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大学同窗毕业后改行做行政,除了逐渐发福没有生过什么病,45岁体检时却发现血糖高,被医生戴上了“糖尿病”的帽子,从此感到前途暗淡、万念俱灰。那么这种“健康”的糖尿病人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要用药吗?
2型糖尿病患者之所以越来越多,主要是由于现代人的饮食越来越丰富,而体力活动又越来越少。肥胖是这种病的主要原因。因此,许多医生认为,对于新发、没有症状且血糖又不是太高的糖尿病病人,比如我的同学,就可以暂时不用药物,采用“生活方式干预”进行治疗。主要是调整饮食、增加活动、减轻体重。
多参加体育活动是预防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患有糖尿病的人,如果没有活动禁忌,如严重高血压、冠心病等,就可以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如每周至少有三天参加中度以上的身体锻炼(跑步、游泳等),每次控制在半小时以上,是最有益身心的,对糖尿病治疗也十分有益。如果能每天一次更好,但真能坚持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见。
控制饮食
关于调整饮食,书上往往会列举计算公式,让很多人看了直头痛。现在网上和一些医疗机构,还会采用计算机软件生成食谱,倒是方便了很多,但也不一定总能适合个人口味。我觉得,更切实际的,是记住简单一句话:减少主食、增加青菜、每月称重。在我们这样一个以饮食为核心的文化环境中,就连许多营养专家,自己每天到底摄入了多少蛋白质、多少脂肪、多少糖恐怕也是稀里糊涂的。但每月称一次体重(最好是早晨排尿后,只穿内衣不穿鞋称重,用的秤的质量要可靠),我们都可以做到。对一个偏胖的人,每月如果能减1~2公斤,说明饮食控制得比较合适,否则就应当重新进行调整。
也正因为生活方式干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的确有很多糖尿病病人无论如何节食、运动,还是不能明显地控制血糖。另外,有些研究发现,尽早控制血糖有助于保护胰岛细胞功能。因此,也有很多医生认为,对诊断为糖尿病的病人应当尽早使用降糖药物。
如何选择药物?
现在的降糖药有十来种,名目繁多,许多药名连我这个医生也从来都记不住。但可将其归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老药”,包括胰岛素类、磺脲类(如优降糖、达美康)和双胍类(如二甲双胍);第二大类是“新药”,包括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它有个很动听的中文名——文迪雅,但近些年来争议不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餐时血糖调节剂(如瑞格列奈)等。至于如何选药,医生们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喜好,当然也难排除利益因素的影响。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用药常需要不断调整。因此,最稳妥的方法是找一个自己信得过,又容易沟通的医生,共同制订治疗方案。我个人有两条基本原则:第一,优选“老药”,后用“新药”;第二,偏胖者优选双胍类,偏瘦者优选磺脲类,条件好者优选胰岛素类。需要提出的是,和高血压病人需要联合用药一样,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也需要随病情进展选择一种或多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
要用药吗?
2型糖尿病患者之所以越来越多,主要是由于现代人的饮食越来越丰富,而体力活动又越来越少。肥胖是这种病的主要原因。因此,许多医生认为,对于新发、没有症状且血糖又不是太高的糖尿病病人,比如我的同学,就可以暂时不用药物,采用“生活方式干预”进行治疗。主要是调整饮食、增加活动、减轻体重。
多参加体育活动是预防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患有糖尿病的人,如果没有活动禁忌,如严重高血压、冠心病等,就可以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如每周至少有三天参加中度以上的身体锻炼(跑步、游泳等),每次控制在半小时以上,是最有益身心的,对糖尿病治疗也十分有益。如果能每天一次更好,但真能坚持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见。
控制饮食
关于调整饮食,书上往往会列举计算公式,让很多人看了直头痛。现在网上和一些医疗机构,还会采用计算机软件生成食谱,倒是方便了很多,但也不一定总能适合个人口味。我觉得,更切实际的,是记住简单一句话:减少主食、增加青菜、每月称重。在我们这样一个以饮食为核心的文化环境中,就连许多营养专家,自己每天到底摄入了多少蛋白质、多少脂肪、多少糖恐怕也是稀里糊涂的。但每月称一次体重(最好是早晨排尿后,只穿内衣不穿鞋称重,用的秤的质量要可靠),我们都可以做到。对一个偏胖的人,每月如果能减1~2公斤,说明饮食控制得比较合适,否则就应当重新进行调整。
也正因为生活方式干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的确有很多糖尿病病人无论如何节食、运动,还是不能明显地控制血糖。另外,有些研究发现,尽早控制血糖有助于保护胰岛细胞功能。因此,也有很多医生认为,对诊断为糖尿病的病人应当尽早使用降糖药物。
如何选择药物?
现在的降糖药有十来种,名目繁多,许多药名连我这个医生也从来都记不住。但可将其归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老药”,包括胰岛素类、磺脲类(如优降糖、达美康)和双胍类(如二甲双胍);第二大类是“新药”,包括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它有个很动听的中文名——文迪雅,但近些年来争议不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餐时血糖调节剂(如瑞格列奈)等。至于如何选药,医生们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喜好,当然也难排除利益因素的影响。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用药常需要不断调整。因此,最稳妥的方法是找一个自己信得过,又容易沟通的医生,共同制订治疗方案。我个人有两条基本原则:第一,优选“老药”,后用“新药”;第二,偏胖者优选双胍类,偏瘦者优选磺脲类,条件好者优选胰岛素类。需要提出的是,和高血压病人需要联合用药一样,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也需要随病情进展选择一种或多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