响将愈来愈大。它既有建设性的一面,也有巨大的破坏力。20世纪中叶以来,地球出现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物种消失、灾害频繁等状况。人类的行为不仅破坏了生物的生存条件,也危及人类自身。由于客观世界具有复杂性,人类也有个认识的过程。沙漠化或荒漠化、土壤侵蚀、天气变暖等现象的出现,有自然发展的规律,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速或加剧了这种变化的趋势。
吴琦(昆虫学家):
如果这里的历史是指自然的历史,这里的现实是指自然的现实,可以说我们对自然的历史和自然的现实知之太少了。我们还不了解一座山、一片水,甚至一条溪流的历史情况,也不了解它现实的地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状况,就随时随意将施工机械开进去,将原来的存在物扫荡一空,然后按想象加以改造,这便是人的现实,甚至还有“科技狂”想把自然的地球改造为人工的地球。
人类大多数行为表现了人不能明确知道人在自然界中应处的位置,更谈不上“摆正”。他们的心目中只有一条,即最大限度地向自然界攫取利益,这大概便是人类狂妄、自私、贪婪、跋扈、残暴、短视和混乱的原因。
现在主要的危险是人对土生土长的自然——它的动物、植物和一切景观不认识、不尊重,甚至弃之如蔽屣。
卢风(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书着力强调的基本思想是:大自然是伟大的,大自然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类。人类最有智慧,最有能量,但终究是自然界的一员。自然界是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人在其中,不在其外,更不在其上。人类应谦逊一些,慎重一些,节制一些。“人”字有多大就写多大,强调人类应“做自然的奴隶,当社会的主人”。这些思想都是非常深刻的。西方现代性的张扬激励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狂妄,“人”字写得太大了。人类若不抑制自己“浅薄的狂妄”,就可能狂妄地走向毁灭。
桑尽东(华北石油教育学院):
人类应该明白:自然的儿女不光是人类,它包括所有的生命,有灵质态的,也有非灵质态的;有成形的,也有尚未成形的;有显性状态的,也有非显性状态的,都是大自然身上“掉下来的肉”,都有着难于割舍的“亲情”。自然机制是普爱机制、公平机制,不会偏袒任何一个物种,人类也甭想做“大自然的唯一宠儿”。之所以把人类也作为生态链中的一环,设置成有生有灭、受生受克、物质轮回,便是这种“公平机制”的具体体现。自然法则所关注的是“生态之兴”、“机制之畅”,所普照的乃自然界的全体公民,而非人类的一枝独秀。从宇宙的宏观来看,自然态是一种最优组合态、最佳生存态,相互制约,相生相克,生生灭灭。
张抗抗(作家,全国政协委员):
读到《把“人”字写小些,更小些!》,想起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有关读书的文章《大写的“人”字》,不由对自己先前所接受的“人是至高无上的”这一传统人文主义观念产生了进一步的质疑与内疚。人作为地球上的一种高智能动物,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文化、科学与社会历史。但在自然万物与宇宙空间中,人其实又是极为渺小的。人在创造自己的同时也在走向毁灭,人类的“伟大”是以对地球其它生物的戕害以至毁灭的“犯罪”行为为代价的。唐老师提出“把‘人’字写小些,更小些”,是为了追索地球其他生物的生命权。时至21世纪,人类若是不能把禽兽权 、植物权与人权置于平等的生态视野中,“人”字在未来也终将消失。
吴扬(贵州安顺中学学生):
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的最高等动物。其实有文章写道:“不同的物种和不同的化学元素一样,都具有基本的结构及化学特征。金贵于铁,而用于刀,则铁优于金。银重于铝,而用于翼,则铝优于银。生物界更难说有高低贵贱之分。人类力不如大象,飞不如燕雀,游不如海狸,寿不如龟鳖,连细胞中的染色体都比猩猩少一对。”谈何高级?人聪明,聪明是个什么东西?聪明使人成为天使,还是成为魔鬼?有人说得好,人的生命只是地球生物圈自然秩序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和其他生物一样,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进化过程,而且也面对相同的自然环境,相互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生命或生命共同体的重大变化甚至灭绝,都会通过系统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影响。不幸的是,生态平衡只需很小的变化,就可能改变地球的状况。平均温度若降低2摄氏度,就是另一个冰河时代,若升高2摄氏度,又回到无冰时代。无论哪种变化,都是全球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