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科院吴传钧院士在谈地理教育改革问题时说:“地理教育是一件头等大事,它不仅关系到发展地理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吴传钧院士的话明确指出了地理教育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地理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如下:
地理教学对学生德育的促进作用
学生要全面发展,首先就是思想品德的发展。地理教学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资源、人口、全球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促进作用。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得天独厚的爱国主义“素材”与“资源”。中国地理的每个章节都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其一,讲述祖国的壮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中国的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自然观景与人文观景的多姿多采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既有庐山、黄山、泰山、喜马拉雅山等名山,又有长江、黄河等名川;既有长城、故宫、天安门等胜迹,又有桂林山水、三峡等美景。通过对景色的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描述,一定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其二,利用中国地理优势,激发爱国之情。我国有辽阔的疆域,优越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类型多样的地形、气候、生物与土壤等。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水能资源,钨、钛、稀土等储量占世界首位。我国还有被称为活化石的大熊猫、水杉等动植物。其三,地理教材中大量介绍祖国建设新成就,激发爱国之情。如对大江、大河的治理,使黄河40年安全度汛,创造了治黄史上的奇迹。其四,地理教材中大量的事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忧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如我国国情“人多地少物缺”、环境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人口数量剧增等问题,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忧国之情。
对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促进作用。地理科学是联系自然、社会与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理想载体。其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物质观。中学地理教材浓缩了整个宏观世界,提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天体和天体系统的知识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其二,培养学生联系发展的观点。例如世界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其三,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观点。如自然界中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一对矛盾。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景观是地壳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统一体。其四,培养学生质量互变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例如,地震的平静期就是地应力逐渐聚集的量变阶段。地震活跃期就是地应力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而急剧释放能量引起的质变阶段。
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促进作用。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持续观念的培养是塑造高素质公民极为重要的内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协调人际关系,正是地理科学研究的主题。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要求,“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国情、国力、国策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高中地理教材对人口、资源、环境作了专题论述。通过人口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显得必要,进而理解我国把它定为基本国策的意义。总之,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懂得资源、环境、人口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观。
地理教学对学生智育的促进作用
智育既要包括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又包括掌握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如观察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等。中学地理教学因其科学的独特性,对促进中学生智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系统的地理知识。地理课程本身就是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地理知识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太空霄汉,下至千米岩层和万米洋底,以及各国概况、民风民俗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各个方面与地理知识的关系日益密切。人类生活的环境已从地表扩大到太空,深入到海洋。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利用、开发资源,保护环境,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促进学生掌握方法,发展观察能力
首先,地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获取知识。地理教学可做到既传授知识又指导学法,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规律,从而获取知识。如讲海洋表面等温线发生弯曲,判断是寒流还是暖流经过时,就总结了这一类问题的解题方法。过洋流经过地区A点做一条纬度,然后比较A的温度与同纬度B、C的温度,如果A点高于B、C点,那么就是暖流经过;反之,就是寒流经过。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再遇到类似问题,很快就能解答。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其次,地理教学能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中学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地理教学中广泛应用地图、模型、图表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讲到矿物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与鉴定,从矿物的形状、颜色、硬度、透明度、条痕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培养了学生全面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最后,地理教学能促进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地理教学中,许多方法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如“目标取向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评判性和敏捷性;“因果综合法”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等。
地理教学对学生体育、美育、劳技
发展的促进作用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地理教学中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地景观浏览,标本采集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势必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美育不仅能陶治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观看图片或通过书本的描述、教师的讲解,对名山、奇峰、秀水和优美的古典建筑,鬼斧神工的地形构造,千奇百怪的溶洞景观,有了直接或间接的感觉,势必对观察美、创造美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途径。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模拟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这些活动对提高劳动技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地理教学因其科学的特殊性,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尤为显著的作用。二十一世纪只有加强地理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才能培养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第一高级中学)
地理教学对学生德育的促进作用
学生要全面发展,首先就是思想品德的发展。地理教学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资源、人口、全球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促进作用。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得天独厚的爱国主义“素材”与“资源”。中国地理的每个章节都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其一,讲述祖国的壮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中国的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自然观景与人文观景的多姿多采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既有庐山、黄山、泰山、喜马拉雅山等名山,又有长江、黄河等名川;既有长城、故宫、天安门等胜迹,又有桂林山水、三峡等美景。通过对景色的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描述,一定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其二,利用中国地理优势,激发爱国之情。我国有辽阔的疆域,优越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类型多样的地形、气候、生物与土壤等。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水能资源,钨、钛、稀土等储量占世界首位。我国还有被称为活化石的大熊猫、水杉等动植物。其三,地理教材中大量介绍祖国建设新成就,激发爱国之情。如对大江、大河的治理,使黄河40年安全度汛,创造了治黄史上的奇迹。其四,地理教材中大量的事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忧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如我国国情“人多地少物缺”、环境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人口数量剧增等问题,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忧国之情。
对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促进作用。地理科学是联系自然、社会与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理想载体。其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物质观。中学地理教材浓缩了整个宏观世界,提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天体和天体系统的知识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其二,培养学生联系发展的观点。例如世界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其三,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观点。如自然界中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一对矛盾。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景观是地壳内外力综合作用的统一体。其四,培养学生质量互变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例如,地震的平静期就是地应力逐渐聚集的量变阶段。地震活跃期就是地应力超过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而急剧释放能量引起的质变阶段。
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促进作用。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持续观念的培养是塑造高素质公民极为重要的内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协调人际关系,正是地理科学研究的主题。原国家教委颁布的高中地理教学目标要求,“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国情、国力、国策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高中地理教材对人口、资源、环境作了专题论述。通过人口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人口大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显得必要,进而理解我国把它定为基本国策的意义。总之,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懂得资源、环境、人口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观。
地理教学对学生智育的促进作用
智育既要包括学习系统的科学知识,又包括掌握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如观察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等。中学地理教学因其科学的独特性,对促进中学生智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系统的地理知识。地理课程本身就是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地理知识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太空霄汉,下至千米岩层和万米洋底,以及各国概况、民风民俗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各个方面与地理知识的关系日益密切。人类生活的环境已从地表扩大到太空,深入到海洋。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合理利用、开发资源,保护环境,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促进学生掌握方法,发展观察能力
首先,地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获取知识。地理教学可做到既传授知识又指导学法,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规律,从而获取知识。如讲海洋表面等温线发生弯曲,判断是寒流还是暖流经过时,就总结了这一类问题的解题方法。过洋流经过地区A点做一条纬度,然后比较A的温度与同纬度B、C的温度,如果A点高于B、C点,那么就是暖流经过;反之,就是寒流经过。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再遇到类似问题,很快就能解答。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其次,地理教学能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中学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地理教学中广泛应用地图、模型、图表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讲到矿物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与鉴定,从矿物的形状、颜色、硬度、透明度、条痕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培养了学生全面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最后,地理教学能促进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地理教学中,许多方法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如“目标取向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评判性和敏捷性;“因果综合法”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能力等。
地理教学对学生体育、美育、劳技
发展的促进作用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地理教学中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实地景观浏览,标本采集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势必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美育不仅能陶治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观看图片或通过书本的描述、教师的讲解,对名山、奇峰、秀水和优美的古典建筑,鬼斧神工的地形构造,千奇百怪的溶洞景观,有了直接或间接的感觉,势必对观察美、创造美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途径。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模拟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这些活动对提高劳动技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地理教学因其科学的特殊性,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尤为显著的作用。二十一世纪只有加强地理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才能培养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