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保孜:阅读是一种生命状态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liguo19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保孜,2016书香江苏形象大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火箭军政治工作部电视艺术中心一级编剧,一级作家。著有图书《红墙里的瞬间》《我的父亲朱德》《牺牲:毛泽东和失去的亲人》等纪实文学著作。2015年出版的《周恩来最后600天》入选2016年江苏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向社会推荐的12本好书。
  记者:
  作为书香江苏形象大使,这几天您奔波于书展的各个会场,请问今年的江苏书展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顾保孜:
  书香诗意。南通新建的图书馆刚开馆,我在那里开书展、做讲座。在镇江到了北汽集团下的大型汽车制造工厂,直接走进车间会议厅,休息的工人们一起来听我的讲座。南京这边,直接进入新华书店,做讲座和签售。在我看来,讲座的触角已经伸入到了最基层。我能够感觉到江苏的阅读氛围和咱们这届政府下的力气。
  记者:
  进入工厂车间这样基层的社会组织进行阅读推广是第一次吗?您的感受如何?
  顾保孜:
  我去过部队,去过机关,去过学校,甚至去过街道,但是走进工厂,和大家一起分享阅读的体会,确实是第一次。
  现代化的工人和传统意义上的工人不一样。他们都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技术工人。我问了他们的读书情况,他们对阅读的态度都比较积极,对于读书也非常渴望,经常买书阅读,只是他们的阅读范围局限在通俗小说上,工作之余,总是喜欢看一些轻松一点的,像金庸的小说。昨天下午在南通图书馆,我和徐雁教授一起与读者进行了一次互动。问读者一个月读几本书,最多的一个月读4本书,都是小说。有位年纪大的读者一个月读3本书,读的什么呢?读纪实作品比较多。年轻的和年长的阅读需求是不一样的。通过这些互动,我们对读者的读书状态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记者:
  您觉得您的作品的受众范围是怎样的?什么样的读者会比较喜欢,或者说有共鸣?
  顾保孜:
  我的作品写领袖题材,写共和国历史上的风风雨雨,写大事、国事、外事,作品的受众面80%在40岁以上。我在北京签售的时候,来的读者里五六十岁的非常多,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是从毛泽东时代走过来的人,那个时代,我们还年少,像《周恩来最后600天》里说的十里长街,在寒风中和父母一起为总理送灵,对这种往事,特别难以忘怀。
  也有20多岁、30多岁的年轻人和我进行过交流。有个大学生,他看过纪录片,非常不理解地问我,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是单位组织的吗?如果是单位组织的,大家去了有没有劳务费?但是,他后来读完我的书之后,最终理解了,为什么人民能在寒风中送别周总理,为什么整整40年了,人们还在怀念周总理。因为周总理伟大的人格,他为了人民鞠躬尽瘁,是一个无私无我的人,而且特别令人敬佩的是,周总理生前没有子女,没有存款,身后骨灰抛洒没有墓碑,死后连一套完好的寿衣都没有。总理身患重病的时候,请身边的工作人员吃一顿饭,要三次去付费,一国总理日理万机,连一顿饭都在担心钱没付够。建国几十年来,可以说总理掌握着中国所有的经济大权,但是他为自己的家人、为自己没有花过国家的一分钱,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不值得人们对他崇敬和景仰吗?不值得首都人民冒着寒风去送他吗?
  记者:
  遇见一本好书,对年轻读者来说,可能是一种精神和信仰的重塑。您写作的题材多为政治人物传记类,可以说是属于红色教育的一个部分。您从个人的视角、从人物本身人性的角度来表达这样一个教育主题,您觉得这是您的作品最打动人的地方吗?
  顾保孜:
  我的作品可以说是红色教育中的一类,红色革命传统是我们民族文化中非常优秀的一部分,现在我们强调红色革命传统的传承,就是要在每个年轻人心中播下一颗红色种子,培养出一个红色基因,这首先就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历史。我希望每一部作品,都能培育一个红色的种子,如果你读了,有一点感触,哪怕只有一丁点,我都觉得是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尽我的力量去写一点我所知道的、我所理解的、能打动我的东西,我也希望能以这种方式去打动更多的人。对老年人来说,是对往事的一种回忆;对于中年人,通过我的作品他们会懂得更多;对年轻人而言,则是一种普及,一种对过去的讲述和聆听。
  记者:
  阅读和生活,对您的创作产生过怎样的影响?
  顾保孜:
  说句真话,没有阅读也就没有我的今天。文革的时候我还小,读不到书,一些所谓的走资派被抄家,家里的书都叫毒草,被一车一车地往外拉,我跟着车后捡了很多书,偷偷读了很多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就像一颗种子在我心灵深处种下,我就想我长大后也要当作家,也要写出这样打动人的作品来。这是一个作家梦。为了这个梦想,多年来我一直喜欢写,没命地写,看一本书要写读后感,看到令自己非常难忘的书,我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我曾经在西藏工作了很多年,做机要员,跟写作没有任何关系,但是随我而行的永远会有书。后来回到扬州工作,一个星期至少三四个晚上是在图书馆度过的,边读书边写作。
  1990年我在北京进修,我的亲戚就是毛泽东、周恩来的专职摄影师杜修贤,我去看望他的时候,他就让我替他写本书,我的第一本书《红墙里的瞬间》就是这样碰撞出来的,机缘巧合。我在整理他的很多照片资料,乃至根据他提供的线索出去采访、搜集资料的时候,认识了与我有遥远距离的领袖,这样一点一点地走近他们,了解他们。
  记者:
  您26年前开始创作,已经创作了二十几部这类红色系列的作品,这个过程中,您的创作风格有没有一些变化?
  顾保孜:
  肯定有变化。年轻时候的作品喜欢用一些华丽的词藻和惊叹号,修饰的词特别多,生怕对人物的描写不到位,写作的分寸感把握得不好,总会忽略人物的政治身份,把他们当做文艺人物去塑造。随着年岁的增长,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对一个人的背景,特别是对领袖的心路历程慢慢把握和体会以后,突然意识到,领袖人物的作品,其实应该是朴实无华的,这才符合他们的身份,而且这样平实的作品才能打动读者。我现在写领导人,就会对他的命运、对他心灵深处的一些东西,挖掘得更到位,分寸感掌握得更好,这也是几十年不断在这个领域里耕耘的结果吧。
  记者:
  对您创作影响比较大的作家或者作品有哪些?
  顾保孜:
  我觉得非常多,小的时候最早看的就是冯德英的《苦菜花》《迎春花》,还有巴金的《家》《春》《秋》,高尔基的《在人间》《我的大学》,前苏联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我觉得奠定我写作基础的就是苏联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我第一次知道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能通过这样一种优美的文学方式表达出来。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猎人笔记》《百年孤独》《巴尔扎克全集》,几乎那时候被称为世界名著的书我全部都读过。我觉得阅读应该是一种生命状态,阅读就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白昼出没的飞蛾,准确地说,不叫飞蛾;它们激发不起关于沉沉秋夜和青藤小花的欣快意念,而藏在帷幕幽暗处沉睡的最普通的“翼底黄”飞蛾却总会唤醒这样的联想。 “翼底黄”是杂交的产物,既不像蝴蝶一般色彩鲜艳,也不像飞蛾类那样全身灰暗。尽管如此,眼前这只蛾子,狭狭的双翼显现着枯灰色。翼梢缀有同样颜色的一圈流苏,看上去似乎活得心满意足。这是一个令人神清气爽的早晨。时届九月中旬,气温舒适宜人,而吹过来的风已比夏季
期刊
维克多·马里·雨果(1802-1885),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雨果一生坚持正义,为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那可怜的吉卜西(现在通译为“吉卜赛”)女郎看见自己同陌生人单独在一起,不禁战栗。她想说话,想呼喊,想呼叫甘果瓦,但是她的舌头在口里钉牢了似的,嘴唇上发不出一点声音。忽然她觉得
期刊
既然问起已故的弗朗西斯科·雷亚尔,我就谈谈吧。这里不是他的地盘,他在北区瓜达卢佩湖和炮台一带比较吃得开,不过我认识他。我只跟他打过三次交道,三次都在同一个晚上,那晚的事我怎么都不会忘记,因为卢汉纳拉在我家过夜,罗森多·华雷斯离开了河镇,再也没有回来。你们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当然不会知道那个名字,不过打手罗森多·华雷斯是圣丽塔村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是玩刀子的好手,跟堂·尼古拉斯·帕雷德斯一起,帕雷德斯
期刊
书展期间,作为分会场之一的扬州图书馆与城市书房密集推出34场“重量级”阅读推广活动:文化名家做客讲堂,古籍装帧现场体验,全民图书大型漂流,空巢老人陪伴阅读……7月的扬城处处洋溢书香。  “扬图讲堂”群星闪耀  “扬图讲堂”被扬州百姓誉为“家门口的大学讲堂”,自2006年9月创办以来,10年间,共开设讲座报告200多场,接待观众近10万人。书展期间,“扬图讲堂”接连举办三场讲座、两场读者沙龙,在让读
期刊
徐小跃,第二届书香江苏形象大使,南京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记者:  徐馆长,您好!在本届书展上,有幸聆听了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的讲座,您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问题“道”理解为思想、精神、信仰。那么,您认为传统文化中的“道”对当代民族文化心理的建
期刊
邬书林,第二届书香江苏形象大使,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副局长。  记者:  邬副理事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刊的采访!从200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发起全民阅读活动,至今已有十年的时间。在活动影响下,我国公民的阅读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阅读正在成为许多国民的习惯。近几年,全民阅读立法工作也逐渐进入了公众视
期刊
莫砺锋,第二届书香江苏形象大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部人文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等。  记者:  莫老师,您好!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
期刊
7月10日下午,“感悟传统 走近古籍——线装书装帧体验活动”在扬州市图书馆古籍阅览室举办。12名对古籍感兴趣的青少年和中老年读者应邀参加了活动,在亲自体验古籍装帧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  此次体验活动分为两部分,首先由古籍部工作人员进行古籍装帧相关知识的讲解,接下来读者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了纸捻制作、草订、裁齐、打眼、上书皮、订线、成书的全过程。由于工序多、技术要求高,工作人员不
期刊
曹文轩,第一届书香江苏形象大使,2016江苏致敬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主要作品有小说《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根鸟》《蜻蜓眼》《火印》等。2016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是中国首位获得此奖的作家。  1.只有阅读,我们才能成为高尚的人  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期刊
《阅读》(书香天地)专门为江苏省全民阅读活动及本届书展打造专刊。编辑部工作人员在现场与读者进行了互动交流,并赠送杂志。同时,展位上图文并茂的《阅读》(科学探秘)等让小读者爱不释手,在展会现场引起极大的关注。  《阅读》以“向广大小学师生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为根本出发点,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13年,获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2014年入选“江苏省十强社科期刊”,并荣获国家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