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夹河上,泸定决分晓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c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是否只属红4团22勇士的功劳?从史料中可以看到,飞夺泸定桥和强渡安顺场是同一个目的,都是为了渡过大渡河。因为安顺场渡河速度太慢,追兵迫近,中央红军才不得不飞夺泸定桥。正如上将杨得志在回忆录中所说:从安顺场渡过大渡河的红1师和尚未渡河的红4团同时夹河而上,共同夺取了泸定桥。
  红1团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
  红军的目标是东渡大渡河。1935年5月24日,中央红军先遣队红1团在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率领下,冒雨飞奔140多里,抵达大渡河西岸的安顺场。中央红軍先遣队司令员是总参谋长刘伯承,政委是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部队除红1团外,加配军团工兵连和无线电台,任务是进行战略侦察,为红军北上开路。毛泽东随林彪的红一军团团部及后续部队跟进。
  蒋介石几次要消灭红军都失败了,他命令大渡河以北加紧布防,并致电各路将领:“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希各军师长鼓励所部建立‘殊勋’。”蒋介石试图把红军变成“石达开第二”。
  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自古有“大渡天险”之说。因水流湍急,不能架桥,而安顺场的渡船全部被拉到东岸。杨得志刚摸清了敌情,就接到军委总部的命令,要红1团连夜偷袭安顺场,夺取船只,强渡大渡河。几乎同时,刘伯承、聂荣臻来到红1团驻地,当面交代任务,并帮助他们制定作战方案。杨得志回忆:两位首长还特别指示,这次渡河,关系着数万红军的生命,一定要战胜一切困难,完成任务,为全军打开一条胜利的道路。
  红5团占领了越西县城,为红1团从西边占领安顺场创造了条件。杨得志指挥红1团打了一个小仗,歼敌两个连,顺利控制了大渡河西岸的安顺场渡口。敌人没想到红军来得这么快,从东岸划过来一条探听消息的小船,被红军意外俘获。红军依靠这条小船分批渡河,击溃敌军,控制了东岸的安顺场渡口,并乘胜追击到渡口下游,又缴获敌人的两条船。
  三条小船每次只能运送一个排,往返一次要几十分钟,直到5月26日10时,红1团主力和红1师干部团才全部渡完。这时,毛泽东、林彪率后续部队来到安顺场渡口,听刘伯承、聂荣臻汇报安顺场水深流急,仅有的三条小船难以承载几万红军的渡河任务。5月27日中午,红3团全部过河。此时传来消息,敌刘湘、刘文辉、杨森的部队已距离大渡河不远,敌薛岳、周浑元的部队也在日夜兼程赶往大渡河。形势相当严峻。
  红4团受命夺取泸定桥
  林彪了解到大渡河上游有一座泸定桥,是康熙皇帝1705年下旨修建并御笔亲题,意为“骚乱已平,泸河安定”。毛泽东、朱德和林彪商量,决定兵分两路,红1师继续在安顺场渡河,红2师北上夺取泸定桥。朱德下令:聂荣臻、刘伯承指挥红1师及干部团,循大渡河东岸;林彪率一军团军团部、红2师主力及红5团,循大渡河西岸,“均向泸定桥急进,协同袭取该桥”。
  5月27日清晨,红4团接到命令,沿大渡河西岸,奔袭泸定桥,限三天赶到。大渡河东岸是二郎山,西岸是贡嘎山,河水从陡峭的山缝中奔腾而过,留下雷鸣般的轰响。红4团政委杨成武回忆:一般来说,三天长途跋涉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如今走了一段,却有些担心。这里的所谓路,有时是绝壁上硬凿出来的栈道,或是蜿蜒缠绕、忽起忽伏的羊肠小道,左边是刀劈一样高耸入云的峭崖陡壁,虽是5月深春,山腰以上却堆满了银光耀眼的积雪。再往右看,大渡河汹涌澎湃,它像一条宽阔的白链,盘桓在数丈深的峡谷里,闪着寒光,吐着白浪,令人心惊目眩,稍不注意,就有失足落入这万丈深渊的危险。
  5月28日,朱德急电林彪、刘伯承、聂荣臻,下令:西岸方面,红4团直下泸定桥,红2师部队迅速跟进;东岸方面,刘、聂率部队迅速追击,两路协力夺取泸定桥。林彪立即命令红4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29日)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速度的行军力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伟大的任务。”
  红4团边行军边动员,奔袭240里,按时在5月29日6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如此火急火燎赶路,为什么攻击时间却定在17时?这就要说到东岸的红1师了。
  两路红军夹河北上泸定桥
  从安顺场渡河的红1师,沿大渡河东岸向泸定桥逼进。强渡大渡河的突击队是红1团,过河后向泸定桥前进的开路先锋是红3团。就这样,隔着一条大渡河,红3团、红4团用火把、号音互相鼓励,顶着大雨并肩急进。被任命为红3团兼任总支书记的萧锋在日记中写道:走到晚间,两岸的部队都点起了灯笼、火把,好像两条火龙向泸定桥疾进。我们边走边用战斗口号鼓舞大家的士气:“足可疾,身可劳,衣服可烧,头颅可掉,什么不要,只要泸定桥!”
  斯诺根据采访红军长征的第一手材料,写成《红星照耀中国》,在《大渡河的英雄》一章中写道:“当红军主力部队沿着西岸向北推进的时候,在东岸的红军也同时前进。有时候在他们之间的山峡非常狭窄相近,使两支红军队伍彼此隔河相呼;有时候他们之间隔离很远,使他们恐怕大渡河会把他们永远地分开。这样他们更快地前进着!在夜间,当他们像一条龙似的围绕着山峰转,点起一万多支的火把,矢形的火光斜射在黑暗的不可捉摸的水面上。这些前锋队伍,日夜地用加倍的速度前进着,只停留短短的十分钟来休息和吃饭,在这个短短的休息时间,兵士们听着他们已经疲倦了的政治工作人员的演说,反复解释这一行动的重要性,劝勉他们每一个人贡献出最后的一息呼吸,最好的一点力量,争取摆在他们前面的试金石的胜利。”
  聂荣臻回忆说:“队伍沿着大渡河的东岸继续北上,目的是要从东岸去策应西岸准备攻占泸定桥的部队……当时我们手下只有黄永胜那个3团,其他队伍还没有赶到。于是我们就带着3团背水仰攻,一鼓作气占领了右侧那几个山头……2师4团的任务是作为先头部队沿着大渡河的西岸北上,去夺取泸定桥。我们两支英雄部队,互相支援,夹大渡河北上,当时的情景真是动人。他们在对岸边行军边不断地对我们又是喊又是比划手势,意思是告诉那里有敌人,要我们注意。我们这边也是一样。虽然由于河水的咆哮,大家什么也听不见,但战友的关怀却鼓舞着每个红军战士,都加紧了脚步,向泸定桥急进。我看到这种激动人心的场面,更坚信我们决不会做第二个石达开。同时,这次打泸定桥,好在采取了夹河而上的办法。”(《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   李聚奎在回忆录中写道:两天两夜,红3团在大渡河东岸背水仰攻,克服一切困难,不顾一切往前冲。一路上冒雨打了几个小仗,赶跑了川军,占领了制高点,保证了右纵队的行军安全,也使还没有过大渡河的左纵队不致遭敌隔岸射击。时间就是胜利,红3团将敌人消灭后仍然行走如飞,一天行军160多里,口号是“要桥不要命”。(《李聚奎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1975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回顾长征》一书收录了杨成武的《飞夺泸定桥》,文中说“我们和敌人沿大渡河两岸平行前进”,“敌人的火把给了我们启示,我们也可以点火把”,装成敌人吹号,与对岸“蠢猪似的敌人”联絡,隔河并行了30里。事实是,两路红军在夹大渡河而上。此外,红3团在东岸策应西岸的红4团22个勇士冲过泸定桥,在文章中却成了当晚10时向南搜索才遇到红3团。1982年5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杨成武的《忆长征》后记中说:“由于自己水平有限,经历的事情也有限,时间又比较久了,难免有遗漏和不妥之处,希望同志们批评指正。”
  当时已有不少当事人提出意见。据说李聚奎曾敲着拐杖质问:“飞夺泸定桥为什么不提红3团?”虽然《红星照耀中国》和《聂荣臻回忆录》,都明确了红3团在“夹河而上”、策应飞夺泸定桥上的功劳;但是,斯诺不是当事人,聂荣臻、刘伯承、杨得志过了大渡河,却在后面,而在前面指挥的红3团团长黄永胜1971年随“九一三”事件垮台,没有留下回忆录,所以一时无人详述真相。
  真相:红3团策应红4团夺取泸定桥
  《聂荣臻回忆录》中写道:“因为大渡河并不宽,越往泸定桥前进就越狭窄,只有百米左右,两岸的敌人都可以隔河射击,封锁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夹河而上,就可以消灭和驱赶两岸的敌人,保障对岸同志的安全。”是啊,如果泸定桥的桥头堡放上两挺机枪,不要说22位勇士,再多勇士恐怕也要倒在乱枪下。《李作鹏回忆录》说:“有文章将抢夺泸定桥的情景描写为铁索桥上的木板全部被敌人抽走,只剩下孤零零、滑溜溜、光秃秃的几根铁索。这个描述是不完全确切的。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不要说两小时,就是两天恐怕也完成不了攻占铁索桥的任务。这座桥是完好的,我亲自走过,那时我是随中革军委机关一起通过的。对于红军英勇作战的精神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但要实事求是。”
  在萧南溪整理父亲萧锋的《长征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中讲到,萧锋曾对女儿说,5月29日,他与红3团1营先头部队到达东岸距离泸定桥只有两公里的安乐坝。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的特别口令是“雅安、芦山”。于是萧锋带一小队战士,换上国民党军的服装,趁乱利用敌人的特别口令混进泸定城,迅速向东岸的桥头堡展开攻击,对岸红4团也向桥西的敌军堡垒发起攻击,敌人腹背受敌,连丢六座明碉暗堡,不由惊呼:难道红军是长了翅膀飞过来的?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泸定桥铁索两端筑有桥楼,东岸桥楼垒着沙袋,后面是泸定城。由于红军突然出现在泸定城,敌人没有来得及破坏泸定桥。“有一个红色战士爬上桥板,解开一个手榴弹,十分准确地扔到敌人的设防地。(敌)军官们完全着了慌,下令把桥上没有毁掉的地板完全炸毁。为时已晚,更多的红党(军)已经爬到面前来了。桥板上倒了许多的煤油,开始延(燃)烧起来。在这时候,约20个红党(军)正在用手和膝盖爬向前进,手榴弹一个又一个地向敌人的机关枪巢扔去。突然地,他们在西岸的同志们开始快乐地叫喊起来。‘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因为白军正实行退却,乱七八糟地逃亡了!冲锋的红军们,用全力跑过桥上那一段没有毁掉的地板,敏捷地跳到敌人的设防地,掉转了敌人们所放弃的机关枪,对准敌人追击着”。
  正在封锁泸定桥的敌人为什么突然逃跑?因为背后遭到红3团的突然攻击。黄永胜率红3团打进泸定城,消灭了泸定城守敌,然后从泸定桥守敌的背后打响了。敌人万万没有想到红军来得那么神速,正在手忙脚乱地准备放火烧桥板,红3团侦察排已经扑到敌人面前,厉声高喊:“缴枪不杀!”敌人一下子吓呆了。
  萧锋回忆,激战时,他突然听到一丝不同寻常的“哧哧”声,他转头一看,三根导火索正冒着火花。萧锋大吼一声,猛地扑向导火索,本能地伸出了手,可是手烫伤了,导火索却仍在燃烧。导火索如果引爆了炸药,将炸毁泸定桥。萧锋情急之中,抓起敌人埋炸药时丢弃的镐头,赶上来的战友也抓起铁铲,连砸带砍,终于使导火索熄灭了。这时敌人又点火烧桥,萧锋和战友们冲进火海,一边杀敌,一边灭火,东岸铁索桥上只烧了几十米桥板。这时西岸红4团的22位勇士也冒火爬过被火烧烫的铁索,两路红军胜利会师,将守敌击溃,一起把胜利的红旗插到了泸定桥头。
  红4团22名勇士除当场牺牲三人外,每人获得五件奖品:一套印有“中革军委奖”的列宁服、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一只搪瓷碗和一双筷子。在泸定桥纪念馆里,矗立着22根红色花岗岩碑,只有五根刻有名字、一根上端雕有头像,其余都是无名英雄。
  萧锋在《长征日记》中写道:夺下泸定桥后,在桥东头大树下茅草街边,我碰到了4团特派员、江西老表张国华同志。两人在小酒铺里吃了点水酒,喜谈东西两岸战斗的经历。他拍着我的肩膀说,老萧,我们一天一夜走了240里啊!我说,老张哪!我们红3团也不少于239里呀!说得两人都笑了起来。
  泸定桥悬在十丈高空中,飞架在大渡河上。李聚奎回忆:过泸定桥那天我特别激动,它哪里是桥呀,是悬在相距几十米远两岸上的13根铁链子,9根做桥面,4根作两边的扶手,上面搭了一些板子当桥面,人走在上面时桥就晃来晃去。泸定桥是我一生中过得最不安全的桥,但又是一座最安全的桥,因为过了它,我们就转危为安了。蒋介石想让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美梦破灭了。
  毛泽东、林彪率领军团直属队和红2师、红五军团为左纵队,在红4团后面也向泸定桥急进。5月30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红军大队人马也从泸定桥走过了天险大渡河。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说:“总司令朱德发来几份电令,一再称这次胜利是战略的胜利,十分鼓舞人心。单从战役的指挥来说,我认为我们的确走了几步关键性的险棋。我们都走胜了。单就一军团范围来说,这次胜利,是几个部队自觉地互相在战术上密切配合,执行统一战役计划取得的结果。如果没有5团远离主力去吸引敌人对安顺场的注意力,1团在安顺场能否夺到那条小船渡河成功,还是一个疑问,固然夺到那条小船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不是1师渡江,与2师4团夹河而上,飞夺泸定桥是否能够那样及时得手,也很难预料,固然4团动作神速勇猛确有独到之处。如果我们当时夺不到泸定桥,我军又是一个怎样的处境?那就很难设想。总之,当时棋势虽险,我们终于取得成功。确实来之不易,但也决非偶然。”1979年10月,聂荣臻受邀为大渡河纪念馆题词:“有感于当年红军过大渡河的英雄气概和我们取得这一战役胜利的主要过程,我写下这么几句:‘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两军夹河上,泸定决分晓。’这说不上是诗,只不过反映了我军强渡大渡河的实际情况罢了。”
  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后,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长征以来一直被前堵后追的严峻形势相对缓和下来。
其他文献
粤语里有个特色词汇叫做“番鬼”,带有“蛮不讲理”的意思。有意思的是,这个词同时也是过去广州人对于外国人的贬称。早在16世纪初期,刚刚抵达中国的葡萄牙殖民者在广东沿海的掠夺和暴行,引起了人民的痛恨,故而被称为“番鬼”。虽说名声不佳,但到了19世纪,一位来自美国的“番鬼”倒是见证了跨入近代门槛前后的广州历史变迁,他就是威廉·亨特。  懂中文的鸦片商  1825年2月11日清晨5点,一艘排水量不足500
期刊
【逊位的代价】  辛亥革命爆发后,经过几轮激烈交战,南北双方坐到了谈判桌上。经过南北两方代表反复磋商,最后达成清帝退位优待条件。《清帝逊位后优待之条件》共八款,涉及清室经费、私产的内容规定:“清帝逊位之后,其岁用四百万两,由中华民国政府付与。清帝逊位之后,其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其中清帝岁用银四百万两,议定待将来改铸新币后,“改两为元”,划拨银元。  此时刚进入民国,新政府财力艰难。隆
期刊
阎纲,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历史中,是一个不可遗忘的名字。他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语言犀利,文词精美,上世纪80年代的《人民文学》几乎每期都有他的评论。文坛有俗语:“一经阎纲点评,便鱼跳龙门。”这位关西大汉,总是在前沿冲锋陷阵,推动了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新时期文学启蒙和思想解放过程。  【高歌“迎春曲”】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阎纲的名字就为文坛所熟悉。他在《文艺报》编辑岗位上写下“火热的文字”
期刊
访谈嘉宾:王小鲁,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丁学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同舟共进》:近年来,不止中国,像美、德、日等大国都纷纷把振兴制造业作为自身国家战略,您认为出现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王小鲁:过去多年来,发达国家有“弃实就虚”的趋势。1990年美国的工业产出还占GDP的28%,2008年只剩下22%,金融危机后不仅没有回升,2014年又降到21%。服务业则从70%上
期刊
台湾人常用“一府二鹿三艋舺”这句谚语形容清朝时期全岛三大港市的繁荣盛况,其中“一府”指的就是台南府。台南自17世纪初被荷兰殖民统治开始到清末的近300年里,一直是台湾的行政和文化中心。在台南街头漫步,随处可见精致的古厝和让人眼花缭乱的美食,厚重的文化底蕴包围着这座古老的城市。  然而,台南最让我难忘的不是安平古堡,不是延平郡王祠,也不是清甜的虱目鱼汤,而是台南人留存在我心底的那些瞬间。  初访台南
期刊
访谈嘉宾:文东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导。  不久前,一篇描述北大新生“空心病”的文章在网上火了起来。作者徐凯文是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他写道,“曾有统计表明,30.4%的北大新生厌恶学习,认为学习没有意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在活,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已经放弃了自己”。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空心病”,是价值观缺乏所导致的心理障碍。  此文一出,舆
期刊
胡适1926年有一封致蔡元培的书信,如今只留下残件:  孑民先生:  今天忍不住,又写此信与先生。现在学校的好教员都要走了。北大最好的是物理系,但颜任光兄今年已受北洋之聘,温毓庆君已受东北大学之聘。此二人一走,物理系便散了。  数学系最久而最受学生爱戴者为冯汉叔兄,汉叔现已被东北大学用三百现洋请去了。他的房子已帖“召租”条子了。他的教授的本领是无人能继的。  钢和泰为世界有名学者,我极力维持他至数
期刊
1949年4月,负责戍守南京江面的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起义,林遵司令和各舰舰长率领25艘舰艇和官兵向解放军投诚。起义时,我是“太原”舰舰长兼代第四指挥区(在芜湖)指挥官,作为当时起义领导人之一,亲历了起义的前后经过。  海军总长桂永清试探各舰长  国共内战后期,蒋介石眼看支撑不住全面溃败的局面,在淮海战役黄百韬兵团于碾庄被歼之际,就打算撤守江南,希望凭借长江天险,造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十年生聚”,再
期刊
人口因素当然是导致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  《同舟共进》:您这几年一直强调中国经济下行的根源在于人口问题,但国内很多经济学家却不这么看,您这个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呢?  周天勇:一般而言,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20年前是上升的话,那么20年后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也相应地是上升的,也就是说,二者之间通常会存在一个正相关的关系。这是因为,20年前出生的人口,到了20年后进入劳动年龄,成为劳动主力;同时,这
期刊
中国城市化的下一步走向以及城市化到底应该解决什么问题始终是很值得讨论的。从前几年起,很多地方就开始提倡所谓的“田园城市”,我记得当时成都和重庆都在往田园城市方向建设,而且还在比赛。实事求是地说,这两个地方这些年的城市化建设还不错。当时,它们提出“城乡统筹”的概念,基本上与我们今天讨论的同城化是一个意思。  “田园城市”强调社区活力  “田园城市”到底是什么意思?“田园城市”是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