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声乳娘泪满襟

来源 :铁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勇,咱回家——”
   一个“家”字,戳中了于致荣脆弱的心,21岁的她,终于找到了妈,找到了温暖的家。在青岛市市南区香港西路的家里,今年已经73岁的她回忆起往事,时而泪眼朦胧,时而笑容满面。
   于致荣是幸运的,52年前,在众多乳儿中,她最早寻到了当年哺育自己的乳娘,曾经中断的母女情,又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不是亲娘,胜似亲娘;她又是不幸的,为了全民族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亲生父母和她天各一方,直到现在,也不知道他们身在何处,自己根在何方……
  妹子,给党奶个孩子吧
   1948年2月的一天,牟平前垂柳村,19岁的王水花坐在炕沿上,又抹起了眼泪,她想女儿了。
   “做饭吧。”婆婆轻声地叫着儿媳,头上的白发愈发明显。孙女才6个月大就不幸夭折,当奶奶的她都难以接受,更不用说孩子的亲妈。
   家里实在太困难了,王水花12岁就来到韩家当了童养媳。5年后,她和韩家的独子韩道荣结了婚。
   前垂柳村所在的牙前县,是胶东革命根据地。地处乳山、海阳、栖霞、牟平交界处,前垂柳村能够听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消息。村民们淳朴善良、思想觉悟高,支援革命义无反顾,韩道荣也不例外,新婚才一年就参了军。彼时,王水花刚刚怀孕4个月。待到孩子呱呱坠地,是个女孩,全家高兴得不得了,精心呵护。可谁能料到,1948年1月,孩子刚出生半年就被病魔夺走了生命。
   一个月来,韩家公婆和王水花一直沉浸在悲伤中。就在这时,有人敲响了院门。
   抹干眼泪,王水花打开门,是后垂柳村的李存久大姐。王水花最近听说,她正在给胶东党组织奶孩子。李存久跨进门槛,看了看王水花哭红的眼睛,叹了口气,拉起她的手说:“妹子,趁奶还没回去,给党组织奶个孩子吧!”
   王水花摇摇头:“姐,我自己的孩子都没抚养好,怎么敢给别人养啊!”
   “放心,只要你当自己的孩子养,肯定没问题,有不懂的就来问我。”
   王水花答应了。第二天,李存久就带来了一个抱孩子的年轻女干部。女干部是孩子的亲生母亲,一米六左右的身高,身着蓝灰色军装,一头短发被军帽盖住。她怀里抱着的女婴才40天大,因为部队即将转移,不得不送给乳娘寄养。
   接过可爱的孩子,王水花的丧女之痛一下子消失了,她怜悯地看着孩子,决心好好把她养大。当晚,女干部就在韩家住下了。
   夜幕时分,孩子睡了。
   “孩子叫什么名儿?”
   “她叫振勇。”
   “你多大?是哪里人?姓什么?”
   “我22,姓毕,江苏人,她爸姓张,已经随着部队南下了。”说完,她拿出了和丈夫的合照。借着油灯的微光,王水花看了看孩子,又看了看对面的女子,“孩子有点像爸爸,她是哪天出生的?”
   “腊月二十二。”
   “这张照片留给我,我给小勇留个纪念?”
   “不行啊,妹妹,我就这一张。”
   就这样过了5天。第6天,小勇的生母一起床就抱着小勇不撒手,眼泪在眼窝里打转——部队要出发了。
   队伍消失在夜色里,小勇与生母也渐行渐远,自此再没相见。
  孩子,谁也不能带走
   小勇从此成了韩家人的掌中宝。充足的奶水,全家人的爱护,让小勇长得白白胖胖。村里人见了都夸:“这孩子,养得真好!”
   王水花勤快能干,但自从小勇进了家门,她再也没干过粗活累活。刚拿起笤帚,婆婆就说“水花,别干了,快去看着小勇”;刚打算挑水,公公就说“水花,放下我来,你去照顾小勇”……
   地处山区,尚未解放,那时的鸡蛋是金贵东西,有了鸡蛋都得拿去卖钱。小勇来了以后,鸡蛋不卖了,全都给她吃。等到小勇会走路了,听到母鸡“咯咯哒”一叫,就晃晃悠悠地往鸡窝那里跑,掏出一个暖和和的鸡蛋,高兴地走到王水花跟前:“妈妈,炒炒吃。”王水花笑着接过来:“好,炒炒吃!”
   1949年秋,该断奶了,根据胶东党组织规定,散落在农户家的孩子要转到胶东育儿所集体抚养。
   一日早晨,刚吃过早饭,一阵骡铃声传来,胶东育儿所的工作人员敲开了韩家的大门,“韩家大嫂,振勇该断奶了,胶东育儿所来接她了。”
   听到要接孩子,韩家老爷子急了:“不行,你們不能把小勇带走。”说完,一把抱过孩子,说什么都不给。王水花和婆婆在旁边已经哭成了泪人。
   骡子背上的驮篓里已经装了3个孩子,振勇将是第四个。
   “你们给的粮食,我一粒不少地还给你们,孩子说什么也不能带走!”韩家老爷子一直把着门不放,转眼到了下晌,其他3个孩子都睡着了。
   工作人员苦口婆心地劝:“大爷,孩子是党组织的,她的爸爸妈妈是要来领的。”
   天已过午,不能再僵持下去了,工作人员搬来了村长和村妇女主任。两人好说歹说,韩老爷子才勉强同意。王水花抱过小勇,喂了最后一次奶,看她睡着了,才哭着交给育儿所工作人员。
   小勇一走,王水花就病了,一躺就是大半年……
  妈妈,你在哪里?
   6年的育儿所生活,振勇每一天都是无忧无虑的。
   然而,随着小朋友们陆续离开,小振勇开始难过了。听说他们都被爸爸妈妈接走了,7岁的小振勇倚门盼望:“我的爸爸妈妈什么时候过来?”
   班里的孩子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了9个孩子。
   1955年5月,《大众日报》刊发启事,为这9个孩子寻找亲生父母。振勇的“父母姓名”一栏中,填写的是“不明”。启事连登了3天,一直没有音讯。大一点的孩子被送到了文登烈士子女学校,最后只剩下了振勇等3个孩子。
   已经开始懂事的振勇开始寡言少语。    一天,阿姨找到振勇:“小勇,你妈妈来接你了。”说着,领她走到了一个女人的面前:“这就是你妈妈。”
   振勇高兴极了,妈妈终于来了。
   跟着母亲来到乳山县夏村家里,振勇得知父亲是中心完小校长于新斋,是全国教育战线的劳模,母亲名叫于素芹。虽然还有些生疏,但毕竟找到了家。
   刚到新家两天,家里来了邻居串门。振勇无意中听到对方问母亲:“这就是你领来的小姑娘?”振勇心里一惊,原来,他们并非自己的亲生父母。晚上,她躺在床上难以入睡,眼泪不知不觉流下来,“爸爸妈妈,你们到底在哪里?”
   后来,养父母给她改名于治荣,在乳山口音里,治荣和振勇同音。
   治荣长大了,1964年初中毕业的第二年,她被以烈士子女的身份安排到乳山县百货公司当售货员。两年后,养父因病去世,养母改嫁。治荣与爷爷奶奶和叔叔婶婶一大家子一起生活。但她心中一直有个寻找亲生父母的心结,由此踏上了寻亲之路。
  小勇,咱回家
   从1966年开始,于治荣就走访了在育儿所工作的叔叔阿姨和所长,向他们打听消息。1969年春,一个阿姨告诉她,可以去找找姜淑敏阿姨,当年她在胶东育儿所工作时间最长,可能会知道一些情况,目前在烟台邮电局工作。
   于治荣激动异常,想都没想就赶到了烟台。更让她没想到的是,这次烟台之行,让她找到了阔别多年的乳娘。
   一名中年妇女急匆匆地朝于治荣走过来,还没看到她,已是泪流满面。哭成泪人的她用颤抖的双手拉住于治荣——这不就是她日思夜想的小勇吗?
   不用自报家门,王水花已经认出来了!20年了,她想了20年啊!不记得梦里哭醒了多少回,天天盼,日日盼,终于,小勇回来了!
   王水花哽咽着说:“小勇,走,咱回家。”
   听到“回家”二字,于治荣再也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痛痛快快地放声哭了起来。多少年,她渴望有个家,渴望一个有妈妈的家。苦苦寻找了这么久,今天终于找到了乳娘,喂她乳汁,像亲妈一样的乳娘。
   母女二人抱头痛哭,泪水里,是思念,是割舍不断的亲情。
   乡亲们越聚越多,也都跟着流泪。他们拥着二人走进韩家院子,帮忙做饭,拾掇起来,墙头上、大门前都站满了人。
   回到屋里,王水花给于治荣讲述了亲生母亲送她来家时的场景。久别重逢的母女说了三天三夜的话,3天里,王水花几乎不怎么吃饭,也很少睡觉,边说边流泪。
   她告诉于治荣,1955年父亲韩道荣回来了,他们后来又生了3男3女6个孩子,但是韩家爷爷、奶奶还是很想念振勇。他们一听到外面有动静,就会推门问:“是小勇回来看我们了吗?”
   直到二位老人临终前,仍在不停地念叨振勇的名字,王水花劝他们:“家里这么多孙子孙女都很孝敬您俩啊!”但他们最挂念的,还是总爱骑在爷爷头上、挠爷爷奶奶痒痒的小振勇……
   3天以后,于治荣得回去工作了。送走女儿,王水花病了整整一个星期。
  她,就是我亲娘
   找到了乳娘,于治荣漂泊的心终于不再流浪。每逢年节,她都要回前垂柳看望乳娘。每次走前,乳娘都会给她装上满满的花生、地瓜、芋头,院子里种的菜,还有花生油等。這就是当娘的对女儿浓浓的爱。
   王水花逢人便说:“我大嫚回来了。”家里的弟弟妹妹也以“大姐”称呼于治荣,还跟她的丈夫于新国说:“你是我们前垂柳村的女婿。”
   听说生母是军人后,为了表达对军人的敬意,于治荣给自己改名“于致荣”。
   中断的母女情再相融,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2014年的一天早上8点多,于致荣打开手机,发现有十几个未接来电,是前垂柳村的弟弟妹妹打来的。她赶紧打回去,电话里传出哭声:“姐,娘走了!”王水花于当天凌晨4点离开了人世。
   于致荣顿时天旋地转,眼泪扑簌簌地落下来,“我又是没妈的孩子了”。
   一路流着泪赶回前垂柳,进了韩家大门,已经是下午一点,于致荣一头扑到乳娘身上:“妈啊,您又把我丢下了吗……”
   “你们快看,老人的眼睛闭上了。”原来,从去世那一刻,王水花一直没有闭上眼,家里人怎么努力都没用。于致荣刚来到身前,老人的眼睛就慢慢闭上了。她,一直在等着自己的大女儿回来,就想再看她一眼……
   “人家说一口奶就是娘,我吃了我乳娘一年半的奶,她就是我的亲娘!”
  寻找仍在继续
   几十年来,于致荣一直在寻找亲生父母。
   根据乳娘提供的情况,她写过两份材料,一份交给了乳山县公安局,他们把于致荣的情况反映给了江苏省公安厅,没有结果;另一份寄给了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许世友的秘书回信说:“那个时候调动频繁,无部队番号,无法查找。”
   1999年,9个孩子当中的李利惠、刘云明、王建军和于致荣,四人一起联合到烟台寻亲,威海媒体进行了报道,南京、广州的媒体都予以转载,得到的信息是李利惠的父母可能是东江纵队的,王建军和刘云明的父母可能是胶东军区九纵队或者十三纵队的,于致荣父母的部队则可能是新四军改编过来的。
   奇迹再没有出现。1998年,于致荣从青岛市化工原材料总公司财务处退休,如今儿孙满堂,和老伴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她还在寻找,不为别的,只为找到根,找到亲生母亲,对她说一声:“妈妈,乳娘兑现了承诺,您的女儿小勇,挺好的!”
   (责任编辑 姚定范)
其他文献
龙峰村位于溧阳市西北角,与溧水、高淳交界,区域面积15.93平方公里,其中67%是山地,典型的丘陵地区。可就是在这块似乎贫瘠的土地上,舞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大龙。这几年,龙峰村先后获得“江苏省卫生村”“常州市电子商务示范村”“江苏省电子商务示范村”“江苏省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省级创新型社区”“江苏省象棋特色村”等荣誉。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才能
期刊
史书记载,当年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计划配发的火柴用完了,就到百姓家灶膛里借火。堂堂一师之长,掌管千军万马,却不肯动用权力多申请一盒火柴,其自身要求之严着实令人感动。   像黃克诚借火这样的事例在新四军里不胜枚举。第一师师长粟裕曾要求后勤部门按供给标准办事,决不允许为他准备超标准伙食,他留客吃饭的费用,都从个人当月津贴费中扣除。第六师师长谭震林坚持与机关同吃一锅饭菜,从来不搞特殊,该师供给部部长
期刊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老区建设促进会(简称老促会)交出的每一份答卷都是高分,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令人欣喜。说到区老促会的成绩和荣誉,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显得非常自豪:连续多年被省和南通市“三会”评为“南通市扶贫与老区建设优秀单位”“扶贫示范项目管理先进单位”,他们的先进事迹被中国老促会编入“全国老促会群英谱”,会长陆海忠荣获中国老促会“革命老区减贫贡献奖”、江苏省委组织部“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期刊
2020年2月,我从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淘得《新四军军歌》作曲者何士德的一些旧藏,包括他的笔记本、老胶木唱片、老照片、书信资料等等。尤其珍贵的是,在何士德的笔记本中除记载了新四军军歌创作经过外,还记载了冼星海及《黄河大合唱》等。   何士德与冼星海有着特别的情缘。据何士德回忆,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他参加对十九路军淞沪抗战的后援工作,并组织群众演唱黄自、聂耳、冼星海等人的抗日歌曲,但那时冼
期刊
8月的一天,商城义乌骄阳似火。一位“在党50年”的浙江省义乌市新四军研究会会员、79岁老人蒋义生正在报告厅动情地讲述其父坂本寅吉的故事。听众既认真又好奇:中国人的父亲怎么是个日本人?   坂本寅吉确实是日本人,1914年出生于日本的一个工人家庭,少年时代随父来过中国,在上海一所中学读书,尚未毕业又随父亲回国。他一直怀念着和他结下了深情厚谊的中国少年朋友们。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全面
期刊
第一次把吕恩谊称为恩谊老的人,是今年已经84周岁的南京师范大学著名艺术评论家左庄伟教授。他是新四军的后人,2013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终身荣誉。左教授的评论是权威性的,当他接到为吕恩谊撰写评论的约请后,立即放下手边所有的工作,一挥而就写了3000多字。左教授说,恩谊老少年时代就投身革命,成为最年轻的革命文艺战士。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手中的画笔为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的军事建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团结争取了大批党外爱国民主人士,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增强了抗战力量,孤立了反共顽固势力,为夺取华中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礼贤下士,尊重民主人士   新四军在与民主人士交往过程中,以谦逊的态度,抱着虚心问政求策的态度,使他们感受到受尊重、受器重。为了争取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陈毅冒险三进泰州。朱履先是辛亥革命耆宿,苏中著名士绅,因不满国民党腐败,闲居黄桥。
期刊
长津湖的冰雪,盖不过英勇之师  潜伏,是等待战机  闭上眼睛,周围隐藏的枪炮声,  冲杀声,犹犹在耳  饥饿,严寒——冰与雪之外的礼遇  我们冷酷接收,以藐视的姿态  一支支黑色枪管,伸出冰雪之外  白的冰雪天地,矗立着一座座“冰雕”群像  每座“冰雕”,都是祖国母亲的山  每座山,都是一座英雄碑——  铸就冰雪天地的英魂  是役,该如何用语言表述?  我思索,对着长津湖  挑选出惨烈,残酷的词汇
期刊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所在地的江苏省溧阳市公安局竹箦派出所,是公安部的一级派出所,现有民警16人,辅警40人。近年来,竹箦派出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铁军”精神为引领,不断传承和发展新时期“枫桥经验”,坚持“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队伍过得硬”,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2019年该所荣获全省首批“学习枫桥经验优秀派出所”,今年“七一”期间该所荣记公安部集体一等功。   坚持红色传
期刊
丁群先生离世已经11年了,我竟没有为他写一点文字。   我是时时想起他的。工作中会想起他,生活中会想起他,甚至有时午夜梦回也会念到他。   我认识丁群先生是在刚工作的时候。那时,他是江苏电视台的台长,我是省广电厅的科员。虽属一个系统,但是没有交集。那时大家都叫他丁台。直到1993年,参加大型纪录片《中山梦寻》的拍摄,我才与他有了直接接触。《中山梦寻》是丁台策划的,旨在借助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