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
一要善于索取。父母累了,就让孩子端杯茶来;与孩子一同上街购物,要求孩子也帮助拎一部分可以拎得动的东西。父母要明白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需要孩子回报一份爱。
二是让孩子懂得分享。无论为孩子买什么好吃的东西,父母都不能违心地说“我不喜欢吃”让孩子独享,而是说“我也爱吃”,让孩子留下一份给父母。
三是对回报做出愉快的表示。孩子在关心父母方面做出任何一点儿行动,父母都应感到高兴。
回报他人并非是一定要做什么大事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于助人者来说,可以不要求对方给予回报;但对于被助者来说,却要永远记住对方的好,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用某种方式加以回报,即便对方并不需要或在意,也应回报给社会。
如果你认为等你发了财,或者做了大官,你就会如何如何地去感激帮助过自己的人。不可否认,有这种想法是好的,说明你的感恩之心还在,但这种对感恩的理解过于狭隘。所谓回报,并不一定非要在腰缠万贯官位显赫之后,有时恰恰体现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
身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和他人对他的关心、对他的爱,并且要一点一滴地教他去回报别人。如:给爸爸妈妈一个拥抱;在他们累了的时候,给他们捶捶腿;渴了的时候,递一杯茶;工作了,要记得常回家看看,听听父母的唠叨;教导孩子在学校里要尊敬老师,听老师的话;上课不捣乱,下课可帮老师擦黑板;教师节给教师送一份小礼物,哪怕是自己制作的都可以;微笑着与同学相处,感谢同学对你的帮助,积极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这些都是回报的方式。
有时候,父母也可以参加孩子的回报行动,以此来指导孩子或者对孩子的感恩行动加以鼓励和倡导。
有一位母亲讲述了这样的一件事:女儿即将中学毕业,我决定以女儿的名义给老师们每人订制一面“奖牌”,我把想法对她说了,她很高兴。学期的最后一天是同学老师们互相道别、互赠小礼品的日子。女儿提着一个装满“奖牌”的提包穿梭于几个教室之间。收到意外礼物的老师们既感动又兴奋。有位老师对她说,我当了这么多年的教师,还从来没有得过奖,这是我得到的第一个,我要把它挂在最显眼的地方。
无论在哪里,无论何时,老师对社会、对每个家庭的贡献影响深远。他们是社会上的一个伟大群体,他们为基础教育所做的贡献是非凡的。不过仅有感动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永远感激他们的奉献,感激这些陪伴孩子走过人生重要旅程的人。应该永远、永远地感激和感恩!作为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不但要常回家看看父母,还要常回学校看看老师。
我们做家长的爱孩子要有分寸,要让孩子懂得回报。如果父母总是给予孩子无穷的爱、无原则的爱,这种溺爱往往会害了孩子。回报意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它可以使孩子由回报父母变成回报他人和社会,从而成为
个高尚的人。如何教育孩子懂得回报父母呢?
教孩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报答别人的恩情,父母要教育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注意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练就真本事,才有能力去感恩、去回报他人。虽说回报他人的恩典并不是一定要追求做什么大事,但唯有学好真本事,才能给予社会、给予他人最大的回报。
受人恩惠不忘恩
慈善的本意,当然是不求回报和感恩的。但作为人的一种社会伦理意识,感恩首先体现为对人的内在尊重。当他人为我真诚而无私的付出时,同时体现出对我的内在尊重,也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对此产生感恩之念,相应地不仅仅在于肯定他人为自己的付出所具有的特定价值和意义,而且也是对行为过程所展示的崇高人性表示敬意。在此意义上,懂得感恩就意味着领悟人的存在价值,也意味着人性的自觉。
很多时候,感恩并不在于回报什么,而是在自己与社会之间创造一种互相影响的友善氛围:我们在肯定别人的同时,也升华了自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天我都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着和死去的人的劳动的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做出同样的贡献。”这亦说明,我们任何人都要怀着谦卑的感恩之心,没有理由遗弃这份情感。
感恩并非是简单的报恩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往往认为父母以及那些在某件事中帮过我的朋友,他们有恩于我,故我需要回报他们。也就是说“有恩在先,才有感激在后”,这在我们看来是人之常情,而且它确实常常能够使得亲情与友情得到进一步加深。可是,如果我们愿意从自己狭小的习惯认知中走出来,便可以清醒地意识到:一个人只有报恩的思想是远远不够的,在我们的人生中,更需要一份“感恩”。
心存感恩者,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对象,也从不去具体追究是哪个人,怎样地施与了自己什么样的恩惠。心存感恩者往往超越了很多有形的东西,不源于自己得到了什么,而纯粹是出于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事物的珍惜。
感恩是人们从心底里发出的感激之情,是一种胸襟,大凡拥有这种胸襟之人,会为当下所有的一切而心生感激,无论是幸福还是正在遭受苦难;会为生而为人而感激,无论贫与富;会为拥有朋友而感激,无论是否给予过我们帮助;会为我们周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而感激,无论是否属于自己。这种感激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心灵之情。
此外,感恩亦要讲究原则,不能不分是非黑白,更不能丧失人格。如果将感恩变成了助纣为虐,火中取栗,势必使感恩变味、变质。市场经济环境下,免不了有些人会借曾经给予你的恩惠大耍阴谋,利用你的感恩之意助其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一点,你在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时一定要注意引导!
总之,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回报意识,千万不能让集众多爱于一身的孩子,变得自私、冷漠,变成个恩断义绝、忘恩负义之人。
一要善于索取。父母累了,就让孩子端杯茶来;与孩子一同上街购物,要求孩子也帮助拎一部分可以拎得动的东西。父母要明白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需要孩子回报一份爱。
二是让孩子懂得分享。无论为孩子买什么好吃的东西,父母都不能违心地说“我不喜欢吃”让孩子独享,而是说“我也爱吃”,让孩子留下一份给父母。
三是对回报做出愉快的表示。孩子在关心父母方面做出任何一点儿行动,父母都应感到高兴。
回报他人并非是一定要做什么大事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素质,是做人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于助人者来说,可以不要求对方给予回报;但对于被助者来说,却要永远记住对方的好,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用某种方式加以回报,即便对方并不需要或在意,也应回报给社会。
如果你认为等你发了财,或者做了大官,你就会如何如何地去感激帮助过自己的人。不可否认,有这种想法是好的,说明你的感恩之心还在,但这种对感恩的理解过于狭隘。所谓回报,并不一定非要在腰缠万贯官位显赫之后,有时恰恰体现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中。
身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和他人对他的关心、对他的爱,并且要一点一滴地教他去回报别人。如:给爸爸妈妈一个拥抱;在他们累了的时候,给他们捶捶腿;渴了的时候,递一杯茶;工作了,要记得常回家看看,听听父母的唠叨;教导孩子在学校里要尊敬老师,听老师的话;上课不捣乱,下课可帮老师擦黑板;教师节给教师送一份小礼物,哪怕是自己制作的都可以;微笑着与同学相处,感谢同学对你的帮助,积极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这些都是回报的方式。
有时候,父母也可以参加孩子的回报行动,以此来指导孩子或者对孩子的感恩行动加以鼓励和倡导。
有一位母亲讲述了这样的一件事:女儿即将中学毕业,我决定以女儿的名义给老师们每人订制一面“奖牌”,我把想法对她说了,她很高兴。学期的最后一天是同学老师们互相道别、互赠小礼品的日子。女儿提着一个装满“奖牌”的提包穿梭于几个教室之间。收到意外礼物的老师们既感动又兴奋。有位老师对她说,我当了这么多年的教师,还从来没有得过奖,这是我得到的第一个,我要把它挂在最显眼的地方。
无论在哪里,无论何时,老师对社会、对每个家庭的贡献影响深远。他们是社会上的一个伟大群体,他们为基础教育所做的贡献是非凡的。不过仅有感动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永远感激他们的奉献,感激这些陪伴孩子走过人生重要旅程的人。应该永远、永远地感激和感恩!作为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不但要常回家看看父母,还要常回学校看看老师。
我们做家长的爱孩子要有分寸,要让孩子懂得回报。如果父母总是给予孩子无穷的爱、无原则的爱,这种溺爱往往会害了孩子。回报意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它可以使孩子由回报父母变成回报他人和社会,从而成为
个高尚的人。如何教育孩子懂得回报父母呢?
教孩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了报答别人的恩情,父母要教育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注意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练就真本事,才有能力去感恩、去回报他人。虽说回报他人的恩典并不是一定要追求做什么大事,但唯有学好真本事,才能给予社会、给予他人最大的回报。
受人恩惠不忘恩
慈善的本意,当然是不求回报和感恩的。但作为人的一种社会伦理意识,感恩首先体现为对人的内在尊重。当他人为我真诚而无私的付出时,同时体现出对我的内在尊重,也闪现着人性的光辉。对此产生感恩之念,相应地不仅仅在于肯定他人为自己的付出所具有的特定价值和意义,而且也是对行为过程所展示的崇高人性表示敬意。在此意义上,懂得感恩就意味着领悟人的存在价值,也意味着人性的自觉。
很多时候,感恩并不在于回报什么,而是在自己与社会之间创造一种互相影响的友善氛围:我们在肯定别人的同时,也升华了自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每天我都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着和死去的人的劳动的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做出同样的贡献。”这亦说明,我们任何人都要怀着谦卑的感恩之心,没有理由遗弃这份情感。
感恩并非是简单的报恩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往往认为父母以及那些在某件事中帮过我的朋友,他们有恩于我,故我需要回报他们。也就是说“有恩在先,才有感激在后”,这在我们看来是人之常情,而且它确实常常能够使得亲情与友情得到进一步加深。可是,如果我们愿意从自己狭小的习惯认知中走出来,便可以清醒地意识到:一个人只有报恩的思想是远远不够的,在我们的人生中,更需要一份“感恩”。
心存感恩者,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对象,也从不去具体追究是哪个人,怎样地施与了自己什么样的恩惠。心存感恩者往往超越了很多有形的东西,不源于自己得到了什么,而纯粹是出于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事物的珍惜。
感恩是人们从心底里发出的感激之情,是一种胸襟,大凡拥有这种胸襟之人,会为当下所有的一切而心生感激,无论是幸福还是正在遭受苦难;会为生而为人而感激,无论贫与富;会为拥有朋友而感激,无论是否给予过我们帮助;会为我们周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而感激,无论是否属于自己。这种感激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心灵之情。
此外,感恩亦要讲究原则,不能不分是非黑白,更不能丧失人格。如果将感恩变成了助纣为虐,火中取栗,势必使感恩变味、变质。市场经济环境下,免不了有些人会借曾经给予你的恩惠大耍阴谋,利用你的感恩之意助其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一点,你在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时一定要注意引导!
总之,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回报意识,千万不能让集众多爱于一身的孩子,变得自私、冷漠,变成个恩断义绝、忘恩负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