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新闻报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彰显,本文就经济类新闻报道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探索,就如何做好经济类新闻报道给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经济 新闻报道 忌讳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197-01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让经济新闻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方面,社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的经济事件、经济词汇、经济现象越来越多,而这些事件、词汇和现象又常常是民众比较陌生的,例如3G、动车、高铁等。另一方面,无论是民众日常生活还是企业日常生产都与新诞生的经济事件、经济词汇、经济现象密切相关,谁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并掌握这些经济知识,谁就极有可能站在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上。因此,各类媒体需要高度重视经济新闻的采写与报道,深入研究经济新闻报道的客观规律,使之真正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种生产力。
然而,做好经济新闻报道显然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与其它新闻相比,经济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时效性更强。从专业性的角度来讲,经济事件中的许多概念虽然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却并不知道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例如,工业增加值包括什么、一般预算收入与财政收入的区别、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等等,普通民众很难说得清楚。从时效性的角度来讲,不少经济现象如果迟报道一天就会完全失去新闻价值,还有一些经济事件如果报道过早同样也会失去新闻价值。鉴于以上所述,经济新闻报道如果掌握不好经济新闻的“火候”和时机,报道常常会事倍功半。笔者认为,做好经济新闻报道要特别注重“四忌”。
首先要忌“公报化”。“打官腔”一般指说些官场上的辞令、口吻,或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推托或责难别人。这看似与经济新闻报道不沾边,但事实上“打官腔”的现象在经济新闻报道中却非常普遍。不少经济新闻或者是篇幅过长、啰啰嗦嗦,或者是一二三四、子丑寅卯,更有甚者直接把政府发布的统计公报稍微改头换面后就发了出来。在这些经济新闻的报道中,记者忘记了自身的职责,也忽视了新闻报道和政府公告的本质区别。还有一些经济新闻在报道中充斥着“与会者一致认为”、“受到热烈欢迎”、“在形势(鼓舞)下”、“在基础上”、“实现较快增长”等抽象度极高,信息量极小,缠绕不清的词汇。类似这些新闻报道不仅弱化了新闻价值,而且无异于“语言暴力”。
其次要忌“贵族化”。经济新闻报道所涉及的面较广,专业术语也较多,在报道中如果过分强调理性色彩,难免会导致内容“学术化”和“理论化”,文字“贵族化”,最终让受众失去了解新闻内容的耐心。例如,在报道关于3G的经济新闻时,记者首先就应该向受众介绍清楚3G的基本含义,如果避开这一层直接讲述3G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国家怎么重视3G等等,那么这则经济报道必然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济新闻报道的“贵族化”还体现在专业术语的大量使用中。笔者曾经看到过一则关于环境保护的短消息,在这则消息中,记者本来是要讲述某市引进新型环保设备的新闻,结果不长的文章中光是设备的名称、采用的技术等就占去了近一半的篇幅。读者在读完消息后仍然不明白这项新型环保设备到底有什么功效。
再次要忌“格式化”。在经济新闻报道中,记者要善于挖掘枯燥数字背后的精彩故事,倘若只是罗列一堆干巴巴的增长速度多少、降幅收窄多少的数据,那就必然不会起到为受众传达讯息、解答疑惑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经济新闻报道模式老套,有的是“穿靴戴帽”的证明式,有的是大同小异的“效益 措施”式,以至于一些记者常常在做经济新闻报道时“按套路出牌”,把关于钢铁企业的报道和关于纺织企业的报道做成一个模子,除了产品的名称不同之外,其他内容则大同小异。
最后要忌“广告化”。不少记者在报道经济新闻中不去挖掘经济事件背后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因素,而是把立足点放在领导班子怎么团结、工作环境怎么优越等单一因素上。还有一些经济报道在数据增长了多少、收入增长了多少等方面不吝文字,长篇大论地予以阐述,而在为什么会增长、增长幅度有何变化等方面却不着一墨。类似的这些经济报道常常会给人一种广告的错觉,让受众误以为是哪个单位或企业在花费资金打广告呢,这就使得本来一篇很有新闻性的报道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例如,在某市委机关报中,笔者曾经看到一篇某企业生产出亚洲最长传输带的长篇通讯。在这篇通讯中,记者花费大量精力介绍了该企业的规模、年纳税数额、获得的各类奖项等,同时,记者还把该企业负责人如何创业发家、如何发扬民主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等做了详细介绍,而对于亚洲最长传输带有什么特性,研发生产的过程如何、上市后的效益如何却一笔带过。这则貌似广告的通讯所传达的价值大小可想而知。
总之,写经济报道,要具备新闻和经济领域的双重专业素质,扩大视野,放眼社会,将其与文化、社会、政治等交叉现象联系起来,在宏观与微观的交叉点上,在经济现象与非经济现象的共生地带找新闻,准确把握经济事件的趋势和本质。只有在思想的独特性、报道的深入性、题材的情感性、前景的预测性框架下做足文章,才会抓住问题的实质,写出可读性较强的经济新闻报道。
关键词经济 新闻报道 忌讳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197-01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让经济新闻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方面,社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的经济事件、经济词汇、经济现象越来越多,而这些事件、词汇和现象又常常是民众比较陌生的,例如3G、动车、高铁等。另一方面,无论是民众日常生活还是企业日常生产都与新诞生的经济事件、经济词汇、经济现象密切相关,谁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并掌握这些经济知识,谁就极有可能站在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上。因此,各类媒体需要高度重视经济新闻的采写与报道,深入研究经济新闻报道的客观规律,使之真正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种生产力。
然而,做好经济新闻报道显然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与其它新闻相比,经济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时效性更强。从专业性的角度来讲,经济事件中的许多概念虽然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却并不知道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例如,工业增加值包括什么、一般预算收入与财政收入的区别、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等等,普通民众很难说得清楚。从时效性的角度来讲,不少经济现象如果迟报道一天就会完全失去新闻价值,还有一些经济事件如果报道过早同样也会失去新闻价值。鉴于以上所述,经济新闻报道如果掌握不好经济新闻的“火候”和时机,报道常常会事倍功半。笔者认为,做好经济新闻报道要特别注重“四忌”。
首先要忌“公报化”。“打官腔”一般指说些官场上的辞令、口吻,或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推托或责难别人。这看似与经济新闻报道不沾边,但事实上“打官腔”的现象在经济新闻报道中却非常普遍。不少经济新闻或者是篇幅过长、啰啰嗦嗦,或者是一二三四、子丑寅卯,更有甚者直接把政府发布的统计公报稍微改头换面后就发了出来。在这些经济新闻的报道中,记者忘记了自身的职责,也忽视了新闻报道和政府公告的本质区别。还有一些经济新闻在报道中充斥着“与会者一致认为”、“受到热烈欢迎”、“在形势(鼓舞)下”、“在基础上”、“实现较快增长”等抽象度极高,信息量极小,缠绕不清的词汇。类似这些新闻报道不仅弱化了新闻价值,而且无异于“语言暴力”。
其次要忌“贵族化”。经济新闻报道所涉及的面较广,专业术语也较多,在报道中如果过分强调理性色彩,难免会导致内容“学术化”和“理论化”,文字“贵族化”,最终让受众失去了解新闻内容的耐心。例如,在报道关于3G的经济新闻时,记者首先就应该向受众介绍清楚3G的基本含义,如果避开这一层直接讲述3G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国家怎么重视3G等等,那么这则经济报道必然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经济新闻报道的“贵族化”还体现在专业术语的大量使用中。笔者曾经看到过一则关于环境保护的短消息,在这则消息中,记者本来是要讲述某市引进新型环保设备的新闻,结果不长的文章中光是设备的名称、采用的技术等就占去了近一半的篇幅。读者在读完消息后仍然不明白这项新型环保设备到底有什么功效。
再次要忌“格式化”。在经济新闻报道中,记者要善于挖掘枯燥数字背后的精彩故事,倘若只是罗列一堆干巴巴的增长速度多少、降幅收窄多少的数据,那就必然不会起到为受众传达讯息、解答疑惑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经济新闻报道模式老套,有的是“穿靴戴帽”的证明式,有的是大同小异的“效益 措施”式,以至于一些记者常常在做经济新闻报道时“按套路出牌”,把关于钢铁企业的报道和关于纺织企业的报道做成一个模子,除了产品的名称不同之外,其他内容则大同小异。
最后要忌“广告化”。不少记者在报道经济新闻中不去挖掘经济事件背后的体制、机制等深层次因素,而是把立足点放在领导班子怎么团结、工作环境怎么优越等单一因素上。还有一些经济报道在数据增长了多少、收入增长了多少等方面不吝文字,长篇大论地予以阐述,而在为什么会增长、增长幅度有何变化等方面却不着一墨。类似的这些经济报道常常会给人一种广告的错觉,让受众误以为是哪个单位或企业在花费资金打广告呢,这就使得本来一篇很有新闻性的报道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例如,在某市委机关报中,笔者曾经看到一篇某企业生产出亚洲最长传输带的长篇通讯。在这篇通讯中,记者花费大量精力介绍了该企业的规模、年纳税数额、获得的各类奖项等,同时,记者还把该企业负责人如何创业发家、如何发扬民主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等做了详细介绍,而对于亚洲最长传输带有什么特性,研发生产的过程如何、上市后的效益如何却一笔带过。这则貌似广告的通讯所传达的价值大小可想而知。
总之,写经济报道,要具备新闻和经济领域的双重专业素质,扩大视野,放眼社会,将其与文化、社会、政治等交叉现象联系起来,在宏观与微观的交叉点上,在经济现象与非经济现象的共生地带找新闻,准确把握经济事件的趋势和本质。只有在思想的独特性、报道的深入性、题材的情感性、前景的预测性框架下做足文章,才会抓住问题的实质,写出可读性较强的经济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