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退不利于经济发展

来源 :科技与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tleav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有制经济的显性弊端:一是发展无边界。国有企业借助国家庞大的经济能力和政治资源向民营经济领域肆意扩张,引致国进民退;二是外在机制和手段难以有效规制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政企不分,主管部门国资委行政级别高于同级政府部门。政府部门规制国有企业行为异常困难,甚不可能。即使党委、政府规制也是“左手规制右手”;三是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缺失。国有企业犹如独立王国,自行决定内部工资,长期免交利润(现在即使开始上交利润,但比例极小),不受公共监督和问责。这样的国有制经济必然引发内外矛盾。
  国有制经济的隐性弊端:一是社会依赖政府。陈志武对世界几十个国家的研究表明,国有制经济比重越大的国家越缺乏社会法制、个人权利、社会权利保障需求。与此同时,自主创新能力也较弱;二是政府偏离理性。民营企业垮了不连累政府。政府修改游戏规扶持国有企业,法院利用审判权偏袒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最终或变官商,或被挤出;三是造就既得利益集团。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主要为小集体所有,缺乏改制动力。父退子进或父进子退式的改制改变不了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的利益格局。加剧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进民退”"带来的问题:一是居民收入分配比率持续下降;二是城乡差距继续拉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三是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四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加剧了国际投资非理性化决策。
  从国际金融方面看,投资的非理性化政策正在引发冲突。在金融方面,加剧了经济均衡增长的结构矛盾。国家以国有企业为经济杠杆拯救经济危机,国有企业则以国家为平台扩展自身利益。国有企业的利益扩张造成了低层次产业的产能过剩,挤出了竞争性领域的民营企业,加剧了内需与外贸;国有与非国有;大中小企业;生产性投资和社会性投资的结构失衡,增加了群众就收入分配、社会稳定的种种困难。鉴于有可能错失产业升级机遇,中央政府将被迫进行“宏观经济”再调控。
其他文献
如今,若对展现城市地质环境的有关资料仍采用纸质文件与人工的管理方式,那么我们将会在收集和分析能够反映城市地质环境条件的重要信息(空间信息采集、空间信息迭加分析等)上倍感束缚,也无法及时获得某个地区通过综合分析的地质环境条件信息。如若通过城市水文地质环境属性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的构件方法的研究,整合一套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水文环境地质数据标准与应用体系,将大幅提升城市水文地质环境的管理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