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十月,记者来到浙江海宁,采访了蒋益喜。海宁著名皮衣品牌“都彭”便是出自这位温州商人之手。
和众多企业家一样,蒋益喜现在的辉煌是建立在创业前期的艰苦奋斗之上。两台缝纫机起家,经历过大起大落,到现在造就了年产数万件皮衣的海宁都彭服饰有限公司。
艰难创业掘得第一桶金
接过蒋益喜的名片,“海宁乐清皮革商会会长”的头衔赫然入目。听完蒋益喜对他创业的讲述,不得不感叹:又是一个成功的温州企业家!
蒋益喜的创业史印有鲜明的温州烙印:敢为天下先、拼搏、团结……
1985年,年仅20岁的蒋益喜离开乐清,和几个兄弟一起,带着父亲给的7000元钱出来闯世界。
首站便是首都北京。一路风尘后,他的兜里只剩下5000元。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5000元不是个小数目。若要创业,这笔资金就显得微不足道。“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蒋益喜决定不给别人打工,而要自己创业。他买来两台脚踩式缝纫机,开始了手工作坊式的服装生产。
尽管是手工作坊中出来的产品,质量并不差。蒋益喜的第一件产品是呢子大衣,而且还挂进了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的柜台里,成为了高档的消费品。
刚创业就走高端产品路线,创造高附加值。这其中,更多的是蒋益喜“敢为天下先”的个性。
这种定位,也成为了蒋益喜今后博弈商海的准则。
第一年创业,蒋益喜凭着5000元挣到了20000元。“在那个年代挣20000元已是相当多了。真是开心啊!”蒋益喜掘得第一桶金后,他的生意越做越好。
做皮装生意,则是几年之后的事情。
199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各地,虽然布料服装生意上,蒋益喜做得顺风顺水,但是看到皮装利润大、销量畅后,他亦然来到山东济南开起了皮装厂。
刚起步,蒋益喜的厂子规模小,主要是接当时的济南皮革制造厂的订单生产。由于当时市场也处于供不应求状况,蒋益喜的皮装生意做得十分红火。
1994年时,一个在海宁做皮革生意的老乡无意中说起,海宁皮革生意好做,他一年就赚了150万。
蒋益喜又耐不住了。他卖掉了在山东的厂子,花了90万元在海宁皮革城买了两间门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从乐清到北京,蒋益喜掘得第一桶金,从北京到山东,蒋益喜又走上规模式生产。一路走来,他没有遭遇太大挫折。但是1996年他落户海宁后,这一次战略大转移,并没有像之前几次一帆风顺,甚至头两年遭遇了寒冰期。
刚来海宁时,蒋益喜的经营方针是两手抓:一边努力开拓海宁市场,一边继续抓山东的生意。本来,这种做法本该是双保险,但是恰恰是最保险的事情,最不保险。
第一年,蒋益喜没有挣到朋友所说的150万元,生意并无多大起色。他在海宁遇到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同样一件皮衣,在山东畅销无阻,但是在海宁却连连滞销。同样的皮衣,为何遭遇冰火两重天的市场呢?
“那一段时间,我十分苦恼,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蒋益喜最后经过了长时间的市场调研,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北方天气寒冷,山东人又体格健壮,在山东卖的皮衣都是加大加厚的,没有太多款式可言。但是在南方,不仅气候适宜,人相对瘦小,而且南方人更多的是追求皮衣款式。加大加厚的山东版皮衣自然难以得到南方人认同。
找到生意不好的症结,蒋益喜马上改变生产方式:聘请设计师,修改衣服的尺寸。功夫不负有心人,蒋益喜迎来了在海宁的第一个春天。
专业人做专业皮衣
生意有起色后,蒋益喜逐渐放下了山东的市场,专心开拓海宁的市场。蒋益喜并不满足他的皮装仅仅在皮革城畅销,他希望自己的皮衣能够永驻大型商场,穿在高端消费者的身上。
之前,蒋益喜就一度尝试过将产品打入商场。但是,他的皮衣在冬天时销量很好,夏秋两季生意冷清,一直难以全年立足商场。
“要是能确保有四季服装可以销售,不就可以全年经营了么?”蒋益喜的想法在他的兄弟们之间产生了共鸣,“都彭”商标就此诞生。
于是,有段时间,蒋益喜既忙着在海宁生产皮衣,又忙着在温州生产皮鞋、衬衫、西服,还忙着到广州订皮带、裤子等,即使蒋益喜忙得巴不得自己拥有孙悟空分身本领,但是市场并不买他的账。几年做下来,除了皮装销量火爆外,其余的几季服装销量并不好。
“专业人做专业事啊!”蒋益喜找出了症结,他说:“皮装卖得好,是因为我十几年与其打交道,懂行。其他的服装生产,我是门外汉,当然做不好。”
为了确保“都彭”依旧留在商场里,蒋益喜将西服、衬衫等其他的衣服下订单给专业厂家。而他,则全身心投入到皮装生产中去。
为打响“都彭”品牌,蒋益喜在产品上投入了巨大的资本和精力。仅仅在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上每年就要投入150万元以上的资金,在300多名员工的厂子里,光设计团队就多达15人,也就是20名工人配备一名设计师。
注重对产品的设计,“都彭”产品不仅有正装,也有休闲类和时尚类等多种款式。“如今人们穿皮衣,御寒是其次,更多的是穿款式。只有出品时尚款式皮衣,才能吸引客户的关注。”蒋益喜看准了市场的需求,将“都彭”产品的款式打造成多样化,不仅保证了自有品牌的畅销,多家国内大品牌的服装生产商也都向他下单订贷。
踏实作风成就大业
十多年发展下来,“都彭”已经做得很大了,年产量比当初翻了近一倍。“我做得并不好,和我一起创业的很多温州人都身价上亿了,我只是有一个厂子而已,需要做的还很多。”蒋益喜的话透露出为人的踏实。也正是这种踏实的作风,成就了蒋益喜现在的财富。
蒋益喜在说到有的温州人身价上亿同时,他也谈到了很多温州生意人的没落。蒋益喜也面临多次危机,但是一次又一次都转危为安。对此,他总结为“自己是一步一个脚印做事情,才立于不败之地”。
1998年,中国服装市场遭遇寒流。仅这一年,蒋益喜所在的有100多名会员的乐清商会中,就有多家服装企业倒闭。
前几年,皮装的行情是有多少货就能赚多少钱,过热的市场使不少企业主冲昏了头脑,盲目增加销量,大量库存产品,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蒋益喜说:“当时我没有什么库存产品,基本都是按照订单进行生产,可能会因此而失去一些生意,但是风险也小很多。”这种被别人认为是胆小的做法,却保证了蒋益喜有惊无险地渡过了困难期。
即使至今,蒋益喜也不像其他企业,在厂房扩建上一掷千金,在规模上求大求全。不是蒋益喜贷不到款,买不起地,招不到人,而是他不愿意盲目追求规模。用他的话说,要踏踏实实把企业的基础夯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这一点最为直观的体现就是蒋益喜对皮革城门店的态度上。
在海宁皮革城中,拥有了大开间的门市,就意味着企业的实力,很多当地皮革企业更是把皮革城的门店当成产品的展示厅。
蒋益喜觉得皮革城闻名全国,世界各地客商都来此购物,为此蒋益喜不惜重金租下了海宁皮革城中最大的皮衣销售门店,他说:“企业不是最大但门店一定要最大的,为的是更好地把产品展示出去,皮革城的门店做好的话,完全不会成为企业的累赘,更是成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宝地。”
有了大开间的门店,产品多了,顾客多了,定单多了。皮革城的门店夯实了企业的基础,将门店的效益做了上去。所以蒋益喜从来都不担心销量,即使是在今年国际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下,他也是稳坐钓鱼台。
“可能很多做外贸的企业,今年的日子都不太好过,我身边有些企业销量下降三四成。说实话,我几乎没有感觉到大环境的压力,企业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蒋益喜说,他的厂子也做外贸订单,一年也只有少数几单,其中一单是为迪拜的一家客户生产服装,他说:“和老外交易,我只做高端产品,为的就是高附加值。而且,我和对方用美金交易,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我产生不了太多影响。”
“打铁还需自身硬。”蒋益喜的企业是硬的,“三年内,我们必定能拿到‘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这些称号。”蒋益喜能够夸此海口,是因为现在的“都彭”已经有实力去拿下这些称号了。但是他暂时还没有去争取,原因很简单:踏踏实实地把现在的事情做好,一切自然都会有的。
和众多企业家一样,蒋益喜现在的辉煌是建立在创业前期的艰苦奋斗之上。两台缝纫机起家,经历过大起大落,到现在造就了年产数万件皮衣的海宁都彭服饰有限公司。
艰难创业掘得第一桶金
接过蒋益喜的名片,“海宁乐清皮革商会会长”的头衔赫然入目。听完蒋益喜对他创业的讲述,不得不感叹:又是一个成功的温州企业家!
蒋益喜的创业史印有鲜明的温州烙印:敢为天下先、拼搏、团结……
1985年,年仅20岁的蒋益喜离开乐清,和几个兄弟一起,带着父亲给的7000元钱出来闯世界。
首站便是首都北京。一路风尘后,他的兜里只剩下5000元。
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5000元不是个小数目。若要创业,这笔资金就显得微不足道。“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蒋益喜决定不给别人打工,而要自己创业。他买来两台脚踩式缝纫机,开始了手工作坊式的服装生产。
尽管是手工作坊中出来的产品,质量并不差。蒋益喜的第一件产品是呢子大衣,而且还挂进了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的柜台里,成为了高档的消费品。
刚创业就走高端产品路线,创造高附加值。这其中,更多的是蒋益喜“敢为天下先”的个性。
这种定位,也成为了蒋益喜今后博弈商海的准则。
第一年创业,蒋益喜凭着5000元挣到了20000元。“在那个年代挣20000元已是相当多了。真是开心啊!”蒋益喜掘得第一桶金后,他的生意越做越好。
做皮装生意,则是几年之后的事情。
199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各地,虽然布料服装生意上,蒋益喜做得顺风顺水,但是看到皮装利润大、销量畅后,他亦然来到山东济南开起了皮装厂。
刚起步,蒋益喜的厂子规模小,主要是接当时的济南皮革制造厂的订单生产。由于当时市场也处于供不应求状况,蒋益喜的皮装生意做得十分红火。
1994年时,一个在海宁做皮革生意的老乡无意中说起,海宁皮革生意好做,他一年就赚了150万。
蒋益喜又耐不住了。他卖掉了在山东的厂子,花了90万元在海宁皮革城买了两间门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从乐清到北京,蒋益喜掘得第一桶金,从北京到山东,蒋益喜又走上规模式生产。一路走来,他没有遭遇太大挫折。但是1996年他落户海宁后,这一次战略大转移,并没有像之前几次一帆风顺,甚至头两年遭遇了寒冰期。
刚来海宁时,蒋益喜的经营方针是两手抓:一边努力开拓海宁市场,一边继续抓山东的生意。本来,这种做法本该是双保险,但是恰恰是最保险的事情,最不保险。
第一年,蒋益喜没有挣到朋友所说的150万元,生意并无多大起色。他在海宁遇到了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同样一件皮衣,在山东畅销无阻,但是在海宁却连连滞销。同样的皮衣,为何遭遇冰火两重天的市场呢?
“那一段时间,我十分苦恼,真是百思不得其解。”蒋益喜最后经过了长时间的市场调研,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北方天气寒冷,山东人又体格健壮,在山东卖的皮衣都是加大加厚的,没有太多款式可言。但是在南方,不仅气候适宜,人相对瘦小,而且南方人更多的是追求皮衣款式。加大加厚的山东版皮衣自然难以得到南方人认同。
找到生意不好的症结,蒋益喜马上改变生产方式:聘请设计师,修改衣服的尺寸。功夫不负有心人,蒋益喜迎来了在海宁的第一个春天。
专业人做专业皮衣
生意有起色后,蒋益喜逐渐放下了山东的市场,专心开拓海宁的市场。蒋益喜并不满足他的皮装仅仅在皮革城畅销,他希望自己的皮衣能够永驻大型商场,穿在高端消费者的身上。
之前,蒋益喜就一度尝试过将产品打入商场。但是,他的皮衣在冬天时销量很好,夏秋两季生意冷清,一直难以全年立足商场。
“要是能确保有四季服装可以销售,不就可以全年经营了么?”蒋益喜的想法在他的兄弟们之间产生了共鸣,“都彭”商标就此诞生。
于是,有段时间,蒋益喜既忙着在海宁生产皮衣,又忙着在温州生产皮鞋、衬衫、西服,还忙着到广州订皮带、裤子等,即使蒋益喜忙得巴不得自己拥有孙悟空分身本领,但是市场并不买他的账。几年做下来,除了皮装销量火爆外,其余的几季服装销量并不好。
“专业人做专业事啊!”蒋益喜找出了症结,他说:“皮装卖得好,是因为我十几年与其打交道,懂行。其他的服装生产,我是门外汉,当然做不好。”
为了确保“都彭”依旧留在商场里,蒋益喜将西服、衬衫等其他的衣服下订单给专业厂家。而他,则全身心投入到皮装生产中去。
为打响“都彭”品牌,蒋益喜在产品上投入了巨大的资本和精力。仅仅在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上每年就要投入150万元以上的资金,在300多名员工的厂子里,光设计团队就多达15人,也就是20名工人配备一名设计师。
注重对产品的设计,“都彭”产品不仅有正装,也有休闲类和时尚类等多种款式。“如今人们穿皮衣,御寒是其次,更多的是穿款式。只有出品时尚款式皮衣,才能吸引客户的关注。”蒋益喜看准了市场的需求,将“都彭”产品的款式打造成多样化,不仅保证了自有品牌的畅销,多家国内大品牌的服装生产商也都向他下单订贷。
踏实作风成就大业
十多年发展下来,“都彭”已经做得很大了,年产量比当初翻了近一倍。“我做得并不好,和我一起创业的很多温州人都身价上亿了,我只是有一个厂子而已,需要做的还很多。”蒋益喜的话透露出为人的踏实。也正是这种踏实的作风,成就了蒋益喜现在的财富。
蒋益喜在说到有的温州人身价上亿同时,他也谈到了很多温州生意人的没落。蒋益喜也面临多次危机,但是一次又一次都转危为安。对此,他总结为“自己是一步一个脚印做事情,才立于不败之地”。
1998年,中国服装市场遭遇寒流。仅这一年,蒋益喜所在的有100多名会员的乐清商会中,就有多家服装企业倒闭。
前几年,皮装的行情是有多少货就能赚多少钱,过热的市场使不少企业主冲昏了头脑,盲目增加销量,大量库存产品,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蒋益喜说:“当时我没有什么库存产品,基本都是按照订单进行生产,可能会因此而失去一些生意,但是风险也小很多。”这种被别人认为是胆小的做法,却保证了蒋益喜有惊无险地渡过了困难期。
即使至今,蒋益喜也不像其他企业,在厂房扩建上一掷千金,在规模上求大求全。不是蒋益喜贷不到款,买不起地,招不到人,而是他不愿意盲目追求规模。用他的话说,要踏踏实实把企业的基础夯实,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这一点最为直观的体现就是蒋益喜对皮革城门店的态度上。
在海宁皮革城中,拥有了大开间的门市,就意味着企业的实力,很多当地皮革企业更是把皮革城的门店当成产品的展示厅。
蒋益喜觉得皮革城闻名全国,世界各地客商都来此购物,为此蒋益喜不惜重金租下了海宁皮革城中最大的皮衣销售门店,他说:“企业不是最大但门店一定要最大的,为的是更好地把产品展示出去,皮革城的门店做好的话,完全不会成为企业的累赘,更是成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宝地。”
有了大开间的门店,产品多了,顾客多了,定单多了。皮革城的门店夯实了企业的基础,将门店的效益做了上去。所以蒋益喜从来都不担心销量,即使是在今年国际经济大环境不景气下,他也是稳坐钓鱼台。
“可能很多做外贸的企业,今年的日子都不太好过,我身边有些企业销量下降三四成。说实话,我几乎没有感觉到大环境的压力,企业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蒋益喜说,他的厂子也做外贸订单,一年也只有少数几单,其中一单是为迪拜的一家客户生产服装,他说:“和老外交易,我只做高端产品,为的就是高附加值。而且,我和对方用美金交易,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我产生不了太多影响。”
“打铁还需自身硬。”蒋益喜的企业是硬的,“三年内,我们必定能拿到‘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这些称号。”蒋益喜能够夸此海口,是因为现在的“都彭”已经有实力去拿下这些称号了。但是他暂时还没有去争取,原因很简单:踏踏实实地把现在的事情做好,一切自然都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