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了初三,每天都有晚自习,每天我都会拖着疲惫的身子经过一个小吃摊。
经营这个小吃摊的是一对夫妻。他们的摊子很小,也不在热闹的街口,却有我喜欢的刀削面。
一个冬天的晚上,路上行人渐渐地少了,光秃秃的树木仍不屈不挠地站在道路的两旁,坚守着一份凄凉、一份萧条。他们坐在简易棚里,似乎守望着什么。
妈妈和我停下车,想吃碗热腾腾的刀削面。
女摊主很高兴地迎上来,使劲抹了好几遍桌椅,才让我们坐下。
男摊主点上炉火,开始煮面。女摊主在我们对面坐下,和我们闲聊。她很瘦,衣服也很单薄,我能感觉到她的身体在风中颤抖。她的眼睛很亮,此刻,正注视着我。
“才下晚自习吧?”“嗯。”
“初三了?”“嗯。”
“要好好努力呀,这一年可关键了。”“嗯。”
我机械地回答着。这段时间,我总是找不到学习的感觉,成绩虽然不是很差,但是就是没有突破。我有些心灰意冷,几度想放弃。
“你冷吗?”“嗯。”我點点头,还是一个字。
“来吧!这边坐!”她搬起凳子到炭炉边,示意我坐下。
“谢谢你!”我真诚地回应,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从未有过的快乐。
“没什么,没什么。”我看到她微微笑着。
月,升起来了;夜,愈深了;夜色,也愈深了。此刻,在棚内昏暗的灯光下,我可以看到男摊主做面的全过程。他正飞速地削面,一根根面条儿从他手中飞出,落进锅里。
“加猪肉还是鸡肉?”他突然开口。
“呃……猪肉吧。”
这时,正在和妈妈聊天儿的女摊主转过身来。“多加些猪肉,小孩子需要营养。还要多吃些青菜。”她怜惜地望着我。
“我知道,我知道。”男摊主乐呵呵地答应着,认真地小心地加上肉、青菜、香菇、木耳……
感动、欣喜、诧异,一齐涌上心头。我是第一次到他们的小摊,他们像亲人般接待了我。
终于,我吃上了一碗热腾腾的刀削面,很香,很暖……
淡淡的月色如水一般纯净,悄悄地透过时空,静静地洒在我的心头,是那么柔美,那么静谧。一切如在画中。
再次去他们的小摊,已是几天后的事。他们一眼认出了我,同样热情地招呼我。
再后来,我不仅爱上了他们的摊子,更爱上了这里的两位摊主。听妈妈说,他们是下岗职工,为了养家糊口才摆起了这个小吃摊。寒来暑往,他们从不抱怨生活的艰辛,乐观地生活,以微笑迎接每位顾客。我忽然意识到生活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与他们相比,我这一点儿小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感谢你———那段日子!你见证了我的长大……
教师点评
文章着重写一天———“那段日子”开始的那一天。可想而知,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一定会经常光顾那个小吃摊,而这一天是转变的开始。
文章看似平淡的叙述里,具有严谨的结构安排。细细推敲起来,谋篇布局非常精彩。“吃面”这一主体故事其实由三部分构成———“我”和妈妈在面摊前停下、女摊主让“我”靠近炭炉取暖、男摊主煮面时多加配料,成功地增添了情节感,并且都是符合当时情境的行为,叙述非常自然。
“我”的心情由苦闷变轻松(心理描写)、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的夜景(配合人物心理的情景渲染)以及通过语言和动作刻画人物……作者把这些技巧运用得娴熟自如,不动声色地补全各方面信息,为“我”情感的转变做足铺垫。立意方面,作者的长大不仅是学会了坚强地面对挫折,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来自陌生人的善意,这也使得题旨层次更加丰富。(崔益林)
经营这个小吃摊的是一对夫妻。他们的摊子很小,也不在热闹的街口,却有我喜欢的刀削面。
一个冬天的晚上,路上行人渐渐地少了,光秃秃的树木仍不屈不挠地站在道路的两旁,坚守着一份凄凉、一份萧条。他们坐在简易棚里,似乎守望着什么。
妈妈和我停下车,想吃碗热腾腾的刀削面。
女摊主很高兴地迎上来,使劲抹了好几遍桌椅,才让我们坐下。
男摊主点上炉火,开始煮面。女摊主在我们对面坐下,和我们闲聊。她很瘦,衣服也很单薄,我能感觉到她的身体在风中颤抖。她的眼睛很亮,此刻,正注视着我。
“才下晚自习吧?”“嗯。”
“初三了?”“嗯。”
“要好好努力呀,这一年可关键了。”“嗯。”
我机械地回答着。这段时间,我总是找不到学习的感觉,成绩虽然不是很差,但是就是没有突破。我有些心灰意冷,几度想放弃。
“你冷吗?”“嗯。”我點点头,还是一个字。
“来吧!这边坐!”她搬起凳子到炭炉边,示意我坐下。
“谢谢你!”我真诚地回应,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从未有过的快乐。
“没什么,没什么。”我看到她微微笑着。
月,升起来了;夜,愈深了;夜色,也愈深了。此刻,在棚内昏暗的灯光下,我可以看到男摊主做面的全过程。他正飞速地削面,一根根面条儿从他手中飞出,落进锅里。
“加猪肉还是鸡肉?”他突然开口。
“呃……猪肉吧。”
这时,正在和妈妈聊天儿的女摊主转过身来。“多加些猪肉,小孩子需要营养。还要多吃些青菜。”她怜惜地望着我。
“我知道,我知道。”男摊主乐呵呵地答应着,认真地小心地加上肉、青菜、香菇、木耳……
感动、欣喜、诧异,一齐涌上心头。我是第一次到他们的小摊,他们像亲人般接待了我。
终于,我吃上了一碗热腾腾的刀削面,很香,很暖……
淡淡的月色如水一般纯净,悄悄地透过时空,静静地洒在我的心头,是那么柔美,那么静谧。一切如在画中。
再次去他们的小摊,已是几天后的事。他们一眼认出了我,同样热情地招呼我。
再后来,我不仅爱上了他们的摊子,更爱上了这里的两位摊主。听妈妈说,他们是下岗职工,为了养家糊口才摆起了这个小吃摊。寒来暑往,他们从不抱怨生活的艰辛,乐观地生活,以微笑迎接每位顾客。我忽然意识到生活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与他们相比,我这一点儿小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感谢你———那段日子!你见证了我的长大……
教师点评
文章着重写一天———“那段日子”开始的那一天。可想而知,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一定会经常光顾那个小吃摊,而这一天是转变的开始。
文章看似平淡的叙述里,具有严谨的结构安排。细细推敲起来,谋篇布局非常精彩。“吃面”这一主体故事其实由三部分构成———“我”和妈妈在面摊前停下、女摊主让“我”靠近炭炉取暖、男摊主煮面时多加配料,成功地增添了情节感,并且都是符合当时情境的行为,叙述非常自然。
“我”的心情由苦闷变轻松(心理描写)、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的夜景(配合人物心理的情景渲染)以及通过语言和动作刻画人物……作者把这些技巧运用得娴熟自如,不动声色地补全各方面信息,为“我”情感的转变做足铺垫。立意方面,作者的长大不仅是学会了坚强地面对挫折,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来自陌生人的善意,这也使得题旨层次更加丰富。(崔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