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城镇化最紧迫的问题是在制度上确立农民市民化,就地城镇化是最有效的途径。中国要发展,城镇化要稳步推进,农民“市民化”,离不开农村道德文化建设,离不开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本文从城镇化背景农村道德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出发,进而提出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探索加强农村道德文化建设具体路径。
关键词:城镇化教育;农村道德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以超常的速度提升。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5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0%,比上年末提高1.33个百分点。16至60周岁以下劳动年龄人口9109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3%,老龄化势头加速,每6人中,就有近1个人年龄在60岁以上。着力提高农村道德文化素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更好地融入到城市中并为他们创造条件生活,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显得越来越重要。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1]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大量农民进城,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民精神文明必然在利己主义、小农意识及封建专制社会遗存下来的旧道德观念和现代社会和谐宽容的伦理道德选择上产生困惑。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强道德文化建设,传递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
一、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道德文化建设研究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农村道德文化建设,是引领农村社会新风尚的必然要求
受到道德文化建设迟滞性的影响,“顾自己得实惠,理想理想有利就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扭曲,伦理道德观念蜕变。一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人生观及中华传统美德亟待加强,一部分人只谈钱不讲情,没有了乡愁没得了乡情;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读书无用,金钱万能”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伦理道德观念蜕变;许多低俗及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不少地方赌博等现象突出等等,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加强农村道德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城镇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过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仅需要物质保障,还要有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和保障,也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必须贯穿于社会管理全过程。随着城镇化推进,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人们价值观念不同,激进与保守思想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特别是面临“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考验,现有创新精神、精品意识亟待加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多元化。西方“普世价值”等涌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必然要求我们针对农村特点,深入开展中国梦教育,提高农民道德素质,提升文明程度,凝聚新农村强大精神动力,形成价值认同,巩固城镇化的发展成果。
(三)加强农村道德文化建设,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
伴随城镇化的推进,一是小部分农民利用土地、房产、分红等有了更多的安置房和赔款,致富后逐渐失去了农民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劲头,乐于坐享其成,沉湎于赌博、大吃大喝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泥沼中。二是由于城镇化推进, “留守群体”——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凸显。留守妇女头上顶着“三座山”:劳动强度高、精神压力大、缺乏安全感。[2]2012年4月,重庆梁平留守妇女郑秀伟挥刀砍杀两儿子,大儿子不治身亡。[3]2015年9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死亡。
这些现象足以说明,农村城镇化建设仅仅是建设农村、繁荣农村的第一步,紧跟其后的必须是加强农村道德文化建设。特别是部分人的小农意识长期存在,加之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心理失衡,与市民待遇差距不能正确面对,其中个别人甚至抱有仇视社会、报复社会的阴暗心理。广大农村因征地拆迁、聚众赌博、打架斗殴、扰乱公共秩序等引发群体性事件。
可见,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道德文化建设,是引领社会风尚、凝聚力量、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二、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道德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认识的错误,“金钱至上”
一是一些党员干部对道德文化认识不清,忙于实际事务,认为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宣传引导,把乡风道德文明建设归为上层建筑的范畴,软的、虚的,不愿下决心抓。二是部分农民道德观念的下滑,有的只求实惠,唯“金钱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对个人生活缺少引导,唯利是图。
(二)思想教育不到位,缺乏创新
一是宣传教育单调。多采用发资料、开会等传统方式,农民群众需要更直观感受和切身体验,看得到摸得着。乡村报刊绝大部分在村办公室和村干部手中,到村民的手中要在几天以后,新闻已不“新”。二是教育和个人自律方面的缺位,道德教育流于形式,缺少创新性,难以“入心入耳”,良好的农村道德文明风气难以形成。
(三)建设投入不足,不具吸引力
一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治体制,城市的基础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都是政府投入,而农村的“公众事业”(包括文化设施)则通过农民自己集资、投劳来解决,得到国家的投入很少,得不到根本保证。二是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场地面积严重不足,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社区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的引导,仅限于自娱自乐,不具群众吸引力。
(四)基层治理缺位,干群关系紧张
一是在户籍转换的过程中,农民虽然户口转成非农,居住条件改善,但失去了土地,失去了最后的依靠,同时面临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原有的熟人社会模式改变,矛盾纠纷无法自行排解。二是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农业高素质劳动力和人才流失严重,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资金短缺会进一步加大,基层治理面临巨大风险。[4]三是农村文化干部队伍素质低,技能低,工作效率低,镇文化专干“不专”,文化站干部常被任意抽调,协助镇政府搞经济工作,组织文化活动和指导农村文化的本职工作却常常搁浅,严重影响了农村道德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个别农村基层组织不能起战斗堡垒作用,一些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特别是一些腐败现象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使乡风道德文明建设缺乏说服力。 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道德文化教育路径选择
把农村道德文化建设贯穿在城镇化建设始终,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使道德文明乡风在农村扎下根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一)抓文明新风,传递正能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级干部要带好头,作榜样,知荣辱,讲廉耻,做好农村道德建设的“排头兵”,用良好的政风官风带动乡风道德文明,树朴实善良的民风。各村(社区)“两委”班子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农村营造文明乡风浓厚氛围,弘扬先进榜样,传递社会正能量。
(二)重视教育引导,促进素质提高
一是要学习。抓好学校教育,将“八荣八耻”作为学校德育重点内容,常抓不懈;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公民教育等形式,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为内容,培养农民文明礼貌等社会公德意识,形成和谐融洽人际关系、良好社会风气。二是搞培训。建立政府主导、农民多元办学机制,使更多农民掌握更多实用技术,促进其创新性、实用性发展。
(三)贴近群众,办实事
一是严厉打击犯罪。公安部门不断排查整治农村突出的治安问题,对农村聚众赌博卖淫、打架斗殴等问题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保一方平安,增强群众安全感。二是加大人民调解力度。行政、司法机关加大调解纠纷力度,特别是民事纠纷问题,及时防控处理,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群体性事件发生。三是加强普法教育。从农村实际出发,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普遍性的情况,选择农民能懂、能理解、实用的法律讲解,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
(四)健全体制机制,抵制歪风邪气
破除旧习俗,特别是农村旧风气、习俗。一些地方迷信盛行,要破除迷信,强调科学。对老少边穷地区,抵制歪风邪气,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惩治黑恶势力,发挥法律在保护公民权利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各农村基层组织要让农民主动参与进来,培养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有效实施乡规民约,使农民在思想上做好“道德文明”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2]陈春园,秦亚洲,朱国亮.农村留守妇女心头有三座山[J].半月谈,2005(11).
[3]章敏敏.论城镇化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J].中国名城,2013(12):21-25.
关键词:城镇化教育;农村道德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以超常的速度提升。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15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771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10%,比上年末提高1.33个百分点。16至60周岁以下劳动年龄人口9109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3%,老龄化势头加速,每6人中,就有近1个人年龄在60岁以上。着力提高农村道德文化素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更好地融入到城市中并为他们创造条件生活,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显得越来越重要。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1]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大量农民进城,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民精神文明必然在利己主义、小农意识及封建专制社会遗存下来的旧道德观念和现代社会和谐宽容的伦理道德选择上产生困惑。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强道德文化建设,传递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和谐。
一、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道德文化建设研究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农村道德文化建设,是引领农村社会新风尚的必然要求
受到道德文化建设迟滞性的影响,“顾自己得实惠,理想理想有利就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扭曲,伦理道德观念蜕变。一些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人生观及中华传统美德亟待加强,一部分人只谈钱不讲情,没有了乡愁没得了乡情;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读书无用,金钱万能”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伦理道德观念蜕变;许多低俗及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不少地方赌博等现象突出等等,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加强农村道德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
城镇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过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不仅需要物质保障,还要有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和保障,也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必须贯穿于社会管理全过程。随着城镇化推进,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人们价值观念不同,激进与保守思想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特别是面临“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考验,现有创新精神、精品意识亟待加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多元化。西方“普世价值”等涌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必然要求我们针对农村特点,深入开展中国梦教育,提高农民道德素质,提升文明程度,凝聚新农村强大精神动力,形成价值认同,巩固城镇化的发展成果。
(三)加强农村道德文化建设,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
伴随城镇化的推进,一是小部分农民利用土地、房产、分红等有了更多的安置房和赔款,致富后逐渐失去了农民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劲头,乐于坐享其成,沉湎于赌博、大吃大喝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泥沼中。二是由于城镇化推进, “留守群体”——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凸显。留守妇女头上顶着“三座山”:劳动强度高、精神压力大、缺乏安全感。[2]2012年4月,重庆梁平留守妇女郑秀伟挥刀砍杀两儿子,大儿子不治身亡。[3]2015年9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死亡。
这些现象足以说明,农村城镇化建设仅仅是建设农村、繁荣农村的第一步,紧跟其后的必须是加强农村道德文化建设。特别是部分人的小农意识长期存在,加之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心理失衡,与市民待遇差距不能正确面对,其中个别人甚至抱有仇视社会、报复社会的阴暗心理。广大农村因征地拆迁、聚众赌博、打架斗殴、扰乱公共秩序等引发群体性事件。
可见,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道德文化建设,是引领社会风尚、凝聚力量、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二、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道德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认识的错误,“金钱至上”
一是一些党员干部对道德文化认识不清,忙于实际事务,认为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宣传引导,把乡风道德文明建设归为上层建筑的范畴,软的、虚的,不愿下决心抓。二是部分农民道德观念的下滑,有的只求实惠,唯“金钱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对个人生活缺少引导,唯利是图。
(二)思想教育不到位,缺乏创新
一是宣传教育单调。多采用发资料、开会等传统方式,农民群众需要更直观感受和切身体验,看得到摸得着。乡村报刊绝大部分在村办公室和村干部手中,到村民的手中要在几天以后,新闻已不“新”。二是教育和个人自律方面的缺位,道德教育流于形式,缺少创新性,难以“入心入耳”,良好的农村道德文明风气难以形成。
(三)建设投入不足,不具吸引力
一是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治体制,城市的基础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都是政府投入,而农村的“公众事业”(包括文化设施)则通过农民自己集资、投劳来解决,得到国家的投入很少,得不到根本保证。二是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场地面积严重不足,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社区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的引导,仅限于自娱自乐,不具群众吸引力。
(四)基层治理缺位,干群关系紧张
一是在户籍转换的过程中,农民虽然户口转成非农,居住条件改善,但失去了土地,失去了最后的依靠,同时面临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原有的熟人社会模式改变,矛盾纠纷无法自行排解。二是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农业高素质劳动力和人才流失严重,农村和农业的发展资金短缺会进一步加大,基层治理面临巨大风险。[4]三是农村文化干部队伍素质低,技能低,工作效率低,镇文化专干“不专”,文化站干部常被任意抽调,协助镇政府搞经济工作,组织文化活动和指导农村文化的本职工作却常常搁浅,严重影响了农村道德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个别农村基层组织不能起战斗堡垒作用,一些党员干部官本位思想严重,特别是一些腐败现象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使乡风道德文明建设缺乏说服力。 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道德文化教育路径选择
把农村道德文化建设贯穿在城镇化建设始终,引导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使道德文明乡风在农村扎下根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一)抓文明新风,传递正能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级干部要带好头,作榜样,知荣辱,讲廉耻,做好农村道德建设的“排头兵”,用良好的政风官风带动乡风道德文明,树朴实善良的民风。各村(社区)“两委”班子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农村营造文明乡风浓厚氛围,弘扬先进榜样,传递社会正能量。
(二)重视教育引导,促进素质提高
一是要学习。抓好学校教育,将“八荣八耻”作为学校德育重点内容,常抓不懈;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公民教育等形式,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和职业道德”为内容,培养农民文明礼貌等社会公德意识,形成和谐融洽人际关系、良好社会风气。二是搞培训。建立政府主导、农民多元办学机制,使更多农民掌握更多实用技术,促进其创新性、实用性发展。
(三)贴近群众,办实事
一是严厉打击犯罪。公安部门不断排查整治农村突出的治安问题,对农村聚众赌博卖淫、打架斗殴等问题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保一方平安,增强群众安全感。二是加大人民调解力度。行政、司法机关加大调解纠纷力度,特别是民事纠纷问题,及时防控处理,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群体性事件发生。三是加强普法教育。从农村实际出发,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普遍性的情况,选择农民能懂、能理解、实用的法律讲解,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
(四)健全体制机制,抵制歪风邪气
破除旧习俗,特别是农村旧风气、习俗。一些地方迷信盛行,要破除迷信,强调科学。对老少边穷地区,抵制歪风邪气,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惩治黑恶势力,发挥法律在保护公民权利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各农村基层组织要让农民主动参与进来,培养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有效实施乡规民约,使农民在思想上做好“道德文明”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2]陈春园,秦亚洲,朱国亮.农村留守妇女心头有三座山[J].半月谈,2005(11).
[3]章敏敏.论城镇化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J].中国名城,2013(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