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一篇艺术评论在香港引发不小的风波。成为继“双非孕妇产子”“内地水货客抢购奶粉”后,又一引发香港与内地民间关系紧张事件。
2013年2月25日,香港艺术发展局首度举办艺术评论奖(ADC艺评奖),在60多份参赛作品中,选出3名得奖者。金奖为《从〈低俗喜剧〉透视香港电影焦虑》,奖金5万港元。不想此事立即引起舆论极大反应,其中不少对文章的观点和作者贾选凝的身份提出质疑,认为其对香港文化评价不公。
《焦虑》一文因缺乏对香港文化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加上作者来自内地,争论的核心不再只是《低俗喜剧》影片本身,而是港陆两地价值观、文化观念冲突和身份认同问题的再次碰撞 。
《低俗喜剧》说的是杜汶泽扮演一个三级片监制,为了赚取女儿的赡养费,“屈从”于郑中基扮演的“大佬”,找来过气艳星邵音音,开拍一部新三级片《新官人我要》,拍摄途中,遭遇种种窘况,引发无数笑料。相比之前彭浩翔导演和监制的几部讨论内地与香港文化碰撞的戏,这部则是“纯港味”,他把自己亲历或听到的在内地找钱谈戏的种种“遭遇”融入其中,再配上港式调侃,道尽娱乐圈荒诞的黑幕。
电影投入800万港元赚回了3000万港元票房,拿下2012年香港本土电影票房之冠,更掀起了追捧港产片中“本土性”的热潮。
获奖文章的重点指《低俗喜剧》一片偷换了概念,视“低俗”作为“本土性”,却大受香港欢众欢迎,反映出港片“误入歧途”。
评审团对该文的评语是:文章能从社会角度出发,透过分析电影《低俗喜剧》的背景和情节,探讨港人身份定位及与内地关系等主题,描写当下陆港关系的微妙变化,既具强烈的批判精神,亦不乏创意及独特见解,让读者反思香港的主流价值。
“让读者反思香港的主流价值”一句话大大剌激了主张香港“主流价值”者。
当香港多数主力影人纷纷北上拍片,他们与内地大部分合作拍摄的影片被批评“港味”不足时,彭浩翔窥准了这一点,接连拍了几部粤语粗口电影,以低俗作为卖点,美其名曰“本土化”,将低俗强化放大,如这部爆粗到极至的《低俗喜剧》,将港人市井文化中最低俗的部分搬上大银幕,果然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作者认为,《低俗喜剧》的卖座,也印证港产片及本土文化产品中的“潜规则”:“低俗性”才是叫好叫座的“本土性”之主流。
文章的反感很直接,它指出 “《低俗喜剧》的面目很本土”,但它真正的戏剧冲突却是杜汶泽怎样从内地人身上拿到投资。正是利益的现实原因,导致香港在内地面前愈趋被动、主体性日益模糊。大陆人由昔日的穷亲戚变成今日的金主和老板,令香港人始终意难平。《低俗喜剧》为香港人提供廉价的发泄,以极富羞辱性的方式去“污名化”内地人形象……这种丑化与奚落,其实是狭隘的“精神胜利法”……
作者贾选凝认为,《低俗喜剧》中杜汶泽屈于淫威向黑老大妥协,不单是为“利”,更是出于恐惧。他的角色形象恰恰照明了当下陆港矛盾中的焦虑症候——港人作出判断的基础都是“恐惧”。
贾选凝是位内地长大的80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到香港中文大学取得新媒体学硕士,还曾在2011年香港城市大学主办的“城市文学创作奖”文化与艺术评论组获冠军,现任职于香港《文汇报》编辑。
贾的内地出身自然成为不满其文章观点者反对的出发点。“用香港纳税人的钱给内地人骂香港”更成了网民们最激烈话题,但这种态度已偏离对该文讨论主轴了。
而港人不满情绪点真正的源头当追溯到去年年初发生在尖沙咀广东道某名牌店因其窗橱不让港人拍照但内地游客可任由拍照引起“围店”事件后,紧随着部分港人将内地游客称为“蝗虫”,之后再有不少内地孕妇“冲关”来港产子,占去了香港孕妇床位,不久再出现“奶粉之战”等连串事件,一再地呈现出香港部分人对内地产生负面印象。当“三聚氰胺”“地沟油”等所涉民生问题一而再被港人所知悉后,原本港人对内地就存在的非百分百信任在此时会形成更大落差。《焦虑》一文所引起的争议,不过是连串事件积累情绪的泡沫。
2013年2月25日,香港艺术发展局首度举办艺术评论奖(ADC艺评奖),在60多份参赛作品中,选出3名得奖者。金奖为《从〈低俗喜剧〉透视香港电影焦虑》,奖金5万港元。不想此事立即引起舆论极大反应,其中不少对文章的观点和作者贾选凝的身份提出质疑,认为其对香港文化评价不公。
《焦虑》一文因缺乏对香港文化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加上作者来自内地,争论的核心不再只是《低俗喜剧》影片本身,而是港陆两地价值观、文化观念冲突和身份认同问题的再次碰撞 。
《低俗喜剧》说的是杜汶泽扮演一个三级片监制,为了赚取女儿的赡养费,“屈从”于郑中基扮演的“大佬”,找来过气艳星邵音音,开拍一部新三级片《新官人我要》,拍摄途中,遭遇种种窘况,引发无数笑料。相比之前彭浩翔导演和监制的几部讨论内地与香港文化碰撞的戏,这部则是“纯港味”,他把自己亲历或听到的在内地找钱谈戏的种种“遭遇”融入其中,再配上港式调侃,道尽娱乐圈荒诞的黑幕。
电影投入800万港元赚回了3000万港元票房,拿下2012年香港本土电影票房之冠,更掀起了追捧港产片中“本土性”的热潮。
获奖文章的重点指《低俗喜剧》一片偷换了概念,视“低俗”作为“本土性”,却大受香港欢众欢迎,反映出港片“误入歧途”。
评审团对该文的评语是:文章能从社会角度出发,透过分析电影《低俗喜剧》的背景和情节,探讨港人身份定位及与内地关系等主题,描写当下陆港关系的微妙变化,既具强烈的批判精神,亦不乏创意及独特见解,让读者反思香港的主流价值。
“让读者反思香港的主流价值”一句话大大剌激了主张香港“主流价值”者。
当香港多数主力影人纷纷北上拍片,他们与内地大部分合作拍摄的影片被批评“港味”不足时,彭浩翔窥准了这一点,接连拍了几部粤语粗口电影,以低俗作为卖点,美其名曰“本土化”,将低俗强化放大,如这部爆粗到极至的《低俗喜剧》,将港人市井文化中最低俗的部分搬上大银幕,果然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作者认为,《低俗喜剧》的卖座,也印证港产片及本土文化产品中的“潜规则”:“低俗性”才是叫好叫座的“本土性”之主流。
文章的反感很直接,它指出 “《低俗喜剧》的面目很本土”,但它真正的戏剧冲突却是杜汶泽怎样从内地人身上拿到投资。正是利益的现实原因,导致香港在内地面前愈趋被动、主体性日益模糊。大陆人由昔日的穷亲戚变成今日的金主和老板,令香港人始终意难平。《低俗喜剧》为香港人提供廉价的发泄,以极富羞辱性的方式去“污名化”内地人形象……这种丑化与奚落,其实是狭隘的“精神胜利法”……
作者贾选凝认为,《低俗喜剧》中杜汶泽屈于淫威向黑老大妥协,不单是为“利”,更是出于恐惧。他的角色形象恰恰照明了当下陆港矛盾中的焦虑症候——港人作出判断的基础都是“恐惧”。
贾选凝是位内地长大的80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到香港中文大学取得新媒体学硕士,还曾在2011年香港城市大学主办的“城市文学创作奖”文化与艺术评论组获冠军,现任职于香港《文汇报》编辑。
贾的内地出身自然成为不满其文章观点者反对的出发点。“用香港纳税人的钱给内地人骂香港”更成了网民们最激烈话题,但这种态度已偏离对该文讨论主轴了。
而港人不满情绪点真正的源头当追溯到去年年初发生在尖沙咀广东道某名牌店因其窗橱不让港人拍照但内地游客可任由拍照引起“围店”事件后,紧随着部分港人将内地游客称为“蝗虫”,之后再有不少内地孕妇“冲关”来港产子,占去了香港孕妇床位,不久再出现“奶粉之战”等连串事件,一再地呈现出香港部分人对内地产生负面印象。当“三聚氰胺”“地沟油”等所涉民生问题一而再被港人所知悉后,原本港人对内地就存在的非百分百信任在此时会形成更大落差。《焦虑》一文所引起的争议,不过是连串事件积累情绪的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