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天灾是可怕的,人在灾难面前是渺小的,然而天灾和人祸比起来,天灾是慰藉人心的,天灾可以拉近族群间的距离;而仇恨和狂热是冷酷的,它轻易地让人失去理性,毫无保留的展现“人”非人非兽的一面。本文以电影《卢旺达饭店》为例,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族群身份认同进行反思,以期再现人的坚强不屈与互助互爱的精神。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族群;反思
作者简介:崔莉(1989-),女,土家族,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女性人类学;马成明(1991-),男,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历史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2
一、电影《卢旺达饭店》内容回顾
就是在这样的现实下的真实写照,在卢旺达这样的小国家里,图西族和胡图族的长期积累的历史仇恨背景下,终于爆发了惨绝人寰的种族之间的大屠杀。影片以1994年发生在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大屠杀为背景,以保罗夫妇使数百人在自己的饭店中避难而逃离死亡的真实故事为蓝本,真实得再现了在那场血腥残酷的事件中,影片没有大量再现血腥的屠杀场景,而是在保留了一些真实的逃离情景之上叙述着细腻感人的故事。乔治说,他不愿用血腥的场面表达灾难的残酷,而是以不可思议的浪漫爱情和不时闪现的幽默言语来表现人在面对绝望时,乐观不弃的伟大精神。战争为草根英雄和行为的出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卢旺达也不例外。1994年之后的10年间,世界各地的政客成批次地前往卢旺达祈求幸存者的宽恕,并一再立下“永不再犯”的誓言,但在许多地方,视性命如草芥的杀戮却一而再地发生。沉重的历史卷宗还是难掩那浓浓的血腥,通往非洲大陆的和平之路依旧泥泞。《卢旺达饭店》,作为大屠杀的十年之祭,作为一部向100万亡灵和人性基本尊严敬礼的影片,它也在诘问着:生命岂能贱于尘埃?
而这一切的对于生命的无情的杀戮践踏,它的根源却来自于人类的无知和冷漠,来源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和种族之间的相互敌视,无论对于土地还是其他资源的利益争夺,使得整个人类的历史充满了战争的血腥,而在种族歧视和偏见下所带来的无穷灾难时,我们虽所谓的人道主义又是如何的哪?
影片中有一句对白出自一位西方国家的记者的口中:“你以为拍下的东西就会有人看,如此就有人关心这儿的情况?我想不,他们会边看电视边说:‘天哪,那真恐怖!’然后继续吃晚饭。”我们看惯了这种杀戮,于是感觉所有的流血事件都无关痛痒,我们看着《新闻联播》里关于黎巴嫩事件的新闻时或许也会说“天哪,那真恐怖!”然后继续享用我们的晚餐。直到一名中国国籍的联合国观察员在黎巴嫩丧命,我们才想到要谴责一下,然后还是安然睡去,明天朝阳依旧像往常一样升起,我们已记不起曾经有多少生命被公然杀戮。
种族歧视和种族偏见这两堵阻碍羁绊人类文明和谐发展进步的围墙,到底有多高多厚?何时才能拆翻,我们到底如何认识这两堵围墙?种族歧视,种族与种族之间的鄙视,这源于古罗马时代,统治阶级根据种族和民族的特征,来划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敌视、迫害和不平等地对待其他种族的行为。迄今为止,还有许多资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种族歧视现象。美洲的黑人、印第安人,大洋洲的土著民族,欧洲的原殖民地移民、少数民族和外国工人,亚洲的“部落民”和种姓集团等,都是今天种族歧视的受害者。在这样庞大的一个受歧视和迫害的群体存在下,我们的世界又何时才能达到所谓的和谐,共同繁荣!
二、结论
民族偏见,不同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一个民族根据片面的或错误的信息,对另一个民族及其成员所表现出的不公正、否定的态度,常常表现为先入为主、以偏概全、不顾事实、不易改变的特点,它不同于歧视,但一旦达到某一极端便造成了种族歧视。似乎听起来比歧视的程度浅很多,但这只是反映了很多人群的自以为是和无知。
当我们连另外一个民族的基本常识都不了解时,我们凭什么对别人指手画脚,片面的认知只能表现出自己的无知,请记住,个人永远不能代表群体,一个人的言语行为仅仅代表个人,甚至于在一大部分人的身上,不一定表现的就是本民族的真正的精神,因此,当我们评价一个人,一群人时,请不要以偏概全,无论对于一个民族、种族,或是宗教信仰。
影片中,手无寸铁的保罗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挽救了1268位图西族人的生命,而他自己则是胡图族,在强烈的政治压力迫害下,他依然选择了拯救这些凌弱的生命,而一切都又和自己的家庭联系起来,因为他的妻子是图西族,为着对自己的家庭的保护,他承担起了这个艰难的任务。而与此同时,其他的人和组织又是如何对待的哪?
那些腐败的胡图族政府军只有在接受了保罗的贿赂之后才“想办法”保护饭店里的图西族和胡图族难民不被屠杀。而作为联合国援助部队长官的达莱尔凭借自己的神圣使命感和人道主义精神拒绝了联合国要求撤出的命令,依然率领三百多名联合国援助部的队员在卢旺达在、苦苦支撑,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了无数的生命,作为国际救援组织的护士们,亦不顾被民兵杀害的风险,依然从废墟下拯救了不少的图西族儿童的生命。
在我们感动震撼之余,我们又是如此的沉痛,那些平日里高喊“人权高于主权”的西方政治人物们,面对卢旺达的大屠杀,那些美国国务院的政客们,竟提出了“我们会通过卫星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的荒谬言论。
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我们清醒地看到了一个事实,卢旺达这个小国家,对于西方的大国,竟连一张选票的价值都没有了,而保罗和那些灾民被贬成了黑鬼,就因为他们是“黑鬼”,在联合国的其他国家救援队伍到来的时候,在人们激动不已的时候,他们只带走了这里的白人,也没有过多的停留!
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几个国家,平日的高呼声沉寂了,连媒体都对此不提!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还有我们中国哪?为什么在影片的一开头就将中国的“便宜货”提了进去?
他们剩下的只能自救,在保罗的顽强的坚持下,终于,本地的起义队伍掩护着他们脱离了灾难和屠杀。但最终,这场灾难还是带走了100多万人的生命,生命又一次遭受践踏!
不得不想起影片《我的名字叫可汗》,名叫可汗的印度穆斯林,从小便身残,但他拥有坚定虔诚的信仰和坚韧的意志,他只想见美国总统一面,然后告诉他: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这样的情景让人热泪盈眶,在寻找总统的程中,他遇到了犹太教的单身母亲,并深深爱上了她,但因此,却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和悲具,在对宗教的歧视和迫害下,他遭受了一些了的惨剧,最终,他见到了总统,告诉他自己不是恐怖分子,只是一名穆斯林!对于极少部分人的极端行为无法代表整体的一个文明!他的经历、思想和行为,同千千万万穆斯林男子一样,表达了穆斯林在9-11事件之后的共同遭遇和感受,代表了穆斯林世界的感情。
这一切的人类的灾难和战争几乎无不由于歧视两个字引起,白人和和黑人的不同遭遇,由于宗教信仰遭受到的迫害……都告诉我们种族歧视的消除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必须只有消除歧视,人类才能和谐相处,面对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人道主义灾难,我们必须责无旁贷,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作为大地上的代治者,我们每个人都有責任去保护它!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族群;反思
作者简介:崔莉(1989-),女,土家族,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女性人类学;马成明(1991-),男,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历史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2
一、电影《卢旺达饭店》内容回顾
就是在这样的现实下的真实写照,在卢旺达这样的小国家里,图西族和胡图族的长期积累的历史仇恨背景下,终于爆发了惨绝人寰的种族之间的大屠杀。影片以1994年发生在卢旺达的种族灭绝大屠杀为背景,以保罗夫妇使数百人在自己的饭店中避难而逃离死亡的真实故事为蓝本,真实得再现了在那场血腥残酷的事件中,影片没有大量再现血腥的屠杀场景,而是在保留了一些真实的逃离情景之上叙述着细腻感人的故事。乔治说,他不愿用血腥的场面表达灾难的残酷,而是以不可思议的浪漫爱情和不时闪现的幽默言语来表现人在面对绝望时,乐观不弃的伟大精神。战争为草根英雄和行为的出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卢旺达也不例外。1994年之后的10年间,世界各地的政客成批次地前往卢旺达祈求幸存者的宽恕,并一再立下“永不再犯”的誓言,但在许多地方,视性命如草芥的杀戮却一而再地发生。沉重的历史卷宗还是难掩那浓浓的血腥,通往非洲大陆的和平之路依旧泥泞。《卢旺达饭店》,作为大屠杀的十年之祭,作为一部向100万亡灵和人性基本尊严敬礼的影片,它也在诘问着:生命岂能贱于尘埃?
而这一切的对于生命的无情的杀戮践踏,它的根源却来自于人类的无知和冷漠,来源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和种族之间的相互敌视,无论对于土地还是其他资源的利益争夺,使得整个人类的历史充满了战争的血腥,而在种族歧视和偏见下所带来的无穷灾难时,我们虽所谓的人道主义又是如何的哪?
影片中有一句对白出自一位西方国家的记者的口中:“你以为拍下的东西就会有人看,如此就有人关心这儿的情况?我想不,他们会边看电视边说:‘天哪,那真恐怖!’然后继续吃晚饭。”我们看惯了这种杀戮,于是感觉所有的流血事件都无关痛痒,我们看着《新闻联播》里关于黎巴嫩事件的新闻时或许也会说“天哪,那真恐怖!”然后继续享用我们的晚餐。直到一名中国国籍的联合国观察员在黎巴嫩丧命,我们才想到要谴责一下,然后还是安然睡去,明天朝阳依旧像往常一样升起,我们已记不起曾经有多少生命被公然杀戮。
种族歧视和种族偏见这两堵阻碍羁绊人类文明和谐发展进步的围墙,到底有多高多厚?何时才能拆翻,我们到底如何认识这两堵围墙?种族歧视,种族与种族之间的鄙视,这源于古罗马时代,统治阶级根据种族和民族的特征,来划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敌视、迫害和不平等地对待其他种族的行为。迄今为止,还有许多资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种族歧视现象。美洲的黑人、印第安人,大洋洲的土著民族,欧洲的原殖民地移民、少数民族和外国工人,亚洲的“部落民”和种姓集团等,都是今天种族歧视的受害者。在这样庞大的一个受歧视和迫害的群体存在下,我们的世界又何时才能达到所谓的和谐,共同繁荣!
二、结论
民族偏见,不同的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一个民族根据片面的或错误的信息,对另一个民族及其成员所表现出的不公正、否定的态度,常常表现为先入为主、以偏概全、不顾事实、不易改变的特点,它不同于歧视,但一旦达到某一极端便造成了种族歧视。似乎听起来比歧视的程度浅很多,但这只是反映了很多人群的自以为是和无知。
当我们连另外一个民族的基本常识都不了解时,我们凭什么对别人指手画脚,片面的认知只能表现出自己的无知,请记住,个人永远不能代表群体,一个人的言语行为仅仅代表个人,甚至于在一大部分人的身上,不一定表现的就是本民族的真正的精神,因此,当我们评价一个人,一群人时,请不要以偏概全,无论对于一个民族、种族,或是宗教信仰。
影片中,手无寸铁的保罗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挽救了1268位图西族人的生命,而他自己则是胡图族,在强烈的政治压力迫害下,他依然选择了拯救这些凌弱的生命,而一切都又和自己的家庭联系起来,因为他的妻子是图西族,为着对自己的家庭的保护,他承担起了这个艰难的任务。而与此同时,其他的人和组织又是如何对待的哪?
那些腐败的胡图族政府军只有在接受了保罗的贿赂之后才“想办法”保护饭店里的图西族和胡图族难民不被屠杀。而作为联合国援助部队长官的达莱尔凭借自己的神圣使命感和人道主义精神拒绝了联合国要求撤出的命令,依然率领三百多名联合国援助部的队员在卢旺达在、苦苦支撑,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了无数的生命,作为国际救援组织的护士们,亦不顾被民兵杀害的风险,依然从废墟下拯救了不少的图西族儿童的生命。
在我们感动震撼之余,我们又是如此的沉痛,那些平日里高喊“人权高于主权”的西方政治人物们,面对卢旺达的大屠杀,那些美国国务院的政客们,竟提出了“我们会通过卫星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的荒谬言论。
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我们清醒地看到了一个事实,卢旺达这个小国家,对于西方的大国,竟连一张选票的价值都没有了,而保罗和那些灾民被贬成了黑鬼,就因为他们是“黑鬼”,在联合国的其他国家救援队伍到来的时候,在人们激动不已的时候,他们只带走了这里的白人,也没有过多的停留!
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几个国家,平日的高呼声沉寂了,连媒体都对此不提!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还有我们中国哪?为什么在影片的一开头就将中国的“便宜货”提了进去?
他们剩下的只能自救,在保罗的顽强的坚持下,终于,本地的起义队伍掩护着他们脱离了灾难和屠杀。但最终,这场灾难还是带走了100多万人的生命,生命又一次遭受践踏!
不得不想起影片《我的名字叫可汗》,名叫可汗的印度穆斯林,从小便身残,但他拥有坚定虔诚的信仰和坚韧的意志,他只想见美国总统一面,然后告诉他: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分子!这样的情景让人热泪盈眶,在寻找总统的程中,他遇到了犹太教的单身母亲,并深深爱上了她,但因此,却带来了一系列的灾难和悲具,在对宗教的歧视和迫害下,他遭受了一些了的惨剧,最终,他见到了总统,告诉他自己不是恐怖分子,只是一名穆斯林!对于极少部分人的极端行为无法代表整体的一个文明!他的经历、思想和行为,同千千万万穆斯林男子一样,表达了穆斯林在9-11事件之后的共同遭遇和感受,代表了穆斯林世界的感情。
这一切的人类的灾难和战争几乎无不由于歧视两个字引起,白人和和黑人的不同遭遇,由于宗教信仰遭受到的迫害……都告诉我们种族歧视的消除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必须只有消除歧视,人类才能和谐相处,面对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人道主义灾难,我们必须责无旁贷,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作为大地上的代治者,我们每个人都有責任去保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