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大纲规定:低段教学要打好听说基础。可见上好说话课,加强语言训练是题中之义,而看图说话是听说训练的一种主要形式。它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意、理解图意,达到认识事物、发展思维,学会说话的目的。如何看图说话,笔者认为“态度自然、讲普通话、声音响亮、表达清楚”应该作为常规训练的四个支撑点。它包括观察、理解、表达三个心理过程。而观察是开端,理解是核心,表达是目的。如何达到这个目标,下面笔者就此谈点个人看法。
一、从图入手,激发兴趣,千方百计让学生说
在小学低段教学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按要求有意识地说话,做到说通顺、说具体、说完整,应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抽象说教,避免课堂气氛的枯燥和单调,为此教师应该努力采用直观形象的图画启发学生,用导语、故事、游戏、活动等形式激发起学生看图说话的兴趣。如看图说话《树叶画》,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制做各种精美的树叶剪贴画,并且把优秀作品用来布置黑板报。课中调动全体学生介绍自己制做的作品。小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同学的羡慕,自然会纷纷举手发言介绍自己的作品。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怎样把自己的作品介绍得有条理,并让大家略作数分钟的准备,然后让各自再说一遍,这叫“自我提升”。此外还可以交换着说,同学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这可以叫“互动提升”。必要的话可对同一说话对象,不妨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让学生自说和互说。这样,每一次重复实际都是一次提升,而每次提升又都能转化为成功感,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这为同学们满怀信心地迎接第二堂课作出了铺垫,不断激发起看图说话的兴趣。
二、注重观察力的指导
观察是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客观事物。它是思维品质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看图说话的开端,更是关键。指导学生看图,首先就要解决好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的问题,笔者的做法是:
1、引导学生全面,有顺序地观察图画——发展思维的条理性。观察按对象的不同可以是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等等。如第四册看图说话《愉快的春游》:先出示投影,然后指导学生按照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的顺序说说公园里春天的景色怎么样,同学们是怎么活动的。这里突出的是一个“序”字。
2、引导学生精细的观察图画——发展思维的准确性。如第一册看图说话《秋收》,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农民伯伯在收割金黄的稻谷,并结合自己对秋天的了解,分析到图中描绘的是秋天收获的景象。这里突出的是一个“细”字。
3、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小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所熟知的生活常识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旦触及极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成为再认知的起点。如看图说话《长颈鹿请客》中,我先让学生们分别谈谈自己对小猫、小白兔、山羊、公鸡的印象。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猫爱吃鱼。”“小白兔最爱吃萝卜。”“山羊喜欢吃青菜。”“公鸡喜欢吃小虫子。”等等。这样,长颈鹿应该请客人吃什么,学生只要在原认知的基础上略作推理就很清楚了。这里突出的是一个“联”字。
4、指导学生在事物联系中进行观察,弄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发展思维的逻辑性。如第四册看图说话《玻璃打破以后》中有四幅图:一只足球、一扇打破的玻璃、一只竖起大拇指的手、一叠壹圆钞票,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经过分析,得出:踢球-踢破玻璃-承认错误陪钱-受到称赞。因此,这四幅图看似毫不相干,实际上是由事情发展的经过联系起来的。在这里,教师让学生能够尽快地捕捉到这种“联系”,应该成为课堂教、学双向共同努力的支点。这里突出的是一个“思”字。
三、注重想象力的指导
想象力就是思维力,看图学说话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所说的想象力与前述的“联”、“思”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前者是具象的,这里更多的是侧重于理性的,着眼在一般意义的想象力培养,也就是说笔者在这一节所指的想象力在时空上有更高的量极。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不仅要尽量避免可问可不问的问题,而且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认知心理,为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提供广阔的“蓝天碧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有关“问”的教学设计的。
1、主题式提问。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基础上,问“图上主要画了什么?”或“谁干什么”、“谁怎么样”,这样学生一开始就能紧扣“什么”、“怎么样”来回答。训练了口头表达的主题意识。日积月累,学生一开口讲话,就能抓住对象有的放矢,为以后想象品质的发展在具备分散性的同时注入符合情景的目标性,避开想象茫无目标的随意性和散漫性。
2、细节、背景式设问。这种提问能加深学生对图画主题的理解,拓开学生想象的空间,是主题式提问的必要补充。如看图说话《秋收》,学生观察到“稻谷黄了”,可以看出秋天到了。此时教师可以再加一问“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秋天到了?”,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树叶黄了”,“棉花白了”。这样就从细节和背景上丰富了说话的内容,激发了思维的广泛性,充实了想象的内容。
四、说话训练的归宿是一个“说”字
说话,人人都会,但要用准确、规范的语言在表情达意上能恰到好处地说话,即使成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学童。正因为这样,看图说话不仅要训练说话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说话的实践中,丰富学生的语汇。通过语言这种外在的形式来固定和存储思维。因此,在看图说话中必须落实“说”的训练。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觉得要抓好下面两件事。
1、说一句完整话的训练。在上述所谈及的观察的基础上说出画面的主要部分(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句子是否完整是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上要评价的要点,让学生懂得说话完整的重要性,努力在语言训练中建立句子的概念,然后据此扩大,“添枝加叶”,把句子说具体、说详细。
2、说连贯的几句话的训练。在帮助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辐射观察图意,懂得在众多的画面内容下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这个训练点是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一段话是由几个句子组成的,每句话都必须说清楚,一句一句要连贯。
在看图说话训练中,观察、理解、表达是一个不小的系统工程,这三个环节是环环扣紧,互相渗透、交错融合、统一进行的,缺了哪一环都不完整,都难以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时候,也要着意启发学生的思考,兼顾学生的表达。反之亦然。在这里正象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教师“要学会弹钢琴,十个指头都动起来”。教学上的面面俱到是不可取的,但在知识链上的顾此失彼同样不提倡。
教学工作是一棵常青树,教师是这棵树下的工作者,他个人的工作时间、工作经验都是有限的,更是相对的。可是教学的这棵常青树却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所以,我们对教学工作的追求应该是永无止境的。任何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都不应该是凝固的,而应该是发展的,也只有这样,小学低段的看图说话教学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走向成熟,我们的素质教育也才能真正地落到小学教学的实处。
一、从图入手,激发兴趣,千方百计让学生说
在小学低段教学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按要求有意识地说话,做到说通顺、说具体、说完整,应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抽象说教,避免课堂气氛的枯燥和单调,为此教师应该努力采用直观形象的图画启发学生,用导语、故事、游戏、活动等形式激发起学生看图说话的兴趣。如看图说话《树叶画》,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制做各种精美的树叶剪贴画,并且把优秀作品用来布置黑板报。课中调动全体学生介绍自己制做的作品。小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同学的羡慕,自然会纷纷举手发言介绍自己的作品。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怎样把自己的作品介绍得有条理,并让大家略作数分钟的准备,然后让各自再说一遍,这叫“自我提升”。此外还可以交换着说,同学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这可以叫“互动提升”。必要的话可对同一说话对象,不妨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让学生自说和互说。这样,每一次重复实际都是一次提升,而每次提升又都能转化为成功感,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这为同学们满怀信心地迎接第二堂课作出了铺垫,不断激发起看图说话的兴趣。
二、注重观察力的指导
观察是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客观事物。它是思维品质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看图说话的开端,更是关键。指导学生看图,首先就要解决好如何指导学生观察的问题,笔者的做法是:
1、引导学生全面,有顺序地观察图画——发展思维的条理性。观察按对象的不同可以是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等等。如第四册看图说话《愉快的春游》:先出示投影,然后指导学生按照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的顺序说说公园里春天的景色怎么样,同学们是怎么活动的。这里突出的是一个“序”字。
2、引导学生精细的观察图画——发展思维的准确性。如第一册看图说话《秋收》,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农民伯伯在收割金黄的稻谷,并结合自己对秋天的了解,分析到图中描绘的是秋天收获的景象。这里突出的是一个“细”字。
3、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小学生对日常生活中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所熟知的生活常识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旦触及极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成为再认知的起点。如看图说话《长颈鹿请客》中,我先让学生们分别谈谈自己对小猫、小白兔、山羊、公鸡的印象。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猫爱吃鱼。”“小白兔最爱吃萝卜。”“山羊喜欢吃青菜。”“公鸡喜欢吃小虫子。”等等。这样,长颈鹿应该请客人吃什么,学生只要在原认知的基础上略作推理就很清楚了。这里突出的是一个“联”字。
4、指导学生在事物联系中进行观察,弄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发展思维的逻辑性。如第四册看图说话《玻璃打破以后》中有四幅图:一只足球、一扇打破的玻璃、一只竖起大拇指的手、一叠壹圆钞票,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经过分析,得出:踢球-踢破玻璃-承认错误陪钱-受到称赞。因此,这四幅图看似毫不相干,实际上是由事情发展的经过联系起来的。在这里,教师让学生能够尽快地捕捉到这种“联系”,应该成为课堂教、学双向共同努力的支点。这里突出的是一个“思”字。
三、注重想象力的指导
想象力就是思维力,看图学说话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所说的想象力与前述的“联”、“思”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前者是具象的,这里更多的是侧重于理性的,着眼在一般意义的想象力培养,也就是说笔者在这一节所指的想象力在时空上有更高的量极。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不仅要尽量避免可问可不问的问题,而且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认知心理,为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提供广阔的“蓝天碧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有关“问”的教学设计的。
1、主题式提问。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基础上,问“图上主要画了什么?”或“谁干什么”、“谁怎么样”,这样学生一开始就能紧扣“什么”、“怎么样”来回答。训练了口头表达的主题意识。日积月累,学生一开口讲话,就能抓住对象有的放矢,为以后想象品质的发展在具备分散性的同时注入符合情景的目标性,避开想象茫无目标的随意性和散漫性。
2、细节、背景式设问。这种提问能加深学生对图画主题的理解,拓开学生想象的空间,是主题式提问的必要补充。如看图说话《秋收》,学生观察到“稻谷黄了”,可以看出秋天到了。此时教师可以再加一问“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秋天到了?”,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树叶黄了”,“棉花白了”。这样就从细节和背景上丰富了说话的内容,激发了思维的广泛性,充实了想象的内容。
四、说话训练的归宿是一个“说”字
说话,人人都会,但要用准确、规范的语言在表情达意上能恰到好处地说话,即使成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学童。正因为这样,看图说话不仅要训练说话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说话的实践中,丰富学生的语汇。通过语言这种外在的形式来固定和存储思维。因此,在看图说话中必须落实“说”的训练。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觉得要抓好下面两件事。
1、说一句完整话的训练。在上述所谈及的观察的基础上说出画面的主要部分(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句子是否完整是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上要评价的要点,让学生懂得说话完整的重要性,努力在语言训练中建立句子的概念,然后据此扩大,“添枝加叶”,把句子说具体、说详细。
2、说连贯的几句话的训练。在帮助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辐射观察图意,懂得在众多的画面内容下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这个训练点是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一段话是由几个句子组成的,每句话都必须说清楚,一句一句要连贯。
在看图说话训练中,观察、理解、表达是一个不小的系统工程,这三个环节是环环扣紧,互相渗透、交错融合、统一进行的,缺了哪一环都不完整,都难以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时候,也要着意启发学生的思考,兼顾学生的表达。反之亦然。在这里正象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教师“要学会弹钢琴,十个指头都动起来”。教学上的面面俱到是不可取的,但在知识链上的顾此失彼同样不提倡。
教学工作是一棵常青树,教师是这棵树下的工作者,他个人的工作时间、工作经验都是有限的,更是相对的。可是教学的这棵常青树却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所以,我们对教学工作的追求应该是永无止境的。任何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都不应该是凝固的,而应该是发展的,也只有这样,小学低段的看图说话教学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走向成熟,我们的素质教育也才能真正地落到小学教学的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