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形式,通常是指不受已有方法的限制、不被思想定势所拘泥的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形式。小学生虽然达不到多高的水平,但从小就培养这种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就明确规定: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围绕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富有探索性且有新异感的问题情境,营造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有一点创见或独立性的问题,逐步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善于质疑的能力。
1、批判性质疑
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有挑战性。
例如:枫叶服装厂接到生产24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一共要用多少天?(人教版第十二册P117页)
按照一般的思路,只要先求出每天生产的件数,然后用总件数除以每天生产的件数即可求得生产的天数。列式为:2400÷(2400×40%÷3)。
我们刚分析完,立刻有个学生举手说他有更好的解法,随后便不慌不忙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生产2400件衬衫”这一条件是多余的,只要根据“前3天完成了40%”便能求出问题,因为可以把整个工作总量看作“1”,3÷40%求得的就是生产的总天数。
听到这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个同学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而顿悟的过程,不正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体现吗?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的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学“比”一课时,学生在通过自学初步了解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和基本性质后,就有人提出:“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那么三个数相除能不能叫做三个数的比呢?”此时正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时不时会迸发出一些创造性的火花,教师一定要加倍爱惜,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二、创设交流情境,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创造心理学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填鸭式”教学格局。在实践中,如果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引导他们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有利于其思维的发展。
那么,什么时候进行合作探究最有效呢?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在教学中遇到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时,若能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们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推动,形成立体的、交叉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再动动手,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起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合作学习时动手操作、找出规律、提炼方法。
此外,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论。因为系统论认为,没有与外界的信息交流,系统只会走向混沌而得不到发展。个人智慧不过是草间露珠,集体智慧才是长河流水。经过争辩,他们每个人的思维深度都会自然得到发展,经过思维的交锋,每个个体的内部将引发更深刻的反思、更深入的追求、更深层次的自我更新。长期参与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逐步养成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思维,从而保持不断质疑的信心和勇气。
三、教会数学思维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数学思维策略,简而言之就是运用广泛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去思维。这些方法是比数学知识更宝贵的东西。
1、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思维的塑造。求异思维就是从所给的原信息中产生不同方向的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一种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理解,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定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训练初期,我经常鼓励、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其他方法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此外,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尽量鼓励学生多想并采用多种方法解答,在多解的基础上,还要“多中选”。利用“一题多解”的练习,在条件和问题的不断变化中促进思维的流畅性,培养并锻炼学生学习的变通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联想的方法
俄国大诗人普希金曾说过:“我们说的机智,不是深得评论家们青睐的小聪明,而是那种概念相接近,并且从中引出正确的新结论的能力。”这种概念相接近的能力就是联想,实质上是在头脑中由一种事物联系到另一种事物的思考过程,联想有单向与逆向两种形式。通过联想,能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
例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5/6”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了以下问题:
(1)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4)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几分之几?
(5)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几分之几?
这样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有利于学生解决新问题、认识新事物、探索新知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的意识,并根据情况自觉地把这种策略教给学生,注重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张扬。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富有探索性且有新异感的问题情境,营造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有一点创见或独立性的问题,逐步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善于质疑的能力。
1、批判性质疑
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有挑战性。
例如:枫叶服装厂接到生产24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一共要用多少天?(人教版第十二册P117页)
按照一般的思路,只要先求出每天生产的件数,然后用总件数除以每天生产的件数即可求得生产的天数。列式为:2400÷(2400×40%÷3)。
我们刚分析完,立刻有个学生举手说他有更好的解法,随后便不慌不忙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生产2400件衬衫”这一条件是多余的,只要根据“前3天完成了40%”便能求出问题,因为可以把整个工作总量看作“1”,3÷40%求得的就是生产的总天数。
听到这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个同学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而顿悟的过程,不正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体现吗?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的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学“比”一课时,学生在通过自学初步了解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和基本性质后,就有人提出:“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那么三个数相除能不能叫做三个数的比呢?”此时正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时不时会迸发出一些创造性的火花,教师一定要加倍爱惜,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二、创设交流情境,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创造心理学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填鸭式”教学格局。在实践中,如果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引导他们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有利于其思维的发展。
那么,什么时候进行合作探究最有效呢?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在教学中遇到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时,若能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们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推动,形成立体的、交叉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再动动手,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起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合作学习时动手操作、找出规律、提炼方法。
此外,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论。因为系统论认为,没有与外界的信息交流,系统只会走向混沌而得不到发展。个人智慧不过是草间露珠,集体智慧才是长河流水。经过争辩,他们每个人的思维深度都会自然得到发展,经过思维的交锋,每个个体的内部将引发更深刻的反思、更深入的追求、更深层次的自我更新。长期参与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逐步养成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思维,从而保持不断质疑的信心和勇气。
三、教会数学思维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数学思维策略,简而言之就是运用广泛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去思维。这些方法是比数学知识更宝贵的东西。
1、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思维的塑造。求异思维就是从所给的原信息中产生不同方向的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一种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理解,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定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训练初期,我经常鼓励、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其他方法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此外,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尽量鼓励学生多想并采用多种方法解答,在多解的基础上,还要“多中选”。利用“一题多解”的练习,在条件和问题的不断变化中促进思维的流畅性,培养并锻炼学生学习的变通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联想的方法
俄国大诗人普希金曾说过:“我们说的机智,不是深得评论家们青睐的小聪明,而是那种概念相接近,并且从中引出正确的新结论的能力。”这种概念相接近的能力就是联想,实质上是在头脑中由一种事物联系到另一种事物的思考过程,联想有单向与逆向两种形式。通过联想,能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
例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5/6”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了以下问题:
(1)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4)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几分之几?
(5)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几分之几?
这样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有利于学生解决新问题、认识新事物、探索新知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的意识,并根据情况自觉地把这种策略教给学生,注重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