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在该诗中,诗人借古讽今,对一战后西方文明的衰落、道德的沦丧、信仰的丧失及精神的死亡等作了深刻的揭露;对百无聊赖、庸俗麻木的人们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召唤人们从荒原中看到新生和复活的希望。《荒原》展示了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本文对该诗以章节为顺序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荒原》 意象 主题
《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在该诗中,诗人借古讽今,对一战后西方文明的衰落、道德的沦丧、信仰的丧失及精神的死亡等作了深刻的揭露;对百无聊赖、庸俗麻木的人们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召唤人们从荒原中看到新生和复活的希望。诗人期望人们恪守“舍予、同情、控制”的基督教教义,并以此来拯救物欲横流、混乱不堪、日渐沉沦的世界,重新建立新的准则和秩序。
《荒原》展示了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荒原”一词已超出文学的范围,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象征。长诗开头的引言揭示了主题:“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希腊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孩子们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古希腊神话中的女先知西比尔向日神要求得到和沙粒一样多的岁数,但却忘了说要永远年轻。她活了700岁,衰老让她痛苦不堪。这就是荒原状态:不死不活,青春成为过去,繁华无迹可寻。
《荒原》全诗分为五章:
第一章:“死者的葬礼”,表现现代人出殡一般的生活。诗人首先用对比的手法写荒原人对春冬两季的反常心理,诗歌一开头套用了乔叟《坎特伯雷故事》中《序言》开篇的春天场景。但是,春暖花开的四月竟是“残忍的月份”,没有水的滋润,缺乏充满生命力的欣欣向荣。诗中现实生活充满了虚伪和邪恶的欲望,概括了一战后西欧万物凋零的景象。诗中以败落贵族玛丽对破灭浪漫史的回忆,暗示西方文明的衰落。又借《圣经》典故描写荒原景象:“什么树枝从石头垃圾中长出。”“你只认识一大堆破碎的形象,那里赤日炎炎,死树下没有阴凉,虫鸣不让人轻松,干石头上没有淙淙泉音。”一切都让人感到燥热、烦闷、焦虑和不安。然后通过瓦格纳的歌剧引发对现代荒原人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描写:我既不是活的,又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这年头人得小心啊。最后通过伦敦这座西方文明之都的衰败展示了当今西方世界的荒原全貌: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人人的眼睛都盯着自己的脚前,去年你在花园里种的尸首,它发芽了吗?景象触目惊心。
第二章:“对弈”,是对社会不同阶层的扫描,将人类昔日的昌盛和今日的颓败加以对照,突出现代人纵情声色、形同僵尸的可悲处境。上流社会的珠光宝气掩盖不住精神的空虚。诗人引用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的句子极力渲染贵妇人居室的豪华、富丽、堂皇:“她坐的椅子,像擦亮的王座,……她的缎衬首饰匣里涌出的珠光宝气迎着烛光开起;开着盖子的象牙和彩色玻璃小瓶里,藏着她奇异的合成香料——香膏、香粉、香水——扰乱了嗅觉。”她在梳妆台前浓妆艳抹,但精神却十分空虚。诗人借古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暗示西方上流社会的奢侈淫靡、腐化堕落。另外,诗中还提到一个神话故事:费洛美拉被姐夫——国王泰勒斯奸污,她的姐姐波洛妮为给妹妹报仇,亲手杀死儿子,剁成块炖给泰勒斯吃,泰勒斯知道后非常恐惧。诗人借此指出神圣遭践踏、道德已混乱、人性变野蛮、爱情将死亡的状态。而酒吧间下层妇女关于“装假牙”和“打胎”的对话,则显示出生活的变态和丑陋。诗人对人性扭曲、灵魂死亡、人欲横流的世界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
第三章:“火诫”,镜头对准伦敦的过去和现在。伦敦人现在的生活卑琐庸俗。借用英国诗人斯宾塞《结婚曲》里的诗句渲染昔日泰晤士河的美丽、宁静,然而,夏夜狂欢带来的“空瓶、三明治纸包、绸手绢、烟头”充塞了今日的泰晤士河,昔日充满诗意的泰晤士河,如今冷风袭人、阴森恐怖。昔日伊丽莎白与莱斯特在河上荡舟的情景与今日河上公子小姐们猥琐、放荡、纸醉金迷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接着镜头转向一个女打字员和满脸疙瘩的房产公司小职员的没有精神内容、毫无热情的肉欲关系,空虚无聊可见一斑。面对现代人的精神荒原,诗人认为,火能够烧去情欲,使人再生。诗人指出:只有通过宗教,才能点化荒原人执迷不悟的人生;只有弃绝尘世的欲念,才能过一种有意义的圣洁生活。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告诫人们,虽然人渴望水,但是水同样可以使人死亡。写人欲横流带来的死亡:昔日腓尼基水手因纵欲而葬身大海,今天现代人仍然在人欲的汪洋中纵情作乐,他們的死亡已无法避免。
第五章:“雷霆的话”,回到欧洲是一片荒原的主题,表达了解救荒原的最后希望。诗人再次描绘荒原景象:耶稣死后,死了的山满口是龋齿,吐不出一滴水;东欧和俄国革命后,倒悬的城楼里钟声在空的水池、干的井里歌唱;寻找圣杯的武士走后,空的教堂仅仅是风的家。水是抚育生命、拯救万物的力量源泉,是生命力的象征。只要能缓解干渴和燥热,管它是春雨、夏雨还是冬天的积雪。“春雷在遥远的山那边回荡”,“乌云在远方,在喜马万特山聚集”,“电光一闪,然后一阵潮湿的风带来了雨”。如果说诗人寄希望于勇士寻回圣杯,使渔王恢复健康,使濒死的荒原恢复生机的话,那么雷霆的三声炸响就是诗人为现代“荒原”寻回的圣杯。它代表生命源泉的雨水,使荒原透出生机和希望。
总之,《荒原》描写了处于精神和文化危机中的现代社会,是一部寻求精神家园的诗歌。《荒原》的主题是要恢复人们的信仰,强调的是基督教的救赎。诗人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虚无,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诗人认为世界沦落到这个地步是既成的事实,而且眼前的混乱仍会持续下去,人们还得经受转折时期的阵痛。只有熬过荒原般令人焦虑、苦闷的阶段,人们才会渐渐从迷惘中走出来。
诗歌中意象的使用很有特色,比如发芽的尸体,在死水中垂钓的渔王,长着孩子脸的蝙蝠等。这些鲜明的意象同时还有隐喻和转喻的特点。并置和对比的应用是诗歌的另一个特点。诗人用非常简练的笔墨,将形成明显对照的节奏、词语、意象等放在一起,准确地勾画出时代特点和人的精神面貌。诗中大量使用的历史事件,同今天的绝望与荒凉形成对比。诗歌常常是戏拟式引用的大量作家的作品片断,凸显出西方文化的颓败。《荒原》以启示性的神话构架、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厚的哲学历史意蕴和鲜明的时代精神特点,无可置疑地成为现代主义诗歌的经典作品。
参考文献:
[1]王松年.美国文学作品选读.上海交通大学出社,2003.
[2]张剑,赵冬,王文丽编著.英美诗歌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eds.Emory Elliot et al,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
[4]High,Peter.An 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6.
关键词: 《荒原》 意象 主题
《荒原》是艾略特的代表作。在该诗中,诗人借古讽今,对一战后西方文明的衰落、道德的沦丧、信仰的丧失及精神的死亡等作了深刻的揭露;对百无聊赖、庸俗麻木的人们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召唤人们从荒原中看到新生和复活的希望。诗人期望人们恪守“舍予、同情、控制”的基督教教义,并以此来拯救物欲横流、混乱不堪、日渐沉沦的世界,重新建立新的准则和秩序。
《荒原》展示了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失落,反映了整整一代人理想的幻灭和绝望。“荒原”一词已超出文学的范围,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象征。长诗开头的引言揭示了主题:“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希腊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孩子们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古希腊神话中的女先知西比尔向日神要求得到和沙粒一样多的岁数,但却忘了说要永远年轻。她活了700岁,衰老让她痛苦不堪。这就是荒原状态:不死不活,青春成为过去,繁华无迹可寻。
《荒原》全诗分为五章:
第一章:“死者的葬礼”,表现现代人出殡一般的生活。诗人首先用对比的手法写荒原人对春冬两季的反常心理,诗歌一开头套用了乔叟《坎特伯雷故事》中《序言》开篇的春天场景。但是,春暖花开的四月竟是“残忍的月份”,没有水的滋润,缺乏充满生命力的欣欣向荣。诗中现实生活充满了虚伪和邪恶的欲望,概括了一战后西欧万物凋零的景象。诗中以败落贵族玛丽对破灭浪漫史的回忆,暗示西方文明的衰落。又借《圣经》典故描写荒原景象:“什么树枝从石头垃圾中长出。”“你只认识一大堆破碎的形象,那里赤日炎炎,死树下没有阴凉,虫鸣不让人轻松,干石头上没有淙淙泉音。”一切都让人感到燥热、烦闷、焦虑和不安。然后通过瓦格纳的歌剧引发对现代荒原人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描写:我既不是活的,又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这年头人得小心啊。最后通过伦敦这座西方文明之都的衰败展示了当今西方世界的荒原全貌: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人人的眼睛都盯着自己的脚前,去年你在花园里种的尸首,它发芽了吗?景象触目惊心。
第二章:“对弈”,是对社会不同阶层的扫描,将人类昔日的昌盛和今日的颓败加以对照,突出现代人纵情声色、形同僵尸的可悲处境。上流社会的珠光宝气掩盖不住精神的空虚。诗人引用莎士比亚《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的句子极力渲染贵妇人居室的豪华、富丽、堂皇:“她坐的椅子,像擦亮的王座,……她的缎衬首饰匣里涌出的珠光宝气迎着烛光开起;开着盖子的象牙和彩色玻璃小瓶里,藏着她奇异的合成香料——香膏、香粉、香水——扰乱了嗅觉。”她在梳妆台前浓妆艳抹,但精神却十分空虚。诗人借古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暗示西方上流社会的奢侈淫靡、腐化堕落。另外,诗中还提到一个神话故事:费洛美拉被姐夫——国王泰勒斯奸污,她的姐姐波洛妮为给妹妹报仇,亲手杀死儿子,剁成块炖给泰勒斯吃,泰勒斯知道后非常恐惧。诗人借此指出神圣遭践踏、道德已混乱、人性变野蛮、爱情将死亡的状态。而酒吧间下层妇女关于“装假牙”和“打胎”的对话,则显示出生活的变态和丑陋。诗人对人性扭曲、灵魂死亡、人欲横流的世界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
第三章:“火诫”,镜头对准伦敦的过去和现在。伦敦人现在的生活卑琐庸俗。借用英国诗人斯宾塞《结婚曲》里的诗句渲染昔日泰晤士河的美丽、宁静,然而,夏夜狂欢带来的“空瓶、三明治纸包、绸手绢、烟头”充塞了今日的泰晤士河,昔日充满诗意的泰晤士河,如今冷风袭人、阴森恐怖。昔日伊丽莎白与莱斯特在河上荡舟的情景与今日河上公子小姐们猥琐、放荡、纸醉金迷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接着镜头转向一个女打字员和满脸疙瘩的房产公司小职员的没有精神内容、毫无热情的肉欲关系,空虚无聊可见一斑。面对现代人的精神荒原,诗人认为,火能够烧去情欲,使人再生。诗人指出:只有通过宗教,才能点化荒原人执迷不悟的人生;只有弃绝尘世的欲念,才能过一种有意义的圣洁生活。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告诫人们,虽然人渴望水,但是水同样可以使人死亡。写人欲横流带来的死亡:昔日腓尼基水手因纵欲而葬身大海,今天现代人仍然在人欲的汪洋中纵情作乐,他們的死亡已无法避免。
第五章:“雷霆的话”,回到欧洲是一片荒原的主题,表达了解救荒原的最后希望。诗人再次描绘荒原景象:耶稣死后,死了的山满口是龋齿,吐不出一滴水;东欧和俄国革命后,倒悬的城楼里钟声在空的水池、干的井里歌唱;寻找圣杯的武士走后,空的教堂仅仅是风的家。水是抚育生命、拯救万物的力量源泉,是生命力的象征。只要能缓解干渴和燥热,管它是春雨、夏雨还是冬天的积雪。“春雷在遥远的山那边回荡”,“乌云在远方,在喜马万特山聚集”,“电光一闪,然后一阵潮湿的风带来了雨”。如果说诗人寄希望于勇士寻回圣杯,使渔王恢复健康,使濒死的荒原恢复生机的话,那么雷霆的三声炸响就是诗人为现代“荒原”寻回的圣杯。它代表生命源泉的雨水,使荒原透出生机和希望。
总之,《荒原》描写了处于精神和文化危机中的现代社会,是一部寻求精神家园的诗歌。《荒原》的主题是要恢复人们的信仰,强调的是基督教的救赎。诗人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虚无,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诗人认为世界沦落到这个地步是既成的事实,而且眼前的混乱仍会持续下去,人们还得经受转折时期的阵痛。只有熬过荒原般令人焦虑、苦闷的阶段,人们才会渐渐从迷惘中走出来。
诗歌中意象的使用很有特色,比如发芽的尸体,在死水中垂钓的渔王,长着孩子脸的蝙蝠等。这些鲜明的意象同时还有隐喻和转喻的特点。并置和对比的应用是诗歌的另一个特点。诗人用非常简练的笔墨,将形成明显对照的节奏、词语、意象等放在一起,准确地勾画出时代特点和人的精神面貌。诗中大量使用的历史事件,同今天的绝望与荒凉形成对比。诗歌常常是戏拟式引用的大量作家的作品片断,凸显出西方文化的颓败。《荒原》以启示性的神话构架、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厚的哲学历史意蕴和鲜明的时代精神特点,无可置疑地成为现代主义诗歌的经典作品。
参考文献:
[1]王松年.美国文学作品选读.上海交通大学出社,2003.
[2]张剑,赵冬,王文丽编著.英美诗歌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eds.Emory Elliot et al,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
[4]High,Peter.An 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