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文教学俗称是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功利化的教绩观,使得作文教学一再边缘化。作文教学的低效直接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作文教学观念和手段的僵化,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渐行渐远。
【关键词】
现象描述 应对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如此美妙,正可谓是“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但是来看看我们学生作文笔下的世界,我们却会惊讶地发现:多姿多彩的世界怎么到了学生的眼中就成了灰色的呢?为什么大千世界到了学生的笔下就剩下了学校、家庭一线了呢?即便是学生绞尽脑汁写成的作文,也很难让我们读出感动,因为我们读不到一颗炽热的心灵,学生很多都已成为生活的旁观者跟学习的奴隶,一颗疲惫的心正在逐渐失去对外面世界的灵敏感应力。如何通过作文教学来指导学生的写作,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二、作文教学的现状描述
(一)写作前的指导形式化
曾听过不少区级以上的作文优质课发现:现在的作文教学分为整体和局部两种。第一种是作文的审题立意、结构语言都包含在内的整体式教学,第二种是就作文的某一方面来训练的局部式教学。老师讲得鞭辟入里,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课堂也是以沉默为主,大多的学生无法真实的融入课堂。有的时候,老师讲到自己的故事中的某一个动情点,学生也感动的落泪。课后我曾问过不少学生,这节课对你的写作指导有多大帮助,学生很多时候微笑着回答我:听进去了,但还是不会写。这说明我们当前的作文指导形式化了,治标不治本。
(二)作文教学模式固定化
语文教学的各种模式如雨后春笋,但作文教学的模式完全是按照阅读体系下训练模式,“写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评价”,老师题目布置完,学生总是指令性训练,教师用了很少的时间做一些简单的提示,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之后教师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然后选择较典型的几篇文章来集体讲评。长期下来,学生就像窑里的砖,老师拿起模子一块块地做,那种“开头……中间……结尾……”的闭门造车式的“模子”指导的太多了,学生的思维在“模子”里僵化了,不敢越雷池一步。试问,这样的模式让学生的作文怎能不“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呢?
(三)学生的写作自由限制化
每周一到两节的作文课,让学生的写作只剩下指令性的训练,没有了自由写作的空间和时间。现在的学生几乎很少有人写日记了,写读书感悟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在无形中渐行渐远了。然而,写作素养的提高,需要感受写作的全过程,需要认识写作的基本规律并按照写作的规律进行写作,而这是指令性写作所不可能承担的,而只有自由式写作能够真正达到这样的目的,指令性写作,更多的是应对技巧和技术的训练,而技巧和技术都不是写作能力,更不是写作的素养。
三、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在反思中转变,在转变中提升
作文教学一直是个难题,我们不能在困惑与无奈中停滞不前,“望天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借口。我们需要在反思中转变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这種作文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过多的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多数教师对作文的批改时间长,担子重,不能及时给予评价、而教师评价单一、教师评语大多是套话,对全班的学生使用同一个评语,缺少指导意义;在我们设定的固定的标尺面前,很多同学始终是在不达标的失败和失望之中写作的。导致学生感到把作文写好真的很难,学会了立意又发现没有优美的语言。长期下来,学生失去写作的兴趣和勇气。如果写作是一项短跑,那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写作是一项长跑。写作是学生的表达与交流,不是纯技巧的活动,因此,中学作文的教学不可长久停留在形式上,反思是为了改变,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写作素养,完善作文教学的体系,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自由,教会学生自主。
(二)为写作找“米”
写文章要有生活。学生能够写出好文章,就不能对作文心存畏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作不仅要解决学生的求知问题,还要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为了能够让学生喜欢写作文,我们开展了丰富的活动,比如在一次圣诞节的晚会上,在快要结束的时候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发给每一位学生三张漂亮的小卡片两排的人为一组,相对而坐,然后让每个学生先写第一张卡片,写一些祝福的话或者感谢的心里话送给班上的某一位同学,此时教室十分寂静,大家都沉浸在思考之中,回想之中,当他们写完时,我说开始传送卡片并且要把你写的内容用语言说一遍,同学们一开始都不好意思,但后来都克服了害羞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了。当第二张卡片送出时,有好多同学都问我能不能再给他一张卡片。我会心的笑了,因为我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已经达成了一大半了,每一位同学都打开了自己的心灵之窗,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当每一位同学手中还有一张卡片的时候,我让他们写了一句祝福语带回家送给自己的父母并且也用语言表达一遍,我想真正的情感是需要发自内心的,并且是要用自己的行动亲身体验的。这次活动学生们在感受快乐的同时,也有了敞开各自心扉的机会。我们身边的生活,不可能时时刻刻扛着录像机,背着照相机随时随地、事无巨细地去记录生活。但我们事后可以用文字记录生活,也就是“再现”。我周末布置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回味那一刻》,主要围绕上次的活动来写,发现学生写得比以前好多了,这个好并不是语言优美了,而是作文的内容充实了,情感更加真切了。我想长此以往这样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写作水平的。
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或许还很幼稚,但正是这可贵的感性基础,使学生在写作道路上迈开了很重要的第一步。所以我们老师要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多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多感悟生活。
作文教学俗称是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功利化的教绩观,使得作文教学一再边缘化。作文教学的低效直接影响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作文教学观念和手段的僵化,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渐行渐远。
【关键词】
现象描述 应对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世界如此美妙,正可谓是“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但是来看看我们学生作文笔下的世界,我们却会惊讶地发现:多姿多彩的世界怎么到了学生的眼中就成了灰色的呢?为什么大千世界到了学生的笔下就剩下了学校、家庭一线了呢?即便是学生绞尽脑汁写成的作文,也很难让我们读出感动,因为我们读不到一颗炽热的心灵,学生很多都已成为生活的旁观者跟学习的奴隶,一颗疲惫的心正在逐渐失去对外面世界的灵敏感应力。如何通过作文教学来指导学生的写作,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二、作文教学的现状描述
(一)写作前的指导形式化
曾听过不少区级以上的作文优质课发现:现在的作文教学分为整体和局部两种。第一种是作文的审题立意、结构语言都包含在内的整体式教学,第二种是就作文的某一方面来训练的局部式教学。老师讲得鞭辟入里,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课堂也是以沉默为主,大多的学生无法真实的融入课堂。有的时候,老师讲到自己的故事中的某一个动情点,学生也感动的落泪。课后我曾问过不少学生,这节课对你的写作指导有多大帮助,学生很多时候微笑着回答我:听进去了,但还是不会写。这说明我们当前的作文指导形式化了,治标不治本。
(二)作文教学模式固定化
语文教学的各种模式如雨后春笋,但作文教学的模式完全是按照阅读体系下训练模式,“写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评价”,老师题目布置完,学生总是指令性训练,教师用了很少的时间做一些简单的提示,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之后教师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然后选择较典型的几篇文章来集体讲评。长期下来,学生就像窑里的砖,老师拿起模子一块块地做,那种“开头……中间……结尾……”的闭门造车式的“模子”指导的太多了,学生的思维在“模子”里僵化了,不敢越雷池一步。试问,这样的模式让学生的作文怎能不“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呢?
(三)学生的写作自由限制化
每周一到两节的作文课,让学生的写作只剩下指令性的训练,没有了自由写作的空间和时间。现在的学生几乎很少有人写日记了,写读书感悟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在无形中渐行渐远了。然而,写作素养的提高,需要感受写作的全过程,需要认识写作的基本规律并按照写作的规律进行写作,而这是指令性写作所不可能承担的,而只有自由式写作能够真正达到这样的目的,指令性写作,更多的是应对技巧和技术的训练,而技巧和技术都不是写作能力,更不是写作的素养。
三、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在反思中转变,在转变中提升
作文教学一直是个难题,我们不能在困惑与无奈中停滞不前,“望天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借口。我们需要在反思中转变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这種作文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过多的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多数教师对作文的批改时间长,担子重,不能及时给予评价、而教师评价单一、教师评语大多是套话,对全班的学生使用同一个评语,缺少指导意义;在我们设定的固定的标尺面前,很多同学始终是在不达标的失败和失望之中写作的。导致学生感到把作文写好真的很难,学会了立意又发现没有优美的语言。长期下来,学生失去写作的兴趣和勇气。如果写作是一项短跑,那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但写作是一项长跑。写作是学生的表达与交流,不是纯技巧的活动,因此,中学作文的教学不可长久停留在形式上,反思是为了改变,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的写作素养,完善作文教学的体系,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自由,教会学生自主。
(二)为写作找“米”
写文章要有生活。学生能够写出好文章,就不能对作文心存畏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作不仅要解决学生的求知问题,还要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为了能够让学生喜欢写作文,我们开展了丰富的活动,比如在一次圣诞节的晚会上,在快要结束的时候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发给每一位学生三张漂亮的小卡片两排的人为一组,相对而坐,然后让每个学生先写第一张卡片,写一些祝福的话或者感谢的心里话送给班上的某一位同学,此时教室十分寂静,大家都沉浸在思考之中,回想之中,当他们写完时,我说开始传送卡片并且要把你写的内容用语言说一遍,同学们一开始都不好意思,但后来都克服了害羞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了。当第二张卡片送出时,有好多同学都问我能不能再给他一张卡片。我会心的笑了,因为我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已经达成了一大半了,每一位同学都打开了自己的心灵之窗,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当每一位同学手中还有一张卡片的时候,我让他们写了一句祝福语带回家送给自己的父母并且也用语言表达一遍,我想真正的情感是需要发自内心的,并且是要用自己的行动亲身体验的。这次活动学生们在感受快乐的同时,也有了敞开各自心扉的机会。我们身边的生活,不可能时时刻刻扛着录像机,背着照相机随时随地、事无巨细地去记录生活。但我们事后可以用文字记录生活,也就是“再现”。我周末布置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回味那一刻》,主要围绕上次的活动来写,发现学生写得比以前好多了,这个好并不是语言优美了,而是作文的内容充实了,情感更加真切了。我想长此以往这样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写作水平的。
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或许还很幼稚,但正是这可贵的感性基础,使学生在写作道路上迈开了很重要的第一步。所以我们老师要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多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多感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