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dian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随着电脑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普及,许多中学语文教师都将耕耘了多年的黑板换成了白色的屏幕,将手中的粉笔换成了灵巧的鼠标,将充满着智慧的板书换成了程序化的课件。同时由于多媒体教学以巨大的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直观的感受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并且愈演愈烈,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但是,我们的老师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因素,我们在过多地关注这些东西的同时,应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我们的施教对象——学生身上。多媒体教学应该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不是唯一的风景。
  多媒体课件以其巨大的能量,更丰富的表现形式,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人们的青睐。它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但它毕竟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许多语文教师在如何运用多媒体这一过程中走向了极端,似乎离开了多媒体就无法教学。多媒体教学失去了辅助作用,牢牢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却存在着较多的隐患,我们在思想认识和实际操作过程中都存在一些误区。
  首先是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追求时髦,为用而用。别人用了,自己不用,显得落伍;领导要求要用,自己要是不用,显得落后。多媒体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这是一种进步,有它的先进性。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是课堂教学目的的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更省时,更省力,更有效。所以,在评优课,公开课等的教学中,授课者无不采用多媒体教学,甚至如果不用多媒体就评不上优质课。那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对一堂课的评价自然就加上了多媒体的运用这一标准,不能用多媒体上课的教师就不是合格的教师,于是用课件上课成了一种时髦。许多老师被一种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所左右,为了追求一种形式上的超前,也为了追求课堂上的热闹和好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用了再说,至于学生学到了什么从来不去考虑。这种片面追求好看而不重实效的课堂,只能是上课眼花缭乱,下课晕头转向,老师和学生都变成了网络教学的奴隶。
  其次,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许多老师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是将现成的课件“拿来”就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耕耘,而多媒体教学则是老师在屏幕上耕耘,“课件”就成了多媒体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课件从哪里来呢?现状是部分老师自己制作,部分老师将别人的课件加以修改后运用,而更多的老师是拿来就用。拿来本身没有错误,错误是你拿来的课件能否适应你的课堂,这是其一;许多课件充斥着大量的无效信息,而老师偏偏又是不加选择,强扭硬用,这是其二。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课件的内容和流程也应不同。
  再次,多媒体教学会将课堂变成单一的人机对话,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全方位的提高。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一直处于交流状态,是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但多媒体将课堂教学程式化,一堂课学生始终都是被动地完成老师早就设计好的流程,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审美等能力无法提高。听说读写为看让路,教师成了播映员和讲解员。因为信息量大,教师一堂课一直在忙于操作和解释画面,省去了和学生的交流,失去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样的课也就只能停留在好看但不实用的地步。
  最后,多媒体会使课堂教学远离文本,会使一堂课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多动手。俗话也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许多老师在用多媒体上课时,一节课主要在看屏幕,课本、笔记本放在了一边,读不了文章,感知不了课文内容,赏析不了作品语言,淡化了教材甚至于脱离了教材。
  许多老师都想用直观、生动的画面来完成每篇课文的教学,将所有的知识都直观地表现在学生面前,但文字是在每个个体的大脑中所撑起的形象,是文字之外的手段所不能代替的,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想象空间,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悟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悟文采,感悟其深意,体会其意境,学生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于是就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果老师用多媒体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为这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殊不知老师这种教学是把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使学生省去了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说到底这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学。
  总之,面对多媒体教学,我们应该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合理的运用。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应盲目追求时髦,为用而用,更不能不切实际,拿来就用。课堂教学应讲究实效,不盲目跟风,也不追求花样,不讲究排场。语文课应回归文本,直面文本,在同文本的对话中去感悟课文,去得到提高。
  
  贺万科,教师,现居广东东莞。
其他文献
清者,纯净也;明者,明亮也。将“清”字与“明”字合而为一个节气节日,这个节日该有一种怎样的天地明澈的光景哟!这个节日又会令人的内心有一种怎样的沉静安适的坦然心境啊!在古代,人们如何过清明?在今天,我们又该如何继承传统,把握清明佳节的精髓,还原清明佳节的原汁原味?就让我们在古诗古文中去探寻古人在清明佳节时的踪影吧!   一.清明诗词  大家最熟悉的清明诗是哪一首?  (生)杜牧的《清明》。  (师问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上对学生“口语”有这样要求:“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为了使初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达标,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一.重视并指导朗读  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以“读”开路,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形式有范读、领读、齐读、默读、快读、分角色朗读等,交替轮
近期一篇文摘《遭遇中国式作文》,用美国师生的眼光看我们学生的作文最大的弊端是:好像完美,但不真实。身处教学第一线,我感触颇多。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终生学生学习的“四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笔者认为当前作文教学最大的突破点应该是:作文本上说真话。为此目的,教师不妨做一做三个导引。  一.导引学生观察思考客观现实  叶圣陶先生说:“生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是一种自我发现与建构,他人无法替代的过程。但在当前的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开教学的课堂上,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学生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或学生的回答语无伦次、语意不明时,教者立刻“另觅他贤”,请其他同学来“救急”,唯恐“问题生”影响了我们的教学进程,生怕对“问题生”的投入“石沉大海”。这些表面的浮华、急不可耐无不折射出教师“浮光掠影”、“唯教案至上”的思想情怀。他们心中
蓝天和远山撑开的书缝间  昨晚,走丢了一只白色的标点符号  它是不是跟随长腿的句子悄悄去了远方  漏风的山谷,没回答  夕阳张了张嘴,也没能透露啥信息  一只小羊失踪了  全村人都在找  山坡上的树,拴着一长串“喂——,喂——”  如此决绝  是哪一阵风,拖动了群山的影子  打翻了夜的墨水瓶  如果它还能回来  我一定会请满山的石头给它让路  请所有的小路匍匐到山外  驮着它回家  我只想看看那只
鉴赏古诗,分清诗的类别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不同类型的诗往往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其中,离别诗是一种重要类型,数量很多。离别诗又可分为送别诗(友人远行,作诗送之)和留别诗(自己远行,作诗赠友)。这两种诗中的情感有相同处,也有相异处,值得我们细细区分品味。    一、送别诗的情味    送别诗所写大多为离愁别恨,但也有其他情味,比如勉励、安慰、同情、担忧、思恋等等。    1 离愁别恨  好友远别,使人心
如今的时代,小说家光会编故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今天的故事太多了,发达的媒介天天都在呈现着大量离奇有趣惊险刺激的故事,令人目不暇接。《秋千椅》中的故事,报纸的“讲述”栏目与网络BBS上的帖子或许有过似曾相识的演绎。但标题绝不会是“秋千椅”,而一定会是诸如“两段感情之后我才明白真爱”之类。那么小说家还要会什么呢?或者说小说和讲述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我以为小说家更需具备一种独特的感觉,从而能发出一种特别
正式开学前,我作为班主任与初一新生按照学校要求参加了一周的军训,军训内容中安排班会活动,参加了学生们的“两分钟自我介绍”,想不到从这些同学嘴里“吐”出的自我形象竟是如此惊人的相似:“我性格外向,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好交朋友。”用词的雷同率几近100%,可谓“异口同声”。  班会结束后,我有意留下了几位同学,我问他们听了同学们介绍后,能认识并记住其中的几位。同学们说,基本没有记住,因为讲得都差不多。
寻根,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中国人是安土重迁的,哪怕必须离开养育自己的土地,故乡仍然是人们内心深处一片最柔软、最温暖的土壤。现代都市生活是喧嚣的,也是动荡不定的。在如同浮萍一样漂泊的生活中,追忆那方生养自己的土地,在梦幻中温习儿时嬉闹的场景,当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吧。诗人余笑忠在《种豌豆》这首诗中选择了一个平凡而常见的意象“豌豆”,来表达自己对逝去生活的怀念,对当下生活境况的思考。  应该是一个人种一
在新课程改革大潮激荡着初中语文教学的今天,广大语文教师践行着“以人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等新的教学理念。笔者试从“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构想角度,就语文教师的素质与语文教学,作了一番粗疏的思考,现简要描述。    一、初中语文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格素质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增长知识、冶炼品德的黄金时代,他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