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近代音乐史的发展,多元化的音乐形式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国音乐汲取外来音乐文化之所长,推陈出新,在传统“歌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歌剧”。本文正是围绕中国歌剧《木兰诗篇》中的经典唱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以情感表达为切入点,细致分析演唱该唱段应有的情感把握与表现力。
关键词:《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情感演绎;《木兰诗篇》
歌剧《木兰诗篇》是一部以史料记载与《木兰诗》及民间传说故事为蓝本创作出的中国本土歌剧,塑造了勇敢善良、忠孝节义、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这样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这部作品以英雄主义精神,赞扬妇女美德,弘扬孝道,讴歌忠义精神为核心,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人对和平的向往和生活的热爱。
在《木兰诗篇》中的经典唱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中,女主角花木兰和男主角刘爽的爱情故事历经百般挫折,情节跌宕起伏。演唱前,要多注意把握这种辗转反侧、惴惴不安的心理活动,融入角色,换位思考自己作为花木兰,应是何等心情!演唱中跟随伴奏的律动,将这些情绪自然释放而出。
歌曲的前奏部分是为表演者融入角色做准备,流动婉转的前奏可以引导演唱者尽快进入角色状态。演唱者的第一声能快速吸引听众,为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歌词中的第一个字“啊——”应当吐字清晰,音高准确,音量稍大但不突兀,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演唱者从开始就要时刻把握好情绪情感运用,不要因用力过猛而导致后面部分后继无力,造成虎头蛇尾的尴尬局面。之后的“好哥哥”在发音上应遵循在难度低的咬字上多凸显声音条件,难度高的咬字上多注重腔体共鸣的原则,在“好”字上尽量唱的平稳、干净,“哥哥”二字做到吐字成点,腔体圆润,长句的演唱应尽量显得起落有致,避免音调过于单一而显得干瘪乏味。
整个首部的演唱中,因旋律较长,气口不多,需要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气息上尽量饱满有厚度,灵活运用气息的自然流动,掌握好力度的变化,凸显出强弱的层次感以应对不同的感情色彩变化。咬字上,应熟练掌握元音的发音,咬清楚字头后松口,以气息带动字尾自然地吐出,做到出的利落收的干脆,同时不失字正腔圆。比如本部的几个元音字,“心”字要求腔体为止不能随着口型的变化而改变,在“兰”字唱出后,应当紧随其腔体位置,不能因口型变化而降低或提高位置,导致音调不稳甚而疲倦;“情”字在发声时不应开口过大,否则容易唱垮,声音显得苍白干瘪,应把口盖内部打开,口型不变或稍微缩小,运用“含着唱”的技巧,搭配充足的气息达到清晰而不突兀的理想效果。
中部的唱法应随着音乐情绪的变换而调整。中部通过景色和生物的描述刻画木兰的女儿心,音乐本身流动较强,具有很强的连贯性,要求演唱者灵活掌握换气气口,保持音乐的连贯,一气呵成。元音的咬字同样是重点,这个部分包含四个“爱”,对元音“a”的处理每一处都要略显不同,以突出不同环境和心情下的层次感;之后“听”字中的音“t”处于高音位置,讲究支点要高,气息要强,气息击打位置要准确,同样利用咬住字头放开字尾的方法应对,音量应先强后弱,具有一定力度层次。从唱词“梦里依偎在你的怀中,想说爱你却又不能。”开始,乐曲有着向高潮过渡的趋势,是这首作品中情感波动最频繁的地方,需要时刻把握感情上的微妙变化,有目的性的推动乐曲情绪向后面的激昂部分靠近,给听众一个过渡的准备,将木兰心中有话却苦于身份无法表达的压抑与痛楚,通过情绪和肢体动作表达到位,完美演绎。其后,唱词“我最亲的人,靠近我,让我感受你的温暖。我最爱的人,拥抱我,让我感受你的激情”,应是全曲最重要的一个感情过渡节点,描述木兰终于无法控制自己内心,压抑许久的情感和前面的铺垫将要爆发而出,也是全曲最难以掌握的部分,对演唱者的功底要求高。演唱时,首先在力度上由于存在较多高音,需要具有一定的爆发力,同时为避免掩盖随之而来的尾部高潮的光芒,又要有所控制,不可过于追求爆发和高音的快感导致后面真正的高潮无力衔接,或用超过自己控制能力范围的音量和力度强行演唱,在保证音高和情绪的情况下尽量给人一种蓄势待发的感觉,以让听众更加期待高潮部分的音乐。同时,演唱时可以跟随歌词同步做出适时的肢体动作,以有机衔接后面的高潮部分。
尾部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整个作品所积蓄的情感在這短短两个乐句中尽数爆发,这也是曲式结构上基础乐句从4扩大到8小节的原因。唱词“让这绿野鲜花为媒,让这蓝天流水作证,我的爱将与你啊相伴终生。让这绿野鲜花为媒,让这蓝天流水作证,我的爱将与你啊相伴终生。”具有海誓山盟般的含义,应当注意重音强拍处的头腔共鸣,气息给足,尽量让声音更有穿透性,可充分利用大线条旋律中的停顿进行充足的换气。曲式中的两乐句呈平行结构,歌词也一样,所以两次重复不能太过相似,前一句在唱得饱满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有所保留,后句重复时再将力度解放,全部、直接地迸发而出。这段唱词分为A段和A′,唱法上要有所不同,A段饱满而有所保留,A′段全部爆发。进入尾声的完满终止前,应适当放缓唱速,配合伴奏,达到结束感的效果,可根据自身理解在“相伴”和“终生”两词中间稍作停顿,凸显终止式效果,向观众传达乐曲即将结束的信息。在外部表演上,应当解放肢体语言,凭借感情来控制肢体开放,但不夸张,眼神应当专注、肃穆,仿佛在祈祷、宣誓一般,将木兰女儿的如情似水和女扮男装的士兵形象巧妙结合,给后面的故事发展留下余地。
《木兰诗篇》是我国现代歌剧中的一部极具代表性的成功作品,其体裁接地气,情节吸引人,方法先进而附有中西交融性,为歌剧这一音乐艺术形式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立下了汗马功劳。这部歌剧将独唱、合唱、交响乐、大型舞蹈、精致舞台布景等西洋歌剧元素全部融合其中,将音乐歌唱艺术、交响乐艺术赋予感官上的实质化,达到用耳朵“看”歌剧的表演效果,同时形成了一个集合西方歌剧、音乐剧、中国传统戏剧和中国民乐团、西方交响乐团并存与一部作品的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戏剧化的故事情节因音乐而有了灵魂,故事中的紧张冲突因音乐而让人更加身临其境,音乐也因有了故事的物质化意义而附有更多含义,更加生动形象。音乐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作品的戏剧性因音乐的烘托显得更加充实、引人入胜。这些,在《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的经典唱段中皆有集中体现,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利娜.浅谈《木兰诗篇》的美学特征[J].作家,2011(20):209-210.
[2]郑琦.歌剧《木兰诗篇》“花木兰”唱腔的演唱艺术[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2.
[3]尹国峰,孙健.浅析歌剧《木兰诗篇》的文学性与音乐性[J].艺术教育,2015(10):150.
作者简介:
陈静,重庆市,重庆市铜梁一中。
关键词:《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情感演绎;《木兰诗篇》
歌剧《木兰诗篇》是一部以史料记载与《木兰诗》及民间传说故事为蓝本创作出的中国本土歌剧,塑造了勇敢善良、忠孝节义、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这样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这部作品以英雄主义精神,赞扬妇女美德,弘扬孝道,讴歌忠义精神为核心,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人对和平的向往和生活的热爱。
在《木兰诗篇》中的经典唱段《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中,女主角花木兰和男主角刘爽的爱情故事历经百般挫折,情节跌宕起伏。演唱前,要多注意把握这种辗转反侧、惴惴不安的心理活动,融入角色,换位思考自己作为花木兰,应是何等心情!演唱中跟随伴奏的律动,将这些情绪自然释放而出。
歌曲的前奏部分是为表演者融入角色做准备,流动婉转的前奏可以引导演唱者尽快进入角色状态。演唱者的第一声能快速吸引听众,为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歌词中的第一个字“啊——”应当吐字清晰,音高准确,音量稍大但不突兀,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演唱者从开始就要时刻把握好情绪情感运用,不要因用力过猛而导致后面部分后继无力,造成虎头蛇尾的尴尬局面。之后的“好哥哥”在发音上应遵循在难度低的咬字上多凸显声音条件,难度高的咬字上多注重腔体共鸣的原则,在“好”字上尽量唱的平稳、干净,“哥哥”二字做到吐字成点,腔体圆润,长句的演唱应尽量显得起落有致,避免音调过于单一而显得干瘪乏味。
整个首部的演唱中,因旋律较长,气口不多,需要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气息上尽量饱满有厚度,灵活运用气息的自然流动,掌握好力度的变化,凸显出强弱的层次感以应对不同的感情色彩变化。咬字上,应熟练掌握元音的发音,咬清楚字头后松口,以气息带动字尾自然地吐出,做到出的利落收的干脆,同时不失字正腔圆。比如本部的几个元音字,“心”字要求腔体为止不能随着口型的变化而改变,在“兰”字唱出后,应当紧随其腔体位置,不能因口型变化而降低或提高位置,导致音调不稳甚而疲倦;“情”字在发声时不应开口过大,否则容易唱垮,声音显得苍白干瘪,应把口盖内部打开,口型不变或稍微缩小,运用“含着唱”的技巧,搭配充足的气息达到清晰而不突兀的理想效果。
中部的唱法应随着音乐情绪的变换而调整。中部通过景色和生物的描述刻画木兰的女儿心,音乐本身流动较强,具有很强的连贯性,要求演唱者灵活掌握换气气口,保持音乐的连贯,一气呵成。元音的咬字同样是重点,这个部分包含四个“爱”,对元音“a”的处理每一处都要略显不同,以突出不同环境和心情下的层次感;之后“听”字中的音“t”处于高音位置,讲究支点要高,气息要强,气息击打位置要准确,同样利用咬住字头放开字尾的方法应对,音量应先强后弱,具有一定力度层次。从唱词“梦里依偎在你的怀中,想说爱你却又不能。”开始,乐曲有着向高潮过渡的趋势,是这首作品中情感波动最频繁的地方,需要时刻把握感情上的微妙变化,有目的性的推动乐曲情绪向后面的激昂部分靠近,给听众一个过渡的准备,将木兰心中有话却苦于身份无法表达的压抑与痛楚,通过情绪和肢体动作表达到位,完美演绎。其后,唱词“我最亲的人,靠近我,让我感受你的温暖。我最爱的人,拥抱我,让我感受你的激情”,应是全曲最重要的一个感情过渡节点,描述木兰终于无法控制自己内心,压抑许久的情感和前面的铺垫将要爆发而出,也是全曲最难以掌握的部分,对演唱者的功底要求高。演唱时,首先在力度上由于存在较多高音,需要具有一定的爆发力,同时为避免掩盖随之而来的尾部高潮的光芒,又要有所控制,不可过于追求爆发和高音的快感导致后面真正的高潮无力衔接,或用超过自己控制能力范围的音量和力度强行演唱,在保证音高和情绪的情况下尽量给人一种蓄势待发的感觉,以让听众更加期待高潮部分的音乐。同时,演唱时可以跟随歌词同步做出适时的肢体动作,以有机衔接后面的高潮部分。
尾部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整个作品所积蓄的情感在這短短两个乐句中尽数爆发,这也是曲式结构上基础乐句从4扩大到8小节的原因。唱词“让这绿野鲜花为媒,让这蓝天流水作证,我的爱将与你啊相伴终生。让这绿野鲜花为媒,让这蓝天流水作证,我的爱将与你啊相伴终生。”具有海誓山盟般的含义,应当注意重音强拍处的头腔共鸣,气息给足,尽量让声音更有穿透性,可充分利用大线条旋律中的停顿进行充足的换气。曲式中的两乐句呈平行结构,歌词也一样,所以两次重复不能太过相似,前一句在唱得饱满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有所保留,后句重复时再将力度解放,全部、直接地迸发而出。这段唱词分为A段和A′,唱法上要有所不同,A段饱满而有所保留,A′段全部爆发。进入尾声的完满终止前,应适当放缓唱速,配合伴奏,达到结束感的效果,可根据自身理解在“相伴”和“终生”两词中间稍作停顿,凸显终止式效果,向观众传达乐曲即将结束的信息。在外部表演上,应当解放肢体语言,凭借感情来控制肢体开放,但不夸张,眼神应当专注、肃穆,仿佛在祈祷、宣誓一般,将木兰女儿的如情似水和女扮男装的士兵形象巧妙结合,给后面的故事发展留下余地。
《木兰诗篇》是我国现代歌剧中的一部极具代表性的成功作品,其体裁接地气,情节吸引人,方法先进而附有中西交融性,为歌剧这一音乐艺术形式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立下了汗马功劳。这部歌剧将独唱、合唱、交响乐、大型舞蹈、精致舞台布景等西洋歌剧元素全部融合其中,将音乐歌唱艺术、交响乐艺术赋予感官上的实质化,达到用耳朵“看”歌剧的表演效果,同时形成了一个集合西方歌剧、音乐剧、中国传统戏剧和中国民乐团、西方交响乐团并存与一部作品的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戏剧化的故事情节因音乐而有了灵魂,故事中的紧张冲突因音乐而让人更加身临其境,音乐也因有了故事的物质化意义而附有更多含义,更加生动形象。音乐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作品的戏剧性因音乐的烘托显得更加充实、引人入胜。这些,在《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的经典唱段中皆有集中体现,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利娜.浅谈《木兰诗篇》的美学特征[J].作家,2011(20):209-210.
[2]郑琦.歌剧《木兰诗篇》“花木兰”唱腔的演唱艺术[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2.
[3]尹国峰,孙健.浅析歌剧《木兰诗篇》的文学性与音乐性[J].艺术教育,2015(10):150.
作者简介:
陈静,重庆市,重庆市铜梁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