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长避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有助于我们调正前进的“帆”,使人生之舟顺风顺水,抵达成功的彼岸。正是凭着这种人生睿智,丹尼尔·塔米特成功地避开了“自闭症”之短,发挥自己的“数字语言”之长,通过写作来表达心声,从而一步步走出了困境。
超越自我
只要我们勇于超越自我,就能打破未知的极限。从学会阅读到尝试创作,从跻身作家行列到入選世界“天才”,丹尼尔·塔米特与各种困难做斗争,一次次超越自我,书写了自我人生的奇迹。
(特约教师 严君)
作文君:英国作家丹尼尔·塔米特从小患有自闭症,却精通10种语言,能轻松将圆周率背诵到小数点后面第22514位,还能不假思索地说出某年某日是星期几。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能把他脑中信息处理的过程表达出来的自闭症学者,曾入选世界上“在世的一百位天才”,名列第十五位。
在我的脑海中,每个数字都有一个形状,而每一个形状都有其对应的意义。数字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种象形文字。例如,“89”在我脑海里对应的是深蓝色。它让我联想到另一个数字:“979”。“979”就是11个“89”场景的叠加。作为家中的长子,我就出生在1979年1月一个天寒地冻、风雪交加的日子。这种巧合并没有被我忽视。相反,我会在脑海中把它们关联起来。我眼中的一切,似乎显然都具有某种个人的意义。
突然之间,我的“特殊语言”与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形成了对应。是否是从那一刻起,我第一次有了与人交流的冲动呢?但是他们无法理解“89”和“979”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是钻石和金刚石的关系。学校里的孩子们朝我大吼大叫,嘲笑我,侮辱我,没有一个人理解我。而他们越是这样,我就越不敢尝试和他们交流了。再说,我都不知道对话该怎样进行。
于是,我放弃了交朋友的想法。我又退回到自己的世界,回归到我数字语言的确定性当中。它给予我同样的理解,带给我同样的兴奋,通过它,我照样学会了阅读。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幸运,因为阅读于我,一开始并不容易。
2005年,我创作了一本关于我成长经历的书《生于蓝色之日》。那一年,我26岁,通过这本书,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生于蓝色之日》出版之后,在国际范围内取得了成功,而我则开始了与全世界读者的对话。我将这种“数字语言”写在书里,将我想要表达的东西传递给那些遥远的读者们。不管它被翻译成什么语言,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和关联,都能在他们的脑海中鲜活起来。我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解决语言交流方面的困扰。这对于我来说,似乎成了一种使命,而在读者们看来,亦是如此。
有些事情我也自然而然地找到了答案。我惊讶地发现,所有文学作品其实都是一种翻译的艺术:是一种浓缩,一种筛选,一种将作者的思想世界重新组合成文字的行为。这种推论,让那些和我一样的新手作家们恢复了信心,只管放手去做。只要文字忠实于作者的思想世界,那么就可以避免拙劣的翻译腔。我不只写了《生于蓝色之日》这一本书。之后我写的每一本书内容都不一样。每一次创作不同的内容,都打破了我原以为不可能做到的极限,让我意识到,我其实是可以做到的。
(摘自界面新闻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有助于我们调正前进的“帆”,使人生之舟顺风顺水,抵达成功的彼岸。正是凭着这种人生睿智,丹尼尔·塔米特成功地避开了“自闭症”之短,发挥自己的“数字语言”之长,通过写作来表达心声,从而一步步走出了困境。
超越自我
只要我们勇于超越自我,就能打破未知的极限。从学会阅读到尝试创作,从跻身作家行列到入選世界“天才”,丹尼尔·塔米特与各种困难做斗争,一次次超越自我,书写了自我人生的奇迹。
(特约教师 严君)
作文君:英国作家丹尼尔·塔米特从小患有自闭症,却精通10种语言,能轻松将圆周率背诵到小数点后面第22514位,还能不假思索地说出某年某日是星期几。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能把他脑中信息处理的过程表达出来的自闭症学者,曾入选世界上“在世的一百位天才”,名列第十五位。
在我的脑海中,每个数字都有一个形状,而每一个形状都有其对应的意义。数字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种象形文字。例如,“89”在我脑海里对应的是深蓝色。它让我联想到另一个数字:“979”。“979”就是11个“89”场景的叠加。作为家中的长子,我就出生在1979年1月一个天寒地冻、风雪交加的日子。这种巧合并没有被我忽视。相反,我会在脑海中把它们关联起来。我眼中的一切,似乎显然都具有某种个人的意义。
突然之间,我的“特殊语言”与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形成了对应。是否是从那一刻起,我第一次有了与人交流的冲动呢?但是他们无法理解“89”和“979”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是钻石和金刚石的关系。学校里的孩子们朝我大吼大叫,嘲笑我,侮辱我,没有一个人理解我。而他们越是这样,我就越不敢尝试和他们交流了。再说,我都不知道对话该怎样进行。
于是,我放弃了交朋友的想法。我又退回到自己的世界,回归到我数字语言的确定性当中。它给予我同样的理解,带给我同样的兴奋,通过它,我照样学会了阅读。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幸运,因为阅读于我,一开始并不容易。
2005年,我创作了一本关于我成长经历的书《生于蓝色之日》。那一年,我26岁,通过这本书,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生于蓝色之日》出版之后,在国际范围内取得了成功,而我则开始了与全世界读者的对话。我将这种“数字语言”写在书里,将我想要表达的东西传递给那些遥远的读者们。不管它被翻译成什么语言,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和关联,都能在他们的脑海中鲜活起来。我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解决语言交流方面的困扰。这对于我来说,似乎成了一种使命,而在读者们看来,亦是如此。
有些事情我也自然而然地找到了答案。我惊讶地发现,所有文学作品其实都是一种翻译的艺术:是一种浓缩,一种筛选,一种将作者的思想世界重新组合成文字的行为。这种推论,让那些和我一样的新手作家们恢复了信心,只管放手去做。只要文字忠实于作者的思想世界,那么就可以避免拙劣的翻译腔。我不只写了《生于蓝色之日》这一本书。之后我写的每一本书内容都不一样。每一次创作不同的内容,都打破了我原以为不可能做到的极限,让我意识到,我其实是可以做到的。
(摘自界面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