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me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形式,通常是指不受已有方法的限制、不被思想定势所拘泥的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形式。小学生虽然达不到多高的水平,但从小就培养这种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就明确规定: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近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围绕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
  
  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富有探索性且有新异感的问题情境,营造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有一点创见或独立性的问题,逐步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善于质疑的能力。
  1、批判性质疑
  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有挑战性。
  例如:枫叶服装厂接到生产2400件衬衫的任务。前3天完成了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一共要用多少天?(人教版第十二册P117页)
  按照一般的思路,只要先求出每天生产的件数,然后用总件数除以每天生产的件数即可求得生产的天数。列式为:2400÷(2400×40%÷3)。
  我们刚分析完,立刻有个学生举手说他有更好的解法,随后便不慌不忙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生产2400件衬衫”这一条件是多余的,只要根据“前3天完成了40%”便能求出问题,因为可以把整个工作总量看作“1”,3÷40%求得的就是生产的总天数。
  听到这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个同学敢于打破思维定势而顿悟的过程,不正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体现吗?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的思维品质。例如:在教学“比”一课时,学生在通过自学初步了解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和基本性质后,就有人提出:“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那么三个数相除能不能叫做三个数的比呢?”此时正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时不时会迸发出一些创造性的火花,教师一定要加倍爱惜,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二、创设交流情境,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创造心理学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填鸭式”教学格局。在实践中,如果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引导他们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有利于其思维的发展。
  那么,什么时候进行合作探究最有效呢?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在教学中遇到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的难度时,若能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们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推动,形成立体的、交叉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再动动手,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起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学生合作学习时动手操作、找出规律、提炼方法。
  此外,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论。因为系统论认为,没有与外界的信息交流,系统只会走向混沌而得不到发展。个人智慧不过是草间露珠,集体智慧才是长河流水。经过争辩,他们每个人的思维深度都会自然得到发展,经过思维的交锋,每个个体的内部将引发更深刻的反思、更深入的追求、更深层次的自我更新。长期参与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逐步养成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思维,从而保持不断质疑的信心和勇气。
  
  三、教会数学思维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数学思维策略,简而言之就是运用广泛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去思维。这些方法是比数学知识更宝贵的东西。
  1、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思维的塑造。求异思维就是从所给的原信息中产生不同方向的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一种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理解,尽可能地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定要注意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训练初期,我经常鼓励、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其他方法了?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此外,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尽量鼓励学生多想并采用多种方法解答,在多解的基础上,还要“多中选”。利用“一题多解”的练习,在条件和问题的不断变化中促进思维的流畅性,培养并锻炼学生学习的变通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联想的方法
  俄国大诗人普希金曾说过:“我们说的机智,不是深得评论家们青睐的小聪明,而是那种概念相接近,并且从中引出正确的新结论的能力。”这种概念相接近的能力就是联想,实质上是在头脑中由一种事物联系到另一种事物的思考过程,联想有单向与逆向两种形式。通过联想,能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
  例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5/6”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了以下问题:
  (1)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4)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几分之几?
  (5)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几分之几?
  这样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有利于学生解决新问题、认识新事物、探索新知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的意识,并根据情况自觉地把这种策略教给学生,注重把静态的知识结论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张扬。
其他文献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应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处于引导和平等参与的地位,让学生真正地“快乐学数学,享受数学”。为此,笔者在课堂中实施“四化”教学。    一、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数学
期刊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学习没有目标,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久而久之,对于学习,他们先是厌倦,而后放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困生。学习缺乏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学困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学困生学习上的进步。因此,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五
期刊
一、归纳梳理,积累知识    阅读文言文,首先要能读懂文言文。现在中考文言文考查的材料虽然大都取自课外,但是知识点一般都是课内学过的,尤其是字词句意思,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因此,我们必须以课内知识的掌握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不要一开始就让学生做大量的课外阅读训练,而应该立足于课内文言文。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就像记英语单词那样进行识记。当然,这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需注意三方面:要贴近生活,注重实效;要亲近儿童,注重趣味;要走近数学,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存在。  【关键词】数学教学 情境 创设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
期刊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他强调了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贯彻到学科教学之中。我认为,语文教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而作文教学更应当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学着用语言文字来反映生活、表情达意的活动。学生即使是最笨拙、最稚嫩的文笔,也或多或少、这样那样地渗透着他们的主观感受,反映着他们的某种情感体验,是一个主观、个性
期刊
问题:圆周上有10个等分圆周的点,从这10个点中任取3个点作为一个三角形的顶点,则所作的三角形中,直角三角形有多少个?  对于此问题,解决起来比较简单:一个圆内接三角形要能成为直角三角形,则其中有一边必须恰为直径。而在这10个等分圆周的点中,共有5条直径,每条直径与另外8个点均可构成直角三角形,所以共有直角三角形5×8=40个。但如果要求的是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是n个点呢?  变式1:圆周上有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给创新人才创造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
期刊
“启发式”教学,作为与“注入式”相互依存却又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从其始发的孔子时代,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教育沧桑,已演变成具有“课堂教学启导艺术的核心和精髓”且具有巨大的生命活力的教学思想,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许多教育理论家都重视并致力于启发式教学的研究。布鲁纳要求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好奇心之火,去打开学生思
期刊
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实现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局面。    一、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还学生主人地位。要充分发扬教
期刊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成了新世纪倍受关注的重点词语。提到创新,人们往往不愿做深层次的思考,只会考虑这是别人的事,与我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只要发明、发现一种新的方式后用以处理某种事物,就是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创新,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想学、愿学、爱学,才不至于厌学、弃学。有时候,一些稍微反常的变化,也许就是一种创新;学生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