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字符号系统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汉字符号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平衡与发展。本文主要分析汉字符号系统内部的时间与空间关系,揭示其中的规律。
关键词:汉字符号系统;时间性;空间性
汉字是成系统的符号,汉字符号系统内部具有很强的层次性、规律性,并且汉字符号与结构处于动态的调整与发展过程中。这种层次性与动态调整就体现了时间与空间意识。
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时间是指物质自身状态的交替序列,具有不间断性、瞬逝性、不可逆性。空间是指物质状态的并存序列,包括形状、大小、方位、深度。时空在古代是用“宇宙” 一词来表述的,“宇”指上下四方整个空间,《庄子·庚桑楚》:“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1]郭象注:“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宙”指无限时间的总称。《玉篇·宀部》“往古来今曰宙”。[2]《尸子》卷下:“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3]简单来讲,“宇”即空间,“宙”即时间。宇宙几乎 包含了时空统一的所有内涵。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特别讲究时空观念,这种时空观念就源于“宇宙意识”。
汉字字形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汉字时间性,汉字符号系统的层次性、规律性反映了汉字空间性,汉字字形和结构由繁到简的过程就是人们对汉字符号系统的时间和空间的探索。
一、时间性
从甲骨文到现代汉语简化字,汉字符号系统处于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记录同一个意义字形的有古有今,一个字所表示的词义经过引申,或者一个字形经过借用义项增多,就在原字形的基础上增加或改换偏旁,形成一个后起字,从而区别意义,原字形和后起字就构成了古今字的关系,原字形叫“古字”,后起字叫“今字”,这在时间上的一前一后反映在形体上,体现了古人造字时在认知上的时间意识。
有的本是一个字,但是因为结构、构件或流行通用的时间不同,而出现不同形体,有的是共时形体,有的是历时形体。在共时时间上出现的同一意义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是“异体字”或者“俗字”,在历时时间上出现的同一意义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是“繁简字”,出现时间较早的是繁体字,出现时间较晚的是简体字。
还有一种体现汉字时间性质的是“分化字”。为了使汉字符号能够明确地记录词义,古人使用更多的字形来分担文字的记录职能,这些用来分担汉字记录职能的新的字形就是分化字,原先兼有多个记录职能的字形则称为“源字”或 “母字”。“母字”出现的时间在前,“分化字”是“母字”分化而来的,是后出字。
历史上记录同一词义的字形有时会有不同的形体。用字会随着社会的需求而改变,以小篆为例,小篆的笔画繁多书写不便,到了汉代,由于政府或者社会用字量增大而隶化小篆,把小篆圆弧的笔画写成方笔、直笔,提高了书写速度,节省了书写空间。表示同一个意义的秦代小篆和汉代隶书反映了时间先后的字形用字不同。
二、空间性
汉字的空间意识体现在汉字的方块字形和整字结构中。自仓颉造字以来,汉字字形都是方块形状的,整字的结构布局严谨有度,这与古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和历史文化传统有关。
(一)方块形的汉字
从字形上看,汉字在书写形式上是平面的方塊字体。深究汉字呈现方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本身对汉字形体变化产生的不可或缺的规整效果,二是先民造字之初就体现的“天圆地方”这样的审美取向。
原始社会的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极大影响了汉字形体。从考古资料来看,石器时代的书写载体和书写工具都是坚硬的石头,直笔、或是斜笔。甲骨文青铜器时代,文字线条锋利、笔画硬朗且转折尖锐。以竹简作为载体,以毛笔作为书写工具的书写材料,是影响汉字最初由图画向方块符号衍变的最直接因素。可见书写载体和书写工具对汉字的书写结构和书写习惯有着深刻的影响。
字形能够反映中国古代先民的思维模式、精神文化和审美意识。在古代先民思维模式中,时间、空间与主体三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相互结合,相互影响。在他们的意识中,天是圆形的,地是方形的,乾为天,坤为地,大地化育万物,以方形的大地表示文字的造型。正是由于这种“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因此在造字时受到空间形状的影响而呈现方块形状。
(二)汉字结构与部件组合
汉字是成系统的符号,汉字系统内部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从字体构造上看,汉字是由笔画和部件组成的,而在构字时并非一个笔画接一个笔画呈线性展开,而是在一个二维平面里按照一定的层次和规则组合在一起的。组字的规则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约定俗成。许慎在《说文叙》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又“独体为文,合体为字”。[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析言之,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俗称“独体为文,合体为字”。[5]独体字,是以笔画为直接单位构成的汉字,不能再切分,其组合方式从汉字拆分的角度来看,主要有相交、相接和相离三种。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构成的。
汉字中,一般左右结构的情况较多。形声字大多是左形右声的结构。汉字结构中部件的组合无不按部就班、整齐匀称。其组字部件的高度和宽度与笔画的多少呈现一定的比例,笔画的疏密、长短、粗细受整个字形结构和其内部其他笔画的制约,即便是多层结构、多个部件组合而成的字,在结构布局上笔画和部件也能够相互避让,调整位置,甚至是偏旁发生变形。这种字体结构和部件组合的调整变化体现了古人在造字时的空间布局意识。
三、汉字的超时空性
时间与空间不是静止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中。时空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时间是循环往复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流转而转移,汉字的形体结构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地调整变化。汉字由繁体字演化到简化字,总体上笔画减少,字形变得简单,书写便宜,一切都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
汉字具有超时空性。有些常用的汉字字形,如象形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后代的字形对前代有所继承和保留。以致无论过了多久,都可以识读与称说。汉字是据义构形的,不同地域的汉字读音不同。但是如果语言是用文字记录的,那么从汉字字形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它所表示的词义,汉字具有表意性,能够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方言之间起到交际工具的作用。汉字这种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功能,使得汉字源远流长,成为交际的第二大重要工具。
四、结语
汉字符号系统的时间性、空间性和超时空性,折射了出古代先民在造字时的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而汉字的发展演变也是有根据可言的,不是随便地更改字形。正是因为汉字结构内部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促使汉字字形整齐匀称,以便后人对汉字字形结构的拆解分析,探索汉字的奥秘。
参考文献:
[1]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顾野王.玉篇(原本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尸佼.尸子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清刻本大徐本,1963.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关键词:汉字符号系统;时间性;空间性
汉字是成系统的符号,汉字符号系统内部具有很强的层次性、规律性,并且汉字符号与结构处于动态的调整与发展过程中。这种层次性与动态调整就体现了时间与空间意识。
时间与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时间是指物质自身状态的交替序列,具有不间断性、瞬逝性、不可逆性。空间是指物质状态的并存序列,包括形状、大小、方位、深度。时空在古代是用“宇宙” 一词来表述的,“宇”指上下四方整个空间,《庄子·庚桑楚》:“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1]郭象注:“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宙”指无限时间的总称。《玉篇·宀部》“往古来今曰宙”。[2]《尸子》卷下:“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3]简单来讲,“宇”即空间,“宙”即时间。宇宙几乎 包含了时空统一的所有内涵。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特别讲究时空观念,这种时空观念就源于“宇宙意识”。
汉字字形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汉字时间性,汉字符号系统的层次性、规律性反映了汉字空间性,汉字字形和结构由繁到简的过程就是人们对汉字符号系统的时间和空间的探索。
一、时间性
从甲骨文到现代汉语简化字,汉字符号系统处于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记录同一个意义字形的有古有今,一个字所表示的词义经过引申,或者一个字形经过借用义项增多,就在原字形的基础上增加或改换偏旁,形成一个后起字,从而区别意义,原字形和后起字就构成了古今字的关系,原字形叫“古字”,后起字叫“今字”,这在时间上的一前一后反映在形体上,体现了古人造字时在认知上的时间意识。
有的本是一个字,但是因为结构、构件或流行通用的时间不同,而出现不同形体,有的是共时形体,有的是历时形体。在共时时间上出现的同一意义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是“异体字”或者“俗字”,在历时时间上出现的同一意义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是“繁简字”,出现时间较早的是繁体字,出现时间较晚的是简体字。
还有一种体现汉字时间性质的是“分化字”。为了使汉字符号能够明确地记录词义,古人使用更多的字形来分担文字的记录职能,这些用来分担汉字记录职能的新的字形就是分化字,原先兼有多个记录职能的字形则称为“源字”或 “母字”。“母字”出现的时间在前,“分化字”是“母字”分化而来的,是后出字。
历史上记录同一词义的字形有时会有不同的形体。用字会随着社会的需求而改变,以小篆为例,小篆的笔画繁多书写不便,到了汉代,由于政府或者社会用字量增大而隶化小篆,把小篆圆弧的笔画写成方笔、直笔,提高了书写速度,节省了书写空间。表示同一个意义的秦代小篆和汉代隶书反映了时间先后的字形用字不同。
二、空间性
汉字的空间意识体现在汉字的方块字形和整字结构中。自仓颉造字以来,汉字字形都是方块形状的,整字的结构布局严谨有度,这与古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和历史文化传统有关。
(一)方块形的汉字
从字形上看,汉字在书写形式上是平面的方塊字体。深究汉字呈现方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本身对汉字形体变化产生的不可或缺的规整效果,二是先民造字之初就体现的“天圆地方”这样的审美取向。
原始社会的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极大影响了汉字形体。从考古资料来看,石器时代的书写载体和书写工具都是坚硬的石头,直笔、或是斜笔。甲骨文青铜器时代,文字线条锋利、笔画硬朗且转折尖锐。以竹简作为载体,以毛笔作为书写工具的书写材料,是影响汉字最初由图画向方块符号衍变的最直接因素。可见书写载体和书写工具对汉字的书写结构和书写习惯有着深刻的影响。
字形能够反映中国古代先民的思维模式、精神文化和审美意识。在古代先民思维模式中,时间、空间与主体三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相互结合,相互影响。在他们的意识中,天是圆形的,地是方形的,乾为天,坤为地,大地化育万物,以方形的大地表示文字的造型。正是由于这种“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因此在造字时受到空间形状的影响而呈现方块形状。
(二)汉字结构与部件组合
汉字是成系统的符号,汉字系统内部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从字体构造上看,汉字是由笔画和部件组成的,而在构字时并非一个笔画接一个笔画呈线性展开,而是在一个二维平面里按照一定的层次和规则组合在一起的。组字的规则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约定俗成。许慎在《说文叙》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又“独体为文,合体为字”。[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析言之,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俗称“独体为文,合体为字”。[5]独体字,是以笔画为直接单位构成的汉字,不能再切分,其组合方式从汉字拆分的角度来看,主要有相交、相接和相离三种。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构成的。
汉字中,一般左右结构的情况较多。形声字大多是左形右声的结构。汉字结构中部件的组合无不按部就班、整齐匀称。其组字部件的高度和宽度与笔画的多少呈现一定的比例,笔画的疏密、长短、粗细受整个字形结构和其内部其他笔画的制约,即便是多层结构、多个部件组合而成的字,在结构布局上笔画和部件也能够相互避让,调整位置,甚至是偏旁发生变形。这种字体结构和部件组合的调整变化体现了古人在造字时的空间布局意识。
三、汉字的超时空性
时间与空间不是静止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动态发展的状态中。时空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时间是循环往复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流转而转移,汉字的形体结构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地调整变化。汉字由繁体字演化到简化字,总体上笔画减少,字形变得简单,书写便宜,一切都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
汉字具有超时空性。有些常用的汉字字形,如象形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后代的字形对前代有所继承和保留。以致无论过了多久,都可以识读与称说。汉字是据义构形的,不同地域的汉字读音不同。但是如果语言是用文字记录的,那么从汉字字形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它所表示的词义,汉字具有表意性,能够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方言之间起到交际工具的作用。汉字这种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功能,使得汉字源远流长,成为交际的第二大重要工具。
四、结语
汉字符号系统的时间性、空间性和超时空性,折射了出古代先民在造字时的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而汉字的发展演变也是有根据可言的,不是随便地更改字形。正是因为汉字结构内部具有很强的规律性,促使汉字字形整齐匀称,以便后人对汉字字形结构的拆解分析,探索汉字的奥秘。
参考文献:
[1]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顾野王.玉篇(原本残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尸佼.尸子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清刻本大徐本,1963.
[5]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