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三十年:走体制创新之路

来源 :运输经理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ifangcu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周年。作为一个物流工作者,我们也不会忘记今年是“物流”概念进入中国三十周年。这绝对不是巧合,物流进入中国三十周年,是改革大潮中的一片小小浪花,是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领域带来了“物流”这个财富。
  三十年间,我们都亲身经历了社会的巨大发展,感受到了祖国的沧桑之变。但是,我们物流都做了哪些事情?我们物流领域有哪些不应当淡忘的东西?这些值得我们审慎思索。
  
  “物流”在我国经历了三个时期
  
  三十年的历史并不长,但是很多物流人并不了解这段历史,当然也很难在这段历史中寻找动力和借鉴。很多专家曾从不同角度对物流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做过表述,从时期划分来看,这三十年经历了三个时期:引进期、探索期和发展期。表面看来,这三个时期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其实不然,和其他领域的历史发展相似,这三个时期中间存在着曲折和反复。
  引进期的时间段,大体是1978年~1984年,这个时期的主要事件,是1978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物资总局等部委以及一些地区人士组成的“中国物资工作者考察团”,这是有关物流第一个考察团对日本物流进行的考察,这次考察起到了“取经”作用,“物流”的概念正式进入中国。之后,几次参加国际物流会议,引进物流概念并进行了物流和科学普及。“物流”这个概念开始被经济界的许多领域所认同。
  探索期的时间段,大体是1984年~1999年,之所以称为探索期,是因为这个时期,国内政府和企业开始探索物流的应用。探索当然会取得进展,但是更重要的特点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探索可以说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挫折和反复也是巨大的。
  这个时期,探索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体制的探索和运行的探索。体制的探索的代表性事件是突破了计划经济部门体制,成立了“中国物流研究会”;运行的探索代表性的事件是掀起了一轮研究和应用“配送”的高潮。
  配送作为物流的一个局部的探索,实际上促成了末端物流的合理化发展,虽然发展速度并不如人所愿,但是这个势头一直保持到发展期,配送的进展一直延续到发展期,并且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物流系统化推进,成为发展期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探索期,带有突破性的体制探索并没有存续下来,体制探索的夭折带给我们许多启示,这是本文稍后要重点论述的问题。
  发展期的时间段,大体从1999年至今。经过了短暂的发展启动,2001年已经形成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01年至今,7年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前23年。今天的中国物流,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同身受,至于对这个时期的评价,恐怕会有巨大的分歧。
  ■引进期:“物流”走进来是“改革、开放”创新的结果
  1978年,现代物流的观念和理论开始进入中国,不能说当时中国经济领域完全没有感受到对现代物流的需求,但那种感受只局限在很小的领域。
  从总体上来看,并不是当时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而对现代物流产生内在需求,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国策使我们能够学习和取经,首先是在思想和观念上接受了现代物流,认识到它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学习和引进的时间段,物流观念和理论所构成的“思想”,是走在前面的,这应当说是现代物流进入到中国初期的重要特点。
  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国策,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创新,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总结中国现代物流的三十年,应该认识到,现代物流进入到中国是社会主义道路创新所带来的一个结果。
  ■探索期:第一个高潮是突破部门体制封闭的创新结果
  中国物流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中,有两个重要的事件:一是突破了计划经济部门体制,成立了“中国物流研究会”;另一个掀起了一轮研究和应用“配送”的高潮。
  在旧的部门体制还占有主导地位情况下,能够建立许多部门和许多部门之中的人士横向联合性的组织,在很大程度上突破部门体制的封闭,这是一种体制创新。不但在当时,在现在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创新。当然,在当时,这种创新就更有突破性的意味。
  也正是这种体制创新,虽然规模不大,持续的时间也不长。但是,对实际经济发展就已经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在我们国家当时不成熟的经济环境下,开展较大规模的“配送”研究和实践。让现代物流真正进入到我们国家的经济领域中去,这当然是一项重要的创新。
  那个阶段的现代物流“热”,并没有能够持续下来,以后十几年中,物流在中国又归于沉寂,主要原因也是创新的体制受到扼杀。失去了体制的依托,事物就很难持续发展。这也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体制创新和保持对中国经济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发展期:近年现代物流的发展,背后是体制创新
  2001年至今为什么物流发展那么快?我们可能有多种答案,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体制创新。具体而言,有如下几个因素:
  一个因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鼎盛时期主管物资(生产资料)分配和流通大权的是“物资部”,这个非常重要的支柱,权力逐渐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被削弱,乃至不复存在。物流进入中国的前二十几年,物资部(局)是引进和推动现代物流的主体,之后又是遏制现代物流发展的主体,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物资部门不复存在,物流就从一个部门的局限之下走向了整个经济领域,无疑,这本身就是一种解放。
  另外一个因素应当是主体因素,那就是,国务院六个部委联合推动现代物流发展,发表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其重要性在于,国务院对于现代物流和发展有体制性的安排,现代物流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务院控制的层次。以后不久,国家经贸委建立的物流重点企业联系制度,更有发展改革委员会为主体的部级联席会议制度,是更深层次的体制安排。
  束缚的体制去掉了,发展的体制建立了,这就是在“改革、开放”国策下的物流领域的具体的体制创新。物流在中国的真正的发展便由此而来。
  
  需要深化国家物流管理的体制创新
  
  “改革、开放”是重要的起点,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作为中国的国策,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大潮之下的物流领域,当然也是如此。我们对中国现代物流现在的体制给予高度评价,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体制还在创新的过程中,绝对不是结束。现在的体制仍然存在不少弊病,如果我们止步于此,问题就会逐渐繁衍,甚至吞食过去体制创新的成果。物流进入中国前二十几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教训应当引以为戒!
  关键在于,部级关联席会议制度毕竟不是实体的体制,恐怕也不能成为长久可以依靠的制度。他可能存在的问题是:缺乏行动的能力、可能成为一种虚设、可能成为仅仅起到协调作用的组织……毕竟,部级联席会议制度不是国务院体制内的机构。笔者认为,中国的事情,如果没有国务院部门的依托和领导,很难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所以,体制必须创新,大部制应当是我们的选择。
  包括铁道部在内的“大运输”或者“大物流”部门体制,应当是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制形式,况且有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成功先例,这一步迟早是要走的。改革是一个进程,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逐渐推进和完成的过程。需要时机更为成熟,需要人们的认识更加统一和提高,不能企望大部制改革一步到位。但是我们相信,2008年政府大部制改革仍然是改革进程中的一站而决不是终点,我们相信,迟早有一天,我们能够看见“物流”可以完全依托的大部制创新得到彻底实现。
  应当尝试物流行业组织的体制创新
  笔者需要先区分两个概念:产业和行业。在很多辞书和名词解释中,这两个名词是相同的,没有作出明确区分。但是在实际中,产业所指的范畴显然要大一些,行业所指导的范畴显然要小一些。个人认为,我们的解释应当和社会一般的理解取得一致,所以对这两个概念作如下表述:
  产业:相同类别企业集合的总体;
  行业:直接相互竞争又有共同利益的企业集合。
  显然,产业不仅是企业的集合,也是行业的集合。
  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结构体系,而产业和行业组织是结构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以来,产业和行业组织改革几乎没有进展,或者说是被改革“遗忘的角落”。
  就物流领域而言,当前的主要问题是,物流领域存在着产业组织而缺乏真正的行业组织。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都是和物流相关的行业性组织,但是,实际上,都是和物流相关的为数众多的行业聚集的组织,为了和真正的行业组织相区分,作者把他们称之为和物流相关的“产业协会性的组织”。
  物流领域的行业性组织,显然应当具体得多。由于物流领域还没有认真划分行业,仅就现在已经成型的行业而言,例如快运快递行业、冷链行业、仓库行业、道路货运行业,航空货运行业、铁道货运行业、内河货运行业、近海货运行业、远洋货运行业、集装箱运输业、搬家行业、配送行业、港口装卸搬运行业、货运代理行业、第三方物流行业、物流园区等等。如此众多的行业,没有行业组织,如何能够有在市场经济中的话语权?又如何能形成共同认同又共同遵守的规则?又如何能够自律?更如何能够协调发展?
  从体制来看,这些行业的行业组织,他的重要作用应当是代表企业而协助政府。很明显,真正的行业组织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
  物流进入中国已三十年,这个领域的改革应当起步了!
  
  应当重视物流企业的制度创新
  
  可能有很多人认为,体制创新只是国家的事情,或者至少也是基于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协会的事情。我认为,这个看法不全面。
  上面所提到的物流行业组织的体制创新就不但是国家的事情,更是企业自己的事。此外,企业本身的企业制度创新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重要的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现在物流领域的很多企业,更多关注的不是企业的制度创新,而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运行创新、方法创新等方面。这些当然也很重要,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推动下,正是因为这些创新,才出现了物流企业的大好局面。但是作者认为,物流企业的企业制度创新相对来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需要特别给予关注。
  虽然物流领域一些先进的企业,曾经是我国企业制度创新,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先行者,例如中储、中远、中外运等,但是从总体来看,物流企业的企业制度创新并没有象制造业和商业那样具有普遍性。另外,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有一些新型的物流企业和事业,在建立的初期不认识企业制度创新甚至非常忽视企业制度的创新,甚至在走政企不分的老路,我们需要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高度来关注这个问题。(作者系北京物资学院教授;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物流行业协会副会长,国际物流与运输学会院士)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的平面设计行业不断发展,而传统视觉元素在平面设计当中的运用也十分广泛,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当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便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本文首先阐述传统视觉元素
台州一大怪,出租车“矢志不渝”跑专线,这一现象在全国并不多见,围绕道路客运市场利益分配,摩的、残的、出租车、公交车、短途客运纷争四起,辩论激烈。    12月2日,台州市路桥金路客运有限公司向路桥运管所递交一份“强烈要求整治出租车冲击短途客运班线的报告”,报告中说,“近段时期,由于出租车违规进入路桥客运南站,擅自到我公司经营的路桥至金清(南北线)拉客,致使金路公司短途客运班车实载率明显下降,直接造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土木工程建筑的不断增多,人们开始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增强建筑安全性,提高建筑经济性是土木工程的最终目的,所以各建筑企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本文简要叙述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安全性与经济性之间的关系,对其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性解决对策,以期为今后土木工程的建筑提供强有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土木工程;
尽管几乎所有的国有大型道路运输企业(原来交通厅局主管的运输公司)都将新中国成立之日定为注册成立日期,但中国道路运输真正开始走向企业化之路应该是始于改革开放以后。197
1981年,借调到交通部公路局的郭生海听到了“有路大家行车,有河大家行船”的说法,但当时意见不一,莫衷一是,很多业内人士喜忧参半。郭生海1970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即长安大
随着国家大力支持城市化,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民用高层建筑的暖通设备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民用高层建筑物中暖通设备的优劣影响了高层建筑的好坏,本文介绍了
以“白加黑”为例,介绍了高性能聚酯布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层的防反射裂缝的应用。
“西部道路运输新概念论坛”的倡导者和发起者——甘肃省公路运输管理局局长王繁己,在第四届“西部道路运输新概念论坛”召开期间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他对甘肃四年来开展西
胫骨骨折是骨科创伤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引起骨折的暴力能量的增大,胫腓骨骨折多呈严重的开放性、粉碎性而且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挫裂伤、剥脱伤,相当于Gust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