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对石河子大学学生道德教育状况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的道德教育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设置与德育功能的认识,高校德育内容的设定,德育主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情况,高校德育的方法和高校德育环境等等。通过调查石河子大学在校学生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态度反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关德育的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石河子大学; 大学生; 道德状况;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2-0082-04
德育,作为培养德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所有人无时无刻都需要并受其影响。而大学生作为这个时代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祖国的栋梁和未来的接班人,因此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我们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来探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诸多因素之间的联系,为高校道德教育构建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是石河子大学最具代表性的6个学院。学院类型涵盖师范、医学、财经、理工、综合等。本问卷抽样方法为选取文科和理工科各自最具代表的三个典型学院进行调查,文、理工科人数各占1/2。年级覆盖二、三两个年级(根据教学计划,大一学生未能够修完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四学生多已实习或者外出找工作,因此不作为调查对象)。本次共发放问卷1322份,收回的有效问卷是1223份。其中,2006级有效问卷数是644份,占总数的52.66%;2005级有效问卷数是679,占总数的47.34%;文科有效问卷数是592份,占总数的48.41%,理工科有效问卷数是629份,占总数的51.43%(为了精确起见,统计数据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问卷分为五部分:主要包括对高校道德教育内容的调查;对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的调查;对道德教育方法的调查;对高校道德环境的调查等。本次问卷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对道德教育过程的态度和评价以及大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来反映高校的道德教育状况,从而引起教学工作者的思考,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本问卷涉及到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的诸多方面,能够较全面地反映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德育的认识以及对德育内容需求的态度调查
在对“您认为德育与智育相比哪个重要”问题的回答中,文科比理工科的大学生在对待德育态度方面更为积极肯定,理工科的大学生认为德育重要的占42.94%,比文科大学生多4.89个百分点。同时,也有半数的大学生认为德育与智育一样重要。可见在对待德育与智育的关系问题上,文科和理工科的大学生中大多数能够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懂得做事先为人的道理,这样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他们会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态度决定一切,这也为我们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前提和基础。(见表1)
2.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状况
在回答您的信仰是什么的时候,信仰共产主义的,文科大学生占38.15%,理工科大学生占48.57%,这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没有明确信仰的大学生,文科生高达31.9%,理工科生占28.73%,“信仰危机”的出现也提醒我们,当代大学生出现“远离理想、躲避崇高”的这样一些现象也正是因为缺乏信仰而造成的。如何使这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发生转变将是以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见表3)
从“您在生活中是如何看待诚信”这一问题回答来看,文科同学和理工科同学都非常讲诚信,总平均高达80.79%。而选择“有利益时才讲诚信”和“对待亲戚朋友才讲诚信”的同学合计达16.59%,这说明大学生的诚信观正在受到利益、亲情的影响。整体上讲,大学生基本具备正确的诚信观。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有的同学承认只有严格监督的时候才讲诚信,这说明大学生遵守诚信还不能够成为一种习惯,学校应该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诚信的习惯。(见表5)
当问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时,虽然绝大部分学生并不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但学习的主动性并不强。有40%以上的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少数民族理论)是为了应付考试,11.64%的学生对这些课根本不感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喜欢一门课程首先在于学生本身对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感兴趣,其次是教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社会有关问题进行正确的思考。同学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课程设置理论性太强;二是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三是内容重复,认为应该精简优化。(见表6)
当问到专业课老师是否也会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有70.40%的同学认为只是“偶尔”会,这与教师的责任和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每个老师都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专业课老师也应该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严格的教学管理来影响和教育学生。(见表7)
5.大学生对德育环境的需求
在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影响最大的媒体进行调查时,大学生排在第一位的是电视,占了47%;排在第二位的是网络,占了32%。在第二位中,文科学生排的最高的是杂志报刊,而理工科学生是网络,这可以认为文科学生平时阅读的杂志报刊比理科学生要多些,因此学校也可以在这些方面为学生创造道德环境,增加道德影响的途径。(见图2)
总的来讲,大学生都能够认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自身在道德教育方面的需求以及建议和想法,这都为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三、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1.从大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出发,增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来自于需要。人的行为就是不断地产生需要、不断地满足需要的过程,大学生接受行为的选择与产生是与其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一是生理需求。大学生最主要的生理需要表现在经济困难时的生活保障上。教育者应从他们的经济困难出发进行积极的引导,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励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安全需求。校园里会发生一些宿舍被窃、或者遭人抢劫,特别是女大学生还会出现被人骚扰的事情。教育者应进行相关的道德教育,使之具有正确的异性观和生命观,以及学会自我保护的能力。三是归属和爱的需求。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人际关系的困惑,缺乏集体的归属感。教育者可以从校园文化活动出发,进行相关方面的集体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引导大学生开展真诚的、健康的、有益的交往。四是尊重的需求。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信任和理解,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平等交流的环境里面。五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德育应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认识大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是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与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2.更新德育观念,强化道德实践,实现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的统一
“真正有效的德育过程应当是道德价值的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1]以往的德育过程往往以课堂上道德知识的灌输为主,大学生容易出现“课堂上能说会道,课堂下视而不见”的场面,也容易出现道德认知、道德判断与道德实践的脱节现象。因此,我们应该更新德育观念,增加道德实践,让大学生在道德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实现自主建构,自我提高。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在创建道德实践机制的过程中,道德作为一种伦理观,是处理人和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种准则,不像法律拥有一定的强制性,它仅靠一定的“社会契约”来维持独具的约束性,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入一定的监督机制。二、在增加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应扩大内容范围及对象范围,不要将道德教育与入党、毕业扯上关系,以免出现道德教育的功利化。三、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勇气去批判不道德的现象,维护社会公德,让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统一起来。四、学校还应该尽量为道德实践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道德实践可能。
3.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师德,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心理导向、道德导向和价值导向的重要,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加强师德教育:首先,应该建立健全一系列考核和评估机制,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激励和监督机制,让师德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确保师德建设的长期性。其次,应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师德建设的基础。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在大学生的德育过程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最后,应该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讲究教育方法,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切实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素质。
4.探索多样化的德育方式,营造优良的德育环境
为了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我们应该拓展多样化的德育途径或路径,加大德育的“隐性课程”教育,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德育环境。所谓隐性课程主要“是指这样的一些教育实践和结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有效的一部分”。[2]它主要包括学校课程、学校制度和校园文化这三大领域。首先,在学校制度方面,应该建立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多方面相互配合,将道德教育普及到高校所有人所有活动中。同时还应该制定长期的道德建设发展规划,提高道德文化建设水平。其次,在校园文化方面,应当加强校园文化的内涵培养,完善德育文化内容。从学风、校风抓起;营造严谨、求实的环境,形成一种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才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德育工作。最后,在优化环境方面,搭建网络平台便于大家交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校园网的影响力;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杂志报刊等多种途径来进行正确的道德引导。总之,道德教育环境的优化,首先要明确学生的需要,然后采取措施,一切以学生为本,创建适合大学身身心发展的健康优良的道德环境。
道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一起努力,应把道德教育放在更高的位置上。道德教育也不是一日一时的某一具体的活动,应永久贯彻整个大学生群体所有的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保证也就在于此。
注释
①许霆恶意取款案:2006年4月21日,许霆与郭安山利用ATM机故障漏洞,分别取款17.5和1.8万元。事发后,郭主动自首被判一年徒刑;许霆潜逃一年落网,2007年12月一审被判处无期。2008年2月22日,案件重审;3月31日,许霆被判处5年徒刑。4月9日,许霆提起上诉。5月22日,终审维持原判。
②“屠海力舍身救人”:2007年7月13号下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一○一团八连一名少年游泳不慎落水。毕业于石河子大学的民警屠海力接到报警后主动请缨,与其他4名同事迅速赶往现场,实施救助。由于水急渠滑,缺少救援工具,在抢救落水少年过程中,屠海力壮烈牺牲,年仅25岁。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7.
[2]威特罗克(M.C.Wittrock)语.转引自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92.
(刘强、高亚儒、吴鹏、魏秋菊、张晓芳等参与了问卷调查)
[责任编辑:刘慧婷]
关键词:石河子大学; 大学生; 道德状况; 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2-0082-04
德育,作为培养德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所有人无时无刻都需要并受其影响。而大学生作为这个时代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祖国的栋梁和未来的接班人,因此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我们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来探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诸多因素之间的联系,为高校道德教育构建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是石河子大学最具代表性的6个学院。学院类型涵盖师范、医学、财经、理工、综合等。本问卷抽样方法为选取文科和理工科各自最具代表的三个典型学院进行调查,文、理工科人数各占1/2。年级覆盖二、三两个年级(根据教学计划,大一学生未能够修完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四学生多已实习或者外出找工作,因此不作为调查对象)。本次共发放问卷1322份,收回的有效问卷是1223份。其中,2006级有效问卷数是644份,占总数的52.66%;2005级有效问卷数是679,占总数的47.34%;文科有效问卷数是592份,占总数的48.41%,理工科有效问卷数是629份,占总数的51.43%(为了精确起见,统计数据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问卷分为五部分:主要包括对高校道德教育内容的调查;对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的调查;对道德教育方法的调查;对高校道德环境的调查等。本次问卷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对道德教育过程的态度和评价以及大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来反映高校的道德教育状况,从而引起教学工作者的思考,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本问卷涉及到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的诸多方面,能够较全面地反映问题。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德育的认识以及对德育内容需求的态度调查
在对“您认为德育与智育相比哪个重要”问题的回答中,文科比理工科的大学生在对待德育态度方面更为积极肯定,理工科的大学生认为德育重要的占42.94%,比文科大学生多4.89个百分点。同时,也有半数的大学生认为德育与智育一样重要。可见在对待德育与智育的关系问题上,文科和理工科的大学生中大多数能够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懂得做事先为人的道理,这样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他们会注重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态度决定一切,这也为我们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前提和基础。(见表1)
2.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状况
在回答您的信仰是什么的时候,信仰共产主义的,文科大学生占38.15%,理工科大学生占48.57%,这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没有明确信仰的大学生,文科生高达31.9%,理工科生占28.73%,“信仰危机”的出现也提醒我们,当代大学生出现“远离理想、躲避崇高”的这样一些现象也正是因为缺乏信仰而造成的。如何使这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发生转变将是以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见表3)
从“您在生活中是如何看待诚信”这一问题回答来看,文科同学和理工科同学都非常讲诚信,总平均高达80.79%。而选择“有利益时才讲诚信”和“对待亲戚朋友才讲诚信”的同学合计达16.59%,这说明大学生的诚信观正在受到利益、亲情的影响。整体上讲,大学生基本具备正确的诚信观。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有的同学承认只有严格监督的时候才讲诚信,这说明大学生遵守诚信还不能够成为一种习惯,学校应该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诚信的习惯。(见表5)
当问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时,虽然绝大部分学生并不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但学习的主动性并不强。有40%以上的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少数民族理论)是为了应付考试,11.64%的学生对这些课根本不感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喜欢一门课程首先在于学生本身对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感兴趣,其次是教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社会有关问题进行正确的思考。同学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课程设置理论性太强;二是内容陈旧脱离实际;三是内容重复,认为应该精简优化。(见表6)
当问到专业课老师是否也会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有70.40%的同学认为只是“偶尔”会,这与教师的责任和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每个老师都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专业课老师也应该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以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严格的教学管理来影响和教育学生。(见表7)
5.大学生对德育环境的需求
在对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影响最大的媒体进行调查时,大学生排在第一位的是电视,占了47%;排在第二位的是网络,占了32%。在第二位中,文科学生排的最高的是杂志报刊,而理工科学生是网络,这可以认为文科学生平时阅读的杂志报刊比理科学生要多些,因此学校也可以在这些方面为学生创造道德环境,增加道德影响的途径。(见图2)
总的来讲,大学生都能够认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自身在道德教育方面的需求以及建议和想法,这都为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三、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1.从大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出发,增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来自于需要。人的行为就是不断地产生需要、不断地满足需要的过程,大学生接受行为的选择与产生是与其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一是生理需求。大学生最主要的生理需要表现在经济困难时的生活保障上。教育者应从他们的经济困难出发进行积极的引导,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励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安全需求。校园里会发生一些宿舍被窃、或者遭人抢劫,特别是女大学生还会出现被人骚扰的事情。教育者应进行相关的道德教育,使之具有正确的异性观和生命观,以及学会自我保护的能力。三是归属和爱的需求。大学生往往会出现人际关系的困惑,缺乏集体的归属感。教育者可以从校园文化活动出发,进行相关方面的集体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引导大学生开展真诚的、健康的、有益的交往。四是尊重的需求。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信任和理解,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平等交流的环境里面。五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德育应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认识大学生自身的道德需求,是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针对性与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2.更新德育观念,强化道德实践,实现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的统一
“真正有效的德育过程应当是道德价值的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1]以往的德育过程往往以课堂上道德知识的灌输为主,大学生容易出现“课堂上能说会道,课堂下视而不见”的场面,也容易出现道德认知、道德判断与道德实践的脱节现象。因此,我们应该更新德育观念,增加道德实践,让大学生在道德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实现自主建构,自我提高。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一、在创建道德实践机制的过程中,道德作为一种伦理观,是处理人和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种准则,不像法律拥有一定的强制性,它仅靠一定的“社会契约”来维持独具的约束性,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入一定的监督机制。二、在增加道德实践的过程中,应扩大内容范围及对象范围,不要将道德教育与入党、毕业扯上关系,以免出现道德教育的功利化。三、在道德实践的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勇气去批判不道德的现象,维护社会公德,让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统一起来。四、学校还应该尽量为道德实践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道德实践可能。
3.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师德,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心理导向、道德导向和价值导向的重要,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加强师德教育:首先,应该建立健全一系列考核和评估机制,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激励和监督机制,让师德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确保师德建设的长期性。其次,应该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师德建设的基础。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在大学生的德育过程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最后,应该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讲究教育方法,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切实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素质。
4.探索多样化的德育方式,营造优良的德育环境
为了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我们应该拓展多样化的德育途径或路径,加大德育的“隐性课程”教育,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德育环境。所谓隐性课程主要“是指这样的一些教育实践和结果,它们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有效的一部分”。[2]它主要包括学校课程、学校制度和校园文化这三大领域。首先,在学校制度方面,应该建立完善的道德教育体系,多方面相互配合,将道德教育普及到高校所有人所有活动中。同时还应该制定长期的道德建设发展规划,提高道德文化建设水平。其次,在校园文化方面,应当加强校园文化的内涵培养,完善德育文化内容。从学风、校风抓起;营造严谨、求实的环境,形成一种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才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德育工作。最后,在优化环境方面,搭建网络平台便于大家交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校园网的影响力;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杂志报刊等多种途径来进行正确的道德引导。总之,道德教育环境的优化,首先要明确学生的需要,然后采取措施,一切以学生为本,创建适合大学身身心发展的健康优良的道德环境。
道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一起努力,应把道德教育放在更高的位置上。道德教育也不是一日一时的某一具体的活动,应永久贯彻整个大学生群体所有的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保证也就在于此。
注释
①许霆恶意取款案:2006年4月21日,许霆与郭安山利用ATM机故障漏洞,分别取款17.5和1.8万元。事发后,郭主动自首被判一年徒刑;许霆潜逃一年落网,2007年12月一审被判处无期。2008年2月22日,案件重审;3月31日,许霆被判处5年徒刑。4月9日,许霆提起上诉。5月22日,终审维持原判。
②“屠海力舍身救人”:2007年7月13号下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一○一团八连一名少年游泳不慎落水。毕业于石河子大学的民警屠海力接到报警后主动请缨,与其他4名同事迅速赶往现场,实施救助。由于水急渠滑,缺少救援工具,在抢救落水少年过程中,屠海力壮烈牺牲,年仅25岁。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7.
[2]威特罗克(M.C.Wittrock)语.转引自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92.
(刘强、高亚儒、吴鹏、魏秋菊、张晓芳等参与了问卷调查)
[责任编辑:刘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