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视角对族群身份反思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beibei1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天灾是可怕的,人在灾难面前是渺小的,然而天灾和人祸比起来,天灾是慰藉人心的,天灾可以拉近族群间的距离;而仇恨和狂热是冷酷的,它轻易地让人失去理性,毫无保留的展现“人”非人非兽的一面。本文以电影《卢旺达饭店》为例,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族群身份认同进行反思,以期再现人的坚强不屈与互助互爱的精神。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族群;反思
  作者简介:崔莉(1989-),女,土家族,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女性人类学;马成明(1991-),男,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历史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2
  一、电影《卢旺达饭店》内容回顾
  就是在这样的现实下的真实写照,在卢旺达这样的小国家里,图西族和胡图族的长期积累的历史仇恨背景下,终于爆发了惨绝人寰的种族之间的大屠杀。影片以1994年发生在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大屠杀为背景,以保罗夫妇使数百人在自己的饭店中避难而逃离死亡的真实故事为蓝本,真实得再现了在那场血腥残酷的事件中,影片没有大量再现血腥的屠杀场景,而是在保留了一些真实的逃离情景之上叙述着细腻感人的故事。乔治说,他不愿用血腥的场面表达灾难的残酷,而是以不可思议的浪漫爱情和不时闪现的幽默言语来表现人在面对绝望时,乐观不弃的伟大精神。战争为草根英雄和行为的出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卢旺达也不例外。1994年之后的10年间,世界各地的政客成批次地前往卢旺达祈求幸存者的宽恕,并一再立下“永不再犯”的誓言,但在许多地方,视性命如草芥的杀戮却一而再地发生。沉重的历史卷宗还是难掩那浓浓的血腥,通往非洲大陆的和平之路依旧泥泞。《卢旺达饭店》,作为大屠杀的十年之祭,作为一部向100万亡灵和人性基本尊严敬礼的影片,它也在诘问着:生命岂能贱于尘埃?
  而这一切的对于生命的无情的杀戮践踏,它的根源却来自于人类的无知和冷漠,来源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和种族之间的相互敌视,无论对于土地还是其他资源的利益争夺,使得整个人类的历史充满了战争的血腥,而在种族歧视和偏见下所带来的无穷灾难时,我们虽所谓的人道主义又是如何的哪?
  影片中有一句对白出自一位西方国家的记者的口中:“你以为拍下的东西就会有人看,如此就有人关心这儿的情况?我想不,他们会边看电视边说:‘天哪,那真恐怖!’然后继续吃晚饭。”我们看惯了这种杀戮,于是感觉所有的流血事件都无关痛痒,我们看着《新闻联播》里关于黎巴嫩事件的新闻时或许也会说“天哪,那真恐怖!”然后继续享用我们的晚餐。直到一名中国国籍的联合国观察员在黎巴嫩丧命,我们才想到要谴责一下,然后还是安然睡去,明天朝阳依旧像往常一样升起,我们已记不起曾经有多少生命被公然杀戮。
  种族歧视和种族偏见这两堵阻碍羁绊人类文明和谐发展进步的围墙,到底有多高多厚?何时才能拆翻,我们到底如何认识这两堵围墙?种族歧视,种族与种族之间的鄙视,这源于古罗马时代,统治阶级根据种族和民族的特征,来划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敌视、迫害和不平等地对待其他种族的行为。迄今为止,还有许多资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种族歧视现象。美洲的黑人、印第安人,大洋洲的土著民族,欧洲的原殖民地移民、少数民族和外国工人,亚洲的“部落民”和种姓集团等,都是今天种族歧视的受害者。在这样庞大的一个受歧视和迫害的群体存在下,我们的世界又何时才能达到所谓的和谐,共同繁荣!
  二、结论
  民族偏见,不同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一个民族根据片面的或错误的信息,对另一个民族及其成员所表现出的不公正、否定的态度,常常表现为先入为主、以偏概全、不顾事实、不易改变的特点,它不同于歧视,但一旦达到某一极端便造成了种族歧视。似乎听起来比歧视的程度浅很多,但这只是反映了很多人群的自以为是和无知。
  当我们连另外一个民族的基本常识都不了解时,我们凭什么对别人指手画脚,片面的认知只能表现出自己的无知,请记住,个人永远不能代表群体,一个人的言语行为仅仅代表个人,甚至于在一大部分人的身上,不一定表现的就是本民族的真正的精神,因此,当我们评价一个人,一群人时,请不要以偏概全,无论对于一个民族、种族,或是宗教信仰。
  影片中,手无寸铁的保罗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挽救了1268位图西族人的生命,而他自己则是胡图族,在强烈的政治压力迫害下,他依然选择了拯救这些凌弱的生命,而一切都又和自己的家庭联系起来,因为他的妻子是图西族,为着对自己的家庭的保护,他承担起了这个艰难的任务。而与此同时,其他的人和组织又是如何对待的哪?
  那些腐败的胡图族政府军只有在接受了保罗的贿赂之后才“想办法”保护饭店里的图西族和胡图族难民不被屠杀。而作为联合国援助部队长官的达莱尔凭借自己的神圣使命感和人道主义精神拒绝了联合国要求撤出的命令,依然率领三百多名联合国援助部的队员在卢旺达在、苦苦支撑,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了无数的生命,作为国际救援组织的护士们,亦不顾被民兵杀害的风险,依然从废墟下拯救了不少的图西族儿童的生命。
  在我们感动震撼之余,我们又是如此的沉痛,那些平日里高喊“人权高于主权”的西方政治人物们,面对卢旺达的大屠杀,那些美国国务院的政客们,竟提出了“我们会通过卫星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的荒谬言论。
  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我们清醒地看到了一个事实,卢旺达这个小国家,对于西方的大国,竟连一张选票的价值都没有了,而保罗和那些灾民被贬成了黑鬼,就因为他们是“黑鬼”,在联合国的其他国家救援队伍到来的时候,在人们激动不已的时候,他们只带走了这里的白人,也没有过多的停留!
  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几个国家,平日的高呼声沉寂了,连媒体都对此不提!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还有我们中国哪?为什么在影片的一开头就将中国的“便宜货”提了进去?
  他们剩下的只能自救,在保罗的顽强的坚持下,终于,本地的起义队伍掩护着他们脱离了灾难和屠杀。但最终,这场灾难还是带走了100多万人的生命,生命又一次遭受践踏!
  不得不想起影片《我的名字叫可汗》,名叫可汗的印度穆斯林,从小便身残,但他拥有坚定虔诚的信仰和坚韧的意志,他只想见美国总统一面,然后告诉他: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这样的情景让人热泪盈眶,在寻找总统的程中,他遇到了犹太教的单身母亲,并深深爱上了她,但因此,却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和悲具,在对宗教的歧视和迫害下,他遭受了一些了的惨剧,最终,他见到了总统,告诉他自己不是恐怖分子,只是一名穆斯林!对于极少部分人的极端行为无法代表整体的一个文明!他的经历、思想和行为,同千千万万穆斯林男子一样,表达了穆斯林在9-11事件之后的共同遭遇和感受,代表了穆斯林世界的感情。
  这一切的人类的灾难和战争几乎无不由于歧视两个字引起,白人和和黑人的不同遭遇,由于宗教信仰遭受到的迫害……都告诉我们种族歧视的消除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必须只有消除歧视,人类才能和谐相处,面对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人道主义灾难,我们必须责无旁贷,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作为大地上的代治者,我们每个人都有責任去保护它!
其他文献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 论《都柏林人》中的“精神顿悟”,编号:2017-ZZJH-072。  摘 要:在《都柏林人》中,乔伊斯大量使用了精神顿悟技巧。《都柏林人》中,读者和主人公们的“顿悟”看似表现的是某一瞬间的灵光显现,但它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孤立和突如其来的感悟,而是在小说情景中由人物自身心理活动变化而酝酿和引发的。乔伊斯巧妙地在精神顿悟出现的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其主人公经
摘 要:配音与字幕是英文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英文电影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通常来说,英文电影的配音与字幕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不仅要考虑到当地人的语言风格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度,还要尽量按照原著的表达去翻译。在英文电影汉译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其翻译主要通过直译、意译、音译和把其中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并且注重观众的接纳度和评价。笔者认为,一部好电影无论是配音还是字幕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關
摘 要:意象,表意之象,是诗人主观情感的外在之象,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达。笔者通过对白居易的诗歌意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诗歌意象是诗人语言内部言语的构思和组织过程,是诗人在民族文化的制约下,恰当选择客观事物充当意象载体,建构诗歌意象语言以寄托其情感和思维的过程,通过建构意象语言,从而使其主观情感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的过程。  关键词:诗歌意象;白居易;王维;杜甫;情感  作者简介:张丹(1980
摘 要: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一文《范进中举》,描写了范进中举时癫狂的丑态和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嘲讽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的关系。作者生动地刻画了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的殉道者典型形象,范进将自己20-54岁的时间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小说;科举制度;范进  作者
摘 要:以文字为媒介的知识传播和知识建构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千年。文字传播媒介的巨大优势让人类社会得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获得足够的经验积累从而对社会演进历史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辅助功能,直到今天依旧为我们所倚赖。但是随着技术革命的大浪潮,新的传媒手段层出不穷。针对人类学这门学科而言,影视人类学作为一门新近加入人类学大家庭的分支学科更是在科研工作中充分运用了新的传媒技术,让受众在知识建
摘 要:本文旨在分析討论董桥的散文创作,基于艺术审美与现实关照两个层面展开。从艺术审美与文化关怀角度,董桥的散文典丽精工,意境似宋元山水,行文布局缜密,修辞灵动丰饶,文体大胆创新。他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晚明小品文的闲适与静气,以及跨越中西的文化乡愁。从现实关照与哲理思辨角度,董桥的文章对机械文明、教育模式、香港政局都有讨论,他早期研究马克思的学术经历使他的部分文章具有哲理性与思辨性。  关键词:董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外国语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名称:从生态批评视角解读《断头台》和《狼图腾》,项目编号:syjs201777。  摘 要:在主题学视野的关照下,探析《狼图腾》和《断头台》中蕴含的自然生态思想,和各自的生态问题。通过文本细读对两部作品进行不同国别的生态意识的平行研究,进行深层的生态批评。通过平行研究,以期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拓展生态意识,对文本外的人类目前的精神生
“柳梢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府城初春,不时飘起绵绵细雨,让人的心儿变得敏感而柔软。巾山路的玉兰花娇娇柔柔的,带出了江南油菜花泛黄涌金;括苍山下的桃花、梨花、杏花也次第开放了,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粉的似霞,白的赛雪。一群群赏花人在府城烟雨中,朦胧了如花的笑脸,迷醉了似花的心田。  同样的春日,同样的万紫千红,2015年,禾睦先生精心编著的《艺苑游仙》问世了。越两年,在同样万花迷醉的今天,我重
摘 要:如同村上春树的许多其他小说一样,《刺杀骑士团长》故事在缓慢的叙事节奏中推进,笼罩着哀伤与孤独的情绪,弥漫着疏离时代的氛围。作者在小说立意与历史反思等方面,做了一些突破。然而,从主题、主要人物及性格设定、故事推演方向、虚实结合的主要结构,到语言和叙事方式,无一不是缺乏新意,充满了自我复制的痕迹。  关键词:立意与历史反思;人物及性格设定;虚实结合的结构;自我复制  作者简介:杨莹雪,复旦大学
作者简介:金大智(1993-),男,辽宁省本溪市人,毕业于山西大学,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电气工程。  遥忆2015年夏末,我别离了母校,踏上了职业生涯的道路。辗转三月有余,终于与一家地方铁路公司签订了试用合同,成为了一名铁路信号工,由此便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当时的公司名为赤大白铁路公司,主要经营项目是为系统内的电厂运输发电所用的燃料——褐煤,公司的地理位置处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