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我们媒体人来说,开展“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活动,最关键的是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实践中向人民群众学习,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积极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倡导清新朴实的文风。努力从基层找选题,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最鲜活的素材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
作风、学风、文风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工作方法、思想方法、精神状态的具体体现。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对媒体而言,即和百姓关系怎样,和基层关系怎样,能否捕捉到人民群众的心声,能否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能否为百姓解疑释惑。正学风,是好的作风在学习中的反映。我们新闻工作者要精研理论原文,不能满足于当二传手,特别是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际工作,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以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栏目中心的品牌栏目《青城纪事》为例,该栏目以讲述青城百姓故事为宗旨定位,节目每天都在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基层民众所观、所感、所想就是编导们关注的焦点。《青城纪事》自开播以来,共采制了各类基层人物600多期,修鞋匠、打工妹、架子工、保姆、清洁工等等,他们是处于社会最基层的劳动者,也是《青城纪事》节目中一个个鲜活的主人公。可以说,“走基层”是该栏目的一个亮点,也是它深受观众喜爱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青城纪事》的编导去武川县采访残疾女孩儿康枝英,她20多岁,长得非常漂亮。然而不幸的是,在一次上班途中电动车刹车失灵,造成了高位截瘫。为了给女儿治病,康枝英的父亲四处求助,他的一片爱女之心,感动了很多人。我们的记者先后3次去武川,拍摄康枝英的日常生活和康复训练。节目播出后,有一位叫冀启瑞的医生打来电话,表示愿意无偿为康枝英做康复治疗,还有很多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笔者在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了新闻工作的神圣。
下基层采访,尤其是到农村采访,不仅要人到,更要心到,用心去感受农民的生活,体会他们的苦与乐。2009年,栏目记者到清水河县老牛湾采访,在那儿认识了农民李白,一个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清水河老牛湾村的农民。2009年之前,老牛湾人吃水全靠建水窖、集雨水。李白用自己的肩膀从山崖上一趟一趟背石头,用3年时间建起了直径5米、高3米多的水窖,又背石头砌起了5间窑洞。当记者拍摄李白凿石头、背石头,汗珠子一滴滴掉在路上的一组镜头时,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编导3次去老牛湾。为了拍到老牛湾各个时段的美丽风光,他们清晨4点钟就起床,等待太阳从东山升起,白天跟拍老牛湾人的生活和劳动,去地里除草,到山崖下背水,在黄河上摆渡、喂鱼,几百级的台阶,上上下下一天走七八趟,直到晚上10点多才能收工。纪录片《老牛湾》反映了老牛湾的秀丽风光、老牛湾人的吃苦耐劳、坚强乐观和对生活的热情追求,在2009年全国城市电视台短纪录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实践证明,精品佳作来源于基层、来源于生活。
蒙古语栏目《我的呼和浩特》,一直以来都坚持纪实风格,民生视角。近年来,他们把镜头对准了进城务工的蒙古族朋友,用纪实的手法记录都市中蒙古族打工者的生存和生活状态。特别是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栏目的编导们更是深入到蒙古族基层群众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生活,触摸他们的情感,记录他们的夢想。修自行车的通辽人铁蛋,每天早早来到修车点工作,直到晚上七八点才收工回家,铁蛋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买了房子,在城市里扎下了根。“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脚真正踩在这一片黄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这是一位编辑的感慨,也是所有记者的真实体会。改进新闻报道文风,关键是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解答群众的问题,回应群众的期待。我们的文章、节目,老百姓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才能真正达到入脑入耳、深入人心的传播效果。
深入开展“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活动,不仅关系到主流媒体的形象和公信力,更关系到主流媒体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我们媒体人应带头走在改文风的前列,发扬“走、转、改”精神,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着力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努力提高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用清新朴实的文风宣传党的主张,通达社情民意,从而不断提升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白洁
作风、学风、文风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工作方法、思想方法、精神状态的具体体现。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对媒体而言,即和百姓关系怎样,和基层关系怎样,能否捕捉到人民群众的心声,能否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能否为百姓解疑释惑。正学风,是好的作风在学习中的反映。我们新闻工作者要精研理论原文,不能满足于当二传手,特别是要用十八大精神指导实际工作,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以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栏目中心的品牌栏目《青城纪事》为例,该栏目以讲述青城百姓故事为宗旨定位,节目每天都在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基层民众所观、所感、所想就是编导们关注的焦点。《青城纪事》自开播以来,共采制了各类基层人物600多期,修鞋匠、打工妹、架子工、保姆、清洁工等等,他们是处于社会最基层的劳动者,也是《青城纪事》节目中一个个鲜活的主人公。可以说,“走基层”是该栏目的一个亮点,也是它深受观众喜爱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青城纪事》的编导去武川县采访残疾女孩儿康枝英,她20多岁,长得非常漂亮。然而不幸的是,在一次上班途中电动车刹车失灵,造成了高位截瘫。为了给女儿治病,康枝英的父亲四处求助,他的一片爱女之心,感动了很多人。我们的记者先后3次去武川,拍摄康枝英的日常生活和康复训练。节目播出后,有一位叫冀启瑞的医生打来电话,表示愿意无偿为康枝英做康复治疗,还有很多人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笔者在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了新闻工作的神圣。
下基层采访,尤其是到农村采访,不仅要人到,更要心到,用心去感受农民的生活,体会他们的苦与乐。2009年,栏目记者到清水河县老牛湾采访,在那儿认识了农民李白,一个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清水河老牛湾村的农民。2009年之前,老牛湾人吃水全靠建水窖、集雨水。李白用自己的肩膀从山崖上一趟一趟背石头,用3年时间建起了直径5米、高3米多的水窖,又背石头砌起了5间窑洞。当记者拍摄李白凿石头、背石头,汗珠子一滴滴掉在路上的一组镜头时,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编导3次去老牛湾。为了拍到老牛湾各个时段的美丽风光,他们清晨4点钟就起床,等待太阳从东山升起,白天跟拍老牛湾人的生活和劳动,去地里除草,到山崖下背水,在黄河上摆渡、喂鱼,几百级的台阶,上上下下一天走七八趟,直到晚上10点多才能收工。纪录片《老牛湾》反映了老牛湾的秀丽风光、老牛湾人的吃苦耐劳、坚强乐观和对生活的热情追求,在2009年全国城市电视台短纪录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实践证明,精品佳作来源于基层、来源于生活。
蒙古语栏目《我的呼和浩特》,一直以来都坚持纪实风格,民生视角。近年来,他们把镜头对准了进城务工的蒙古族朋友,用纪实的手法记录都市中蒙古族打工者的生存和生活状态。特别是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栏目的编导们更是深入到蒙古族基层群众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生活,触摸他们的情感,记录他们的夢想。修自行车的通辽人铁蛋,每天早早来到修车点工作,直到晚上七八点才收工回家,铁蛋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买了房子,在城市里扎下了根。“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脚真正踩在这一片黄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这是一位编辑的感慨,也是所有记者的真实体会。改进新闻报道文风,关键是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解答群众的问题,回应群众的期待。我们的文章、节目,老百姓愿意看、看得懂,愿意听、听得进,才能真正达到入脑入耳、深入人心的传播效果。
深入开展“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活动,不仅关系到主流媒体的形象和公信力,更关系到主流媒体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我们媒体人应带头走在改文风的前列,发扬“走、转、改”精神,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着力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努力提高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用清新朴实的文风宣传党的主张,通达社情民意,从而不断提升新闻宣传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责任编辑:白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