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脑血管病 康复治疗 针刺治疗
在康复医学治疗中,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相当于中医的中风半身不随。我科在康复临床治疗中采取:在以功能康复治疗为主配合针刺方法治疗脑血管病70例,疗效较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70例中,男40人,女30人;年龄最小者37岁,最大者74岁,大多数病人为40~65岁;病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7年,大多数病程为7天~2个月。
1.2 临床表现及病因 脑血栓形成恢复期54例,脑出血恢复期16例。
1.3 肢体的偏瘫程度为了便于观察总结,我们根据患肢的肌力,将偏瘫分为轻偏瘫和重偏瘫。肌力在Ⅲ°~Ⅳ°者为轻偏瘫,共47人。肌力在0°~Ⅱ°者为重度偏瘫,共23人。
2 治疗方法
2.1 康复治疗我科主要采用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治疗、言语训练。其方法采取循序渐近;治疗项目由少到多,治疗时间逐渐增加,治疗强度逐渐加大。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治,其达到改善各项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2.2 针刺治疗
2.2.1 选穴:主穴:曲池、手三里、支沟、合谷、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太冲。配穴;患肢肿胀加列缺、阴陵泉。下肢瘫软针隐白。易出汗加阳池、阳谷。患肢麻木加中渚、足临泣。表情淡漠、痴呆加神庭、头维。视力模糊加率角。舌强加廉泉。中枢性面瘫加地仓、颊车、颧(樱)。失语加上星、哑门、廉泉、通里。
2.2.2 采用头针:选患侧对侧的顶(颞)前斜线,毫针平刺人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行针后鼓励患者活动肢体。
2.2.3 方法:头针、神庭、上星、哑门,一般浅刺平次1~2分,其它穴位适当深刺,中等强度。留针20~30分钟。在针刺手法上,要求每针都能出现酸痛胀或定向走窜的感觉,均针患侧,20次为1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1周。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肢体活动完全恢复;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生活基本自理;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走路需人搀扶,生活能部分自理;无效:自觉症状减轻,体征没有消失,生活不能自理。
3.2 治疗效果70例病人,经过治疗后有6例,痊愈(8.6%),36例,显效(51.4%),24有效(34.3%),4例无效(5.7%),总有效率为94.3%。
4 典型病例
刘某,男,52岁。2008年7月26日就诊,主诉:右半身不遂20天。病人惠高血压10年。本月6日早晨起床时发现右半身不遂及右侧嘴角歪斜,即去某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服降压药和扩张血管药后,症状无改善特来我院康复科治疗。查体;‘血压190/110毫米汞柱。右口角低,鼻唇沟浅,示齿、鼓腮右侧弱,感觉正常,肌张力右侧偏高,肌力右上下肢Ⅲ°,腱反射右大于左,右侧并出现Hoffmann氏征及Babinski氏征。诊断:脑血栓形成恢复期,高血压,右中枢性面瘫。经“康复”配合针刺,治疗1周后右嘴角歪斜已愈。1个月后;右侧肢体活动恢复正常,病理反射消失,痊愈。
5 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五脏中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在此基础上如有忧喜忿怒等各种精神刺激或劳累过度等诱发因素,致使肝风内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蒙蔽心窍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出现半身不随及各种意识障碍横窜经络则响僻偏瘫。
现代康复医学是通过采用科学的运动功能训练: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等,医学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在康复技师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在被动运动期配合康复疗法,都有一定效果。当然,重视心理治疗,建立患者良好心理状态,使患者主动参与进行肢体运动的康复训练,对残疾功能的恢复也极为重要。这里还应包括一项“康复护理”,以便配合实施康复计划的完成,也可防止患者二次伤残的发生。
针刺治疗是滋阴熄风,活络通经之法。悬钟为足少阳胆经髓会之穴,肾藏精主髓,所以悬钟有补益精髓的作用。太冲为肝经原穴,能滋肝熄风,与悬钟相配为表里经取穴法,二穴相协,更益滋补肝肾之阴,以熄肝风。阳陵泉是胆经穴位,也是八会穴中“筋”会之穴,有舒筋通络的作用。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均属手足阳明经的穴位,《内经》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所以取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俾使偏瘫的肢体恢复正常的活动。
头针,在临床上笔者经常采用留针同时进行康复训练,来达到康复的最佳效果,具体操作如下:头针各针分别行针0.5~1分钟,直至患肢运动功能有所提高,是为得气。得气后,;留针1~2小时,其间可行针2~4次(动留针)。行针与留针期间,可配合患肢的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
针治时均针患侧。偏瘫的肢体一般是由对侧的脑部病变所致,所以针刺患侧穴位还有调理对侧脑部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
总之,在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期间,肢体功能性恢复治疗中,配合针刺治疗脑血管病,对偏瘫的恢复有很大作用,其效果明显。所以,我们认为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脑血管病,是康复治疗发展的大趋势。
在康复医学治疗中,脑血管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相当于中医的中风半身不随。我科在康复临床治疗中采取:在以功能康复治疗为主配合针刺方法治疗脑血管病70例,疗效较好。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70例中,男40人,女30人;年龄最小者37岁,最大者74岁,大多数病人为40~65岁;病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7年,大多数病程为7天~2个月。
1.2 临床表现及病因 脑血栓形成恢复期54例,脑出血恢复期16例。
1.3 肢体的偏瘫程度为了便于观察总结,我们根据患肢的肌力,将偏瘫分为轻偏瘫和重偏瘫。肌力在Ⅲ°~Ⅳ°者为轻偏瘫,共47人。肌力在0°~Ⅱ°者为重度偏瘫,共23人。
2 治疗方法
2.1 康复治疗我科主要采用物理治疗(包括运动疗法)、作业治疗、言语训练。其方法采取循序渐近;治疗项目由少到多,治疗时间逐渐增加,治疗强度逐渐加大。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治,其达到改善各项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2.2 针刺治疗
2.2.1 选穴:主穴:曲池、手三里、支沟、合谷、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太冲。配穴;患肢肿胀加列缺、阴陵泉。下肢瘫软针隐白。易出汗加阳池、阳谷。患肢麻木加中渚、足临泣。表情淡漠、痴呆加神庭、头维。视力模糊加率角。舌强加廉泉。中枢性面瘫加地仓、颊车、颧(樱)。失语加上星、哑门、廉泉、通里。
2.2.2 采用头针:选患侧对侧的顶(颞)前斜线,毫针平刺人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行针后鼓励患者活动肢体。
2.2.3 方法:头针、神庭、上星、哑门,一般浅刺平次1~2分,其它穴位适当深刺,中等强度。留针20~30分钟。在针刺手法上,要求每针都能出现酸痛胀或定向走窜的感觉,均针患侧,20次为1个疗程,疗程期间休息1周。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肢体活动完全恢复;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生活基本自理;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部分消失,走路需人搀扶,生活能部分自理;无效:自觉症状减轻,体征没有消失,生活不能自理。
3.2 治疗效果70例病人,经过治疗后有6例,痊愈(8.6%),36例,显效(51.4%),24有效(34.3%),4例无效(5.7%),总有效率为94.3%。
4 典型病例
刘某,男,52岁。2008年7月26日就诊,主诉:右半身不遂20天。病人惠高血压10年。本月6日早晨起床时发现右半身不遂及右侧嘴角歪斜,即去某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服降压药和扩张血管药后,症状无改善特来我院康复科治疗。查体;‘血压190/110毫米汞柱。右口角低,鼻唇沟浅,示齿、鼓腮右侧弱,感觉正常,肌张力右侧偏高,肌力右上下肢Ⅲ°,腱反射右大于左,右侧并出现Hoffmann氏征及Babinski氏征。诊断:脑血栓形成恢复期,高血压,右中枢性面瘫。经“康复”配合针刺,治疗1周后右嘴角歪斜已愈。1个月后;右侧肢体活动恢复正常,病理反射消失,痊愈。
5 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五脏中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在此基础上如有忧喜忿怒等各种精神刺激或劳累过度等诱发因素,致使肝风内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蒙蔽心窍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出现半身不随及各种意识障碍横窜经络则响僻偏瘫。
现代康复医学是通过采用科学的运动功能训练: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等,医学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在康复技师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在被动运动期配合康复疗法,都有一定效果。当然,重视心理治疗,建立患者良好心理状态,使患者主动参与进行肢体运动的康复训练,对残疾功能的恢复也极为重要。这里还应包括一项“康复护理”,以便配合实施康复计划的完成,也可防止患者二次伤残的发生。
针刺治疗是滋阴熄风,活络通经之法。悬钟为足少阳胆经髓会之穴,肾藏精主髓,所以悬钟有补益精髓的作用。太冲为肝经原穴,能滋肝熄风,与悬钟相配为表里经取穴法,二穴相协,更益滋补肝肾之阴,以熄肝风。阳陵泉是胆经穴位,也是八会穴中“筋”会之穴,有舒筋通络的作用。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均属手足阳明经的穴位,《内经》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所以取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俾使偏瘫的肢体恢复正常的活动。
头针,在临床上笔者经常采用留针同时进行康复训练,来达到康复的最佳效果,具体操作如下:头针各针分别行针0.5~1分钟,直至患肢运动功能有所提高,是为得气。得气后,;留针1~2小时,其间可行针2~4次(动留针)。行针与留针期间,可配合患肢的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
针治时均针患侧。偏瘫的肢体一般是由对侧的脑部病变所致,所以针刺患侧穴位还有调理对侧脑部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
总之,在脑血管病康复治疗期间,肢体功能性恢复治疗中,配合针刺治疗脑血管病,对偏瘫的恢复有很大作用,其效果明显。所以,我们认为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脑血管病,是康复治疗发展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