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支架式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教师可以从创设情境、旧知回顾、演示实验和播放视频、动画演示、联系生活实际五个方面搭建学习支架,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法;地理教学;热力环流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3-0091-01
支架式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该教学法旨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提示或帮助,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逐级攀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1.创设情境为新课导入搭建学习支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热力环流》一课中播放视频《火熄上方谷》片段,导入新课,新颖而有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讲述学生熟悉的故事:诸葛亮用事先准备好的易燃物质把司马懿引入上方谷,想把司马懿等人活活烧死在上方谷。眼看司马懿等人将要葬身火海,谁料此时从天而降的大雨却将大火扑灭,司马懿等人侥幸逃脱了。诸葛亮感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场雨真的是天意吗?学完本节课后,答案自然见分晓。
2.旧知回顾为新知学习搭建支架,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
复习气压、等压线的概念,引出等压面的概念。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单位是帕(P)或者百帕(HP)。氣压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降低。空气密度大则气压高,空气密度小则气压低。等压线:由气压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等压面: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合而成的面叫作等压面。
3.利用演示实验和视频播放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对热力环流原理产生感性认识。
学生演示实验,把自己制作的拉伸环形小纸条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方,观察环形纸条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观察回答:纸条在旋转运动。原因是空气受热上升,推动纸条旋转运动。接着播放孔明灯升空的视频,学生解释孔明灯升空的原因是孔明灯内部的燃料燃烧,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带动孔明灯升空。视频展示空气遇冷下沉运动。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和视频的观察思考,获得对空气受热上升遇冷下沉运动的感性认识。
4. 利用动画演示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
利用动画模拟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A、B、C三点,A点受热,B点和C点冷却,空气将怎样运动?学生可以看到B点和C点冷却,空气分子遇冷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B点和C点的气压变大。A点受热,空气分子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近地面A点的气压变小。引导学生分析高空同一水平面A′、B′、C′三点密度怎样变化,气压怎样变化。高空中和B点、C点对应的B′、C′密度减小,气压减小;高空中和A点对应的A′点密度变大,气压变大。同一水平面的等压线发生弯曲,高压上凸,低压下凹。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近地面空气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热上升冷下沉,进而引起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气压向低气压运动,最终形成整个热力环流运动。
5.联系生活实际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列举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体会生活化的地理。①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暖气片安装位置,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原因。暖气片安装在教室墙体的下方位置,有利于热空气上升,形成整个教室的空气环流运动。假如暖气片安装在教室墙体的上方位置,热空气密度小,一直在教室的上方,冷空气密度大,一直在教室的下方,这样不能形成热力环流运动,影响室内取暖效果。②展示城市热岛环流形成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市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城郊间的热力环流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学生分析回答:有污染的工厂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之外;绿化带应布局在下沉气流的内部,对城市空气起到净化作用。③青岛的市民说,在青岛一般白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感到空气比较干爽。为什么?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青岛市白天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海边气温相对较低,气压相对较高,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来自海洋的风湿润;夜晚青岛市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海边气温相对较高,气压相对较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来自陆地的风干燥。因此青岛市民一般白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感到空气比较干爽。
支架式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符合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提供支架后,学生利用支架逐步攀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自我建构知识的目的。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最终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 参 考 文 献 ]
袁宗金.论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3).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法;地理教学;热力环流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3-0091-01
支架式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该教学法旨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提示或帮助,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逐级攀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1.创设情境为新课导入搭建学习支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热力环流》一课中播放视频《火熄上方谷》片段,导入新课,新颖而有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讲述学生熟悉的故事:诸葛亮用事先准备好的易燃物质把司马懿引入上方谷,想把司马懿等人活活烧死在上方谷。眼看司马懿等人将要葬身火海,谁料此时从天而降的大雨却将大火扑灭,司马懿等人侥幸逃脱了。诸葛亮感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场雨真的是天意吗?学完本节课后,答案自然见分晓。
2.旧知回顾为新知学习搭建支架,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
复习气压、等压线的概念,引出等压面的概念。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单位是帕(P)或者百帕(HP)。氣压随着海拔的升高逐渐降低。空气密度大则气压高,空气密度小则气压低。等压线:由气压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等压面: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合而成的面叫作等压面。
3.利用演示实验和视频播放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对热力环流原理产生感性认识。
学生演示实验,把自己制作的拉伸环形小纸条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方,观察环形纸条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观察回答:纸条在旋转运动。原因是空气受热上升,推动纸条旋转运动。接着播放孔明灯升空的视频,学生解释孔明灯升空的原因是孔明灯内部的燃料燃烧,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带动孔明灯升空。视频展示空气遇冷下沉运动。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和视频的观察思考,获得对空气受热上升遇冷下沉运动的感性认识。
4. 利用动画演示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
利用动画模拟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A、B、C三点,A点受热,B点和C点冷却,空气将怎样运动?学生可以看到B点和C点冷却,空气分子遇冷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B点和C点的气压变大。A点受热,空气分子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近地面A点的气压变小。引导学生分析高空同一水平面A′、B′、C′三点密度怎样变化,气压怎样变化。高空中和B点、C点对应的B′、C′密度减小,气压减小;高空中和A点对应的A′点密度变大,气压变大。同一水平面的等压线发生弯曲,高压上凸,低压下凹。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近地面空气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热上升冷下沉,进而引起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气压向低气压运动,最终形成整个热力环流运动。
5.联系生活实际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列举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体会生活化的地理。①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暖气片安装位置,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原因。暖气片安装在教室墙体的下方位置,有利于热空气上升,形成整个教室的空气环流运动。假如暖气片安装在教室墙体的上方位置,热空气密度小,一直在教室的上方,冷空气密度大,一直在教室的下方,这样不能形成热力环流运动,影响室内取暖效果。②展示城市热岛环流形成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市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城郊间的热力环流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学生分析回答:有污染的工厂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之外;绿化带应布局在下沉气流的内部,对城市空气起到净化作用。③青岛的市民说,在青岛一般白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感到空气比较干爽。为什么?学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青岛市白天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海边气温相对较低,气压相对较高,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来自海洋的风湿润;夜晚青岛市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海边气温相对较高,气压相对较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来自陆地的风干燥。因此青岛市民一般白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感到空气比较干爽。
支架式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符合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师提供支架后,学生利用支架逐步攀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自我建构知识的目的。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最终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 参 考 文 献 ]
袁宗金.论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9(3).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