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用《新闻编辑室》里的一段台词:
“Then be not coy but use your time,
and while you may go marry.
For having lost but once your prime,
you may forever tarry.”
——“莫因娇羞惜爱怜,趁此春光嫁少年。等闲负了青春约,此生难再觅良缘。”
我的第一个传播学男友叫李普曼,他每天神神叨叨说看到的我不是真正的我,他不是真正的他,我们都活在彼此的幻象中,每天确定彼此的身份就要花去很长的时间我受不了了。
还好我遇到了弗洛伊德,严格来说他不是我们本专业的,他的具体专业我也不太清楚,因为在校成绩实在很优秀,所以各个专业的系主任都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够调专业。最初,是因为我经常做梦,他对梦的解析深深吸引了我,他说我的梦是某种最隐秘最渴望的感情的表达和宣泄,而且这种感情关乎sex。我为心事被戳透感到娇羞的同时也为他的直白与独特深深折服而爱上了他。但是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他太可怕了,我经常早上起床的时候发现他鬼魅一样地坐在我的床前盯着我看,他像一个黑洞一样不断地吞噬着我,他经常对我进行人格分析,有的时候甚至实行催眠术,我受不了了所以逃离了他。
我还有一个男朋友叫麦克卢汉,刚开始我还挺喜欢他,他是个技术派,有点真功夫,不是搞理论的不磨叽以后能混口饭吃,后来才发现那小子太偏激了,每天要吃饭的时候,他说吃什么饭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吃,用什么餐具吃,不同的餐具诉诸的感觉不一样,最后他把我搞得胃口全失,我们就分了。
吃够了技术派男人的苦头,我就开始寻摸着再找个有文化的吧,有思想有厚度点的,所以我又找到第四个男朋友,他叫阿多诺,研究文化的文化人,刚开始吧我还挺喜欢他的,老崇拜他了,看他批判这批判那的挺给力,一开始他对我也包容,后来,我俩的矛盾就凸现出来了,他不让我看偶像剧,不让我听流行音乐,不让我逛街买衣服,连我看《初恋这件小事》他都要骂我肤浅幼稚没有追求,还说我是“庸众”,对这个社会只会顺从,永远不会有自己的创造力和想法……我看初恋的小事有错吗?我重温恋爱的感觉有错吗?我没追求咋啦?活得快乐不就成吗?分!
还是找个脚踏实地点的能包容我的吧,嗨,还真的让我找着了,这个男朋友叫卡茨,他人真的很好,很体贴,凡事都能够从我的立场出发,在他看来,我做每一件事都是基于某种需要的基础之上的,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发展到后来,我觉得他很娘,没有原则没有尺度,很多时候他的爱太局限于个人而缺乏对这个世界以及社会的宏观认知,算了,不成熟不成熟,分吧。
再到后来,我遇到了他,他很帅,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春天的气息和爱的芬芳,他叫施拉姆,他很帅很阳光很明朗很积极,是我们系的系主任,其实我们专业当初就是他建立起来的。我被他的光环吸引了很久很久,这次分手有点不太一样,是因为我发现他这个人虽然综合能力较强,但是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没有创新能力。比如他的衣服搭配吧,乍一看挺潮挺有型的,但后来发现都是整天观摩奥斯卡影帝的造型拼拼剪剪得来的,还有他的长相其实看多了发现毫无特色。他的思想亦是如此,每一句话都能让我回味半天,但是过后又突然发现这是我某位前男友曾经说过的,哎。
后来,再到后来,我导师要给我介绍对象,他说:你别找那些偏的怪的假的了,我看小胡胡正荣就不错,他研究那啥政治经济学,体制内的比较靠谱,虽然老点丑点,但是人家好歹长了一张明星脸啊!
想象很忙,现实很荒。然后,这是一道很长的关乎时间的分割线。传播学男友渐渐再也不见,我也回归到大龄单身传播学女硕士这一残酷现实中——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两年之后的现在,我可以自豪又无畏且苍凉地宣布:姐依然单身。
2010年春天的一个清晨,我拉着行李箱第一次停在传媒大学核桃林,蜂拥而入的年轻俊秀的面庞让我血脉喷张。那个时候我曾默默期许:这么多可爱帅气气质男,总会有几个跟我发生一些哲学意义上的关系吧。
等到9月份真正开学了之后我才发现,当时我所在的那个位置是学校本科男生穿梭于宿舍(梆子井)和教学楼之间的唯一进出口,也就是说,所有看得过眼的男生就只有这些了,可口儿帅哥很多只不过是自己的幻觉,一厢情愿的假象。我们学院1:9的男女比例压迫我胸闷了好几个月,更可气的是,传媒大学的男生早就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云的美女早已悄然提升了他们的欲望的触发点,一般女生轻易难入其法眼……
是以告诫各位学妹:择校时一定要擦亮你的双眼,传媒大学从来不是女生恋爱的天堂,它是锻炼女金刚的地方,你要承受男女比例阴阳失调带来的胸闷气短,也要承受男生日渐提高的审美阈值所带给你的抑郁不解。
同时,出手要趁早,在找到真爱之前不要有过多预设,不要像个害羞孩子一样站在糖果屋门口吮着手指头畏葸不前,当你真正下决心要吃糖的时候,发现糖已经被另一个女纸稳、准、狠地抢了过去。
(注:文本中作者提到的诸位男友,皆为其所学专业传播学理论知识中的大牛人物。)
责任编辑:陈思
“Then be not coy but use your time,
and while you may go marry.
For having lost but once your prime,
you may forever tarry.”
——“莫因娇羞惜爱怜,趁此春光嫁少年。等闲负了青春约,此生难再觅良缘。”
我的第一个传播学男友叫李普曼,他每天神神叨叨说看到的我不是真正的我,他不是真正的他,我们都活在彼此的幻象中,每天确定彼此的身份就要花去很长的时间我受不了了。
还好我遇到了弗洛伊德,严格来说他不是我们本专业的,他的具体专业我也不太清楚,因为在校成绩实在很优秀,所以各个专业的系主任都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够调专业。最初,是因为我经常做梦,他对梦的解析深深吸引了我,他说我的梦是某种最隐秘最渴望的感情的表达和宣泄,而且这种感情关乎sex。我为心事被戳透感到娇羞的同时也为他的直白与独特深深折服而爱上了他。但是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发现他太可怕了,我经常早上起床的时候发现他鬼魅一样地坐在我的床前盯着我看,他像一个黑洞一样不断地吞噬着我,他经常对我进行人格分析,有的时候甚至实行催眠术,我受不了了所以逃离了他。
我还有一个男朋友叫麦克卢汉,刚开始我还挺喜欢他,他是个技术派,有点真功夫,不是搞理论的不磨叽以后能混口饭吃,后来才发现那小子太偏激了,每天要吃饭的时候,他说吃什么饭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什么样的房子里吃,用什么餐具吃,不同的餐具诉诸的感觉不一样,最后他把我搞得胃口全失,我们就分了。
吃够了技术派男人的苦头,我就开始寻摸着再找个有文化的吧,有思想有厚度点的,所以我又找到第四个男朋友,他叫阿多诺,研究文化的文化人,刚开始吧我还挺喜欢他的,老崇拜他了,看他批判这批判那的挺给力,一开始他对我也包容,后来,我俩的矛盾就凸现出来了,他不让我看偶像剧,不让我听流行音乐,不让我逛街买衣服,连我看《初恋这件小事》他都要骂我肤浅幼稚没有追求,还说我是“庸众”,对这个社会只会顺从,永远不会有自己的创造力和想法……我看初恋的小事有错吗?我重温恋爱的感觉有错吗?我没追求咋啦?活得快乐不就成吗?分!
还是找个脚踏实地点的能包容我的吧,嗨,还真的让我找着了,这个男朋友叫卡茨,他人真的很好,很体贴,凡事都能够从我的立场出发,在他看来,我做每一件事都是基于某种需要的基础之上的,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发展到后来,我觉得他很娘,没有原则没有尺度,很多时候他的爱太局限于个人而缺乏对这个世界以及社会的宏观认知,算了,不成熟不成熟,分吧。
再到后来,我遇到了他,他很帅,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春天的气息和爱的芬芳,他叫施拉姆,他很帅很阳光很明朗很积极,是我们系的系主任,其实我们专业当初就是他建立起来的。我被他的光环吸引了很久很久,这次分手有点不太一样,是因为我发现他这个人虽然综合能力较强,但是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没有创新能力。比如他的衣服搭配吧,乍一看挺潮挺有型的,但后来发现都是整天观摩奥斯卡影帝的造型拼拼剪剪得来的,还有他的长相其实看多了发现毫无特色。他的思想亦是如此,每一句话都能让我回味半天,但是过后又突然发现这是我某位前男友曾经说过的,哎。
后来,再到后来,我导师要给我介绍对象,他说:你别找那些偏的怪的假的了,我看小胡胡正荣就不错,他研究那啥政治经济学,体制内的比较靠谱,虽然老点丑点,但是人家好歹长了一张明星脸啊!
想象很忙,现实很荒。然后,这是一道很长的关乎时间的分割线。传播学男友渐渐再也不见,我也回归到大龄单身传播学女硕士这一残酷现实中——白天愁论文,晚上愁嫁人。两年之后的现在,我可以自豪又无畏且苍凉地宣布:姐依然单身。
2010年春天的一个清晨,我拉着行李箱第一次停在传媒大学核桃林,蜂拥而入的年轻俊秀的面庞让我血脉喷张。那个时候我曾默默期许:这么多可爱帅气气质男,总会有几个跟我发生一些哲学意义上的关系吧。
等到9月份真正开学了之后我才发现,当时我所在的那个位置是学校本科男生穿梭于宿舍(梆子井)和教学楼之间的唯一进出口,也就是说,所有看得过眼的男生就只有这些了,可口儿帅哥很多只不过是自己的幻觉,一厢情愿的假象。我们学院1:9的男女比例压迫我胸闷了好几个月,更可气的是,传媒大学的男生早就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云的美女早已悄然提升了他们的欲望的触发点,一般女生轻易难入其法眼……
是以告诫各位学妹:择校时一定要擦亮你的双眼,传媒大学从来不是女生恋爱的天堂,它是锻炼女金刚的地方,你要承受男女比例阴阳失调带来的胸闷气短,也要承受男生日渐提高的审美阈值所带给你的抑郁不解。
同时,出手要趁早,在找到真爱之前不要有过多预设,不要像个害羞孩子一样站在糖果屋门口吮着手指头畏葸不前,当你真正下决心要吃糖的时候,发现糖已经被另一个女纸稳、准、狠地抢了过去。
(注:文本中作者提到的诸位男友,皆为其所学专业传播学理论知识中的大牛人物。)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