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单导学”是指以“活动单”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提升,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近年来,我市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改革中,以陶行知教学理论为指导,大力倡导和实施“教学做合一”,在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用“做的法子”来设计活动单
所谓“做”,即陶先生所强调的“注重实践”. 活动单设计合格的标准之一就是操作实践性较强.成功的活动单应该让学生能自主进行操作,活动方案清晰,流程顺畅.学生能根据活动方案的设计一步步一层层地解决问题,顺利提升知识和掌握各种技能,使能力得到多发面的发展.因此,设计一份能使学生在“做”上学的的活动方案(也就是“活动单”) 就十分有必要.一份活动单制作出来,不光要学生“做”,教师也要“做”.教师的“做”即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准备、修改活动单,再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组织活动.如做“探究声音的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教学时,无须做过多的陈述,而是通过“问题”“猜测”“设计”“检验”这样的探究或观察过程,使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关于“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可联系实际生活,提出问题“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么做?”学生会针对这个问题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提出“用力敲鼓”“可以走近些”或“设法使声音沿某一方向传播”等不同方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适当说明,因势利导,借题发挥.设计实验时,关于“显示出鼓面振幅大小的方法”应留有一定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和交流.除了通常的做法——在鼓面上放一些泡沫塑料粒子之外,学生们很可能提出不同的方案和更好的方法.例如,用胶带纸在鼓面上固定一小平面镜,观察小平面镜反射所形成光斑的振幅变化,等等.最后还可以设计这样的方法来验证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用细线吊起一个泡沫塑料小球,使它接触正在振动的音叉.实验者和音叉的距离保持一定,当音叉声音响度较大时,可看到泡沫塑料小球被音叉弹起的高度较高,证明音叉振幅较大.
2 用“做的法子”来学:改变被动接受方式,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小组合作
我在对活动单的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到: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一定不讲;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也只是引导分析,再由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学生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过分复杂生僻的题目索性不讲或留待在以后的学习中再解决.如,探究“充油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探究活动:
首先体验充油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
(1)如何才能使气泡运动起来,动手做一做.学生把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或倾斜放置后会发现气泡在玻璃管中沿直线运动并会发现气泡的运动有快有慢.由于各组玻璃管的倾斜角度和气泡的大小不一等因素的影响,气泡运动的快慢不同.可引导学生在观察后适当进行交流和讨论.
(2)将试管固定,要求学生猜想: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运动快慢是否会发生变化?管中气泡向上运动并很快达到一较稳定的速度.
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1)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在这个地方学生会觉得有难度,可先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这些方法:A.相同时间比路程;B.相同路程比时间;C.不同路程和时间,测速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可以将气泡的运动过程分段处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暗示下经小组讨论后会有不同的方案,让各小组之间互相展示和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及具体的实验步骤,选择一个可操作性强的方案进行实验.
(2)各小组在组长的指导下进行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分工合作:一人倾斜并固定玻璃管,一人做标记,一人计时,一人设计表格并记录,一人在图像上描点连线处理数据.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进行实验时,先用视频展示实验的注意点:玻璃管易碎,请轻拿轻放哟;玻璃管翻转倾斜后请固定;以玻璃管上端的A点开始测量.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也应参与实验,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及时采集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数据,通过计算表格的数据算出每段的速度,发现各个小组测得的数据之间有的误差很大,有的误差很小,可让学生自我评价实验数据.用表格分析数据时发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近似为一个定值,用图像法处理后近似为一条直线.
(4)总结、交流气泡运动的规律: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正比,运动速度可以看做是不变的.每组每次测出的速度都不完全相同,说明匀速直线运动并不常见.
(5)提出新的问题:用频闪照相机拍了两幅对比图片,在某段过程中降落伞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同的,在这段过程中它做匀速直线运动;观察自由下落苹果的图片,苹果做什么运动?仿照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给这种运动下定义.这样学生们既巩固了已学知识,又解决了问题,完成了教学目标,还锻炼了能力,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高了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更增添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促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有效.通过合作探究,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3 教学做合一:教与学互动,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传承
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这三者紧密结合,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实践习惯,还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此他有一个经典的教学论就是“小先生制”.传统教育是采取的“填鸭式”教学,即教师讲,学生听,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与学生处在相互对立而又不能互相取代的主客体关系上.对此,陶行知先生做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 “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的主张,强调“教学做合一”.因此,就要求教师既要能当先生,也要能当学生,需要学生既能当学生,也能当先生.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就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做“小先生”.先由某位学生做“小先生”,其他同学再补充,或纠正,最后总结归纳、提升.这样不仅能促进那位“小先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还能激发其他同学的兴趣,让学生乐学、善学,更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因为只有自己真正掌握了理解了才能给大家讲解,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把讲台让给学生,还能让学生把在课外听到的、看到的、自己掌握的知识拿到课堂上介绍、讲解给同学们听,以达到解决问题、拓宽视野,激发兴趣的目的.当“小先生”在台上讲解时,就需要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在台下听、记,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对于小先生的讲解观察其他同学能否接受,有无不足,适时给予一定的引导,把学生带往更高境界.这样,才能做到学中有教,教中有学,互学互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让学生主动发展是陶行知先生所大力倡导的,也是“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的基本策略.“活动单导学” 致力于开放课堂,让学生的眼、耳、脑、口、手充分地动起来,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还学生主体地位,使之在活动中迸发天性,发挥灵性,张扬个性.“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陶行知语)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使学生不再依赖老师时,他才会变得更自信、强大,也才会越爱学,越会学,形成良性循环,焕发更大潜能.
1 用“做的法子”来设计活动单
所谓“做”,即陶先生所强调的“注重实践”. 活动单设计合格的标准之一就是操作实践性较强.成功的活动单应该让学生能自主进行操作,活动方案清晰,流程顺畅.学生能根据活动方案的设计一步步一层层地解决问题,顺利提升知识和掌握各种技能,使能力得到多发面的发展.因此,设计一份能使学生在“做”上学的的活动方案(也就是“活动单”) 就十分有必要.一份活动单制作出来,不光要学生“做”,教师也要“做”.教师的“做”即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准备、修改活动单,再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组织活动.如做“探究声音的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教学时,无须做过多的陈述,而是通过“问题”“猜测”“设计”“检验”这样的探究或观察过程,使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关于“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可联系实际生活,提出问题“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么做?”学生会针对这个问题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提出“用力敲鼓”“可以走近些”或“设法使声音沿某一方向传播”等不同方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适当说明,因势利导,借题发挥.设计实验时,关于“显示出鼓面振幅大小的方法”应留有一定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和交流.除了通常的做法——在鼓面上放一些泡沫塑料粒子之外,学生们很可能提出不同的方案和更好的方法.例如,用胶带纸在鼓面上固定一小平面镜,观察小平面镜反射所形成光斑的振幅变化,等等.最后还可以设计这样的方法来验证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用细线吊起一个泡沫塑料小球,使它接触正在振动的音叉.实验者和音叉的距离保持一定,当音叉声音响度较大时,可看到泡沫塑料小球被音叉弹起的高度较高,证明音叉振幅较大.
2 用“做的法子”来学:改变被动接受方式,在实践中主动探究、小组合作
我在对活动单的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到: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一定不讲;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也只是引导分析,再由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学生讨论后仍不能解决的,过分复杂生僻的题目索性不讲或留待在以后的学习中再解决.如,探究“充油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探究活动:
首先体验充油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
(1)如何才能使气泡运动起来,动手做一做.学生把玻璃管翻转后竖直或倾斜放置后会发现气泡在玻璃管中沿直线运动并会发现气泡的运动有快有慢.由于各组玻璃管的倾斜角度和气泡的大小不一等因素的影响,气泡运动的快慢不同.可引导学生在观察后适当进行交流和讨论.
(2)将试管固定,要求学生猜想: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运动快慢是否会发生变化?管中气泡向上运动并很快达到一较稳定的速度.
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1)请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在这个地方学生会觉得有难度,可先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这些方法:A.相同时间比路程;B.相同路程比时间;C.不同路程和时间,测速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可以将气泡的运动过程分段处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暗示下经小组讨论后会有不同的方案,让各小组之间互相展示和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及具体的实验步骤,选择一个可操作性强的方案进行实验.
(2)各小组在组长的指导下进行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分工合作:一人倾斜并固定玻璃管,一人做标记,一人计时,一人设计表格并记录,一人在图像上描点连线处理数据.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进行实验时,先用视频展示实验的注意点:玻璃管易碎,请轻拿轻放哟;玻璃管翻转倾斜后请固定;以玻璃管上端的A点开始测量.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也应参与实验,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及时采集实验数据.
(3)分析实验数据,通过计算表格的数据算出每段的速度,发现各个小组测得的数据之间有的误差很大,有的误差很小,可让学生自我评价实验数据.用表格分析数据时发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近似为一个定值,用图像法处理后近似为一条直线.
(4)总结、交流气泡运动的规律:气泡在上升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近似成正比,运动速度可以看做是不变的.每组每次测出的速度都不完全相同,说明匀速直线运动并不常见.
(5)提出新的问题:用频闪照相机拍了两幅对比图片,在某段过程中降落伞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同的,在这段过程中它做匀速直线运动;观察自由下落苹果的图片,苹果做什么运动?仿照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给这种运动下定义.这样学生们既巩固了已学知识,又解决了问题,完成了教学目标,还锻炼了能力,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高了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和综合分析能力,更增添了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愉悦感,促使学习更加积极主动有效.通过合作探究,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3 教学做合一:教与学互动,在实践中实现知识的传承
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这三者紧密结合,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实践习惯,还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此他有一个经典的教学论就是“小先生制”.传统教育是采取的“填鸭式”教学,即教师讲,学生听,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与学生处在相互对立而又不能互相取代的主客体关系上.对此,陶行知先生做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 “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的主张,强调“教学做合一”.因此,就要求教师既要能当先生,也要能当学生,需要学生既能当学生,也能当先生.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就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做“小先生”.先由某位学生做“小先生”,其他同学再补充,或纠正,最后总结归纳、提升.这样不仅能促进那位“小先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还能激发其他同学的兴趣,让学生乐学、善学,更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因为只有自己真正掌握了理解了才能给大家讲解,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把讲台让给学生,还能让学生把在课外听到的、看到的、自己掌握的知识拿到课堂上介绍、讲解给同学们听,以达到解决问题、拓宽视野,激发兴趣的目的.当“小先生”在台上讲解时,就需要教师以学生的身份在台下听、记,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对于小先生的讲解观察其他同学能否接受,有无不足,适时给予一定的引导,把学生带往更高境界.这样,才能做到学中有教,教中有学,互学互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让学生主动发展是陶行知先生所大力倡导的,也是“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的基本策略.“活动单导学” 致力于开放课堂,让学生的眼、耳、脑、口、手充分地动起来,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还学生主体地位,使之在活动中迸发天性,发挥灵性,张扬个性.“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陶行知语)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使学生不再依赖老师时,他才会变得更自信、强大,也才会越爱学,越会学,形成良性循环,焕发更大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