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欣赏课在高中美术课中的审美教育作用

来源 :人生与伴侣·极品课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948221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教师平时上课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美术课本身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与人格的健全的培养。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思想是局限在画的象与不象之间,评价一幅作品只从一个侧面展开或者全部都是一种固定模式,并把它定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这真可说是一种侵略与扼杀,这就失去了美术欣赏课的意义。
  美术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作导师。那么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发挥欣赏课在高中美术课中的审美教育作用呢?以下几点是本人的建议和思考:
  一、重视欣赏课,提升欣赏课的内涵
  欣赏课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一年级,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一定量的欣赏课。全书分为三个单元二十四课,全以欣赏为主。上欣赏课一般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大家共同分析作品或学生自己独立查找资料、了解相关背景知识然后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教育,包括美育教育、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等。可是很多老师在上欣赏课时都是以点带面或者草草几句话就了事,忽略了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都还只是停留在老师传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的状态。其实欣赏课完全可以上的很灵活很丰富,我们应该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例如,讲到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地域的永恒魅力》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实际中去参观和采访当地的当地的名胜古迹。向学生介绍其特点、建筑风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之后让学生各自发表观点或者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想法,以及如何来加强对这些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讲到某位大师的作品时,先向学生介绍大师的生平(故事),提起学生的兴趣,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被引入到要讲的知识点上,让学生在故事中来了解和学习大师,并掌握其绘画风格及艺术特点,比硬性的灌输效果要好。在上欣赏课时课堂往往比较活跃,在故事中介绍完画家的背景和艺术风格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谈谈自己对该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的轻松愉快,何乐而不为呢?总之,上好欣赏课很重要,学生只有懂得生活中什么是美?它的价值何在?才有可能去创造美和感受美。
  二、加强美术课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热爱生活的教育
  马克思认为:“我们认识世界有不同的方式,以艺术审美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是我们认识和掌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当你懂得用眼睛去发现美和鉴赏美的时候,整个世界的意义都会有所不同。”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文明程度的不段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普遍。脱离审美而存在的文化几乎没有。审美,作为人们精神需求,正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让他们从小学会用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看待校園环境、家居服饰等。让他们感受到学有所用,体会到知识的价值,这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例如,讲到色彩的运用时,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从服饰色彩的搭配、交通工具的颜色、家居色彩等等入手。让学生明白:根据着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喜好,并找出两个着装不同的同学进行分析,学生十分好奇,趁着这股热颈我把有关色彩的知识一一介绍给学生,各种色彩的象征意义、色彩的冷暖对比、色彩的明度、色彩的纯度以及色彩的搭配等等。
  光了解和懂得这些规律我觉得还不够,应该透过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才是我们审美教育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更进一步,挖掘出作品的精神内涵即隐藏在作品背后的画家的思想意识、对人生的理解、对社会的看法、甚至对待自己命运的态度等等。古人有这样的说法:“字如其人、文如其人和画如其人。”如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等,我们不仅要能背能写出这些诗句,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他们最初的创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现在生活条件比过去要好很多,但为什么我们还会感到不满足?难道我们所处的时代不适合培养大师?等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学会观察、留意我们的生活和身边的事物,关心我们生存的环境和社会,从而达到喜欢和爱上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三、引导观察想象,培养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同样也离不开观察,没有观察,便没有视觉感知。“真实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具体的想象。高中美术教材中包含了许多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作为欣赏内容,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凡是学生容易理解的都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他们独立观察,充分想象,细细领悟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欣赏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美术教育及其功能不是一个永恒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前进,它们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在我们的美术教育观念改变以后,肯定还会有新的天地等待我们去发现,美术教育的改革永无止境。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与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入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  一、激发兴趣,明确意义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先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首先,教师以身示范,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苏
期刊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认为,学习数学有两个过程,课后复习就是书由厚到薄的重要途径。下面就课后复习谈一点粗浅看法。课后复习的成功做法是: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钻研听课时感到困惑的问题,从教材的主要内容、主要方法、主要  一、渠道——求助机制,拓宽知识  学生们由于受知识、经验等的限制,在开展复习时,经常会遇到许多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一般引导学生在课后应该科学地向他人求助:  广泛求助。首先要求学生们转变
期刊
小学生的作文作文指导始终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师,就本人從教三十年来,迎来送往了几届学生而言,小学生中真正写好作文的可是屈指可数。作文指导课也是小学语文教师一直头疼的事。寻其原因诸多。但总结起来,我总是想,我们的作文教学大都要求学生先学习别人的文章,再照着别人的文章写“自己”的文章,教给学生的写作方法、写作格式等总之就是教学生如何按部就班,然而写什么却总是孩子们不得而知的事。所以,孩子们写起文章来,总是
期刊
语文书发下后,所有学生新奇,都会从头到尾把它“读”一遍。一天,雪梅问我:“老师,为什么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衣袋里塞满了虫子?”我翻开课本,看到了《塞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来阅读兴趣的根源就在这里。于是,我让她寻找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故事来阅读,在网上观看科学家研究科学录像和影片,通过一段时间,孩子明白了科学家热爱科学的精神,领悟妙趣横生的阅读。  亚仙与雪梅是一个班的学生,今年六年级了。
期刊
一、“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在同一班级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就需全面地考虑到各类学生,设计的问题应随学生的思维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思维水平低的学生,问题设计的起点低一些,问题的难度小一点,思维的步骤铺垫得细一些,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对于思维水平能力较高的学生而言,问题设计的起点就可高一些,问题的难度
期刊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我校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等发生了顯著变化,课堂教学面貌明显改观,但课堂教学的总体水平与“优质轻负、充满活力”的新课程改革要求还尚有差距。我们要明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告诫:“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面对我们神圣的使命,特别作为初中的化学教师,我们必须高扬新课改,共奏奋进曲,扎扎实实地坚持课改理念,构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因此,推行化学高效课堂
期刊
我们在学习了《生活德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一书后。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师要降低自己的位置,蹲下来平视学生,把自己视为学生的同龄人,最易与学生沟通,最易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即蹲下来,平等地对待学生,是一种有效的处理好师生关系的手段。蹲下来看学生,是教育的新理念,包含着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丰富内涵。  一、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  深入到学生中,我们自然就发现,每一个学
期刊
数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自然科学。无论从科学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实际生活的角度看,数学知识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高中教学中,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重,课程多,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尤其是课堂学习效率显得非常重要。  一、重视课前备课与预习  教师充分备课。教师在课前要下功夫认真学习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并吃透教材,才能准确地把握课堂的目的和要求,
期刊
当前课程的选择更注重趣味性和与社会生活的相关性,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实现课堂形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的多样化,主题教学符合这一课标的要求,故研究高中语文的主体教学值得一探。  一、高中语文主题教学基本概况  1、高中语文主题教学的概念  主题教学就是对课堂教学的重新建构,以一个主题为中心,通过融合多个文本实现生成性理解,高中语文的主题教学就是实现多学科的碰撞融合,并且将多个社会活动融入其中,使学生成
期刊
坐时,身体的重心要依靠臀部和脚尖支撑。一般来说,弹奏者只应坐到凳子的三分之一左右的地方,不要把座位都坐满,或把身子靠在椅背上。上身直立,腰不要塌陷,这样,弹奏者可以从腰或者更下一些部位用上力量,上身略向前倾,使重心略靠前,便于将力量向前传送至手指。  坐的姿势以自然,端正,有利于弹奏为原则,不要僵硬,紧张,或过于松懈。座位的高低,要根据弹奏者的高矮来决定,原则是肘,前臂,手,手与键盘保持一个相同的
期刊